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戒律與佛教未來

  宗麟法師

  壹、緒 論

  世尊自證涅槃後悲心示教,隨機爲說諸饒益法義,策勵佛弟子契入法性、同證涅槃,並咐囑僧伽(指出家弟子,以下例同)住持正法令久存世間。而世尊入滅後,更突顯了僧伽責無旁貸的“久住正法”使命。

  在各項“久住正法”的遺教中,本文從戒律角度探討其對佛教法運隆替的影響 ,以立足當今漢傳佛教回顧過去史實和前瞻未來發展,思考戒律對僧伽的重要性。

  貳、戒律意涵

  首先從世尊結戒(施設戒)十句義(即“結戒十利”)深入量察戒律的精神意涵,雖然各廣律的傳誦大同小異,僅以《四分律》做說明依據。《四分律》:

  與諸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一、攝取于僧,二、令僧歡喜,叁、令僧安樂,四、令未信者信,五、已信者令增長,六、難調者令調順,七、慚愧者得安樂,八、斷現在有漏,九、斷未來有漏,十、正法得久住。 

  約攝律文十義可分爲五:1.斷現在、未來有漏的修證義(攝八、九義),2.有罪令調順、安樂的清淨義(攝六、七義),3.使未信、已信資益善根的增上義(攝四、五義),4.能攝僧並令歡喜、安樂的和合義(攝一、二、叁義),5.終極目的的“正法久住”義(第十義)。綜觀五義可明確把握世尊結戒本懷,既兼顧了出家弟子個人的清淨與修證,及僧團共住的和合與安樂,還護念到資益衆生的慧命與善根。再者,“依戒生定、由定發慧”的“叁無漏學”中,屬“無漏慧學”的無我、空性、識性、如來藏,與“無漏定學”的八定、滅盡、法華、首楞嚴,都是僧俗佛弟子同學、共證的行法,唯“無漏戒學”的叁皈、五戒、八戒、十戒、六法、具戒,劃清了男女僧俗的身分與倫理。

  因此,筆者認爲戒律意涵六義:1.是表發僧俗的條件(因戒體不同)。2.是修道的准備(資糧),護戒愈慎重嚴密(清淨),行道愈順暢無礙。3.必須契應法性、趣入涅槃(修證)。4.是維系僧團和合的共住綱紀。5.使群衆增上善根的門檻。6.是圓滿“正法久住”的要沖。

  叁、鑒往知來

  量察戒律意涵後,再將古今佛教現象思惟比較,作爲未來發展的借鏡。

  一、夙昔典範

  自印度佛教到各國佛教,曆代多有宗師級的大德化世,例如:龍樹菩薩、世親菩薩、羅什大師、智者大師、鑒真大師、元曉大師 等,即使不是一代宗師,僧格能師範人天的也不勝枚舉,探究原因,除了古德個人的善根悟性外,列舉五項曆史事實:

  修道堅固:任何挫難困頓,堅守修證標的。

  戒品清白:一切威逼利誘,嚴淨毗尼爲歸。

  僧尼別住:男女授受分明,僧尼各有梵刹。

  白衣尊崇:朝野爭相禮敬,社會地位崇高。

  優質境教:山林水邊田野,長養修道聖胎。

  細審這五項因素,實爲僧伽戒德與佛教法運、衆生機感成輾轉因果、善性循環的見證。

  二、當今現象

  反觀今日漢傳佛教,多有弘化布教、修福領衆的佼佼者,佛法普及性也勝于古代,何以清淨法運岌岌可危?依然列舉概述:

  修道力羸:各種煩惱障心,降低修證實力。

  戒律隳弛:淫盜殺妄飲酒,破壞僧團風紀。

  僧尼共住:僧尼共住伽藍,影響梵行清譽。

  比丘度尼:比丘剃度尼衆,問題多而複雜。

  僧俗雜居:僧俗雜居道場,七衆倫理堪憂。

  誤解大乘:自诩菩薩行者,輕毀聲聞毗尼。

  同道愍責:南傳佛教同道,愍念訾責吾人。

  傳媒汙染:電視影帶傳媒,腐蝕僧伽道意。

  白衣譏嫌:白衣輿論譏嫌,教內普受羞辱。

  再思上述現象,雖然也有僧伽個人善根悟性的因素,而戒律的認知、受持與戒德的重整、清淨,又是與佛教法運、衆生機感成輾轉因果、循環勢力的曆史見證。總之,撷取過去輝煌經驗,吸收今日珍貴殷鑒,務實地“提振戒律”可扶濟傾圮的法運。

  肆、因應刍言

  對法運的關懷與努力、奉獻,是每一位佛弟子的天職,法運興盛則是所有佛弟子“集體創作,衆志成城”的結果。筆者就“提振戒律”的因應方法,膽敢陳述管見刍言,期能引起共鳴,同興法運!分解如下:

  一、統整理念共識

  理念是一切行爲/行事的主導,有純正理念才能開展後續純正的緣起(例:方法、資源、結果 等),僧伽若能強化四項理念並形成共識,便掌握了逆轉機變。以下一一敘說:

  (一)涅槃爲出家本懷

  以“契應法性、趣入涅槃”爲剃染出家的成長目標,時時憶念,對境練磨,形成對生命自覺、自發、自愛、自律的修道性格。

  (二)戒律爲行者共基

  從世尊教誡比丘五夏依止和尚學律,及比丘因廢學毗尼受呵責,可清楚確定戒律在一切行法的地位。就“機教相宜性”而言,固然允許個人或僧團特別好樂與提倡,卻不是“曲高和寡、一枝獨秀”,應當是出家五衆〈還可推衍到僧俗七衆〉同遵、共修的學處。所以,太虛大師的名言“戒律爲叁乘共基”可說爲世尊的教誡做了精准注腳。

  (叁) 毗尼爲盡壽奉行

  聲聞毗尼本爲盡形壽的學處,只要不“作法舍(意樂舍戒)、命終舍、二形生舍(具男女二根)、斷善根舍(犯重罪、滅擯)”,理當盡一期生命遵守奉行。然而世尊的一句遺教“小小戒/雜碎戒可舍”,竟成了後世弟子或因心性煩惱、或因師友勸誘、或因政經壓力、或因災變諸難 等,極具開放性、選擇性地受學戒律的“充分理由”,這種獨立于“絕對全分奉行”的“相對部份持守”,提供了釋放、轉還、隨方施設的心靈空間,也造成了戒律隳弛、似是而非的必然效應。譬如一棵大樹,本當根、幹、枝、葉俱全,因個人/團體的愛、惡、取、舍差別,或剪、或修、或接、或補,必成另類風姿,甚至有枯萎斷根禍患。

  如果出家同道都能忍可聲聞毗尼是盡壽絕對全分奉行的學處,在面對心性煩惱與因應時代間題時,必有更智慧謹慎的權衡與善巧靈活的運用,來相應戒律意涵(cf.“貳、戒律意涵”)與圓滿“輕重等持(輕戒、重戒平等受持)”的本分事。

  (四) 聲聞爲菩薩資糧

  漢傳佛教屬大乘佛法機感,向來有仰慕效法菩薩者,胸懷“大乘行人”志氣,誓學“清蓮出泥”聖潔,卻往往在入世隨俗中迷忘聲聞學處(指出家律儀);或以“活用菩薩學處”輕毀聲聞毗尼。殊不知“菩薩聲聞(指受菩薩戒並認真學修的僧伽)”的初學者,還會有因入世利他受“非威儀”譏嫌的近憂(例:爲救解而抱觸異性),何況是無知隨俗者,又如何避免身心俱毀的遠慮?

  如果菩薩學處確實用聲聞律儀奠基,在慈心熱腸裏運入冷眼慧光,試著導向

  “兩利(自他兩利)雙全、二乘(大小二乘)雙美”的理想,既能關照健全道次第增益“全梵行(五分法身圓滿)”,又可貫徹戒會“叁壇大戒”先小後大的用心,落實大乘國土、菩薩行者的盛名/勝名。

  整體漢傳佛教要統整理念、凝聚共識,在沒有德重一時的思想/精神領袖出現以前,的確是極大的考驗!可喜的是“法洲以法依”給吾人展望光明未來的信心,出家同道若真能依皈“以盡形壽奉行聲聞毗尼爲基礎,再進修菩薩學處,後歸趣究竟涅槃”的理念受持,這不求統整而自然統整的效果,會像水到渠成般指日可待!

  二、 培養研律人才

  要“修證自利、利他增善”並濟,善巧靈活運用大小乘毗尼,如法因應時代問題,必須先培養能正確解讀律典與研究、發明的德學俱優人才,而培養人才得配合師資、課程、同學、館藏與環境的整體教育。

  環境教育待後文發抒(cf.“肆、五、創造優質境教”),先談課程、館藏部份 :漢傳佛教雖以《四分律》爲本,行事時若檢閱各部廣律興廢與古德孤詣成就(例:南山叁大部、靈芝叁大部 等),更能助進思擇持犯、輕重、偏圓 等問題。

  因此,遴聘精學厚德的師資,號召歡喜意樂毗尼、心性德品賢善的僧伽,以現存叁藏典籍爲範本,參酌信實可靠的近代研究,有計劃地設計課程與學程,融合法性、心性、止持、作持、儀軌 等,漸次探赜、逐步深入,學修完成後,這些經過教育計劃統一栽培的人才,將是戒律師資或戒律咨詢人選,對佛教會有1.統整理念共識、2.端正戒律視聽、3.人才輸送十方、4.互通佛教資源的實際貢獻。

