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戒律學綱要(聖嚴法師)

  序

  第一篇 緒 論

  第一章 受戒學戒與持戒

  第二章 戒律的傳承與弘揚

  第二篇 信佛學佛的開始(歸依叁寶)

  第一章 叁寶及歸依

  第二章 歸依叁寶的方法與利益

  第叁篇 人間天上的護照(五戒十善)

  第一章 五戒及其內容

  第二章 求受五戒的方法及其功德

  第四篇 了生脫死的門徑(八關戒齋)

  第一章 八關戒齋及其內容

  第二章 六齋日及其戒齋清淨

  第叁章 八關戒齋的條件與受法

  第四章 受了八關戒齋以後

  第五篇 解脫之道的基礎(沙彌十戒與式叉六法·略)

  第六篇 通向涅槃的橋梁(比丘比丘尼戒綱要·略)

  第七篇 叁世諸佛的搖藍(菩薩戒綱要)

  第一章 層次與境界

  第二章 菩薩戒的內容與分列

  第叁章 菩薩戒的重戒與輕戒

  第四章 菩薩戒的授受與條件

  第五章 菩薩戒的秉受方法

  第六章 受了菩薩戒之後

  

  序

  佛法在印度,早由空有兩大思潮的激揚,而演成大乘性相的兩大派系。傳來中國,到了黃金時代的隋唐,大小乘十宗的旗幟,也已很鮮明地豎立起來。各宗派的創立者雖從修證佛法的境界各自發揮其心得,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建立其不同的宗派。可是回到修持上來,則不歸于戒律,即歸于禅觀或淨土;而修禅觀或淨土行者,仍不能離開戒律,以戒律爲修習一切善法的基礎。那麼,不論出家或在家佛徒,對于戒律都是一樣的需要,因全部佛法都是建築在戒律之上的。所謂:“一切衆律中,戒經爲最上;佛法叁藏教,毗奈耶爲首。”這是爲佛徒的鐵律,誰也不能否認的。“四十二章經”則說:“佛子離吾數千裏,憶念吾戒,必證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有志修學佛法而於戒行有虧的,讀到佛陀這些教誡的經文,不能不毛骨悚然而思有以匡正了。

  佛律雖很謹嚴,條文也很繁瑣,但在今日真能“嚴淨毗尼,研究律藏”的人,又有幾多呢?不特束置高閣無人過問,就是能談戒律的人也必定是很有勇氣的,沒有勇氣就不敢談了。這原因或在戒律的性質太嚴肅,末世業障深重,持之不易,索性不持了,談也無益,索性不談了。近世佛門的大心之士,有鑒乎此種衰頹而散漫無章的情形,有發心出來提倡振興律學,也有認爲律學有重新估價的需要。根據律部中的“因時製宜,因地製宜”的理由,主張適宜時地環境的需求,可行者行,不可行或行不通的,不妨舍棄。其實這種思想也不始於今日,遠在二千五百年前,在阿難陀和大迦葉領導的教團中,早已發生爭論了。阿難在第一次結集經典後曾說:“佛將入滅時曾告我,大衆若欲棄小小戒,可隨意棄。”當時迦葉板起面孔反對道:“佛所未製,今不別製,佛所已製,不可少改。”據律部記載,當時還有一愚癡比丘說:“那老頭(佛)去世甚好!他在世時常拿戒律約束我們,這件不許做,那件不准行,如今我們可以極自由地爲所欲爲了!”迦葉聽了覺得痛心,也因此而發起結集律藏。

  本來戒法爲四衆弟子的金科玉律,應守應行,理所當然,那有討價還價的余地?所謂:“毗尼久住,正法久住”;可是在事實上,又有不然,不但在佛滅後的初期,諸大羅漢之間爲了戒律的可舍與不舍問題,發生歧見,弄到教團的不協調;就是在佛陀時代,不是已有“六群比丘”及比丘尼出現了嗎?難道那時毗尼不住世嗎?不是正法住世時代嗎?這或者由於衆生的慧根深淺與向道之心有無而所使然:其慧根深而向道心堅切的,即能嚴持戒律;其慧根淺而向道心薄弱的,自然難得清淨了。或者以戒律太嚴肅,條文又繁瑣,使人望之生畏,感到不易堅持,或堅持亦難到底,無形中便松弛了。

  佛曆二五○五年春,我在星洲方便禁足期間,在無盡燈上讀到聖嚴法師作的《受戒學戒與持戒》及《戒律的傳承與弘揚》,覺其慧解敏穎,文筆犀利,所言切中時弊,深爲感動。當時曾以燈刊讀者的名義略致薄敬。在那文末談到弘一律師嘗自檢驗,認爲自己非但不夠比丘的資格,也不夠沙彌的資格,甚至連一個五戒滿分優婆塞的資格亦不夠。一個聞名持戒的律師,還不敢以滿分五戒淨人自居,可知戒條是如何地謹嚴難守了。明朝的紫柏大師,脅不著席四十余年,猶以未能持微細戒,終不敢爲人授沙彌戒和比丘戒,到不得已時也只爲人授五戒。蓮池大師嘗自稱爲“菩薩弟子”或“沙門”,不敢以比丘自居。藕益大師閱過律藏之後作“退戒緣起”,認爲一向所受的戒不合法,沒有做比丘資格,自稱“菩薩沙彌”,太虛大師亦有“比丘不是佛未成,但願稱我爲菩薩”。從古今高賢的謹嚴處,知戒律是如何的嚴格,不易如法受持,但亦不能因持得不夠圓滿就不持,應量力求受,不逾繩墨,才不負弘揚戒律者的用心!

