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淨行品》漫談(大癡法師)▪P7

  ..續本文上一頁,衆人愛敬有相之女;十四者能令衆生持我名號,與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無異。”這是十四無畏,你有求必應。後面是四不思議無作妙德。一種就是“能現衆多妙容,能說無邊秘密神咒。”“二者妙能現一一形,頌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無畏施諸衆生。是故十方微塵國土,皆名我爲施無畏者。”所以觀音菩薩另一個名號又叫施無畏者。“叁者,由我修習妙圓通清淨本根,所遊世界,皆令衆生舍身珍寶,求我哀愍。四者,我得佛心,證于究竟。能以珍寶種種供養十方如來,傍及法界六道衆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叁昧得叁昧,求長壽得長壽,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這個很重要。我們初學的人不一定想要成佛,想求妻可以,想求子可以,求叁昧(得定)可以,求長壽可以,求大涅槃(成佛)可以,觀音菩薩都能滿足。現生尚且能滿願,何況此生報盡,觀音菩薩有願力在,如果願生極樂世界的,就送你到極樂世界,這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威神,度生方便。今天上午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這樣你每天受持觀世音菩薩聖號,就能解除我們很多基礎性的問題,在智慧方面我們還可以多看看其他經典。

  `

  7 月 26 日 早課

  諸位營員大家吉祥:

  今天上午十幾分鍾時間,咱們最後一次誦經。我想借用這點時間,把營員提的一些重要問題作一下簡單的解答。

  問題一:持戒修行對在家居士是否會造成種種障礙?

  答:這對初學者來說可能是,但障礙不是來自持戒,障礙來自于一方面我們看不破,放不下;一方面來自于我們善巧不夠,認識不夠。首先我們要認識到,戒乃正信解脫的根本,是叁學之基,萬善之本。所以律宗有言:“戒是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若能堅持于禁戒,是則如來所贊歎。”這是認識戒的重要性。其次,在家環境造罪作孽墮落的因緣是非常多的,若無戒護,我們的修行、幸福、自在那都免談。在這種時代,有很多人整天宣揚:在新的時代,大家的生活節奏非常快,種種環境變化了,新時代的人就不用持戒了。所以僅僅只學佛的最深的禅理,卻不去持戒,實際上呢是不相應,口說無爲,行在有中,自欺欺人。旁觀的人看得非常清楚,他自以爲是,所以大家要認識到這點。第叁,必須細學詳思,內心放得下,有過失要求忏悔,有困難要乞佛加被。願佛爲我們開方便善巧智,一個人有了善巧方便的智慧,一切處自然沒有障礙,之所以障礙的原因就是你的方便智慧不夠。在這一方面,大家回去在生活中,但有困惑,可以來信或電話問一下。不要自作主張,更不要聽那些不持戒而冒充善知識的人的誘惑。第四,要聲明的是,越是持戒精嚴的人越能得到世間人的認可,越能擁有內在的解脫。很多人包括修行人在內,名利之心、我執沒破之前,總希望別人認可。那麼這就告訴你了,持戒會得到人天的認可,同時你會擁有內在的解脫。

  問題二:分別之凡夫如何修頓超無分別之聖法?

  答:有的人說我不能頓悟,像我這樣顛倒、具足了種種附著、顛倒分別的凡夫怎麼修這個聖法。這個也有經典根據的,這是密宗的一部經典,它說得很簡單很清楚。首先要具足深切的願望,我願求無上菩提,我願意求真正的解脫,同時要深信我們所念的佛號,所持的咒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功德妙法。你首先要有深信祈願,然後嚴淨禁戒,就是凡是作惡的事情,障菩提道的事情不要去做就行了。如果持佛菩薩的名號,以無希求、無疑懼、無欣厭乞舍之心去持,持咒只管持咒,腦子裏的妄想都不要管它,讓它隨起隨滅,而我自己只管念佛號,密契佛心,你漸漸地就會獲得種種微妙的受用。大家回去可以試一試,咱們知識分子喜歡講理,實際上有時理非語言可及,非思議可到。

  問題叁:不能全身心地投入修行的人怎麼修學佛法?

  答:這個我已經講過了,一方面先學習佛法的基礎知識,另一方面你就念觀世音菩薩,很多事情就會漸漸地解決。

  問題四:如何把修行落實到當下?

