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戒律學綱要(聖嚴法師)▪P19

  ..續本文上一頁一日中(案即一日夜中過午不食),後修八種功德法。(以上叁說)

  我名某甲,唯願阿舍梨攝受於我,我從今時,發淨信心,乃至坐菩提場,成等正覺,誓歸依佛,二足勝尊;誓歸依法,離欲勝尊;誓歸依僧,調伏勝尊。如是叁寶,是所歸趣。(以上叁說)

  我某甲淨信優婆塞(案受八戒者,正屬在家二衆,亦兼通於出家諸衆,如《藥師經》中所明。此文且據在家者言,故雲優婆塞,若出家者,隨宜稱之),唯願阿舍梨,憶持護念,我從今日今時,發起淨心,乃至過是夜分,訖於明旦日初出時,於其中間,奉持八戒。所謂一、不殺生,二、不偷盜,叁、不非梵行,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非時食,七、不華蔓莊嚴其身及歌舞戲等,八、不坐臥高廣大床。我今舍離如是等事,誓願不舍清淨,禁戒八種功德。(以上叁說)

  我持戒行,莊嚴其心,令心喜悅;廣修一切,相應勝行;求成佛果,究竟圓滿。(一說)又誦伽陀頌曰:

  我發無二最上心,爲諸衆生不請友。

  勝菩提行善所行,成佛世間廣利益。

  願我乘是善業故,此世不久成正覺。

  說法饒益於世間,解脫衆生叁有苦。

  以上文中的案語,均系弘一大師原文。唯其主張出家諸衆亦持八戒者,必須加以說明:根據律製要求,八戒乃是沙彌十戒的前九戒,只要受了沙彌戒,就已終身須持八戒,至於比丘戒,更不用說,已經包括了八戒,所以,出家諸衆,乃自然而然是終身受持八戒的。但是,弘一大師之所以說出家諸衆也當受八戒者,正因今世的出家諸衆,殊少依律而行。多數出家人,別說比丘戒或沙彌戒,連八戒也未能受持啊!

  現在再錄《在家律要廣集》卷四中的〈受八關齋法〉如下,用供參考(續藏一○六·叁八○A至B):

  先應教受叁歸法:

  我某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一日一夜爲淨行優婆塞(夷),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叁說)

  我某甲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一日一夜爲淨行優婆塞(夷),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叁說)

  次應教受戒齋法:

  我某甲若身業不善,若口業不善,若意業不善:貪欲、嗔恚、愚癡故。若今世、若先世,有如是罪,今日誠心忏悔,身清淨、口清淨、心清淨,受行八戒。

  如諸佛盡壽不殺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殺生。

  如諸佛盡壽不偷盜,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偷盜。

  如諸佛盡壽不淫欲,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淫欲。

  如諸佛盡壽不妄語,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妄語。

  如諸佛盡壽不飲酒,我某甲一日一夜不飲酒。

  如諸佛盡壽不著香華蔓,不香塗身,我某甲一日一夜不著香華蔓,不香塗身。

  如諸佛盡壽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

  如諸佛盡壽不坐高廣大床,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坐高廣大床。

  如諸佛盡壽不非時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非時食。

  我今以此八關戒齋功德,四恩總報,叁有齊資,普與衆生,同生淨土。(如果各人自有願求,均可加入回向)

  這篇〈受八關齋法〉,似較弘一大師根據《佛說八種長養功德經》所錄編的還要簡要,叁五分鍾之內,就可把這堂受八戒的佛事做好。並且這是將八戒與一齋,分列爲九條,稱爲“戒齋法”而不稱“齋戒法”。其實,用“齋戒”二字,是受儒家“齋戒以告鬼神”及“齋戒沐浴”的影響,依照八戒齋的次序言,應該稱爲“戒齋”而非“齋戒”。所以筆者本篇行文均用“戒齋”,徵引他文者,則隨文而錄。或也有人以爲,八戒以齋爲體,稱爲“齋戒”,那也不無道理。

  另有此處是“如諸佛”受持戒齋,在《中阿含》〈持齋經〉中,則是比照“阿羅诃”受持的。

  第四篇 了生脫死的門徑·八關戒齋

  第四章 受了八關戒齋以後

  第一節 舍 戒

  本來,八關戒齋的受持,僅僅一日一夜,故也無所謂舍戒,既然受了,就不該舍戒,也用不著舍戒的。但是爲防萬一,在《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中,也有舍八戒的許可:“若受齋已,欲舍齋者,不必要從五衆而舍齋也,若欲食時,趣語一人,齋即舍。”(大正二叁·五○九中)也就是說:如因逆緣,或因煩惱,或以饑餓難忍時,只要向一個懂事懂話的人一說,便算舍齋。在《義鈔》中也說:“若有染心,淨欲犯戒,甯可舍已爲之,後還忏悔亦得。”五戒十戒同此。這是說:不能守持,應舍戒,以後要受,忏悔之後,仍得再受。

  第二節 稱 呼

  前面說過,八戒是七衆戒之外的頓立戒,受了叁歸五戒的人,可以加受一日一夜的八關戒齋,未受叁歸五戒的人,同樣可以求受八關戒齋。但是,這有一個稱呼上的問題:受了叁歸五戒的人,稱爲優婆塞(近事男——親近叁寶承事叁寶)與優婆夷(近事女),加受了八戒,乃至菩薩戒者,仍然稱爲優婆塞與優婆夷。如果不受叁歸五戒而僅於齋日受八戒者,稱爲什麼呢?《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將這稱爲“中間人”,也就是說,受持戒齋之日,稱爲優婆塞優婆夷,平日則不名之爲優婆塞與優婆夷了。

