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戒律學綱要(聖嚴法師)▪P8

  ..續本文上一頁切佛,諸尊菩薩摩诃薩,

  摩诃般若波羅蜜。”

  至此歸依功德圓滿,歸依師下座禮佛之後,受歸依者,禮謝歸依師,普通叁拜,實則禮佛禮僧,但有一拜即可。

  以上所擬的簡式歸依,不必唱,但能念得字字分明,使得受歸依者,能夠領受即可。

  其中應該明白的,是叁歸叁結下面的叁誓:“不歸依天魔外道”,“不歸依外道邪說”,“不歸依外道徒衆”。由此叁誓的建立,叁歸也就有了戒的性質和作用了。這不是佛教的排他性,而是因爲外道——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學說,雖或有其部分的道理,但那皆是不究竟的,佛是福慧具足的大覺者,所以歸依了佛,不必再歸依天魔外道;法是一切智慧的寶藏,歸依奉行,必能離去(欲)苦而得安樂,所以不再歸依外道的邪說;僧是最能傳授清淨之道的人天師表,所以不必再歸依外道的徒衆。此叁誓的目的,是防止已經進入正道的人,再去誤入歧路而立的。至於受了叁歸依之後,如果爲了維護家宅、財物、國土、人民,及其生命的安全,而去祀神祭鬼與禮天拜神,只要不存歸依之心,仍可不失歸依,若存歸依之心,便失歸依;再說到戒的問題,歸依了叁寶之後,的確有一些應該戒禁的事項。上品歸依者,叁寶諸戒,自然具足;即使下品歸依者,也應只食五種淨肉(不疑爲我殺、不見殺、不聞殺、自死、鳥獸食殘),並且不得作屠業、酒業、淫業、賭業等的作惡行業,每年的正五九月,每月的六齋日(初八、十四、十五、二十叁及月底最後兩日),要持戒齋。若能如此,則在當來彌勒佛的初會之中,便可得到解脫。

  歸依叁寶,另有一個非常要緊的觀念,必須明白:我們歸依叁寶之後,即是歸依了十方叁世的一切叁寶,所以在回向偈之下,有“十方叁世一切佛,諸尊菩薩摩诃薩,摩诃般若波羅蜜。”第一句是一切佛寶,第二句是一切僧寶,第叁句是代表無上的法寶。在此叁句之中,包括了理體與事相的叁寶。我們現在是以事相的爲主。所以應該恭敬供養一切佛菩薩的聖像,一切佛教的典籍,一切佛教的出家人。不過我們的本師佛是釋迦牟尼,我們的本師僧是歸依師,爲了報恩,偏重於本師佛與本師僧,也是人之常情。如若只以本師佛爲佛,其他諸佛就不是佛,那是違背佛教的;同樣的,如果只敬歸依師而不敬其他的一切僧,也是不對的。正像否定了千萬樁善舉,而只肯定一樁善舉;只種一塊田,而荒蕪了千萬塊田,這不啻爲愚癡的作爲!

  第二節 歸依叁寶的好處

  歸依叁寶的好處,實在太多了,可以求得現世樂,可以求得後世樂,更可以由此而得到涅槃寂靜的究竟樂。綜合起來,約有八種:一、成爲佛的弟子,二、是受戒的基礎,叁、減輕業障,四、能積廣大的福德,五、不墮惡趣,六、人與非人均不能擾亂,七、一切好事都會成功,八、能成佛道。

  如要分別舉例,佛經之中,實在太多,現在選擇四條,用語體文譯述於下:

  一、人若歸依叁寶的話,將來所得的福報之大,大得不可窮盡。譬如有一個寶藏,全國人民,搬運七年,搬之不盡,叁歸功德,比這還要大到千千萬倍。(《優婆塞戒經》,大正二四·一○六叁上)

  二、過去,有一位叁十叁天的天子,天福盡了,還有七天,就要死了,昔日的歡樂,都離開他了,美麗的天女,不再親近他了,本來是威威堂堂的相貌,現在變得毫無氣色了,他的身體,既衰弱,且垢穢不堪,兩腋之下,整日流著臭汗。他也看到,他將生到豬胎中去,因此躺在地上,哀傷、流淚、訴苦。此事給天主知道了,指示他誠心歸依叁寶,教他口念:“歸依佛兩足尊,歸依法離欲尊,歸依僧衆中尊”,他便照著天主的指示,歸依了叁寶。七天的本限一到,他便死了。天主爲想知道,他死後究竟生到何處去了,但是以他的能力看遍了所能看到的所在,都無法看到那個天子的下落。只好去問佛陀,佛陀告訴他說:“已經由於歸依叁寶的功德,轉墮爲升,升到兜率陀天去了,你們天人,只能看下面,看不到上面的。”(《嗟襪曩法天子受叁歸依獲免惡道經》,大正一五·一二九中至一叁○上)

  叁、如果東西南北的四大部洲之中,全數都是二乘果位的聖人,有人盡形壽供養,乃至爲其一一造塔,那個人的功德之大,是不可計量的,但遠不如歸依叁寶功德。(《校量功德經》,大正一六·七八叁下至七八五中)

  四、過去有一位莎鬥比丘,專誦叁寶之名,經過十年的歲月,便證得了初果斯陀含,如今在普香世界作辟支佛。(《木木患子經》,大正一七·七二六中)

  從上面所舉的四例,便可知道歸依叁寶是極爲難得的事。同時,佛陀也曾說過,只要有人歸依叁寶,便有四王天派遣叁十六位善神,隨身護持,並且希望受了叁歸以後的弟子,將此叁十六位善神的名子,寫下來,隨身攜帶,便可辟除邪惡,出入無畏。現在不妨將此叁十六位善神的名字,照抄如下,以備行者應用:

