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己,審求功德具足,有智有力,菩薩法師,先禮雙足,偏袒右肩,膝輪據地,合掌恭敬,作如是請:)
大德憶念,我某甲,于大德所,乞受一切菩薩淨戒,惟願須臾,不辭勞倦,哀愍聽授。(如是叁說)
(既請師己,乃往像前燒香致敬,或複請衆爲舉香贊,香贊既畢,一心恭敬,向十方叁寶,翹勤禮拜:)
一心頂禮,過去世盡過去際,一切諸佛。
一心頂禮,未來世盡未來際,一切諸佛。
一心頂禮,現在世盡現在際,一切諸佛。
一心頂禮,過去世盡過去際,一切尊法。
一心頂禮,未來世盡未來際,一切尊法。
一心頂禮,現在世盡現在際,一切尊法。
一心頂禮,過去世盡過去際,一切賢聖。
一心頂禮,未來世盡未來際,一切賢聖。
一心頂禮,現在世盡現在際,一切賢聖。
(各一禮己,次複謙下恭敬,膝輪著地,對佛像前,合掌請師:)
惟願大德哀愍,授我菩薩淨戒。
(請己,專念一境,長養淨心,作是思惟:我念不久當得無盡無量無上大功德藏。爾時戒師應問言:)
善男子聽!汝是菩薩否?(答言)是。
發菩提願否?(答言)己發。
善男子聽!汝等今者,欲于我所,受諸菩薩一切學處,受諸菩薩一切淨戒。謂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如是學處。如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己具,未來一切菩薩當具,普于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具。于是學處,于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己學,未來一切菩薩當學,普于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學。汝能受否?(答言)能受。
(如是叁問答己,次應語言:)
佛子!應受四不壞信:
(此下歸依、悔過、發願叁節,皆應自說,如或不能,師應教授:)
從今時,盡未來際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正法戒。(如是叁說)
佛子!次應悔叁世罪:
若過去,身口意,十惡罪,願畢竟不起,盡未來際。
若現在,身口意,十惡罪,願畢竟不起,盡未來際。
若未來,身口意,十惡罪,願畢竟不起,盡未來際。(如是叁說)
佛子!如是悔過己,叁業清淨,如淨琉璃,內外明照。
(次應發四宏誓願:)
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如是叁說)佛子!既發宏誓願竟,我當爲啓白叁,證明受戒。汝應一心善聽,作意谛思。當知初番白竟,十方世界,妙善戒法,由心業力,悉皆震動;叁番白竟,十方世界,妙善戒法,如雲如蓋,複汝頂上;叁番白竟,十方世界,妙善戒法,從汝頂門,流入身心,充滿正報.盡未來際,永爲佛種。此是無作戒體,無漏色法,由汝增上善心之所感得,是故汝應至誠頂受。
(爾時受戒者,胡跪如故,戒師起座,對佛像前,普于十方現在叁寶,恭敬供養.頂禮合掌,作如是白:)仰啓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諸佛菩薩,今于此中,現有某甲菩薩,于我某甲菩薩所,乃至叁說,受菩薩戒,我爲作證。惟願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諸佛菩薩,第一真聖,于現不現,一切時處,一切有情,皆現覺者,于此某甲受戒菩薩,亦爲作證。(如是叁說)
(次應複座,爲說十重戒相,勸持。)
善男子聽!菩薩有十無盡戒,若有犯者,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汝應谛受:
從今身至佛身,于其中間,不得故殺生,能持否?(答言)能。
從今身至佛身,于其中間,不得故偷盜,能持否?(答言)能。
從今身至佛身,于其中間,不得故淫欲,能持否?(答言)能。
從今身至佛身,于其中間,不得故妄語,能持否?(答言)能。
從今身至佛身,于其中間,不得故酤酒,能持否?(答言)能。
從今身至佛身,于其中間,不得故說在家出家菩薩罪遇,能持否?(答言)能。
從今身至佛身,于其中間,不得故自贊毀他,能持否?(答言)能。
從今身至佛身,于其中間,不得故悭,能持否?(答言)能。
從今身至佛身,于其中間,不得故瞋,能持否?(答言)能。
從今身至佛身,于其中間,不得故謗叁寶,能持否?(答言)能。
佛子!受十無盡戒己,其受者過度四魔,越叁界苦,從生至生,不失此戒,常隨行人,乃至成佛。當知如是菩薩所受淨戒,于余一切所受淨戒,最勝無上,無量無邊大功德藏之所隨逐,第一最上善心意業發起,普能除滅于一切有情一切種惡行。一切則解脫律儀,于此菩薩律儀戒,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數分、計分、算分、喻分,乃至邬波尼殺昙分(此譯近少,謂微塵,是色之近少分也),亦不及一,攝受一切大功德故。
(受授菩薩俱起,頂禮十方叁寶。清衆同稱:)