  自來在佛門中提倡戒律的人,以上座碩德爲多,青年人來談戒律的倒不多見。今作者聖嚴法師,年輕志高,學富力強,從研究戒律而弘揚戒律,欲以戒律精神振興佛教,這不能不使人敬佩!他曾說過,寫作本書是受了藕益大師與弘一大師的影響很多,但沒有全部走他們的路線,甚至也沒有全部站在南山宗的立場。可知他對戒律,是另有新的看法。看他的志趣,似走在弘一律師與太虛大師之間,而更接近後者的意趣。在生活上著重戒律的根本精神,不拘滯於條文的呆板死守,在思想上接通佛陀的根本教義,活用於時代的文化領域。這意趣正是時代的産物,把它盡量表達出來,培養佛教的時代精神,使每一個懷有整理僧製職志的新時代佛教青年,思想都能夠走向這一路線,彙成一條佛教新時代的文化洪流,那麼一切佛教的垃圾就不怕沖不開。他對晚近的教內同道,還曾慨然的說:“若標榜持戒,便成了孤獨古怪;若標榜學教,便成了放浪形骸;若標榜學禅與密,便成了神鬼模樣。”這也是一針見血之論,對於患了嚴重麻痹症的現代佛教內部,是不無晨鍾暮鼓的作用。他對佛教現狀既有如此深的了解與抱負,自然對振興律學另有最應時的立場與看法,而寫出來成爲文字,自然也不同凡響了。

  作者再次來書問序于我,並提示本書的宗要是:“爲了實際的要求,本書的內容既是通俗性的,也是研究性的,尤其是實用性的。所以除了具足戒及式叉戒之外,其余各戒均錄有受戒儀軌,並且盡量介紹最切實、最簡明、最能適應於普遍要求的受戒儀軌。至於介紹各戒的性質、意義、淵源、作用以及爲何受戒、如何受戒、受戒之後又如何,那自是本書應負的責任了。所以讀了本書之後,對於戒律當可得到一個具體的印象。”從這些話裏,可以看出本書的內容與價值。全書約有十九萬字,把七衆弟子各別的戒法描繪出來,雖然有他自己的見解,但每篇都是有所根據的。比如比丘比丘尼戒,是本弘一律師之意而寫的,菩薩戒是綜合“璎珞”、“梵網”、“瑜伽”、“持地”等經,及“梵網”、“瑜伽”各名家注疏的重要內容而寫的。我還認爲本書的好處是引經據典,把七衆弟子的戒法,作簡明而有系統的敘述,使讀者得到不少的便利和切合實用。時丁末世,人性疏懶,已很少有人能向大藏經中去翻閱長篇累牍的衆多律部,因此身爲七衆弟子的很多,真能了解七衆律儀皮毛的已很少,更談不到去作深刻的研究分析與敘述。那麼本書正適合現時的七衆佛徒的需要,固能人手一篇,時加玩味,便知道自己學佛所應作的是些什麼事,同時也不負寫作者的一番美意。在律製松弛,佛法衰頹的今日,律學已成了冷門的學問,少人問津;而作者既專志攻修,又勤於寫作,所寫的又是熱情奔放,審理明晰,文筆通暢,適合一般口味的文章,求之於現代青年法師,真是異軍突起,希有難得。

  作者又曾在來信中,慨歎自己不夠資格來談戒律,來寫戒律;就是我,更不敢也不配爲這部神聖的律書作序,所以延擱到一年多也不想動筆。但感於作者的智慧與熱誠,屢屢來函說明他寫本書一氣呵成,不曾間斷,完全因第一篇緒論發表在燈刊得到我的鼓勵所致,因此使我對本書的完成,雖沒有居功之心,卻有歡喜之情,不能不寫這一篇不像樣的序文,來作隨喜功德的贊歎了!

  佛紀二五○八年十月叁十日竺摩寫於木兵城正慧講堂

  

  自 序

  我能夠再度出家,是在重重的困難之下達成的,這要感激我現在的剃度恩師東公老人,他全心全力地幫助了我,也成就了我;而我能在從軍十年之後,仍然念念不忘出家身分的恢複,這要感激南亭長老,他自始至終地愛護著我,也鼓勵著我。  

  同時,這也是我的嘗試。因爲,戒律是一門枯燥而又繁瑣的學問,以致近世以來,成了佛教的冷門,縱然有人研究,也多不脫古氣,多是照著古調再彈,致令一般的人,不得其門而入,甚至妄加批評。因此,我要試用淺顯的文字,將戒律的內容,配上若幹時代的觀念,以比較通俗的姿態,來跟大家見面。我是試著做複活戒律的工作,而不是食古不化的說教。

  當然,我的目的,雖求通俗,但在盡可能不使讀者厭煩的情形下,仍將戒律學上各種主要的問題,作了應作的介紹與疏導。所以,本書也徵引了各部律典及古德注疏的重要資料,並且盡量注明出處,以便讀者作進一步的研究參考;唯恐讀者對於書中所引原文以及若幹專有名詞的隔閡不解,故也適度地采用夾注號加注說明。

  爲了實際的要求,以及本書的篇幅所限,本書除了叁歸、五戒、八戒、十戒等篇,寫得堪稱詳細,至於具足戒及菩薩戒,只是作了綱要性的介紹,這也就是本書書名的緣由;雖然如此,具足戒及菩薩戒,已經占了本書篇幅的五分之二以上。所以,看了本書之後,對於戒律學的知識,當可有一個具體的印象。

  本書的性質,是通俗的,是研究的,更是實用的。除了式叉摩尼戒及具足戒之外,其余各戒,本書均錄有受戒的儀軌,並且是介紹最切實、最簡明、最能適應於普遍要求的受戒儀軌。至於各種戒律的淵源、性質、意義、作用,以及爲何要受戒?如何…

《戒律學綱要(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