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薩學處▪P3

  ..續本文上一頁爲增進相愛相悅的情調求其美感,故有這種化裝,出家則應無。

  第七是戒除逸樂的生活。以歌舞場中,戲劇臺上,其所表演動作以男女聲色方面的事爲多,是染著緣,故出家者應遠離。

  第八是戒除生活奢侈流于荒墮的緣。以廣高大床,在貧家則男女大小共睡處,在富家則雕飾富麗設備安適爲縱樂處,出家孤身一坐具即足,大床麗飾,易耽睡眠,滋邪欲念,故須避離。

  第九是戒除飲食的無厭足。一是節約,二是定日中一食,這在南印度的佛教今仍能嚴守。沙彌飲食隨同比丘行乞食製度,過早于俗家人不方便,晚行乞食亦然,且每日叁次乞食,便更無暇修學佛法。又晚食佛謂是餓鬼求食的時候,鬼聞碗缽聲,更增長其饑焰苦痛,悲愍異類,故過午不食。

  第十是戒除財利的貪著。捉持金銀貨幣,易長貪心,易與人爭利,故佛特爲禁止捉持,自更不許儲蓄,而淡泊生活之所需,悉由淨信居士供養布施。除上五戒爲四衆基本戒條外,今沙彌爲出家衆加後五戒,前四爲舍離俗家之生活,第十條爲舍離俗家生活所依的財産,以建立徹底的無家無産的乞士製度。

  丙、出家衆的比丘具足戒

  現在講到出家的菩薩比丘。比丘是印度語,譯義“乞士”。意謂無家無産,但行乞食以資養色身;依經依律,恒行乞法以資養慧命。此外更無他求。故比丘的生活,在享受方面力求淡泊簡單,唯蓄叁衣一缽,更無長物。如鳥之雙翼,隨處遊行即可與之俱去;于修業方面,嚴守戒律,勸行教化,住持佛法,不惜犧牲生命。

  唯比丘戒條特多,重要的即沙彌的前四戒,輕細的涉及行住坐臥語默作止。凡易流于放逸的煩瑣枝末的行爲,也都列入,都計二百五十條。至此比丘對個己的道德行爲,對教團的應負責任,微細的威儀作止完全具體的列入,以養成住持佛法使命的僧格;故比丘戒稱爲“具足戒”。沙彌戒是具體而微,比丘戒則完備具足;實則完具沙彌戒即是完備出家的戒。比丘戒以類例分,通稱五篇七聚,茲不詳說。

  除了上面舉出的出家與在家的戒律外,還有一種叫做——

  丁、在家出家的八關齋戒

  這是佛爲在家居士使對于出家生活短期的訓練,或則進爲練習出家生活的戒條。十善戒經中說:“八戒齊者,是過去現在諸佛如來,爲在家人製出家法”。緣在家居士,俗務紛雜,勞神累形,偶使短期中過出家生活,不唯使其于佛法有更深的認識,即其疲勞的精神,經此短期修養,亦必頓感清新,如舞乎春風,浴乎水沂。

  這亦名“八支齋”,即沙彌十戒中之前九戒。前八爲戒,後一爲齋,故齋是指過午不食,總稱爲八戒齋。“關”字,是說在家居士于受持此戒齋之日,關閉惡趣,開人天賢聖之道。然亦有謂此八條戒,雖同沙彌前九戒,條數亦唯八而非九,即合第六與第七而成“第六不塗飾香鬘歌舞觀聽”,其第八爲第七,第九爲第八。複有以前之第八爲第六,以第六第七合爲第七者。此八戒齋,如其所好,于每月中逢六逢十、嚴持此戒,故亦稱六齋日十齋日。

