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由艺术观点及临床经验谈戒律▪P2

  ..续本文上一页能弹出乐曲来。许多乐器,像古筝、小提琴,每次要弹奏时,都要调弦,若是调得不妥当,奏出来的音就会高低不和,甚至钢琴弹久也会走音,必须要请调音师来调弦。佛教我们修行、修心,就像调琴弦,不可太松,也不可太紧。太松就弹不出好的音色;太紧,则弹出来的声音就太高太尖,甚至会把弦弄断。必须要调整到刚刚好,高低音才会对。到底弦要调多紧,弹出来的声音才会刚好呢?这其中必定有规律,这个规律就像戒律的「律」,这个规律必须要深入去体会了解。

  我们整个修行的过程,就像调弦、调音的过程。将我们的心弦调得刚刚好,才能弹出好听的曲子来。我们若能调得好,弹得好听,不但弹得人很快乐,旁边听的人也会很快乐。若是弦调得不好,弹得也不好听,不但旁边听的人很痛苦,弹的人也很痛苦。一堆音随便凑在一起,若不合音律,不合乐理的原则,听起来就像杂音。所以一个好的曲子,冥冥之中都含蕴一定的乐理在其中。一般人如果没有接受过特殊的训练,就说不出乐理的原则。其实,这含藏的基础原则,就相当于戒律。失去了调和的原则,就不可能产生美感。

  戒律里面,常常有一些看起来好像很吓人的字句,譬如说,生气杀人要堕地狱。堕地狱听起来很恐怖。我们用先前调弦的譬喻来说明。生气,就是我们内心的弦已经调得不对了,如果生气又去杀人,等于弦调得不对,弹的时候,使力也错误,结果弦反而弹断了。弦断就无法继续演奏,无法在人道这个音域里面继续演奏。这条琴弦就得改造了,这条弦也许要送进熔炉熔化,重新制造出新的弦,才能继续再弹。这种重新熔化制造的过程,就是地狱的痛苦。我们现在有一把很好的琴,有很好的弦,就要好好弹。如果不把握因缘好好弹,反而将弦都弹断了,当然就要换弦,要改道,送到别道重新制造。

  我们再举例,如果有一个人发心正确,遵守戒律也很如法,等于是将弦调得很适中,演奏的心情也很好,演奏技巧也很高超,结果自己就会弹得很快乐,旁边的人听得也欢喜。这就是说,遵守戒律的果报,不但人间的大众很尊敬,甚至天上的大众也会尊敬欢喜,保护他,所有的护法神都会照顾他。所以说,遵守戒律,人、天都尊敬。如果了解道理,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佛,永远安乐,有广大的力量度众生。

  我们要知道,一个人动一个念头,相当于我们的心发射一股力量出去,这份力量是有功能、有影响力的。因为整个空间、时间,是完全没有界限的,若是发出一个心念,就有一股力向十方发射出去,遍满一切处。而我们自己也这股力量当中,不但在其中,还是在强度最强的地方。所以我们发出去心念的好坏,对我们自己的影响最大。我们若是发出一个持戒的心念,不但自己会快乐,也等于放出光明的力量。只要我们的心放光,就能将周围照亮,同时也将自己的路照得很清楚,走起来就很方便,别人也走得很方便。

  我们说戒律是生活的艺术,这里再用画图这种艺术作譬喻,帮助我们了解戒律是必须要遵守的规律。画图这种艺术,也是含藏许多原则,不能没有规律。比如说,蓝色的颜料加黄色的颜料,就会变成绿色。但是混合的比例不同,调出来色彩的深浅也不同,这其中也是有原则,有规律。有的颜料是水性,必须用水来调;有的颜料是油性,用水调就不合。这里面都有原则,有规律。虽然作画可以随意发挥,但是基础上必须要合乎原则,合乎规律,不然就画不出好的画来。有的画家看起来随便画就画得很好,像是随心所欲,没有原则。其实不然,那是因为他很有经验,所有的原则,老早内心就很熟,所以随心所欲的画,也不会踰越那些原则。就如同孔子说:「随心所欲不踰矩。」这是很重要的,不能说想要随心所欲,就违反规矩,妨碍别人。「随心所欲不踰矩」,这是孔子七十岁以后才达到的境界。有些程度较高的大菩萨,也像老练的画家随便一画,随缘来度众生。但是他内心绝对不会越过这个总原则,不会违反这个总原则。

  我们再以建筑这项艺术作比喻,如果我们在没有台风、没有地震的地方搭一个小房子,可能随便一搭,只要能遮阳、避雨就好。但是随便也不能太随便,如果晚上睡觉时,稍微一阵风,房子就倒了,将人压在里面,这样的房子就是白搭。所以即使搭一间小小的房子,也要有法则。随心所欲也不可以没有法则,如果是要建大楼,又是在地震带,那么地基就要非常稳固,所有的建材都要仔细考虑强度,承受多少力。如果地基随随便便,又偷工减料,那么一遇到地震灾难,就会倒塌。有一次日本东京大地震,许多外表很壮观的大厦都倒了,只有依照(怀德?)建筑法则建的大厦没有倒。这是一个特殊的建筑法,并不是需要特别多的建材,也不是特别贵,而是它非常合乎原理,考虑到地震的影响。这种建筑的方法,是了解佛理,了解力学所造的建筑法。如果要盖房子,不了解建筑的原则,不了解佛理的原则,盖好的房子就很危险。所以建筑的艺术,不但有外表美观的问题,实用的问题,还有生命安全的问题在其中。修行也一样,不能只想外表美观好看,必须要用过来人的经验,用佛陀过来人教我们的法则做基础。佛就是过来人,佛说的戒律等于是地基的建筑原则。地基若是稳固,往上盖高之后,才不会危险。不能只想盖得高,而不考虑承受力的问题,不考虑地震可能的变化。一个人若是只想赶快盖房子,他可能就认为不必要依照怀德建筑法来盖,以为那是很麻烦的规矩,以为建筑可以很自由,想怎样盖就怎样盖,想偷工减料就偷工减料,一旦房子倒塌,那就很不自由、很痛苦了。所以不依戒律,并不是自由。不依戒律的结果,就像被倒塌的房子压住一样,很不自由。

