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戒律學綱要(聖嚴法師)▪P21

  ..續本文上一頁,得入十住,是人爾時從初住至第六住中,若修(六度之一的)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前,複值諸佛菩薩善知識所護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又說:“若不值善知識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其中值惡因緣故,退入凡夫不善惡中,不名習種性。退入外道,若一劫、若十劫、乃至千劫,作大邪見及五逆,無惡不造,是爲退相。”以此可見,菩薩修行,須以般若(智慧)爲主,不修般若,便不能入第七住位;不入七住,即難保不退,如若一退,雖到六住,仍可能要作惡千劫而不知回頭了!

  五、十地  所謂十地,地是能生能載的意思,能生無量功德的無量法門!,有載無量衆生至究竟佛地。地地能生,地地能載,一地比一地廣大,一地比一地高深,直至究竟佛地,便是等虛空,遍法界,廣大而無邊際,高深而無極限了。十地的名稱是:

  (一)歡喜地,(二)離垢地,(叁)發光地,(四)焰慧地,(五)難勝地,(六)現前地,(七)無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雲地。

  從初住至十回向,一共叁十個階位;乃是菩薩的賢者位,通常簡稱爲叁賢位。十回向的最後一念,首先破一分無明,便入初地。十回向位修習中道觀,以中道觀破一分無明,便顯一分叁德,而證第叁不退,稱爲念不退,開佛眼,成一切種智。初地以上,便是聖位菩薩了。

  聖位與賢位的分別,乃在中道觀的修證與否;只要中道觀修成一分,便破一分無明;破一分無明,便顯一分叁德;破除無明及顯現叁德的智慧,便稱爲佛眼。此所謂佛眼,實即指的體證不真不俗與即假即真的智慧而己。能夠體證了真俗圓融的道理,便是明了佛眼,但此絕非止于口頭說說,一定要徹心徹性地親證之後,才能算數。能夠知道一切法一切相,空如寂滅,又能知道一切法一切相的種種分類差別,能夠如此地空有雙照,真俗圓融的智慧,便稱爲一切種智。其實,中道觀也好,佛眼也好,一切種智也好,都是指的一樣東西,那就是能破無明能顯叁德的智慧而已。無明不破,叁德不顯;顯了叁德,才入聖域的階位。所謂叁德.乃是大涅槃的秘密藏,那就是:體證了佛性本體,稱爲法身德;如實明了覺知一切的法相,稱爲般若德,遠離一切系縛而得大自在,稱爲解脫德。所以,初地以前的菩薩生死,是由業力決定的;不得自主的:初地以上的聖位菩薩生死,是由自己的願力決定的,能夠自由作主的。所謂念不退,是指了知生死本際,涅槃本際,煩惱本際,菩提本際,生死涅槃,煩惱菩提;不一不異,念念能與佛智相應的意思。所以,菩薩到了初地以上,便能自由化現,雖是菩薩,而能分身百界,以佛的姿態出現,教化有緣的衆生。但要究竟成佛,尚須地地破除無明,地地分證中道,地地增顯叁德,地地開一分佛眼。到了第十法雲地,再破一分無明,便進入一生補處的等覺階位;所謂等覺,乃是相等于佛而又略微不同于佛的意思。到了等覺位的菩薩,除了佛陀,無人能夠測知等覺與佛的不同之處。

  所謂一生補處的生字,是指尚有一分變易生死未了的意思。“凡夫與賢位的菩薩,有出胎入腹而又老病死亡的生死,稱爲分段生死”,“已了分段生死的聖位菩薩,自初地(璎珞經謂自八地)以上脫離叁界的分段生死,他們每破一分無明,每更向上一層,也是稱爲生死,那是叫做變易生死”;“僅余一分無明,僅須更上一階的等覺菩薩,便稱爲一生補處。”但也可以解作,尚有一次八相成道中由兜率天下來人間,投胎、住胎、出世、出家、成道、說法、涅槃之後,不再受生的意思。

  以上是對于菩薩階位的約略介紹,若要細論,即每一個階位,均有不同的意義,爲了篇幅所限,只能介紹到此了。

  第四節  階位層次的表解

  爲了便利讀者的記憶,不妨將菩薩階位的劫數、層次及世間的果報,分列二表,以供參考。(見二四O、二四一兩頁)

  關于成佛時間的算法,在佛典中有許多種,所列表一,乃是筆者根據多種資料參考,綜合而成,正確與否,尚待高明者的印證。

  劫,是梵語劫婆 kalpa 的簡稱,通常是印度用作計算時間單位的,所以對于劫的應用,非常廣泛。劫的含義也有短有長,不過一般的解釋是這樣的:人壽自八萬四千歲,百年減一歲,漸減至人壽十歲,再由十歲,百年增一歲,漸又增至人壽八萬四千歲,如此一減一增的時間過程,稱爲一小劫;二十小劫爲一中劫,四個中劫爲一大劫。通常在經中所稱若幹劫者,便是指的大劫。所謂阿僧祇,乃是梵語Asaamkhya 無央數的意思,這是印度大數字名稱的一種,若要問一阿僧祇究竟有多少?勉強可以說:以萬爲一億,以萬億爲一兆,一阿僧祇的時間,約爲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劫。這是個很長很長的時間。然據璎珞經的算法,又是不同的,在此不再列舉。

