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戒律學綱要(聖嚴法師)▪P9

  ..續本文上一頁個原則,凡爲有益於人類的任何高級宗教,它就不能違反人類的道德基准。因此所製的戒律,也不會相差太遠,雖然佛教的戒律,由於層層的發揮,而超出一切宗教之上。

  我們的五戒,是一切佛戒的基礎,但是五戒的戒目,並沒有什麼稀奇突出之處。在印度的古代,各宗教都有五戒,而且都是大體相同。即便基督教十誡的後五誡,也是如此,現在分別列舉如下:

  一、佛教的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二、摩那法典的五戒:不殺生、不妄語、不偷盜、不非梵行(不淫)、不貪嗔

  叁、包達夜那法典的五戒:不殺生、不妄語、不偷盜、忍耐、不貪。

  四、錢多亻去耶奧義書的五戒:苦行、慈善、正行、不殺生、實語。

  五、耆那教的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不淫、離欲。

  六、瑜伽派的五戒:不殺生、不妄語、不偷盜、不邪淫、不貪。

  七、基督教的後五誡:勿殺、勿盜、勿淫、勿妄證、勿貪他人之所有。

  由上面的比較可以知道,佛教五戒的特色是不飲酒,其他各宗教沒有戒酒的。因爲佛教是重於智慧的,飲酒能使人昏迷沈醉(酒的害處,後面詳說),所以不許飲酒。至於其他各宗教所標的貪欲貪嗔。那不是行爲,而是心理現象,佛教的五戒之中,實已包攝無余(詳於後面五戒攝十善)。

  還有一點,中國古來,多有人主張儒釋道叁教同源之說,最早是見於後漢的《牟子理惑論》中,故將佛教的五戒,配於儒教的五常——仁、義、禮、智、信。

  但是五戒與五常的配法,向來各有不同:

  一、天臺《仁王經疏》中是這樣的:不殺生配仁、不偷盜配智、不邪淫配義、不飲酒配禮、不妄語配信。(大正叁叁·二六○下至二六一上)

  二、《止觀》卷六的配法又是兩樣的:不殺生配仁、不偷盜配義、不邪淫配禮、不飲酒配智、不妄語配信。(大正四六·七七中)

  叁、通常的配法是如此的:不殺生配仁、不偷盜配義,不邪淫配禮,不妄語配信,不飲酒配智。

  但此以佛教五戒配合儒教五常的方法,只能說明人間的道德標准,有一相近相接的趨勢,卻不能說是絕對貼切的。別的不說,光以不飲酒一戒而言,雖然含有禮與智的精神,但是儒教的禮與智,絕不等於佛教的不飲酒戒,因爲實際上儒教並不戒酒。

  說到這裏,我們可以分辨戒的優劣高下了。以佛法看,戒有世戒與第一義戒——佛戒的不同。除了佛製的戒,一切都是世戒。佛戒之不同於世戒,乃在出發點與目的之不一。其他各宗教,守戒是爲了遵循上帝或神的意志,比如基督徒奉行十誡,因其是上帝宣示的約命,如不遵守,便是違背了上帝,而致會觸怒上帝。佛教則不然,佛戒雖由佛製,但其遵守在於各人,佛陀製戒也是根據衆生的意志而來,佛陀絕不勉強任何人,守戒不是爲佛而守,而是爲了各人的自由意志而守。正像吃飯是各人自己的事,吃了自己飽,不吃自己餓,與他人毫無關系。不過佛陀以其大智大悲的胸懷,他雖不能代衆生吃飯,他卻會勸導愚癡挨餓的衆生去吃飯——守戒。這是佛戒與世戒的第一點不同。

