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受菩薩戒。此經是羅什所譯經論中的最後誦出,而由慧融等爲之筆受,並不像其他經論的翻譯是“手執梵卷”而口譯經文的。正因未有梵本而只是由羅什口誦,弟子筆受的原故,至使後人疑爲僞出的經本。此經誦出後向未及修訂潤色與弘揚,羅什叁藏就去世了,當時授菩薩戒儀軌的全貌,早已散佚不傳,故也很難詳考。
關于梵網經的大本未能來到中國,曆代還相傳著這樣的一個故事:據說真谛叁藏,從印度來中國之時,本來也帶了一部梵網大本的梵文本,可是在南海上船的時候,船身就像超載過重而要沈沒,船上將其他的東西搬下去,船身還是要沈,最後只有將梵網菩薩律本搬下船去,船身才能浮起前進,因此真谛叁藏便慨歎著說:“菩薩戒律,漢土無緣,深可悲矣!”這也是有關梵網戒本的問題之一,究竟如何,則不得而知。
不過,梵網菩薩戒的原來受法,好像是一位傳一位的,所以只說釋迦傳阿逸多(彌勒),再傳二 十余菩薩,次第相傳,而由羅什法師傳來中國。這與慧融、道祥等八百余人,同時向羅什法師求受菩薩戒,似乎是不同的。然亦不能斷定,所稱“阿逸多再傳二十余菩薩”“而由羅什法師傳來中國”,也可能是指的相傳了二十余代吧?
第二條主流是昙無谶叁藏所傳譯的菩薩戒本經,這也出于瑜珈部,因爲這一菩薩戒本經的內容,法藏大師說:“今別行地持戒本,首安歸命偈者是也。”
這也有一個故事,法藏大師菩薩戒疏卷一中是這樣敘述的:“昙無讖叁藏于西涼州有沙門法進等,求谶受菩薩戒,並請翻戒本。谶曰:“此國人等,性多狡猾,又無剛節,豈有堪爲菩薩道器?”遂不與授。進等苦請不獲,遂于佛像前立誓,邀期苦節求戒,七日才滿,夢見彌勒,親與授戒,並授戒本,並皆誦得,後覺己見谶,谶睹其相異,乃喟然歎曰:“漢土也有人矣!”即與譯出戒本一卷,與進夢誦,文義扶同。”
但在梁高僧傳卷二的昙無谶傳中,所述與此略異,現在照抄如下,用資參考:“初,谶在姑臧,有張掖沙門道進,欲從谶受菩薩戒,谶雲:“且悔過!”乃竭誠七日七夜,至第八日,詣谶求受,谶忽大怒。進更思惟:“但是我業障未消耳。”乃谶力叁年,且禅且定,見釋迦文佛與諸大士,授已戒法。其夕,同止十余人,皆感夢如進所見。進欲詣谶說之,未至數十步,谶驚起,唱言:“善哉!善哉!己感戒矣。吾當更爲汝作證。”次第于佛像前爲說戒相。”
梁高僧傳所述雖與法藏大師所述者略有差異,但有一椿事實是可以證明的,那就是昙無谶曾爲漢土沙門受菩薩戒者作爲證師。
昙無谶的這一支流,後來曾在中國流行很廣,所以,梁高僧傳卷二接著又說:“時沙門道朗,振譽關西,當進感戒之夕,朗亦通夢,乃自卑戒臘,求爲法弟。于是,從進受者,千有余人。傳授此法,迄至于今,皆谶之余則。”
因此,在智者大師的菩薩戒疏中,所舉受戒法爲梵網、地持、高昌、璎珞、新撰、製旨,這受戒法的六種本子之中,就有兩種是與昙無谶叁藏有關的。一是地持本受戒法,一是高昌本受戒法。地持是昙無谶所譯,高昌本則出于道進派下的高昌人僧遵,尚有南朝宋文帝元嘉末葉,有玄暢法師,宣授菩薩戒法,大略與高昌本相似,稱爲暢法師本。由此可見,昙無谶叁藏所傳的一支菩薩戒法.在中國的力量是非常盛大的。
