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大師所編的《授五戒正範》,共有十項儀節,除了內容不同,方式則與授叁歸儀節相似。它的十項儀節是這樣:
第一、敷座請師——由熟習儀軌的出家人爲禮。
第二、戒師開導——由戒師演說五戒的意義,說明受五戒對於信佛學佛的重要性。
第叁、請聖——奉請佛法賢聖僧寶,證明受戒;奉請梵釋諸天,護法神鬼,監壇護戒。
第四、忏悔——忏除無始以來的一切罪業,以求身心清淨,納受戒體,重新做人(佛也是人中成就的)。
第五、問遮難——詢問受戒者,今生以來,曾經作過佛法之所不容的大罪過否?如曾作過,即成遮障,難以受戒,故稱遮難。讀體大師列舉七條,與我前面所舉的五逆加破淨戒頗有出入:(1)盜僧物,(2)於六親男女中行淫,(3)汙破僧尼梵行,(4)父病時舍去不顧,(5)母病時舍去不顧,(6)師長有病時舍去不顧,(7)殺害發菩提心衆生。
第六、受叁歸——五戒以宣讀叁歸文時,即是納受戒體,叁歸叁結,與叁歸文儀相同。
第七、宣戒相——先問受戒者,能受持幾分戒,然後宣讀五戒戒相,盡形壽不殺生,乃至不飲酒,各各答以能持或不能待。(但其科文,似專爲滿分受者作。)
第八、發願——開示受戒者,發大菩提心。
第九、勸囑——勸告受戒者,既發心受戒,即應依教奉持。
第十、回向——以此受戒功德,回向法界衆生。
對於傳授五戒儀軌的編訂,讀體大師在其歸戒條例中,也有說明:“今此正範,當於長老比丘所受。”又因寺中長老,皆爲方丈和尚,故對戒師不稱阿舍梨,而稱和尚。至於“若是長老,未曾統衆,不任方丈,或二叁同修,或獨處無侶,苟偶善信發心來求戒者,第可開導,與之受戒。發願而已,余儀不必全用。”
從讀體大師所編儀軌的內容看,自叁歸以至菩薩戒,都是采用大乘戒的規模,事實上《優婆塞戒經》中的五戒,與普通五戒是不盡相同的,這在明末的藕益大師及近代的太虛大師,均有說明,當然,如能使得一切戒,全部彙歸大乘菩薩戒,那是最好不過的事,唯有限於根機及環境的不同者,自亦不必使得所有的人,一進佛門,就要他們人人成爲實踐菩薩道之大菩薩的。
藕益大師所彙集的受五戒法,頗爲簡明實際,茲錄如下,用供參考(續藏一○六·叁五八D至叁五九A):
“我某甲,歸依佛、佛依法、歸依僧,盡形壽爲□分優婆塞,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叁說)”
“我某甲,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盡形壽爲□分優婆塞,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叁說)”(若善女人,即稱優婆夷。)
“如諸佛盡壽不殺生,我某甲亦盡壽不殺生;如諸佛盡壽不偷盜,我某甲亦盡壽不偷盜;如諸佛盡壽不淫欲,我某甲亦盡壽不邪淫;如諸佛盡壽不妄語;我某甲亦盡壽不妄語;如諸佛盡壽不飲酒,我某甲亦盡壽不飲酒。”
“隨受幾戒,則語幾戒,亦不應混濫也。以此受戒功德,回向無上菩提,四恩總報,叁有齊資,普與衆生,同生淨土。”
在家人受五戒,本爲極其普通的事,只要面對一位戒師(或用梵語稱爲阿舍梨),即可自說而受,如果自己不懂五戒的受法及其內容者,諸戒師開導,傳授(受戒詞)即可,晚近以來,大家竟把傳五戒,看成了大佛事,廣事鋪張,勞師動衆,此雖爲戒法作了莊嚴,卻將五戒的戒法壓在繁文褥節的高帽子下面透不過氣來了。
因此,我希望今後的中國佛教界,提倡普遍的傳受五戒,除了集體性的場合,不妨參考讀體大師的《五戒正範》之外,其余的則盡可能地減少麻煩。以我的看法,通常受五戒,有了如下的五項即可:
一、請師開導五戒內容(簡明扼要),教授受五戒的說詞(如已知者,此節可免)。
二、問遮難(普通但問殺父母與破淨戒——自破破他,即可)。
叁、叁歸叁結(如藕益大師所舉者)。
四、宣讀或隨分選讀五戒的戒相(如藕益大師所舉者)。
五、發願回向(通常用的回向偈亦可,或以各人所願自白數語亦可)。
受一次五戒,最多不要超過十五分鍾,這樣清清楚楚簡簡單單的受五戒,要比擺大場面的更切實際,更容易得戒,同時,戒師也可在同一天中,爲數人各別授戒,不致感到吃力。並可隨處均能爲人授戒。
第二節 受持五戒的功德
佛教的究竟價值,是講叁輪體空的:做事的人,所做事的本身,做事所産生的作用,全部空去,不著有無,才是學佛的最終目的。所以一切的善行,自無功德可言。但在凡夫而言,要做到這一步工夫,那是不可能的,否則他已不是凡夫了。
乘船的人,目的不在乘船,但是乘船,卻能使人達到所期待的目的地,船只是工具而已。同樣的,受五戒的人,目的不在於受戒的本身,但是受戒,卻能使人達到學佛的目的,戒只是方法而已。從世間法中說,利用工具或運用方法,必能産生正面的功利,或反面的罪過。受五戒,是行善的方法,故亦必有其應産生的功德。
