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數息觀(大癡法師)

  數息觀

  (大癡法師講)

  很高興今天能和在座的各位一起禅坐。禅坐,這是一件極爲殊勝的因緣。首先祝願大家,在這七天的夏令營期間能夠獲得殊勝的禅定覺受。

  今天晚上咱們講的主題是數息觀。

  數息觀,在印度話是安那般那,這是一個古老的法門。在佛教裏面,將數息觀和不淨觀合稱爲二甘露門,這兩個甘露之門可以讓我們獲得禅定,同時,如法的思維可以獲得無漏的智慧,所以稱爲甘露門。它也是我們漢傳佛教修行人修定的基本法門。

  在東漢時期,安世高法師把講解數息觀的經文翻譯過來,經的名字叫做《安般守意經》。到了叁國時期,那時的高僧康僧會,曾經給這一部經寫了一篇序。他在序上講到,修安般守意從一數到十,然後再回來,重複一、二、叁……,一直數到十,要念念分明,息息清楚。每一個出入息都很清楚,周而複始,不相錯亂,就這樣數下去,久久忘緣,即可入定。《安般守意經》對數息的方法介紹的很清楚。如果要是得定的話,小定能定叁天,大定能定七天,定的狀態能達到叁到七天,這就是修定。得定以後,如果能自在地入、住、出、定,這些可以自在的話,那就算修成了。

  我們人的心念活動很快,一刹那間可以有九百六十個念頭浮起,算起來一天就有十叁億個念頭。這些都是雜念。雜念多,我們定心就定不下來,通過修數息觀可以把這些雜念沈靜下去,才可以入定。心不散亂,才能定止,這樣既可以祛病延年,也可以發起五種神通,又可以深入的觀察次第、十二因緣、諸法實相,這樣就能夠發起無漏的智慧,能夠超凡入聖,成佛做祖。

  我們今天晚上就修這個法。

  首先開始調身、調息、調心,這叁條是一致的。

  我們先調身。先端身正坐,正坐就是半跏趺或雙跏趺坐。如果是半跏趺坐,把左腳放到右腳上,拉近身體就可以了。如果有人要用雙跏趺坐的話呢,也可以,如果你的單跏趺,可以盤半個小時的話呢,你可以上雙跏趺。在單跏趺的基礎上把右腿從下面拉上來。接著就是正手,就是左手放在右手上重疊起來,放在小腹之前。次正頭。頭要不偏、不斜、不低、不昂。不要太昂,也不要太低。平面正坐。既不要太低頭,也不要太昂頭。然後閉口,口閉上。唇齒相拄,舌向上腭。接著就是閉眼睛。眼睛微微閉上。有的人喜歡半睜半閉也行。這樣就是調身。保持身體的不寬不急。

  接著就是調息。息有四相:風、喘、氣、息。什麼是風相呢?就是坐的時候,鼻中氣息出入覺得有聲音。這就是風相,這是不調的,這個是不正確的。喘相,就是在坐的時候,息雖然沒有聲音,但是它被節製了、不暢快,叫做喘相。第叁種情況就是氣相。氣相,在坐的時候,這個息雖然沒有聲音,而且出入也不節製,但是不夠細。風、喘、氣這叁種情況都是不調相。第四種,息相,是調相。什麼是息相呢?呼吸既沒有聲音,而且很通暢,不節製,而且很細、不粗,出入綿綿,若存若亡,這個情況就是息相。

  在數息時達到息調相才能入定。守息則定。前面的不調相時,你要是呼吸聲音很大,那麼數息時會“觀風則散”,你的心則定不下來;“觀喘則結”,“觀氣則勞”,這個氣要是很粗的話,還不能觀,只能數。到了這個息相現前的時候才能夠守息,守息就能得定。

  我先把調息的這四種情況給大家講了一遍。現在身調好了,怎麼去調息呢?熱氣起心,當我們的心很細的時候,這個息也就細了。息調好後,衆犯不生,息心亦定。調的方法有叁種:一個是安心,就是將你的注意力先放在肚臍下面二指,在腹部的中間,就是肚臍稍微下一點,先把心安在這個地方。接著全身放松,放寬胸心,然後觀想,氣息遍入毛孔,出入無障。這叁種情況做好後,你不要著急,氣息自然慢慢地就調勻了,你的呼吸就很自然了。這個呼吸一定是很自然的,不要去控製呼吸,調的方法就是把注意力放在丹田的部位,把身體放松,全身心放松;當然也不能太松,太松容易瞌睡,身體不能垮下來,要自然挺起,然後觀想氣從遍身的毛孔出入無障,你的呼吸就像毛孔在呼吸一樣,只是“就像”,這是“像這樣”,這是你的“觀想”。這樣你的心就會漸漸細下來,這就是調息。