  又有將受了八戒的在家男女,稱爲“近住男”與“近住女”的,這是說:八關戒齋是出世正因,出世的究竟(不是菩薩道的究竟)則是阿羅漢果,所謂“近住”,是指所住境地接近阿羅漢,或者是指親近阿羅漢而住,因其心樂於出離世間,故又較“近事”優勝了一層。如《婆沙論》中說:“受八戒齋,近阿羅漢住,故名近住。”(大正二七·六四八下)《毗婆沙論卷》一二四:“問何故此律儀名爲近住,答近阿羅漢住故名近住。”實際上也應如此,通常受八戒的人,多半是先受了叁歸五戒的人,不受叁歸五戒,單受八關戒齋,那是很少有的。

  第叁節 功 德

  受持八關戒齋,雖僅一日一夜,如能受持清淨,其功德之大,乃是不可限量的。

  《佛說齋經》中說:“奉持八戒,習五思念(即六念),爲佛法齋,與天參德,滅惡與善,後生天上,終得泥洹。”(大正一·九一一下)受持八戒,雖生天上,必將泥洹(即涅),而得了生脫死,這是多大的功德果報了!

  《優婆塞戒經》卷五中說:“受八戒者,除五逆罪,除一切罪,悉皆消滅。”又說:“若能如是清淨,受持八戒齋者,是人則得無量果報,至無上樂。”又說:“彌勒出時,百年受齋,不如我(釋尊)世一日一夜。”又說:“善男子!是八戒齋,即是莊嚴無上菩提之璎珞也。”(大正二四·一○六叁中)

  《阿含經》中說:若於六齋日,奉持八戒一日一夜,福不可計。(參照大正二·六二五下至六二六上)

  《涅槃經》中記載一個廣額屠夫,於日日中,殺無量羊,後遇見舍利弗,即發心受八戒,經一日一夜,命終得生天上。(大正一二·四七九中)

  《菩薩處胎經》中說:“八關齋者,諸佛父母。”(大正一二·一○五二上)

  第四節 普勸受持八關戒齋

  受持八關戒齋,既有這樣大的功德,八關戒齋要求雖嚴,但也未必不能如法做到。我人學佛的目的,絕對多數是希望出離生死的,但於在家弟子,若不種下出世之因,殊難獲致出世之果。同時,受了五戒的人,再持每月六日的八戒,也不是一樁多大的難事,一月之中,僅六天不吃晚飯(過中午不食),那是容易做到的事,八戒齋中,主要是在此條下非時食的“齋”戒;這條守了,其他八戒比守五戒是困難不了多少的。所以大陸的在家弟子,受八戒的很多,在南傳國家受八戒的則更普遍。在今日的臺灣以及海外,受八戒的風氣很低,即使有些人受,也是不夠如法。因此,我很希望提倡這一受八戒的風氣,故而不厭其煩地廣徵博引,寫了這篇文字。但願讀了這篇文字的人,能夠響應並促成這一受持的風氣。同時弘一大師也說:“若嫌每月六日太多,可減至一日或兩日,亦無不可。”(《律學要略》)

  這也正如《優婆塞戒經》中所說:“如是齋者,既是易作,而能獲得無量功德;若有易作而不作者,是名放逸!”(大正二四·一○六叁中)

  

  第五篇 解脫之道的基礎(沙彌十戒與式叉六法·略)

  第六篇 通向涅槃的橋梁(比丘比丘尼戒綱要·略)

  第七篇 叁世諸佛的搖籃 菩薩戒綱要

  第一章 層次與境界

  第一節  何謂菩薩

  我們通常都可聽到“菩薩”的稱號,乃至也可以將“菩薩”二字作爲恭維他人的美譽。所以,菩薩一詞對于一般人的印象,既是崇高偉大的,也是平易近人的,既是神聖莫測的,也是簡單普通的。其實,能夠真正了解菩薩的層次及其境界的人,並不太多,尤其是從未聽過佛法的人們,認爲凡是泥塑木雕或石刻彩畫的一切神像鬼像,都是叫做菩薩,那更是屬于莫知所以的觀念了。

  菩薩,原是印度梵文 bodhisattva 的音譯,全譯是“菩提薩埵”,意譯是“覺有情”,覺是覺悟、覺了、覺知、覺見的意思;有情是衆生,衆生是衆緣和合而生的意思;也是衆多生命的意思。但是,衆緣和合的衆多生命之中,有的是有情愛及情性的動物,有的是沒有情愛及情性的植物乃至礦物等等,此處所說的衆生,是指有情愛及有情性的生命,所以稱爲有情。將“覺有情”叁個字的兩個單語組合起來,含有兩重的四層意思:一重是發心上求無上覺(佛)道的有情衆生,並也發心啓化一切有情衆生皆得無上覺(佛)道;一重是自己已經悟見了覺(佛)的本性,同時也要使得一切衆生都能悟見各自本具的覺(佛)性。合攏來說,便是上求佛道以自覺,下化衆生以覺他,這就是“菩薩”的意思。

  我們信佛學佛的目的,是希望我們自己也成爲佛。但是佛的境界,是至高無上,至妙至好,至大至剛,至圓至明,至實至真的;成佛之道的行程,也是非常艱巨而且遙遠的。一個人從最初開始信佛學佛,要經叁祇百劫的時間過程,才能達到成佛的目的。世間沒有廉價的珍寶,越是希有難得的東西,越是價值高貴;成佛也是一樣,佛雖是難成的,究竟是能成的,不過應該付出努力的代價。這個代價,就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

《戒律學綱要(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