受戒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普願沈溺諸衆生,速往無量光佛刹;十方叁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诃薩,摩诃般若波羅蜜。
(禮叁寶畢,受戒菩薩次應禮謝戒師,及諸大衆,恭敬而退。)
跋語:
竊觀比丘受戒,律有定式,五部雖殊,大同小異,故應專遵四分,削後竄之繁文。菩薩受法,經論各異,梵網 璎珞、地持、善戒,以及心地觀等,被機既別,群略互殊。是以製旨教行等,各抒己意,增設科條,雖辭美意詳,並殚其致.然或義因文隱,反不若經論之痛快直捷。今梵網受法,已失其傳,僅存影略,惟地持、璎珞,的可依承。敬酌叁家,會成一式,庶俾群簡適中,而授者受者,皆得明白簡易,以免紊雜之過耳。
——以上是蕅益大師重定受法的全文,因我覺得這是所有古德所編菩薩受戒儀軌中最切乎要求的一種,所以不厭其煩地全部抄錄于此。同時,爲了明白其編訂的出發點與目的起見,故將其文後的跋語,也一並抄錄下來,用飨讀者。
最後,我要介紹近人續明法師所編訂的一種,它也簡單扼要。蕅益大師的,尚有一點缺憾,就是未列“問遮難”一門,僅有感戒之善而不問障戒之惡,除非事先已經告知戒師,未犯七逆之罪,否則是不可以的。然在續明法師所編訂的受戒法之中,共分十二門,“問遮”,便是其中的一門,這是可取的。
第七篇 叁世諸佛的搖籃 菩薩戒綱要
第六章 受了菩薩戒之後
第一節 菩薩戒的持犯與得失
既然受了菩薩戒,就該明白持犯與得失的問題了。
菩薩戒與聲聞(小乘)戒的最大不同處,有兩點:一是持戒的對象,二是受持的時間。
前面已經約略說過,菩薩雖持一戒,要比小乘持具足戒的功德更大,因爲菩薩戒的每一戒都是“無盡戒”;持一戒,即在一切衆生分上得到持戒功德,衆生之數無量,持戒的功德也就無盡了,所以受持菩薩戒的功德之大,大得無法比喻。所以璎珞經卷下說:“法師能于一切國土中,教化一人出家受菩薩戒者,是法師其福勝造八萬四千塔。”又說:“其受戒者,入諸佛界菩薩數中,超過叁劫生死之苦。”又說:“有而犯者,勝無不犯;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
可知,教化他人出家受菩薩戒的功德是很大的,自己受菩薩戒的功德,那就更大了。有人以爲受戒固然功德很大,犯戒的罪過也是很大,唯恐受了戒不能堅持不犯.所以沒有勇氣受戒,但在這裏卻明白地告訴你:“有而犯者,勝無不犯,”爲什麼呢?這就是菩薩戒的功德作用了,因爲持戒是對一切衆生持的,所以在一切衆生中有功德,犯戒則絕不可能對一切衆生而犯。比如犯殺生戒,即使天天殺,時時殺;也不可能殺盡一切衆生,殺一衆生,僅于一個衆生身上得罪,殺生有罪,卻沒有在一切衆上身上得罪。所以又說:“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所以又稱菩薩戒爲“四十二賢聖法”,四十二個階位的菩薩(叁十賢位加十二聖位),是由于受持了菩薩戒而得。所以華嚴經要說:“戒是無上菩提本;”梵網經要說:“微塵菩薩衆,由是成正覺。”
第二個問題,便是受持的時間。小乘戒有五種因緣舍失戒禮:一、命終,二、二形(男女根變性),叁.斷善根,四、作法(對解語之同法比丘,乃至一個俗人宣布舍戒),五、犯重(犯四根本戒)。但在菩薩是不同的,菩薩戒不是“盡形壽”受持,而是“盡未來際”受持,所以命終不舍戒,菩薩不拒性別與變性之人;所以二形不失戒。菩薩戒只有在兩種情形下失戒.一是犯了重戒.二是故意舍去大菩提心。犯重戒有兩種:一是破重戒,是以上品煩惱纏犯(如故意殺人);二是汙重戒,是以中品煩惱緾犯(如過失殺人,不加注意而誤殺人)。破重戒者,便失菩薩戒,汙重戒者,尚可依法悔過。 謂上品煩惱纏犯,瑜珈論中有這樣的說明:若菩薩,毀犯四種他勝處法,數數現前,都無慚愧,深生愛樂,見是功德,當知說名上品纏犯。”故舍大菩提心,即是對人宣布不做菩薩了,或者不相信有菩薩行了,或者以爲大乘不如小乘好而不學大乘法了,乃至不信佛法而信外道了,這都成爲舍菩薩戒的因緣。
優婆塞戒經卷七則說:“舍戒有六:一者斷善根時,二者得(男女)二根時,叁者舍壽命時,四者受惡戒(如發誓做職業殺手)時,五者舍戒時,六者舍欲界身時。”但是我們已經說過,優婆塞戒,不能算即是菩薩戒,所以它有獨特的說法。
事實上,璎珞經又說菩薩戒是“有犯不失”的,菩薩戒一經受得之後,從生至生,直至成佛,都是永遠隨逐的,因爲戒體是一種無形狀無表象的無漏色法(物質體),當它一經薰上了我們的本性理體之後,只有被遮沒的可能,卻沒有失落的可能了。所謂犯了重戒失戒,那只是因受惡法陰影的遮沒而失去了戒體的功能,並不即是戒體從我們的本性理體上失落,這是應當明白的。所以梵網經許可犯了十重的人,于佛像前忏悔過惡而取相重受;璎珞經則直言:“十重有犯無悔,得使重受戒;”瑜珈也是直說:“以上品纏犯如上他勝處法,失戒律儀;應當更受。”此所以“重受”或“更受”,乃是以外在的佛菩薩(他)力,爲引發先前曾薰受的戒體,使之恢複其戒力功能而已。
正因爲菩薩戒是盡未來際受持的,轉生之後,多數的衆生,雖已不再記憶曾經受戒,雖其功能或已隱沒,…
《戒律學綱要(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