  一般的世戒,多半是偏於一面的。比如基督徒守誡(誡是教訓式的戒),是爲求得上帝的寵愛而期於末日之後,進入上帝的天國。他們守誡的目的,不爲造成人間的幸福與和樂,而是爲達生天的意欲,所以是偏於形上的或所謂出世的(以佛法說,他們即使生天,也未真的出世),所以往往也會爲了天國的理由而否定人間的和樂;比如宗教的戰爭,即由此而來;另有像儒教(實在是儒家而非儒教,因爲儒家根本不成爲宗教)對於倫理綱常的遵守,是爲造成人間的幸福與和樂,但卻不作形上或出世的向往,所以又是偏於現實的了。唯有佛教徒的遵守佛戒,既爲造福人間,也爲追求出世的境界,所以佛教史上只有忍辱與犧牲的記載,不會找到戰爭或血腥的事實。這是佛戒與世戒的第二點不同。

  一般的世戒,只有形式的遵守,並無戒體的納受,所以也沒有戒罪與性罪的分別,比如基督教的十誡,並不是單爲基督徒而有,那是(基督教以爲)上帝給予人類的製約,不論信與不信,都在其製約的範圍之內,信了的人固然要守,未信的人,也不能不守,要是不守,其罪過是同等的。佛戒則不然,佛戒是由佛製,佛弟子的受戒,須是師師相授,講求戒體的傳承與納受,唯有受了戒的人,才能將戒傳給他人,此一戒體,是直接傳自佛陀,受戒而納受戒體,便是納受佛的法身於自己的心性之中,以佛的法身接通人人本具的法身,以期引導各人自性是佛的發明或證悟。受了佛戒而再破戒,等於破了佛的法身,所以罪過很大,沒有受戒,雖然作惡,不爲破戒,作惡的本身雖然即是罪過,其罪過的程度,卻沒有受戒破戒之大而且重,此乃知法犯法,罪加一等——作惡的性罪(本來是罪),加上破戒的戒罪。在佛法而言,破戒是破了佛(叁世諸佛與自性是佛)的法身,所以戒罪的程度,遠比性罪爲大。這是佛戒與世戒的第叁點不同。

  一般的世戒,只是教人戒除應戒的行爲,並不能形成一套論理的體系,佛戒被列爲佛教的叁藏之一,與經藏論藏鼎足而立,並以專門談戒的律藏爲佛法住世的樞紐,所以有其整套的體系。比如將戒的構成,分爲戒法、戒體、戒行、戒相的四大科目,如缺其一,便不能稱爲持戒。戒法是佛所製的法規;戒體是一線相承,師師相授的無表色法,所熏的功德;戒行是由持戒所表的行爲;戒相是持戒行爲的差別現象。如果不能具備這四個條件(通稱爲四科),雖然不殺不盜乃至不飲酒,也只算是守的世戒而非佛戒,守持世戒的功德是有限的。這是佛戒與世戒的第四點不同。

  在此,也可順便說明,信佛何必要受戒?

  已在叁歸文中,說明了叁歸的重要性,信佛之有歸依叁寶,等如學生入學的注冊報名,但是,注冊報名,並不等於上課求學;歸依叁寶之後的納受佛戒,才是成佛之道的開始邁步。歸依叁寶,只是學佛成佛的准備工作而已。又因爲學佛的過程是遙遠的,發心學佛的程度也有高下的,所以我人信佛而受佛戒者,也有好多層次,不過佛戒的層次雖多,均以五戒爲基礎,五戒雖是佛戒的最下層次,但如起樓而不先打基腳,起樓的企圖,終究是夢想。所以有說:“五戒法是叁世諸佛之父,依五戒而出生十方叁世一切諸佛。”

  