  這八關戒齋,是五戒與十戒之間,在戒律的精神上說,是從在家到出家的橋梁。五戒中關于淫戒唯禁邪淫,此則一日一夜間嚴持清淨梵行與出家的不淫戒同。

  複次如上四衆或九衆,在依法修學上說,是有大乘和小乘的區別,在當時佛的說法和現在所流傳的經律論叁藏,都劃分著小乘叁藏和大乘叁藏,故傳持這兩系學說和修持的人也就有小乘學者和大乘學者,若現在南印度的錫蘭暹羅一帶,還是純粹保持了小乘佛教依律住持的精神,若我們中國佛教,雖也流傳小乘佛教,但是偏重于大乘的學習和修持。小乘修持的目的是在證聲聞菩提,大乘的目的是在佛果菩提;聲聞的人但求自了證入涅槃。大乘的人自了了他,共證真常。小乘如坐單輪車,大乘如火車輪船大衆可共坐。小乘缺乏悲願,大乘悲願特深;換言之,大乘與小乘的不同,是在看發菩提心與不肯發菩提心耳。

  佛教徒衆,依法修持,不肯發菩提心,唯求自了,即自封于小乘境內;肯發菩提心,便進入于大乘之域。今菩薩學處正是倡導大乘之學,以發菩提心爲根本的精神,故在正信皈依時,便要發菩提心,便成爲在家菩薩,受持五戒十善,便爲菩薩優婆衆,沙彌比丘,若發菩提心,受菩薩戒,即得稱爲菩薩沙彌菩薩比丘。不肯發菩提心,不論四衆七衆如何修持,僅行止于小乘路上,故大乘菩薩學處,以發菩提心爲最切要。現在要講——四、發心正行甲、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即是精神向上的要求,以凡夫心成功佛果的心,在心理上說,是一種欲,是一種希望;持續這種欲,希望其目的完成,是需要強力的精神加以推動與保護。四弘誓願即是推動這菩提心,四他勝處法即是保護這菩提心。

  發菩提心,即四弘願中第四句“佛道無上誓願成”,道即菩提,佛道即佛果菩提,更無可比的最高最上佛果菩提,今于信仰的凡夫心中發大誓願誓必成就,這便是發菩提心,這是強有力精神向上的欲,向上的希望。但推動這種向上欲心希望心期其必達,還須其他的叁願來互相推動以輔助之。成佛,是以說法度衆生爲目標,不度衆生,根本不能成佛,故首發“衆生無邊誓願度”的第一悲願。成佛,是不唯斷個己的煩惱,度衆生也便是令無邊衆生斷盡煩惱,個己的煩惱易斷,如聲聞涅槃便是斷了個己煩惱爲已足而寂止于涅槃境中,但爲教化衆生從衆生分上反映于個己心的煩惱無量無邊,真實菩薩以衆生心爲心,唯有斷盡衆生煩惱,個己煩惱方畢竟寂然,于是發“煩惱無盡誓願斷”的第二悲願,要成佛,要度衆生,要斷煩惱,絕不是盲目的沖動,是個己須有智慧,有智慧才能說法教化衆生,有智慧才能令自若他斷除煩惱;智慧是怎樣生長?是在學習的精神。故佛說“叁世諸佛皆在學地中來”,不肯學習,便永遠愚癡,如何有成佛的分?有度生斷惑的能力?學習分兩部分,一是個己精神上的修養,一是向事物大衆中磨練個己的能力,實際是整體精神的兩面。這向內外學習的法門是很多很多,衆生的病是無量無邊,佛說治病的法藥也有無量無邊,要成佛度衆生須遍學一切法門,故有第叁句“法門無量誓願學”的悲願。

  古人也有解釋爲菩薩依四谛發四弘誓願,見衆生苦的苦谛,發“衆生無邊誓願度”;見煩惱重重的集谛,發“煩惱無盡誓願斷”;見應修法門的道谛,發“法門無量誓願學”;見涅槃真理的滅谛,發“佛道無上誓願成”。

  凡是發菩提心的菩薩,必發四弘誓願,所以叫做通願;此外更有別願,如阿彌陀佛因中的四十八願,藥師如來的十二大願,釋迦牟尼的誓于五濁惡世成佛的大願等,這是叫做別願。無論通願別願,都是加強推動這菩提心,期其必得成就佛果菩提的一貫精神。