  調身和調息、調心是一致的,在講話中稍微有一點次第,但其實是一致的,是同時的。我們調心時,這個心要寬急得所,不要太放松,心要是太放松的話,容易昏沈。如果心的念力太精進的話,容易緊張。心既不要太緊張,也不要太松懈、不要太懈怠。心要不寬不急,這是心調相。

  這樣,就把調身、調息講完了。

  我講到這裏你就基本調好了。就按剛才的辦法開始數,從一數到十,返過來再數,周而複始。心粗的人數息,很快就能做,只要能夠守住就行。有的人數到叁、數到五就雜亂,那又返回來,很多人數不到十就返回來了。原因是什麼呢?就是心太浮。也有的人,曾經修過定,一守就能守住。如果從一數到十不會跑的人,你這樣數上十來次之後都不跑,這樣你可以觀息就行,不用數,看著它就行,這樣心就細了。

  好,我們現在就正式地坐半個小時,下面就止靜。半個小時以後開靜。

   (止靜)

   (開靜)

  我這裏先把出定的方法講一下,別著急,以後不允許這樣子一開靜馬上就下座。當然今天在座的大部分人都沒定住,是不要緊的。一旦定下來,太倉促出定的話,容易出問題。

  如果准備要出定,心裏首先動念“我要出定”。心裏想起這個念頭,然後把你的注意力放在丹田部位,把所有身上的冷熱麻脹、大小輕重等種種禅定過程中的感受都收回來,或者觀想從毛孔放出去也可以。這樣身體內部細的氣氛就會收聚,或者散出,都沒關系。然後再徐徐地、慢慢搖動身體,漸漸適應出定的環境。然後搓手,把兩個手心搓熱浴面,然後再徐徐睜目。看看周圍了解我現在在哪,回到當下。

  下座的方法也作爲一個系統的一部分介紹給大家。今天數息觀要作一堂課講的話,它是一個系列。

  首先講修禅基本要求的資糧,其次講修禅的外方便,然後才能進入到內方便開始修了,其次講下座出定的辦法,再講下座以後保任的方法。這才是一個系統講授。

  禅修的資糧有五條:

  一、廣行布施。廣行布施能夠積聚你的福報,有了福報你才能修,不然你每天忙于生活沒時間修。

  二、嚴持淨戒。如果你持戒不清淨,或者你不持戒、沒受戒,往往爲這些惡孽和障緣障礙我們修行,沒法修定。所以要持戒清淨。

  叁、恭敬叁寶。有叁寶的庇護才能排除很多空見的障緣。

  四、孝敬父母。你有了孝敬父母、敬順師長的德行,人、天、非人等才會不幹擾你。

  五、讀誦聽學。你應該懂得修禅定很多的知識。

  這是我們修禅要有的五種資糧。

  藕益大師講到禅修的外方便:具五緣,诃五欲,息五蓋,調五事,修五法。

  這是一個系統。具五緣,是哪五個因緣呢?

  一、持戒清淨。有的人違犯戒律,犯之後忏悔清淨才行,否則不能修。

  二、衣食俱足,和前面講的有點相似。衣食要具足,你才有這個條件去修。

  叁、要得閑居靜處,不受雜事幹擾。

  四、息諸緣務,即把平常所作事情放下來、處理好。

  五、近善知識。具五緣和剛才講的五種資糧基本上是一類的。

  诃五欲。因爲修禅人貪欲太重也不能修。他講到的五欲有:

  色欲,指眼睛看到的美色;

  聲欲,耳朵聽到的美妙之聲,這兩者都會生起攀緣之心。

  香欲,聞到的香味;

  味欲,就是口味,喜歡吃這個,不喜歡吃那個等等,這叫味欲。

  觸欲,這個主要指的是男女身體的輕柔細滑這類的感觸。

  這五種欲望,要诃斥它、遠離它。

  藕益大師講到的第叁個是棄五蓋,摒棄五種濃垢、障礙、妨礙我們清淨心的五種障礙,我們要去除掉。

  第一個,棄貪欲,這指的是男女的貪欲,欲火燒身啊,身體都能燒掉,何況你的善法呢,都被燒掉了。所以要遠離,棄舍貪欲。

  第二個,棄舍嗔恚,嗔恚是不善的根本、法樂的冤敵,要有嗔恚的話,禅定修不起來的。

  第叁個,棄睡眠。睡眠太多,昏沈心暗,這可不行。

  第四個,棄掉悔。掉就是散亂的意思,悔就是憂惱覆心。你的心很散亂,就沒法修定,另外也不能心中有憂惱,憂惱覆蓋著你的心,這就是悔,悔心如劍,這樣子也不能修行得定的。

  第五個,棄疑蓋,棄疑惑,疑自,疑師,疑法,這都是疑惑,它都是覆蓋我們心的障礙,不能得定。

  藕益大師講的第四類就是調五事。

  第一個調飲食。飲食不能過饑,不能過飽,過飽的話身體內感到很脹,氣流不暢。太饑的話也不行,身體虛弱、心懸,也不能修行得定。調飲食要以身安爲主。

  第二個調睡眠。睡眠不能太多,太多昏沈。太少呢,神虛。這都不能修,要適當。要保持神智清白,心念明淨。

  叁調身。四調息。五調心。

  這五調就是“調五事”。你把這五事調好以後,這才能夠上座。

  藕益大師也講到,“行五法”,這就是修禅的人,不是今天在座上修修就罷了,而是每天要修。上座要上修,下座也要修,要行五法。五法中:

  第一個是要有自願得禅定的欲望,要有這種心態。

  第二個要精進,你有得禅定的欲望,還要發起精進心,不能只修一座就不修了。拿出七天時間來,甚至一七、二七、叁七,叁七二十一,乃至七七四十九天,專門拿出時間來修,這是精進。

  第叁個是要念,念什麼呢,要念欲界之無常、苦、不淨、無我,念禅可貴,你才能夠不厭煩修禅。

  第四個是巧慧。要有善巧的智慧。

  第五個得一心。在座上你要觀息,下座也是這樣的。曾經有一個人,他是農民,白天幹活。他就在數,一、二、叁,邊幹活邊數,顧不得想其他事。回來晚上沒事他就數息、觀息,時間一長以後不用數,無論在幹什麼,走路、說話、辦事、睡覺,他都能了然觀察到自己的呼吸,這樣他的心就很細了,已經得到充分的定的狀態,他行住坐臥都能夠看到自己的呼吸。當然這個人應該是上個世紀的人,遺憾我們現在見不到了。修行要一心,一心專注在這個上面,你才能得定。這些是修禅的外方便。

  在具體修的過程中,我們要選擇修定的場所。這個場所,不要當風,不要在風地裏面修,不要有過堂風,不要潮濕,同時不妨礙他人。你不妨礙他人,他人就不妨礙到你,包括一些非人。有些山洞裏面有非人住,你要住,人家不讓你住,那都不行,你這個地方要找好。你在家裏好辦,但是你在家禅修,不要有過堂風,不要門窗對流。坐的地方光線不能太強,太強心散亂;太暗的話又昏沈,這個也不行。

  要是雙跏趺的話,座位要平坦,它的軟硬要適度;如果單跏趺的話,你可以在後面稍墊高二寸。但絕對不能前面高,後面低,那個不行。

  在上座之前你要辦畢事物,謝絕外緣,心無挂礙。雜事提前就要做好,該上廁所的上廁所,該幹的什麼事幹好、做完,謝絕外緣,有的人在門上貼個條,你的心中不再挂礙這些事情了,一心修定。

  在上座以前還可以祈求叁寶的加持,在佛前可以修種種供養、忏悔、發願,以便在修定的過程中不出現障礙。

  上座前還要行香。應該在上座前要活動活動,下來之後也要活動活動。

  師父們在禅堂裏坐禅,都有巡香的,剛才我們有幾個師父手裏面拿著香板,那就是巡香,巡香就是看有誰打瞌睡了,要打香板子,警醒昏沈。但是剛才,咱們在坐的時候我觀察了一下,大部分人坐不住,不停地換腿,覺得難受,沒有一個打瞌睡的(衆笑)。其實,我告訴你們,在師父的禅堂裏坐禅,打瞌睡的比較多,爲什麼啊?因爲師父們的腿不痛,用功的時候心一細很容易接近昏沈。你們想讓你們睡也睡不著的,爲什麼?因爲你腿痛,你的腿痛啊,你的心亂啊,心很亂腿很痛,就沒法入定,你好不容易才能夠坐在這個地方……哎,如果是比方說,我講修禅,我說好大家往那一坐,不到十分鍾,你遇到昏沈的狀態,打瞌睡,說明你還是有工夫了,你知道吧?(笑聲)那真是有工夫啦,你問他疲勞吧?他不疲勞,他不是疲勞地打瞌睡,而是他的心細以後,身上沒有任何的感受,稍微不注意的話就容易進入“昏沈”,輕昏狀態,如果突破這個輕昏狀態,不進入那個輕昏狀態,就很容易得定。我們一般大部分人都是散亂,就是心定不住,那就差得很遠,所以在禅堂裏面必須要警醒昏沈,拿香板打,按規矩呢,這些換腿的人也要挨打,但是,大家都是初學嘛,所以換腿就不打了,這些就是上座的時候應該注意的情況。

  還有這個時候包腿要包好,現在這個時候正是夏天,稍微好一點,禅修都要有包腿布,腿都要包起來,包嚴了,不能著風,後面也不能有風,不能戴帽子,不能把頭捂起來,這些都是打坐的基本常識,我們就先介紹到這裏。

  

  

《數息觀(大癡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