  以五十二個階位來配叁祇百劫,也有多種說法:有的是以時間分劃的,乃至把十信位也劃入第一阿僧祇劫之中,到十地便是叁阿僧祇劫滿,再以百劫修叁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個百劫是否即在等覺位中,也無明確說明,據理而推,應該是在等覺位中了。有的則以供養諸佛的數字而來劃分的。如智者大師,根據智度論、俱舍論、婆沙論等之說:值七萬五千佛是初阿僧祇劫,又值七萬六千佛是二阿僧祇,再值七萬七千佛是第叁阿僧祇劫滿,叁祇完成,六度修畢,再經百劫,修相好因,相好修滿,便成佛果,但據賢愚經說:初阿僧祇供養八萬八千佛,二阿僧祇供養九萬九千佛,叁阿僧祇供養十萬諸佛。

  事實上,時間劫數的長短與供養諸佛的多少,都是根據各人的根器深淺及努力的程度而定,如果根器深厚而又努力不懈,叁大阿僧祇劫,可能是不會如此長久的,如果根器淺薄而又放逸懈怠,叁大阿僧祇劫,可能就比上面所說的更長久了;至于供養諸佛的多少,道理也是一樣,如能虔誠供養,生死不渝,終身以赴,那麼供養一佛的功德也就很大很大了,如果懈懈怠怠,粗心大意,偶而供養,一生之中,難得供養叁次兩次,那麼,雖供千佛萬佛,功德還是不多。所以,我們學佛—不必估計時間長短,但問自己盡心與否?據說釋迦世尊與彌勒菩薩是同時發心的,因爲釋迦精進而超前成佛,彌勒懈怠以致落後了行程,就是明顯的例證。又如佛在法華會上,爲諸大弟子授成佛之記:摩诃迦葉要奉觐叁百萬億佛後成佛,須菩提要奉觐叁百萬億那由他佛後成佛,迦旃延要供養二萬八千億佛後成佛,目犍連要供奉二百萬億八千諸佛然後成佛。其中所供諸佛數字,也是各各不同。

  菩薩,本來是出世而不離世的,爲斷煩惱,所以要出世,爲度衆生,所以要住世.菩薩既在世間,自應各以其福德而感得世間的果報。不過,這僅是菩薩應得的世間果報,而不等于非要得這世間果報不可,因爲菩薩的階位越高,所能化現的範圍與品類則可越多越廣,越是高廣,也越能低下。如等覺菩薩,可感叁界之王,也可化叁塗之王,到地獄餓鬼中則爲鬼王,到畜生中則爲獸王,人中爲人王;乃至化爲叁界之王。故也不能肯定地說那一階位的菩薩,一定要感得那一等極的世間果報,唯其果報的等級,每階位,都有一個最高的限度,表中所列,乃是各個階位果報的最高限度而己,這一點,我們是必須明白的。同時,我們從分位斷惑的程度上,也可以自己衡量一下,自己的修持工夫,究竟己到了什麼階位?不要忘記,調伏見思叁惑,(雖有而)不受偏見我見等所迷惑,亦(雖有而)不爲貪瞋癡等所轉動,尚不過在信位中的凡夫階段而己呢!今有一些自以爲開悟見道的入賢出聖的人,想信他們多數的多數,是禁不起考驗的。

  第五節  菩薩行當如何

  被人稱爲菩薩,很容易,自己要被稱爲菩薩,也容易,但要真正的做到菩薩的行爲,那就難了。菩薩雖分凡夫與賢聖,不必要求初發心的菩薩做得跟聖位的菩薩一樣,然而,菩薩行的目標是統一的,菩薩道的希望是相同的,我們雖尚未曾抵達目標,卻不能沒有希望。因此,我把菩薩內戒經中的一段文字用語體文節譯如下,以資參考:

  菩薩道是很難的,我(佛)以許多身體的許多生命來爲救濟衆生而犧牲,毫無一點愛惜的心理。作爲一個菩薩,既然不能作惡造罪,但爲救度衆生,也絕不怕爲救衆生而自己作惡造罪。

  宿世的業報臨頭了,或者冤家債主光臨了,菩薩是只有歡迎歡喜而不恐懼害怕的,因爲那可以將罪業的帳目早日清理呀!

  作爲一個菩薩,受持佛法,就要完全如法;受了佛戒,就要如律清淨。

  菩薩要以堅決的信心,才能畢竟成佛,要能博學內外各種知識,才能順化廣大的衆生;要以慈愍的心懷,柔軟的言語,去接近衆生,不可反而中傷他人。

  菩薩雖不妨與妻子共同生活,但要如同防止冤家一樣地謹防她來破壞自己的道念;雖然謹防妻子如養冤家,但終不得以冤家的態度對待妻子,仍須經常愛護體惜她的情意。

  菩薩應視女人如虎狼如毒蛇,但也並不畏懼愛欲的破壞與搖動,因爲菩薩的清淨心地,如同蓮華,雖生于汙泥而不沾汙泥。菩薩是離欲舍欲的,雖爲度生而入于愛欲障中,卻不會因此而被愛欲之所沾汙。

  菩薩獨身居于深山之中,不會感到恐懼;雖然共妻子生活在家庭之間,也像是獨處于深山之中。經常是在怡然安定的心境之下,沒有痛苦與歡樂的思想分別。

  作爲一個真正的菩薩,應該能夠入水不沈,入火不燒,有人要腦袋;就給他腦袋,有人要眼珠,就給他眼珠,有人要鼻子,就給他鼻子,有人要耳朵,就給他耳朵,即使投身喂虎,也不吝惜身命。唯有如此,才是大士菩薩的尊貴功德。

  以上所節譯的經文,可能未曾把原意譯得妥貼,譯者如有可能,可以自尋原本經文對照,該經載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冊一O叁一——二頁。再說此中所述的菩薩,多分是指聖位,而非凡夫所能做得到的。事實上如璎珞經所說,十信位的凡夫是“名字菩薩”或“假名菩薩”到了初地;…

《戒律學綱要(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