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戒律學綱要(聖嚴法師)▪P15

  ..續本文上一頁計而已。

  受了叁歸五戒,只要能夠如法奉行,絕對可保不墮叁塗——畜生、餓鬼、地獄。五戒的功德,可以保住人身,乃至可以上生天道爲天人。

  但是,佛法的最終目的,是在教人了生脫死,叁歸五戒之使衆生不墮叁塗,也只是了生脫死的一種權宜之計,首先使之不往下墮,紮穩了腳根之後,再使之更上一層,而走上了生脫死的門徑。八關戒齋,便是這一了生脫死的門徑。當然,八關戒齋,僅是此一了生脫死之路的起點,只是一扇大門,只是一條路徑,進了門,上了路,還有更高更上的境界在等著我們哩!所以經中都說,持八關戒齋是衆生種的出世正因,而非出世之果。因爲持五戒清淨者生天,持八戒清淨者,雖也是生天,但是,五戒生天,僅止於天,而不一定能夠了生脫死。八戒生天,雖生於天,終究必將得到了生脫死的涅槃之果。這是五戒生天與八戒生天的不同之處。

  第二節 什麼是八關戒齋

  戒,在佛教,從大體上分,共有兩大類別:一是漸次戒,一是頓立戒。

  所謂漸次戒,是指在家的叁歸五戒,出家的沙彌沙彌尼戒,比丘比丘尼戒。不受叁歸五戒,不能受沙彌沙彌尼的十戒;不受沙彌沙彌尼的十戒,不得受比丘比丘尼戒;沙彌尼進入比丘尼的過程中,尚有式叉摩那的六法,因其需要逐次上升,級級增加,故稱漸次戒。在家二衆,加上出家的五衆,共爲七衆佛弟子,均以漸次戒而得名分序次。

  所謂頓立戒,是指八戒與《梵網》、《璎珞》之菩薩戒,這兩種戒是在七衆戒之外的別解脫戒(梵語波羅提木叉),此戒與彼戒,雖然同爲佛戒,但是不受叁歸戒,同樣可以直接來受八戒與菩薩戒(《瑜伽》菩薩戒則仍爲漸次戒)。

  那麼,我們現在所講的八戒,既非七衆的漸次戒之一,爲何要把它放在五戒之後來講呢?因爲八戒之中包括了五戒的全部,又攝入了沙彌十戒的大部,爲了理解上的方便,所以把它放在五戒之後,沙彌戒之前。

  八關戒齋的內容是這樣的:

  一、不殺生。

  二、不偷盜。

  叁、不非梵行(不淫)。

  四、不妄語。

  五、不飲酒。

  六、不著香華發蔓,不香油塗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

  七、不坐臥高廣大床。

  八、不非時食。

  我們看來,就可知道,此八戒之中,除了六七八的叁條戒,其余前五條戒,則與五戒相同,不過第叁條的“不邪淫”在此改爲“不淫”了。

  其實,這八條戒,就是沙彌十戒的前條,除了未將第十條的“不執持生像金銀寶物”列入之外,則與沙彌戒完全一樣,只是把沙彌戒的六七兩條,在此合爲第六戒的一條了。所以,也有人將此八戒依沙彌戒分列爲九條的,因爲最後一條的“非時食”戒,不是戒而是齋,不非時食稱爲齋,過中午不食稱爲持齋(持齋絕對不是等於吃素),過了中午而食,稱爲“非時食”。八關戒齋,也就以此持齋爲體爲主爲本爲要,故而前面八條稱爲戒,後面一條稱爲齋。齋的意義是“清淨”,從事相上說,過中午而食者,即爲雜亂不淨,所以叁世諸佛,皆是過中午不食的;從根本說,身口意的叁業清淨,便名爲齋。

  不過,八關戒齋與沙彌十戒的最大區別,是在僅於六齋日的一日一夜受持,不像沙彌戒是需要終身受持的。正因沙彌終身受十戒,故其最高可證阿羅漢果,八關戒齋一日一夜受持,雖種出世正因,也不能即身而證阿羅漢果。但是佛陀慈悲,因爲世上盡管有很多人希望信佛學佛,而期走出生死之道,然由各各不同的差別因緣,使得許多的人皆無法走出這一生死之道,有的爲了他們本身的職業;有的爲了妻子兒女的糾纏等。所以,希望走上出世之道的人很多,能夠走上出世之道的人則很少。因此,開出一個方便法門,使那些向往出世生活而又無法達到目的的人,也有機會來過過出世的生活,種植出世的善根。八關戒齋,就是此一廣大的方便法門。八關戒齋,既然是沙彌十戒的前九條,故也相近於沙彌十戒的分日受持了。出世的生活,是以沙彌的生活爲基礎爲開始,分日受持沙彌十戒的前九戒,也就相近於出世生活的分日受持了。八關戒齋是一日一夜受持,多受一次即多一次的收益,通常是以陰曆每月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叁及月底最後兩天,通稱爲六齋日,在此六天之中,天天受固然好,如因環境的限製,僅受五天乃至一天,也是好的。

  第叁節 爲何要受八關戒齋

  爲何要受八關戒齋?大概的意思,前面已經說過,是爲種植出世的善根,受持八關戒齋,雖僅一日一夜,終究必因此一功德而將得到涅槃之果!

  那麼,爲何八關戒齋具有如此的功德呢?