說到昙無谶地持經,又可使我們追溯到地持經及其戒法的來曆問題,據智者大師的戒疏所述,是這樣的:“相傳地持經是彌勒說,原本是燈明佛說,蓮華藏菩薩受持,次第叁十余菩薩傳化,後有伊波勒菩薩,應迹托化,傳來此土。然地持是昙無谶所譯,疑谶即是伊波勒,(該地持經)第四品出受戒法。”
這與前面說瑜伽戒本是用彌勒菩薩編集佛所散說于經中者所成,以略有出入。但是,瑜伽、地持同出一源,是沒有問題的:昙無谶是在中國傳授地持一系菩薩戒法的第一位高僧,是沒有問題的;昙無谶系的菩薩戒在中國所形成的盛大力量,也是沒有問題的。
總之,羅什叁藏所傳的梵網菩薩戒與昙無谶叁藏所傳的地持菩薩戒,不但是中國的兩大主流,在印度也是兩大主流:梵網是自彌勒傳了二十余菩薩而到中國,他持是自蓮華藏菩薩次第叁十余菩薩傳化而到中國。這不是自始即爲兩大主流的明證嗎?但是到了後代的中國,菩薩戒的受戒法,便由璎珞、梵網、瑜伽的叁系而會歸揉合,成爲一種合壁式的受戒法了,比如明末讀體見月律師所編的菩薩戒傳戒正範,便是采撷諸書而成的一種。
第二節 求受菩薩戒的條件
因爲菩薩戒有頓立與漸次的不同,又有在家與出家的不同,對于求受菩薩戒的條件,也就各有寬嚴的不同了,但有兩個主要的條件是必須具備的,那就是:
第一要有感戒之善。
第二要無障戒之惡。
所謂感戒之善,分爲兩種:一是菩薩種姓,二是發菩薩願。
所謂菩薩種性,是指大乘的根性而言,如地持經所說:“住無種姓補特伽羅(數取趣——有情衆生),無種性故,雖有發心及加行,定不堪任圓滿無上正等菩提。”也就是說:沒有大乘根性的人,雖然能夠發心求受菩薩戒,仍然不能如實實踐菩薩之道的。舍己爲人,忘我而利人,便是菩薩根性的菩薩精神,如果漢有這一精神,終究無法達到成佛的目的。
所謂發菩提心或稱發菩薩心,如今佛門中無論使人做什麼,都要說“請你發心”,這雖並不算錯,卻把發心二字濫用過度了。再說,發心二字是下別善惡的,願作善,固然是發心;想造惡,也算是發心。其實,發菩提願的本意,是指努力精進爲善去惡的意志,有了大乘的根性,若無堅強的志願,來促成這一大乘根性的圓滿究竟,雖有大乘根性,也是沒有用處。正像一塊上好的材料,可以做成上等的家具,如果不去加工製作,再好的材料,終也僅是材料而已。所以地持經中要說:“若不發心,不修加行,雖有堪任,而不速證無上菩提。”
根據義寂法師的菩薩戒本疏而言,感戒之善的內容,另有一種具足叁緣而成的規定,即是勝種姓、勝期願、勝行心。勝種姓同于菩薩種姓,勝行期同于發菩提願,勝行心則包括十種要求:
一、于無上菩提能生深心。
二、能盡壽離惡知識近善知識。
叁、能盡壽悔過、隨喜、勸請(佛法)、回向(衆生)、增長佛道。
四、能盡壽盡其能力,供養叁寶。
五、能盡壽讀誦書寫方等正典,爲人解說。
六,能于孤獨貧苦,若犯王罪,隨力救護,乃至一念生悲心。
七、能盡壽舍于懈怠,發起精進,勤求佛道。
八、于五欲塵中,生煩惱時,能尋製伏。
九、苦于無上著提生厭退心,于小法中生貪著時,尋除滅。
