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菩薩行或菩薩道。不斷地洗刷自己從無始以來就沾汙了自覺性(佛)體的煩惱無明,也不斷地幫助他人(衆生)洗刷從無始以來就沾汙了自性覺(佛)體的煩惱無明;自己洗刷煩惱無明,可以增長智慧,用以自照,也用以照人,協助他人洗刷煩惱無明,可以增長自己的福德,用以自利,也用以利人,這就是智慧與福德雙修雙成的菩薩之道,也就是逐段前進逐層向上的成佛之道。
菩薩,是由于實踐了成佛之道而得名;成佛,是由于實踐了菩薩之行而得果;菩薩道是成佛的正因,成佛是菩薩的道的結果;要成佛,必先行菩薩道,行了菩薩道,必定會成佛。
第二節 菩薩的階位
正因爲成佛之因的菩薩道,是漫長而遙遠的,所以佛經中將之分爲許多的階段與層次。
菩薩階位的分別法,依照天臺宗的判別,共有“藏”“通”“別”“圓”的四種分類,藏教的菩薩是屬于小根小器的一類,是不分階位的,若要論其位次,只能就其修證的程度,與小乘階位相比而己。第一阿僧祇劫,乃在小乘凡夫位的五停心、別相念、總相念的階段;第二阿僧祇劫,相當于小乘賢位的暖位;第叁阿僧祇劫滿,相似于小乘的頂位,過了叁大阿僧祇劫,才是修叁十二種大人相因的階段,進而由忍位入世第一位,便是成佛了;這是凡夫及小乘人所見的丈六金身的人間佛。這與小乘不同者,乃在其修行過程中不斷煩惱而修六度,小乘聖者是斷煩惱而不修六度的,所以是大乘菩薩,而非小乘的凡夫與聖者了。
通教的菩薩,是通于叁乘根器的一類,乃以十地的階段,概括叁乘的層次。初地是初信的凡夫,二地是賢者,四地與小乘的初果聖人相齊,五地同小乘二果,六地同小乘叁果,七地同小乘四果阿羅漢,八地同小乘辟支迦佛位,九地從空出假,獲得法眼而習氣將盡,所以稱爲菩薩地,第十便是佛地了。七地以前與叁乘共通,八地與辟支迦佛共通。此叁乘雖然各各不同,但卻有著很多的共通特性:通觀無生,同證無學,同出分段(叁界)生死,同入涅槃(不生死)的化城,所以稱爲通教。
別教的菩薩,是專攝界外根器的一類;根器不一,故稱爲別教,共分五十二個階位,這是通常所熟稱的分位法,也是我們較爲詳細介紹的一種分位法。
圓教的菩薩,與別教不同者,別教是次第漸修的,圓教則是一心圓具的。所謂:以圓聞圓修而修于圓行。別教的位次是各別的,是要逐級修證的,圓教雖然也有凡夫的賢聖的差別等次,但那是能夠位位相融,階階相攝的。圓教的凡夫(外凡五品)位,便可稱之爲佛,那叫做觀行即佛;賢者(內凡十信)位,稱爲相似即佛;聖者(十住)位,稱爲名字即佛;經過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而至妙覺位時,才是究竟即佛。圓教的初信,便可稱爲成佛,但那僅是知道自己的本性是佛,而不是究竟圓滿的佛。
第叁節 五十二等的菩薩層次
現在,我們再來介紹五十二個階位的菩薩。在大乘菩薩戒經之中,說到菩薩階層的,只有梵網經及璎珞經;梵網經上卷以習種性、長養性與性種性、不可壞性、道種性、正法性,來說明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佛地的階層次第;並以“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來表達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的賢聖功能作用。但是,梵網經的文字晦澀、極不易解,並且有人以爲梵網經上卷是出于後人的僞托,不足采信(此到後面再詳說),所以我們還是根據璎珞經來介紹。
華嚴經中的菩薩,共分有五十二個階位,實際上,能夠稱爲賢與聖的,只有四十二個階位,又因最後一個階位是佛位,所以賢聖階位的菩薩,只有四十一個,加上十個階位的凡夫(假名)菩薩,便是五十一個階位。
璎珞經也將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的六大段落,分成爲習種性、性種性、道種性、聖種性、等覺性、妙覺性的六個性位,這與梵網經大致相同,而稍有不同。唯識家于十迴向後加入四個加行位,又成爲五十六了,通常均以華嚴分法爲主。
我們學佛的過程,稱爲叁祇種福慧,百劫修相好。這是從進入賢位十住算起的,在賢位之前的凡夫階段的十信心位,還不包括在內。據璎珞經說:“佛子,修行是(十)心,若經一劫、二劫、叁劫,乃得入初住位中。”這是說,從最初發起信佛學佛之心,繼續不斷地修學。要經過一至叁劫,才有進入賢者初住菩薩階位的希望。但是,大乘起信論則說:“修行信心,經一萬劫。”也就是說,從初發心,到信心功德成就而進入初住位者,需要經過十千大劫的時間哩!這比璎珞經所說的,多得太多。不過這有一個解釋:凡夫的心志是不堅不實的,所以即在短短一生的數十年之中,也難做到徹底的信心不退。凡夫的身心活動。總是善惡雜陳,信疑參半的,何況我們在生死之海的大洪流中,載浮載沈,忽上忽下地輪回不己呢?