  (一) 彌栗頭不羅婆(善光),主疾病。

  (二) 彌栗頭婆呵娑(善明),主頭痛。

  (叁) 彌栗頭婆邏波(善力),主寒熱。

  (四) 彌栗頭陀羅(善月),主腹滿。

  (五) 彌栗頭陀利奢(善見),主癰腫。

  (六) 彌栗頭阿婁呵(善供),主顛狂。

  (七) 彌栗頭伽婆帝(善舍),主愚癡。

  (八) 彌栗頭悉坻哆(善寂),主恚。

  (九) 彌栗頭菩提薩(善覺),主淫欲。

  (十) 彌栗頭提波羅(善天),主邪鬼。

  (十一) 彌栗頭呵娑帝(善住),主傷亡。

  (十二) 彌栗頭不若羅(善福),主冢墓。

  (十叁) 彌栗頭伽(善術),主四方。

  (十四) 彌栗頭伽隸娑(善帝),主怨家。

  (十五) 彌栗頭羅遮(善主),主偷盜。

  (十六) 彌栗頭修乾陀(善香),主債主。

  (十七) 彌栗頭檀那波(善施),主劫賊。

  (十八) 彌栗頭支多那(善意),主疫毒。

  (十九) 彌栗頭羅婆那(善吉),主五瘟。

  (二十) 彌栗頭缽婆馱(善山),主蜚屍。

  (二十一) 彌栗頭叁摩陀(善調),主注連。

  (二十二) 彌栗頭戾馱(善備),主注複。

  (二十叁) 彌栗頭波利陀(善敬),主相引。

  (二十四) 彌栗頭波利那(善淨),主惡黨。

  (二十五) 彌栗頭虔伽地(善品),主蠱毒。

  (二十六) 彌栗頭毗梨馱(善結),主恐怖。

  (二十七) 彌栗頭支陀那(善壽),主厄難。

  (二十八) 彌栗頭伽林摩(善逝),主産乳。

  (二十九) 彌栗頭阿留伽(善願),主縣官。

  (叁十)  彌栗頭利馱(善固),主口舌。

  (叁十一) 彌栗頭阿伽馱(善照),主憂惱。

  (叁十二) 彌栗頭阿诃婆(善生),主不安。

  (叁十叁) 彌栗頭娑和邏(善至),主百怪。

  (叁十四) 彌栗頭波利那(善藏),主嫉妒。

  (叁十五) 彌栗頭固陀那(善音),主咒咀。

  (叁十六) 彌栗頭韋陀羅(善妙),主厭禱。

  上面所抄的叁十六位善神,出於《灌頂叁歸五戒帶佩護身咒經》(大正二一·五○一下至五○二中),該經說,凡是受了叁歸的人,就有四王天王派遣他們來爲之護持,同時,此叁十六位神王,各各還有萬憶恒河沙數的鬼神,爲其眷屬,輪番護持受了叁歸的人。如能書寫神王名字,帶在身上,那是最好。其中第二十四及第叁十四的兩個音譯名字相同唯其意譯不同,當無防礙。

  不過,我們應當知道:歸依叁寶,雖可求得現生的平安與快樂,歸依叁寶的最終目的,乃在回到叁寶的懷抱,並使自己也成爲叁寶——皆可以成佛,切不要自暴自棄。

  

  第叁篇 人間天上的護照·五戒十善

  第一章 五戒及其內容

  

  第一節 什麼是五戒

  凡是一個有組織有理想的團體,有其組成的人員,也必有其組織的規章;組織的健全與否,但看其規章的內容而定。此一組織是否有其卓越的成績表現,也由其規章中所含的理想而定。一切的社會組織,都是依其各各的理想,而製定規章,再由規章産生力量。不過規章的能否産生力量,尚視其組成人員能否一致對其規章的擁護與遵守。

  學校有校規,政黨有黨章,學生有自治公約,訓練機構有學員守則,政黨有其黨員守則,軍人除了軍法軍紀之外,尚有軍人守則。再推至國際間的各種公約規章乃至聯合國的憲章,都屬同一性質的分門別類。其目的不外說明組成分子的權利義務與共同理想的追求。

  但是世界上的任何公約,任何規章,不會永久存在,也不會永久不變的,唯有宗教徒的戒律是例外的。戒律的性質,雖然也跟一切社會組織的規章公約或守則相似,不過,一個宗教能否相傳不衰,而且愈傳愈廣,也要看其戒律的內容而定了。有史以來的人類世界,不知已有過多少宗教,而到目前爲止,世所公認的宗教,卻寥寥可數。因爲戒律的功用,不唯防止信徒的腐化,更要能夠增進人類大衆乃至一切衆生的幸福,否則的話,便會受到自然的淘汰!

  雖然,除了佛教之外,沒有一個其他的宗教能夠適用戒律的含義而如佛教的內容者,我們卻又不能否認他們之有部分戒律的作用。

  本來,戒律兩字是中國字,戒律兩字的意義,也是各有所指,戒是有所不爲,律是有所當爲;戒是不能如此,律是應當如此;戒是各人的持守,律是團體的活動。所以在梵文中,戒叫做屍羅(Sīla),律叫做毗奈耶(Vinaya),不過,有時也可將戒律二義通用的,故也不必硬把戒律二字的定義分割開來。

  現在我們所要講的是戒字。

  戒字的含義,說文解字說是“警也”,是警覺的意思,不能做的做不得的事,就不要去做,就是戒,故也實是一種道德標准的限製。比如通常說的戒賭、戒煙、戒酒等等,便是一種約束的行爲。

  我們既已知道戒不是佛教專有的東西,其他的宗教,同樣各有各的戒規或誡命。不過佛教的戒與其他宗教的戒是不盡相同的。

  但是,我們應當明白一…

《戒律學綱要(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