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切佛,诸尊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至此归依功德圆满,归依师下座礼佛之后,受归依者,礼谢归依师,普通三拜,实则礼佛礼僧,但有一拜即可。
以上所拟的简式归依,不必唱,但能念得字字分明,使得受归依者,能够领受即可。
其中应该明白的,是三归三结下面的三誓:“不归依天魔外道”,“不归依外道邪说”,“不归依外道徒众”。由此三誓的建立,三归也就有了戒的性质和作用了。这不是佛教的排他性,而是因为外道——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学说,虽或有其部分的道理,但那皆是不究竟的,佛是福慧具足的大觉者,所以归依了佛,不必再归依天魔外道;法是一切智慧的宝藏,归依奉行,必能离去(欲)苦而得安乐,所以不再归依外道的邪说;僧是最能传授清净之道的人天师表,所以不必再归依外道的徒众。此三誓的目的,是防止已经进入正道的人,再去误入歧路而立的。至於受了三归依之后,如果为了维护家宅、财物、国土、人民,及其生命的安全,而去祀神祭鬼与礼天拜神,只要不存归依之心,仍可不失归依,若存归依之心,便失归依;再说到戒的问题,归依了三宝之后,的确有一些应该戒禁的事项。上品归依者,三宝诸戒,自然具足;即使下品归依者,也应只食五种净肉(不疑为我杀、不见杀、不闻杀、自死、鸟兽食残),并且不得作屠业、酒业、淫业、赌业等的作恶行业,每年的正五九月,每月的六斋日(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及月底最后两日),要持戒斋。若能如此,则在当来弥勒佛的初会之中,便可得到解脱。
归依三宝,另有一个非常要紧的观念,必须明白:我们归依三宝之后,即是归依了十方三世的一切三宝,所以在回向偈之下,有“十方三世一切佛,诸尊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第一句是一切佛宝,第二句是一切僧宝,第三句是代表无上的法宝。在此三句之中,包括了理体与事相的三宝。我们现在是以事相的为主。所以应该恭敬供养一切佛菩萨的圣像,一切佛教的典籍,一切佛教的出家人。不过我们的本师佛是释迦牟尼,我们的本师僧是归依师,为了报恩,偏重於本师佛与本师僧,也是人之常情。如若只以本师佛为佛,其他诸佛就不是佛,那是违背佛教的;同样的,如果只敬归依师而不敬其他的一切僧,也是不对的。正像否定了千万桩善举,而只肯定一桩善举;只种一块田,而荒芜了千万块田,这不啻为愚痴的作为!
第二节 归依三宝的好处
归依三宝的好处,实在太多了,可以求得现世乐,可以求得后世乐,更可以由此而得到涅槃寂静的究竟乐。综合起来,约有八种:一、成为佛的弟子,二、是受戒的基础,三、减轻业障,四、能积广大的福德,五、不堕恶趣,六、人与非人均不能扰乱,七、一切好事都会成功,八、能成佛道。
如要分别举例,佛经之中,实在太多,现在选择四条,用语体文译述於下:
一、人若归依三宝的话,将来所得的福报之大,大得不可穷尽。譬如有一个宝藏,全国人民,搬运七年,搬之不尽,三归功德,比这还要大到千千万倍。(《优婆塞戒经》,大正二四·一○六三上)
二、过去,有一位三十三天的天子,天福尽了,还有七天,就要死了,昔日的欢乐,都离开他了,美丽的天女,不再亲近他了,本来是威威堂堂的相貌,现在变得毫无气色了,他的身体,既衰弱,且垢秽不堪,两腋之下,整日流著臭汗。他也看到,他将生到猪胎中去,因此躺在地上,哀伤、流泪、诉苦。此事给天主知道了,指示他诚心归依三宝,教他口念:“归依佛两足尊,归依法离欲尊,归依僧众中尊”,他便照著天主的指示,归依了三宝。七天的本限一到,他便死了。天主为想知道,他死后究竟生到何处去了,但是以他的能力看遍了所能看到的所在,都无法看到那个天子的下落。只好去问佛陀,佛陀告诉他说:“已经由於归依三宝的功德,转堕为升,升到兜率陀天去了,你们天人,只能看下面,看不到上面的。”(《嗟袜曩法天子受三归依获免恶道经》,大正一五·一二九中至一三○上)
三、如果东西南北的四大部洲之中,全数都是二乘果位的圣人,有人尽形寿供养,乃至为其一一造塔,那个人的功德之大,是不可计量的,但远不如归依三宝功德。(《校量功德经》,大正一六·七八三下至七八五中)
四、过去有一位莎斗比丘,专诵三宝之名,经过十年的岁月,便证得了初果斯陀含,如今在普香世界作辟支佛。(《木木患子经》,大正一七·七二六中)
从上面所举的四例,便可知道归依三宝是极为难得的事。同时,佛陀也曾说过,只要有人归依三宝,便有四王天派遣三十六位善神,随身护持,并且希望受了三归以后的弟子,将此三十六位善神的名子,写下来,随身携带,便可辟除邪恶,出入无畏。现在不妨将此三十六位善神的名字,照抄如下,以备行者应用:
(一) 弥栗头不罗婆(善光),主疾病。
(二) 弥栗头婆呵娑(善明),主头痛。
(三) 弥栗头婆逻波(善力),主寒热。
(四) 弥栗头陀罗(善月),主腹满。
(五) 弥栗头陀利奢(善见),主痈肿。
(六) 弥栗头阿娄呵(善供),主颠狂。
(七) 弥栗头伽婆帝(善舍),主愚痴。
(八) 弥栗头悉坻哆(善寂),主恚。
(九) 弥栗头菩提萨(善觉),主淫欲。
(十) 弥栗头提波罗(善天),主邪鬼。
(十一) 弥栗头呵娑帝(善住),主伤亡。
(十二) 弥栗头不若罗(善福),主冢墓。
(十三) 弥栗头伽(善术),主四方。
(十四) 弥栗头伽隶娑(善帝),主怨家。
(十五) 弥栗头罗遮(善主),主偷盗。
(十六) 弥栗头修乾陀(善香),主债主。
(十七) 弥栗头檀那波(善施),主劫贼。
(十八) 弥栗头支多那(善意),主疫毒。
(十九) 弥栗头罗婆那(善吉),主五瘟。
(二十) 弥栗头钵婆驮(善山),主蜚尸。
(二十一) 弥栗头三摩陀(善调),主注连。
(二十二) 弥栗头戾驮(善备),主注复。
(二十三) 弥栗头波利陀(善敬),主相引。
(二十四) 弥栗头波利那(善净),主恶党。
(二十五) 弥栗头虔伽地(善品),主蛊毒。
(二十六) 弥栗头毗梨驮(善结),主恐怖。
(二十七) 弥栗头支陀那(善寿),主厄难。
(二十八) 弥栗头伽林摩(善逝),主产乳。
(二十九) 弥栗头阿留伽(善愿),主县官。
(三十) 弥栗头利驮(善固),主口舌。
(三十一) 弥栗头阿伽驮(善照),主忧恼。
(三十二) 弥栗头阿诃婆(善生),主不安。
(三十三) 弥栗头娑和逻(善至),主百怪。
(三十四) 弥栗头波利那(善藏),主嫉妒。
(三十五) 弥栗头固陀那(善音),主咒咀。
(三十六) 弥栗头韦陀罗(善妙),主厌祷。
上面所抄的三十六位善神,出於《灌顶三归五戒带佩护身咒经》(大正二一·五○一下至五○二中),该经说,凡是受了三归的人,就有四王天王派遣他们来为之护持,同时,此三十六位神王,各各还有万忆恒河沙数的鬼神,为其眷属,轮番护持受了三归的人。如能书写神王名字,带在身上,那是最好。其中第二十四及第三十四的两个音译名字相同唯其意译不同,当无防碍。
不过,我们应当知道:归依三宝,虽可求得现生的平安与快乐,归依三宝的最终目的,乃在回到三宝的怀抱,并使自己也成为三宝——皆可以成佛,切不要自暴自弃。
第三篇 人间天上的护照·五戒十善
第一章 五戒及其内容
第一节 什么是五戒
凡是一个有组织有理想的团体,有其组成的人员,也必有其组织的规章;组织的健全与否,但看其规章的内容而定。此一组织是否有其卓越的成绩表现,也由其规章中所含的理想而定。一切的社会组织,都是依其各各的理想,而制定规章,再由规章产生力量。不过规章的能否产生力量,尚视其组成人员能否一致对其规章的拥护与遵守。
学校有校规,政党有党章,学生有自治公约,训练机构有学员守则,政党有其党员守则,军人除了军法军纪之外,尚有军人守则。再推至国际间的各种公约规章乃至联合国的宪章,都属同一性质的分门别类。其目的不外说明组成分子的权利义务与共同理想的追求。
但是世界上的任何公约,任何规章,不会永久存在,也不会永久不变的,唯有宗教徒的戒律是例外的。戒律的性质,虽然也跟一切社会组织的规章公约或守则相似,不过,一个宗教能否相传不衰,而且愈传愈广,也要看其戒律的内容而定了。有史以来的人类世界,不知已有过多少宗教,而到目前为止,世所公认的宗教,却寥寥可数。因为戒律的功用,不唯防止信徒的腐化,更要能够增进人类大众乃至一切众生的幸福,否则的话,便会受到自然的淘汰!
虽然,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一个其他的宗教能够适用戒律的含义而如佛教的内容者,我们却又不能否认他们之有部分戒律的作用。
本来,戒律两字是中国字,戒律两字的意义,也是各有所指,戒是有所不为,律是有所当为;戒是不能如此,律是应当如此;戒是各人的持守,律是团体的活动。所以在梵文中,戒叫做尸罗(Sīla),律叫做毗奈耶(Vinaya),不过,有时也可将戒律二义通用的,故也不必硬把戒律二字的定义分割开来。
现在我们所要讲的是戒字。
戒字的含义,说文解字说是“警也”,是警觉的意思,不能做的做不得的事,就不要去做,就是戒,故也实是一种道德标准的限制。比如通常说的戒赌、戒烟、戒酒等等,便是一种约束的行为。
我们既已知道戒不是佛教专有的东西,其他的宗教,同样各有各的戒规或诫命。不过佛教的戒与其他宗教的戒是不尽相同的。
但是,我们应当明白一…
《戒律学纲要(圣严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