  叁、建構法依製度

  教內有“鐵打常住,流水僧”的警句,在時節更疊、人事交替的無常法則裏,要鞏固僧團道風,永續佛教命脈,就得倚重與“理念、人才”鼎足而叁的“法依製度”。

  製度施設範圍可寬、可狹,若廣覽律藏或叢林清規,依循“法性、涅槃”的理念檢索,將可彙編嚴密周詳的僧團製度,筆者僅把製度內容舉要略述,供養諸家參考:

  僧團方向:僧團方向攸關二衆(僧俗二衆)教育、僧團發展等各項實務,以僧團中心理念爲標的,綱維製度、統領大衆,推動僧團前進。

  法門修行:法門修行是一切佛弟子慧命所寄,從經論提列可實作、可傳承的禅法,成爲僧團止觀運心的依據與宗門。

  共住規約:範限僧、尼道場,簡別共住條件,及淨人、信衆入寺儀規 等,嚴持僧尼別住、僧俗區隔,以護梵行、正倫理。

  攝僧度徒:規定僧度僧、尼度尼,與從俗到僧的養成次第及公約,製導僧團和僧伽素質。

  人事行政:人事請職、升遷,僧團交流、酬酢 等事宜,分擔僧團庶務,共創光明法運。

  財務經濟:單金、水電、衣食、慶吊 等收支管理,護持安樂辦道。

  獎懲處分:獎勵功績、懲戒忏罪,住持真理、正義。

  僧伽福利:休假、退職、進修、外參 等福利,使“休養生息”,開展潛能。

  僧伽安養:醫療、送終 等安養,令無後顧之憂,正念正知。

  依法建構的製度化僧團,不但終結惡性循環(cf.“參、二、當今現象”),並有逆轉爲善性循環的強大勢力。

  四、 組織專責戒會

  組織專門負責傳戒的常設戒會,遴聘熟谙大小乘、二部(僧尼二部)毗尼的律師與僧伽,依法如律地結界、問遮難、授戒、教授 等,嚴格執行叁皈、五戒、十戒(以兩年爲基數)、六法(沙彌尼加受六法成式叉摩那)、具戒(式叉摩那于二部僧受具戒成比丘尼)、菩薩戒的道次第與受學時間(例:式叉摩那須實滿兩年六法清淨),戒期中著重戒律的講解與實作(例:隨機羯磨),加強戒子正知戒律及正行毗尼,陶塑修道習性。

  所以,深谙毗尼的常設專責戒會,不但能輔正各僧團製度的健全,並有1.統一戒律理念、2.提升傳戒品質、3.製約受學年限的功能,其公權力與公信力是捍衛佛教僧格、僧製、法運的尖兵。

  五、 創造優質境教

  蘇東坡曾用“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點明環境的助道潛力,提示一切見、聞、覺知都是環境教育的領域。在林總多元的境教領域裏,筆者仍然舉要略述,供養諸家參考:

  生活倫理:行住坐臥、語默動靜與人際往來 等,都在示範身言二教。

  活動事務:佛事法會、文教慈善 等各類活動流程與運作實況,能激發慕道赤忱。

  建築規劃:殿堂樓閣、寮廊林池 等如律配置(例:經像法物安奉室內、僧寮不在佛堂 法堂上方),可引導對叁寶用地尊卑上下的規劃正見。

  器物設備:櫥臺桌椅、法器物品 等相關設備(例:盥洗室配備洗淨用具、淨鞋 等),有“無情說法”的隱義。

  文化宣導:圖畫警句、偈咒法語 等文宣品,全是諸佛、賢聖化身。透過正知經法、戒律應用于生活一切事項,僧伽即使沒有經教、師友開解,長期受眼見耳聞的視聽濡染,也會因爲正面的修道環境教育,淨化和深化成學佛正見與修道性格。

  伍、結 論

  僧伽修道實力有二:1.義解、2.實證,身心實證佛法(法性、涅槃)仗憑義解叁藏教理(經、律、論),義解叁藏教理貴在身心實證佛法,這就是“解行相應”的道理。吾人身處當今佛教,受用古德、長輩建樹的成果,應在安逸平順的黃金時代裏,以“解行相應”感恩謝德。

  筆者認爲:從“提振戒律”的五項方法,依技術難度高低,由近程、中程、遠程循序圓滿,便是“解行相應”的表現。基于此,評估了四項預期發展:

  從毗尼學處知解僧伽的修道意義、進退分寸。

  完全回應戒律意涵(cf.“貳、戒律意涵”),如法因應時代問題。

  造成強勢的修道人文,發揮“顯正即破邪”的作用。

  繼承先賢、啓迪後進,近報四恩、遠濟叁途,創開未來光明法運。

  所以,戒律對僧伽的重要關系個人修道、佛教法運、衆生機感,筆者投誠殷請師友同道 爲道、護教、愍衆生勉力加行!

  

  

《戒律與佛教未來》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塗香滿懷樂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