  複次菩薩發菩提心發四弘誓願已,須以不犯四他勝處法來保護菩提心。這四他勝處法,是菩薩戒中最重要根本戒律,雖然如上所舉五戒亦爲菩薩基本戒條,是大小乘學者應共受持,所以稱曰共解脫戒,這四他勝處法,是爲菩薩特種戒條,故名別解脫戒,這四條戒說在瑜伽師地論戒品中。

  所謂“他勝處法”,是指菩薩行者于自己應修持善法無力,反爲他惡法所勝興起惡行,以惡法勝過善法,壞菩薩行,損菩提心,故曰他勝處法。在別的菩薩戒經稱波羅夷,舊譯曰斷,即斷善根,玄奘叁藏法師譯曰他勝,亦即善根爲他惡法所斷之意。

  菩薩行者,失利人心,不肯于人有利而損自己的利益,唯貪圖個己利益不惜去害人,贊歎自己毀謗他人,甘做家庭社會國家人類的罪人,這是自贊毀他第一他勝處法。

  菩薩行者,失大悲心,于己現有資財,見有貧苦無靠的人來求,性悭財故,不起哀憐而行惠施;或于己具有善法知識,見有求法的人來請教,性悭法故不肯教導,這是見苦不救第二他勝處法。

  菩薩行者,失大慈心,瞋恚現前,損惱他人,人來悔謝不肯接受,怨恨不舍,這是瞋不受悔第叁他勝處法。

  菩薩行者,失智慧心,謗大乘法,以邪知見,建立似法誘惑他人,這是似法愚人的第四他勝處法。

  菩薩犯了四他勝法之一種,便是失菩提心,失去菩薩的資格,故爲保全菩薩的資格,保護菩提心,若于上四他勝處法住戒律儀隨時守持不犯,于是則能“增長攝受菩薩廣大資糧”。

  上來所講的,由兩種皈依建立正信;次講在家出家叁乘共戒;次講發大乘菩提心立弘誓願不犯他勝法以推動長養保護菩提心,是漸次轉深轉勝。但在戒律的行爲仍處在止惡不作,尚處于消極保守狀態;四弘誓願,雖似乎展開廣大的願心,然不去實際履踐,也僅是一種願心而已。故今更進一步以明實踐其願心而見之于行事,以達成真實菩薩之任務。這便是——

  乙、學修六度

  在瑜伽師地論中,論及觀察菩薩種性時,即觀察其人能否實踐菩薩道以斷定其菩薩善根之有無:菩薩道,即實踐六度行是。如有類人生來賦有悲心,今聞大衆佛法擴充之引發之以行六度,即成菩薩,亦有悲心薄弱,今聞大乘佛法,學習菩薩道修六度行,亦成菩薩;更有類人悲心本無,今聞大乘佛法,慕菩薩行願,開始雖覺勉強,但久久亦能安其所行,也成菩薩。生有悲心者爲上根,以宿已習學,今更加功用行;悲心薄弱者爲中根,以奮志堅毅,勤策自勵以赴;無有悲心者爲下根,以勝緣現前起慚愧心,強以成之;其爲菩薩行則一。故弘願如海,須有實行大山以填之,六度行山,填實願海,佛果菩提方能圓滿;否則,願便成虛,是假的菩薩,非真菩薩。菩薩之道,是在實行六度。

  一曰布施度:布施是多方面的。有高度的布施,如施頭目腦髓身命的曰內施;施田園家園財産的曰外施,內外兼施的,曰一切施。更有說:惠舍生活資財不使人缺乏的曰財施;以世間學問樂育人群乃至以佛教善法化導大衆的曰法施;世上發生一種威脅人的生命或自由時,以種種方法使其消滅,保障一切令離怖畏的曰無畏施。故布施方面極爲廣泛,且有常人能力所不及所不易行的。要在已發菩提心的菩薩實踐行布施時,隨…

《菩薩學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