十、能舍于一切所有,不惜身命。
勝姓、勝願、勝心的叁項,配合堪任、加行、大菩提,即稱爲菩薩叁持,現將感戒之善的內容,列表如下:
|——堪任持———勝種姓——菩薩種姓——|
菩薩叁持|——加行持———勝期願——發菩提願——|——感戒之善
|——大菩提持——勝行心——十種要求——|
不過,在通常的情形下,在受戒之先的乞戒之時,菩薩法師僅問兩句:“汝是菩薩否?”“汝已發菩提心未?”這也就是探問菩薩種性及發菩提願的必經手續,至于勝行心中的十種要求是很少問到的。但是,衡之于理,求受菩薩戒者,應該自誓具備這勝行心中的十種要求。
正因爲受戒之先,要有感戒之善,事實上,未曾學佛的衆生,並不會知道什麼叫做感戒之善。但以梵網及璎珞而言,能解法師語的衆生均受得戒。所以梵網經戒第四十五條要說:“若佛子,常起大悲心,若入一切城邑、舍宅,見一切衆生”,“應心念口言:汝是畜生,發菩提心。而菩薩入一切處,山林川野,皆使一切衆生發菩提心。”這就是爲使一切衆生皆能知道感戒之善的教化工作。璎珞經卷下也說:“若有人欲來受者,菩薩法師先爲解說讀誦,使其人心開意解,生樂著心,然後爲受。”
根據如此說法,我們在傳菩薩戒之前,那是必須先講菩薩戒的,否則,感戒之善未明未具,如何能夠得戒?今日的傳戒法師,僅迷信燒疤即是感戒之善,可謂不幸!
“感戒之善”,如同可染的布料,必先有了可染的性質(根性)及其須染的要求(發心),才能把顔色染上有去。
現在再講第二個主要的條件:“要無障戒之惡”。什麼叫做障戒之惡?所需障,便是煩惱障、業障、報障,這是障礙衆生了生脫死行菩薩道的叁大障礙。
在菩薩戒的受戒法中,只問七逆(較障比丘戒的五逆,多了殺和尚與殺阿阇梨的二逆),七逆屬于業障,凡是犯了七種逆罪之中的任河一種者,便不能受菩薩戒,這是主要的障戒之惡。
其實,叁障之中,障障都可能成爲菩薩的戒障。現將叁障障戒的情形,根據義寂的戒疏所述者,分別介紹如下:
第一、煩惱障有四種:
(一)放逸:放逸成性,暫時難改,所以不能受戒.
(二)愚癡:自不善巧,並且依附惡友者,根本不想受戒
(叁)受他束縛:爲尊長、丈夫、主人、王、賊、怨家等所拘束者,身心不能自由,所以不能受戒。
(四)生活窮困:時時爲了生活擔憂,所以無暇想到受戒
第二、業障有二種:
(一)七逆:所謂七逆,便是梵網經所說的七遮:出佛身血、殺父、殺母、殺和尚、殺阿阇梨、破羯磨僧及轉*輪僧、殺聖人(小乘羅漢,大乘地上菩薩)
(二)十重:便是璎珞及梵網所列的十條重戒
第叁、報障有四種:
(一)地獄
(二)餓鬼
(叁)畜生中不解法師語者。
(四, )北, 俱盧, 洲及, 禀性頑劣、不信因果、意志薄弱的人
關于這叁障的意思,尚須加以說明。煩惱障雖然可能有四種障礙受戒,但在遮難條文中並未列入義寂法師對此的解釋是這樣的:“不決定故,非如七遮,定不得戒。”也就是說,煩惱之障可能障戒,但卻不是絕對障戒。
業障之中的七逆罪是不通忏悔的,犯了七逆之罪,不論悔與不悔…
《戒律學綱要(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