  我认识一位建设公司的总经理,他是一位虔诚学佛的人。有一天一位经理向他报告说,他们盖的某一栋房子有偷工减料的情形。问他如何处理。这位总经理马上回答说:「通通拆掉。」经理说,那会赔好几百万。他回答说:「赔也要赔。」甚至他问那位经理:「如果那栋房子是你的儿子、你的孙子要住,那么该拆还是不该拆?如果将来房子倒了,是压到你的儿子,你的孙子,要拆还是不要拆?如果我们盖的房子倒下压到人,以后你的孙子说:这是我爷爷盖的。这样好吗?」 

  我们听了都很感动,这位总经理真是一位有智慧的人,他知道应该将他的心、他的钱财,用在什么地方。他的眼光可以看得比较远。因为一念心用来遵守戒律、遵守原则,和一念心用来犯戒,用的力是差不多,但是结果是完全不同。所以我们不要作一些白费力气,未来还要受苦的事情。也不要以为自己比佛祖还要聪明,佛教我们不可以作的事情,自己偏偏认为做一下没什么要紧,要做比较好,不做不行,这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佛教我们的戒律可能听起来忠言逆耳,不是很中听的言语,甚至在现前这样的环境,做起来并不是完全没有困难。有时我们想坚持这些原则,是要非常用心,要用智慧、慈悲心,跟大众沟通才能实行。就好比怀德建筑法一样,要花精神力气才行,要盖一间房屋都不能不用心,要修行成佛,那里可以不用心、不用力呢?

  我们再仔细考虑,假使我们故意犯戒,不照这些原则去做,也一样要花力气去做啊!并不是说犯戒就不花力气,犯戒一样要花力气,而且是花让自己将来要受很大苦的力气。比如说,生气杀人,这当然比待在家里休息还要费力,花这种力气是很冤枉的。或是说偷别人的东西,强别人的东西,这也是很费气力。甚至故意说谎,这也很费力,这些都不如在家休息,因为花这种力很冤枉,而且使自己未来很痛苦。就像如果不依建筑原理,随便挖个地基,也是要花很多力气挖呀!挖得很辛苦,只是费力又没有好结果,因为其中没有正确的原则。比如一个人跟人合伙作生意,就以为自己很聪明,别人都是呆瓜,很好骗。所以一开始就有错误的观念,不照佛所说的戒律,老实的原则去做。他以为说,这里骗一下,那里骗一下,就能多赚一些钱。可惜,当我们不按照戒律、原则时,内心一定是黑暗,没有光明,就如同一面镜子,上面蒙上许多灰尘一样,根本就照不出事实的真相。所以没有发现,原来别人都比自己还要聪明,还要奸诈,想要骗人,结果反被别人骗。花了大半辈子的生命,费了很大的力,却是演出这样的悲剧来。好比花了大半辈子盖一间很快就倒的房屋,将自己压死在里面,这是何苦呢!

  我们再用一个比喻来说,要做一张椅子,要做一张安全,不会跌倒的椅子,最起码也要有三只脚来支持。三只脚一样长才会稳,坐下来不会晃来晃去,这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知道。这里面也运用到数学上所说三点决定一平面的定律。一位师傅要作一张椅子,如果不按照这个定律,椅子就作不成。每张坚固的椅子都含藏有这个定律于其中。但是会作椅子的师傅不见得说得出这个定律。反过来说,会说这个定律的人,也不一定作得出一张非常坚固的椅子。由这个比喻,我们可以了解,戒律的原则,其实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想生活得很好很美满,一定要遵守这些原则,可能我们每天都在实行这些原则,只是无法具体说出来而已。可以说所有活得很美满的人都有合乎这个原则,才有可能活得美满。稍微有一点偏差,就不可活得好。

  佛将这些生活原则,很清楚地用语言、文字说出,我们听了这些戒律,当然每个人实行的深浅不同,每个人都有他自己巧妙的地方,就如同刚刚所说,三个点决定一平面这个定律,会说的人不见得会做。即使知道这些原则,每个人作的椅子也不同,有的椅子比较坚固好看,有的椅子一直晃,又不好看。有的椅子坐起来很舒服,有的椅子坐起来很痛苦。椅子要如何钉才会坚固,才会美观,又很舒适,不会坐到一半倾倒,这种技术是要锻炼的,要实地去做。

  不依戒律,就好比椅子不照规律,坐起来就会倾斜,若是遵守戒律,就如同作一张椅子的艺术…

《由艺术观点及临床经验谈戒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谈在家戒二三事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