  答:咱們老和尚提倡的生活禅四個要點中,第二條就是把修行落實在當下。落實在當下很不容易,不是每人都能落實在當下。這是有前提、有基礎的,不是空口說白話。你回去落實不到,等于沒說,所以大家要把這句話深刻地思維,怎麼才能落實。當然如果有的人言下契入,明自本心,見自本性,于是你妄念頓息,亦或你的妄念仍在繼續,然而它卻猶如白雲,自起自滅與你無關,這種情況也就不設此問,因爲你念念都不離當下。如若不然,我們高不成就要低就,從最基本的先受叁皈五戒開始,進而受菩薩戒,這個菩薩戒我們在座的諸位都可以去學一學,那可是處理好人際關系、社會關系的最佳方便。禁戒清淨,魔障自然退除,你的福德就培植起來了。這時再去談修定,自然魔障不起,你才能得心應手。否則直接上來修禅定,我的看法只能靜靜心,最多如是,入定入叁摩地還談不上。前面的基礎成就了,再修五停心觀,乃至四念處、四禅八定,還有我們近代乃至當代,禅宗道場使用的都是參話頭,到那時不妨試一下。簡單的就是:返觀一句,“念佛是誰?”你剛一追的時候,念佛不就是我嗎?我是誰呢?我不就是我嘛,我是誰?這個時候你心要細,不敢輕易給一個定義——“我就是我,沒了。”那個不行。我是四大假合,這個四大假合百年以後我是誰?明天我不喘氣了,我是誰?你這樣追,內觀的時候才發現這個色身裏面沒有一個我,那這個念佛的是誰啊?好像是那個能夠覺知,能夠思維的靈魂,那個靈魂是個什麼東西呢?你第一次追的時候可能要半個小時,一直要追到什麼狀態呢?追到你的思維已經不能運轉了,追到山窮水複疑無路的時候,你才能見柳暗花明又一村。以後心中一問“念佛是誰?”,馬上就能到那個狀態下,那是一種定的狀態。參的時候一定多向禅和子請教,多向老參上座請教。你經過一定時間的訓練,漸漸地心靜下來了,你再去觀察諸法實相,你才有所體認,你才念念回到當下,你才能任意地觀察到當下的一舉一動,當下的種種幻象,是怎麼去生怎麼去滅的,你自然不受它的蠱惑。這個修定要慢慢來,不要著急,而且修定最好要有善知識的指點。

  問題五: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使生活變得安甯和樂?

  答:這是非常現實的問題。前面也說到受持叁皈五戒,發菩提心,自然的人天歡喜。首先是空界裏的龍天鬼神,擁護我們,看到我們歡喜,即使人見了我們,也會心生歡喜,這是無形的力量。第二,要謙和寡言,不論人非,安閑恬靜,虛無淡泊,這樣能排除一切人障。我們一定要牢記,我們周圍的人只要是凡夫,都具有嫉妒之心,和我們一樣。所以你不要出這個頭,你出這個頭就會遭種種人障。第叁,你首先要知道,諸法實相無相,于是乎于一切諸法無求無願。無求無願不是說我不想成佛,不想拜佛,不想做功德。無求無願的意思是沒有一個執著的追求,今天這個事情不幹我心中就很痛苦,沒有“我一定要做個有形的事業給大家看看”,心中沒有這個概念,沒有這種執著,于無執著,自在心中,來廣行菩薩道。所以用安閑恬靜,虛無淡泊來描述我們這種心態。第四,在生活中要修菩薩的四無量心——“慈悲喜舍”。慈者,願諸衆生永具安樂及安樂的因;悲者,願諸衆生永離痛苦及痛苦的因;喜者,願諸衆生永具無苦之樂,我心愉悅;舍者,願諸衆生遠離貪嗔之心,住平等舍。你不要對某一部分衆生愛得不行,也不要對某一部分衆生仇恨得不行,要舍,只有這樣舍,心才能安住于平等,你才安住于法喜、輕安。第五,四攝度人。布施,通過布施令其歡喜;愛語,通過愛語令其歡喜;利行,幫助他。以上叁條做到了,周圍的人都會對我們有非常的好感,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才能與他“同事”,才有條件引導他走向一條解脫的光明大道。這時候我們的生活自然變得安隱、和樂。

  問題六:世態炎涼,五欲橫流,道德淪喪,精神空虛的社會狀態使人覺得前途茫然,怎麼辦?

  答:找好自己的位置,定下人生的目標。所謂的位置就是你是什麼身份?我只管我這個身份以內的事情,我這個身份以外的事情不要去追究它,沒有意義,你追究的結果只能給你帶來障礙、煩惱、痛苦。定下我們人生的目標,我是想幹個一二叁,還是想獲得幸福安樂?平靜處世,無我利生,其樂無窮。不管它大環境怎麼樣。

  問題七:如何發菩提心,什麼叫發菩提心?

  答:發菩提心就是爲度衆生而願成佛的心。以後別人問你什麼叫發菩提心,你就告訴他:爲利有情願成佛。這就是菩提心,是爲了度脫一切有情而願意成佛的心。在《法華經》中講到菩薩初發心住,有七種因緣:“菩薩摩诃薩,見佛相好,人所樂見,男可止欲,有大威力,以此故,發菩提心,求一切智。或見神足,或聞偈牒,或聽教誡,或見衆生受諸苦具,或聞如來廣大佛法,或見如來實力難得,以是因緣,發菩提心,求一切智。”這是七種因緣,有的營員聽了咱們夏令營裏法師的開示、同道的心得,發了菩提心,亦複如是。

  咱們今天的時間到了,今天晚上就珍重道別,以後有緣還會在一起研討佛法。好,大家跟我一起回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叁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願大家發菩提心,修菩提行,證菩提果。阿彌陀佛。

《《華嚴經·淨行品》漫談(大癡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