今生信佛學佛,如若願力不堅固,信心不落實,行爲不清淨,念頭不正確,來生便很難再信佛法了。但是,既曾種過信佛的因子。過了相當時間,又必將再度顯現,再度信佛學佛。好像在渾水缸裏扔一粒有色的石子,再用棍棒拌攪,那粒有色的細石子必然會常常現出水面。又常常混沒在水中,並且是顯現水面上的機會少,而混沒在水中的機會多,除非把它取出水來,才會一顯永顯。凡夫的信佛學佛,情形也是如此的。因爲人的信心與願力,各有強弱不同,人的行爲與念頭,也各有差別不等,所以學佛的時間過程,也當各有長短不同的差異了。所謂十千大劫或或一二叁劫,那也是一個大約的時間單位。如果信心堅定,願力堅固,可能在一二叁劫之內,乃至不需一二叁劫,就可進入初住的賢位,所以圓教有上根人于一生即入初住位(相等于藏教的佛位)的說法。相反地,如果信心薄弱,願力危脆,根器下劣者,即使過了十千大劫,也未必能夠進入初住的階位。
現在,且將六大段落的五十二個階位,分述如下:
一、十信位 所謂十信,又叫做十信心,就是:
(一)信心,(二)念心,(叁)精進心,(四)慧心,(五)定心,(六)不退心,(七)迴向心,(八)護法心,(九)戒心,(十)願心。
在此十個階位的漸次進升之中,調伏叁界的見思二惑,見惑是一切的妄見,如我見與邊見等;思惑是一切的煩惱,如貪瞋癡的迷情等。在此十信位中,雖不能把見思二惑斷除幹淨,但要把它們調理治伏,不使繼續爲患,否則的話,永不能入賢位,永受叁界的煩惱困縛,永遠沈淪于叁界生死的大漩渦中。
二、住位 所謂十住,又叫做十住心,就是:
(一)發心住,(二)治地心住,(叁)修行心住,(四)生貴心住,(五)方便具足心住,(六)正心住,(七)不退心住,(八)童真心住,(九)法王子心住,(十)灌頂心住。
在此十住位中,初住斷除叁界內的見惑,第七住斷除叁界內的思惑,到此,不再爲那貪瞋癡的煩惱所迷惑了,所以不再繼續增加生死的業力,而證入(階)位不退的境域。八住以上,斷除叁界之內的塵沙,調伏叁界之外的塵沙。所謂塵沙,乃是天臺宗所立“見思”“塵沙”“無明”在叁惑之一。見思惑,障礙我人的涅槃之道而致沈淪生死;塵沙,則障礙我人化度衆生的菩提之道而致不能成佛。此所謂塵沙,也相似唯識宗所稱的所知障。由于所知有障,而不能通達多如塵沙之數的度生法門,所以稱爲塵沙。
于此十位中,是以“從假入空”的觀想法,得見真谛之理而開慧眼,成一切智。了知一切諸法,皆是寂滅一相的空智,稱爲一切智。寂滅空如,便是萬法的實相,所以稱爲真谛之理。
叁、十行位 所謂十行,又叫做十行心,就是:
(一)歡喜心行,(二)饒益心行,(叁)無瞋恨心行、(四)無盡心行,(五)離癡亂心行,(六)善現心行,(七)無著心行,(八)尊重心行,(九)善法心行,(十)真實心行。
在此十行位中,漸斷界外塵沙,以“從空入假”的觀想法,顯俗谛之理,而開法眼,成道種智。道種智又稱爲道種慧,道亦可以解作法門,法門有無量,道也有無量,通達無量之道的智慧,稱爲道種智。以真谛而言,諸法的實相是空如寂滅的,但要體會諸法實相,必須要假俗入真,因爲衆生的存在,是存在于虛妄幻有的假相或俗谛之中,如要自救出離、救度衆生,那又需要從實相的真谛上回轉到幻妄的俗谛中來,利用那通達了無量法門的智慧,來自救救人,便是“從空入假”,便是“見俗谛之理”。前所謂“慧眼”,是指見到“真谛之理”,是知諸法實相的智慧;此所謂“法眼”,是指得到“俗谛之理”,是通達救度法門的智慧。
四、十回向 又叫做十回向心,就是:
(一)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回向心,(二)不壞回向心,(叁)等一切佛回向心,(四)至一切處回向心,(五)無盡功德藏回向心,(六)隨順平等善根回向心,(七)隨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心,(八)如相回向心,(九)無縛解脫回向心,(十)法界無量回向心。
在此十回向心的十個階位之中,調伏無明,修習中觀。所謂“無明”前面說過,這也是天臺宗所立的叁惑之一,見思惑障礙涅槃之道,塵沙惑障礙菩提之道,無明惑則障礙中觀之道。不真不俗,即真即假,見真谛的寂滅實相,但不呆滯于寂滅的一念上;見俗谛虛幻,所以隨順化導而不與俗情同流合汙,這就是中觀的道理。無明是一種細微的煩惱,斷去一分無明,即可證得一分中觀的道理。十回向位,只是調伏無明,初地以上,才能漸斷無明,無明分分斷除,聖位也地位高升,直至等覺菩薩,斷盡最後一分無明,便入佛地,成等正覺。所以在十回向位,尚未證得中道觀,僅因調伏無明而修習中觀。不過,自第八住至十回向圓滿,已是修行道上叁不退位的第二不退了,此稱爲行不退。也就是說,所證的解脫之道,已與第一義谛的中道合一相應而行了。
至于退與不退的問題,璎珞經有這樣的說明:“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
《戒律學綱要(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