  這一點,我們應注意到,八關戒齋的重心,是在設法關閉衆生的生死之門。八關戒齋的作用,是在由此關卡而走出衆生的生死之門。生死的主要關鍵,端在淫欲與飲食的二大禍源,儒家說:“食、色,性也——衆生之成爲衆生的根本原因。”依佛法的觀點說:飲食爲生死的增上助緣,淫欲是生死的根本原因,一切衆生,皆由不斷淫欲,所以不離生死;一切衆生,皆因貪戀淫欲之樂,所以既助成了後代之孫的生死,自身也被生死之索所束縛纏裹!衆生之有淫欲,乃是與生俱來,淫欲之形成兩性的交接,則又必在飽暖之後,飽暖屬於衣食,食比衣更重要,有食無衣,可以飽也可以暖,有衣無食,終必饑餓而死。所以淫爲生死根本,食爲生死助緣,若能超越於淫欲與飲食之外,必已了生脫死——叁界之中,雖至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處天,已無淫念,但仍不離識食,故仍不出生死。爲了超越生死,所以戒淫,爲了抑製淫欲,所以持齋。出世的生活,端從戒淫與持齋做起,飲食雖爲生死的助緣,淫欲卻由飲食的滿足而起,正因如此,持齋雖非戒,卻是戒之體了。

  也許讀者要懷疑:八關戒齋的內容,明明有八條或九條。爲何只說淫戒與持齋才是八關戒齋的重心呢?

  這要知道,八關戒齋的前五戒,除了將第叁戒的“不邪淫”改爲“不淫”,其余則與五戒一樣,可見其重點是在於戒淫,故與五戒不同;至於第六條“不著香華蔓,不香油塗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以及第七條“不坐臥高廣大床”,目的也是爲了間接的戒淫。著花塗油、塗香、唱歌、跳舞、彈琴、雜伎、坐寶座、臥大床,不論自己做也好,去看他人做也好,對於修道的人來說,總是不相宜的,這些都是放縱導欲的媒介,都會使人想到淫欲上乃至做到淫欲上去的東西,故其仍屬戒淫的範圍。至於第八條持齋,不用再解釋了。

  正因爲八關戒齋,是重在淫欲與飲食的戒除與節製,所以持了八關戒齋,就是種植了出世之因的功德。在家俗人而想種植出世之因的功德者,就該受持八關戒齋,不論你已受了叁歸也好,受了五戒也好,受了菩薩戒也好,都可以也應該再來受持八關戒齋的,因爲八關戒齋與叁歸、五戒、菩薩戒的受持,並無沖突。這是一日一夜受,今日受了,到明日天明,就可不再受此戒齋的限製,如果下次要受,必須重新再受,這實在是非常方便而功德很大的波羅提木叉,不像五戒是終身受戒,菩薩戒是盡未來際時受持。

  第四節 八關戒齋的內容

  八關戒齋的內容,前面已經大略地介紹過了,現在再來稍加解釋。

  一至五戒,除第叁淫戒之外,完全與五戒相同,我們不再解釋,讀者可參看“人間天上的護照”第一章。即使淫戒一條,我在該文中,也已提到:“每月的六齋日,不得行淫。”不過,但持五戒而不持八關戒齋的人,雖說六齋日不得行淫,萬一行了夫婦的正淫,也不算犯戒。唯於《梵網》菩薩戒輕垢第叁十條,也有如此的規定:“……爲白衣通致男女,交會淫色,縛著。於六齋日,年叁長齋月(正月、五月、九月爲長齋月),作殺生劫盜,破齋犯戒者,犯輕垢罪。”(大正二四·一○○七上至中)這是說:受了《梵網》菩薩戒的人,也應於每月的六齋日及每年的叁個長齋月中,皆不得犯殺生、偷盜、淫欲、非時食等的行爲,否則便跟持八關戒齋的人一樣,成爲犯戒罪!這在《梵網》戒中,稱爲“不敬好時戒”;五戒之人,不敬好時,雖非犯戒,總也不是好事,今在八戒之中,如果不敬好時,那就成爲犯戒了,這是與五戒情形不同之處。同時,八戒的不淫,還有更進一層的要求,《佛說齋經》中說:“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如來),無淫意,不念房室,修治梵行,不爲邪欲,心不貪色,如清淨戒,以一心習。”(大正一·九一一上)在此最要緊的,是要向佛陀看齊,雖僅一日一夜,也得希望做到百歲比丘那樣的梵行清淨,身不犯淫行,口不說淫語,心不念淫意,在此一日一夜之中,完全要以出世離欲的身心來自期自處,凡是一念淫意現前,或者回憶過去的淫境,或者想像未來的淫樂,便算齋不清淨。這一要求,比起菩薩戒的“不敬好時戒”,又要嚴格得多了。但是,菩薩應持六齋,故在《優婆塞戒經》中有“持六齋戒”的規定。

  現在,我們從第六戒起,分條研討如下:

  第六條、不著香華蔓,不香油塗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

  因爲八關戒齋是重在教人出離世間,重在種植出世之因,所以從事相上看,是屬於自求解脫生死的小乘法門(不要輕視小乘,若無小乘行的基礎,大乘行便無從落實。自己不能生死自主,先喊:“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那是等同犯罪墮地獄,而非乘願救地獄了;要知道,唯有自主的能力越強大,能做到化度的範圍越深廣。)故也不要說:“爲了接引衆生,一生補處的菩薩也要用花蔓璎珞來作莊嚴。”要知接引衆生是一回事,求了生死又是一回事。

  “著香華蔓”,是印度的美化裝飾品,用香花結成花冠,綴成花圈,連成花串,或用金銀寶物鑲嵌連綴而成,戴在頭上,挂在胸前,披在肩上,乃至垂吊佩飾於全身上下。如在今天來說,女人的項鏈、項圈、耳環、發夾、飾帽、別針、手镯、鑽戒、指環等等,男人的手表、金戒、領帶上的飾物等等,皆屬香華蔓的同一性質,所以南傳小乘比丘與沙彌,他們的手上是不帶表的,原因…

《戒律學綱要(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