  第二節 五戒的內容

  佛陀製戒的目的,是希望佛弟子們如法持戒,如法持戒的作用是爲增長功德,但此功德之來,均由悲心的陶養而起。看五戒的表面,是消極的不作惡,而無積極爲善的作用;事實不然,如能稍加體察,便可明白,守持五戒,實也含有無限悲心。此謂悲心,可以解作同情心的擴大,這是推已及人而及於一切衆生的同情心。因爲不忍自己被人殺害,所以知道他人乃至一切衆生,都有不忍被殺被害之心,故有不殺生戒;因爲不忍自己的資生財物遭人偷盜而去,所以知道他人乃至一切衆生,都有不忍被偷被盜之心,故有不偷盜戒。以下的叁戒,亦可准知。因此,我們可以說,持戒的功德,固然由於信仰而來,也由於悲心的陶養而來,佛的功德最大無極,佛的悲心也是最大無極,那就是同體大悲了。

  所以在佛典中,每稱五戒爲五大施,持五戒而能持到徹底,絕不僅止於止惡,當能做到行善。不殺生而要護生與救生,不偷盜而要行布施。其余叁戒,亦可准知。不過五大施的本意,是在施予一切衆生的無畏懼心,由於我持殺戒,不必怕我傷害;由於我持盜戒,不必怕我偷盜;由於我持邪淫戒,不必怕我淫汙其親屬;由於我持妄語戒,不必怕我欺騙;由於我持飲酒戒,不必怕我以飲酒而瘋狂。故稱五戒爲五大施。

  在目前的人類世界,可以說人人都是生活於恐懼之中的,除了時時擔心著第叁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我們在報紙上,也可天天看到人間悲劇的報道,那無非是爲了金錢女人與酒的作祟,而演出了層出不窮的罪惡;那些罪惡的類別,又皆不出殺盜淫妄的範圍。因此,人類安全,雖有法律的保障,法律只能製裁於事後,卻不能防患於未然。要殺人的、要偷盜的、要奸淫的、要欺騙的、仍然我行我素。生活於現世界中的人,誰也沒有把握絕對不受殺盜淫妄等災禍的威脅。正因如此,我們要提倡五戒的受持了。如果多一人受持五戒,便爲人類社會減少一分製造災禍的威脅,人人受持五戒,我們的世界,便是人間的淨土了。最要緊的,佛教的五戒,能夠擴大同情心而至一切衆生,受持了五戒,可施人類以無畏,也施一切衆生以無畏,這是其他世戒所不及的。比如基督教的不殺,只是不殺人,而不戒殺人類之外的動物,中國儒家主張推仁及物,但卻並不戒殺其他的生物。受持佛戒的功德之大,也即在此,因爲持一殺戒,便於一切衆生分上得到不殺的功德。如果人皆受持五戒,不唯人類可以和樂相處,一切衆生也可解除人爲的災禍了。

  五戒是一切佛戒的基礎,進入佛門之後的在家弟子,便應受持,所以通常稱之爲在家戒。

  五戒雖僅五條,但其細則,非常繁複,如想求得五戒清淨,即應加以研究。現在略述如下:

  五戒的毀犯,皆有輕重之別,重罪不通忏悔。所以稱爲不可悔,輕罪可通悔又分兩類,稱爲中可悔與下可悔。根據大乘菩薩戒,雖犯重罪,如能作取相忏,在佛前禮忏,得見好相,見光見華,見佛菩薩前來摩頂,罪即悔除。但是,忏悔除罪,只是除的犯戒罪,而不是性罪,比如犯戒殺人,戒罪應墮叁塗,如能取相滅罪,即可不墮叁塗;然而欠人一命仍需要償,因緣成熟,必定還報,如果不入無余涅槃,即使證到阿羅漢果,仍得還他一命,乃至殺一蟲蟻,性罪永遠不滅!盜戒也是一樣,不過盜戒的戒罪雖與殺戒一樣,盜戒的性罪,只要償清所盜之值,便可了結。

  在五戒之中,殺、盜、邪淫、妄語的四戒,均有可悔與不可悔罪;飲酒一戒,雖犯均爲可悔。五戒的前四戒,皆有戒罪與性罪,飲酒一戒,只有戒罪而無性罪。所以稱前四戒爲性戒,飲酒戒爲遮…

《戒律學綱要(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