修持五戒十善,若發出離心,即能因此而可證得初果乃至叁果(四果者,必須出家),比如《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叁十一所載,小路比丘以半頌說十善法,善爲譬喻,半頌說猶因此出家而證阿羅漢果。(大正二叁·七九八上)可知五戒十善,雖是學佛的起步,也可由此而能邁入聖城,了生脫死。
如果但求人天福報,或其戒力薄弱者,也可因此而不墮叁塗,終將導致因緣的成熟,發出離心,越出叁界。如果不能五戒全部清淨,但能堅持一戒,亦可保住人身;持戒的多少,以及戒力的強弱(系指對於可悔輕罪的持犯多寡而言),可以決定舍此一身之後的人天境界,持五戒的最高者,可生欲界第六天,依次向下,最少仍可做一個平凡的人,如想進入色界天乃至無色界天,須修禅定,到達初禅以上,始能進入色界天。同時,色無色界,不由五戒而得,但從禅定進取,所以外道不持佛戒,如果禅定工夫夠了,也可進入初禅以上的天界。從經律中看,修人天福報的功德,多半是生到四天王天及叁十叁天(忉利天)。
但從佛法的觀點上說,生天遠不如生在人間爲好。天上的壽命,從四天王天向上數,一天比一天長,四天王天以人間五十年爲一日,平均壽命爲五百歲;到達第六他化自在天,以人間一千六百年爲一日,平均壽命爲一萬六千歲。對於五欲的享受,也一天比一天更爲殊勝,但是,天人終是要壽終的,天福也有窮盡的,到了天上,光是享福,難有求福的心情也少求福的機會,天福盡了,命終還墮,可能不複爲人,而入叁塗道中。律中記載,目連尊者的在家弟子耆婆,也是當時的名醫,歸依叁寶之後,免費爲僧衆治病,以此功德死後生於叁十叁天,有一天目連尊者有一弟子病了,不知如何治療,便以神足去叁十叁天問耆婆,此時正逢天人各各駕車,馳往園中遊樂,誰也不睬站在一旁的目連尊者。耆婆見了,也只微一舉手,表示招呼,迳自駕車疾馳而去,目連尊者即以神力,停住耆婆的車子,並且責問他:“見了我,爲何不下車敬禮?”他的回答是:“享樂要緊,不由自主。”並說:“我已算是好的,尚能舉手爲禮,其余的天人,連看都無暇看你一眼哩!”這是說,生了天,沈浸在欲樂的享受中以後,就忘了學佛修行了,也無心禮敬叁寶了。
人間是苦的,但在五道之中,只有人才能夠因了受苦而行善求福,所以上面曾介紹,唯有人道受戒得戒。佛教是人間的佛教,學佛持戒,雖可報生天上,但是真正學佛的人,不要希望生天。這在《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四十九中,又有一個故事:有一持戒比丘,夜間坐在一張矮床上,斂身入定,定中被一條毒蛇咬著了前額,雖然中毒身死,仍未知覺,因其尚未證道,未出叁界,當其出定之時,即見有五百彩女,前後圍繞,問之始知已生叁十叁天爲天人了。並且要他去禮帝釋天主,但他未染欲樂,反以爲天女惱他,故頗感困惱地說:“我只禮佛陀,不禮天帝,並願天帝能來禮敬於我。”天女告訴他說:“只有進入妙地園中出家,可以得到天帝的禮敬。”因此,他便毅然放棄天福的享受,又去過出家的生活了。這是說,有心學佛的人,不要求享天福,也不應求享天福。”(大正二叁·八九四中至下)
一切的業力,可由各人的願力來轉變,如果雖因受持五戒的功德,可以得到生天的果報,但也可以發願,願此功德還生人間,生生世世,見佛聞法,或作護持佛法的長者居士,或作弘法利生的清淨僧寶。如果沒有把握,或因志願不同,亦可願此持戒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淨土,增長蓮臺的品位,臨命終時,佛來接引,花開見佛,得不退轉。
五戒的功德,可以因人而異,在家人能由布施求福,受五戒的功德,則又超過一切財物的布施功德之上,但願在家的信士信女,發心受五戒;受了五戒,不要求生天上,最好是乘願再來人間,否則也應往生西方淨土。
即在現生而言,持了五戒的人,可減少許多不必要煩惱與凶險,至少不再有因了主動的殺、盜、邪淫、妄語、酗酒而來的禍害。又據經中說,每持一戒,即有五位善神,隨身保護,若持五戒,即有二十五位善神,隨身保護,能使出入起居,皆得逢凶化吉。
佛法不唯能夠使人得到永久的安樂,也能予人以現世的安樂,受持五戒,便是求取這兩種安樂之寶的敲門磚。人間佛教的理想社會——輪王政治,也以十善爲其准則,五戒若能普遍推行,儒家所說的大同世界也即在眼前了。
第四篇 了生脫死的門徑·八關戒齋
第一章 八關戒齋及其內容
第一節 緒 說
已經講了叁歸與五戒,現在繼續再講八戒。
學佛之道,乃是逐段前進的,也是層層向上的。歸依叁寶,只是信佛的初初入門,五戒十善,才是實踐學佛之道的真正開始。本來,在律典之中的佛陀時代,凡受叁歸的,也必連帶著接受五戒;所以叁歸五戒,從其根本要求上說是分不開的,後人之只受叁歸不受五戒者,只是一種接引衆生的權宜之…
《戒律學綱要(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