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法師
前言
戒律是基本的道德規範,隨著時代的發展,面對戒法有了不同的诠釋與看法,而法義不彰,律典散失久矣。毗尼是因緣所生法,有其適應之局限與分派,故各部律、各家論述以闡佛意;但它也有普遍性,世尊製戒對治衆生共通的煩惱習氣,適應古今中外的任何人,不可以說它落伍、不適用、不契機了。
對此,本著從修學戒法者的角度來體會世尊製戒的本懷,透過實際止作二持的運作,並參考《瑜珈師地論》(聲聞地)中的觀點(大正30冊,頁402),在此也談談 些戒法觀感,以正面的期許自己,庶幾不忘修道本懷,與諸大德共勉焉。
壹、修道第一方,長養戒德香
《僧祇律》戒本雲:“持戒淨身口,攝心正意念,多聞生實智,斯由戒爲本。”在經論律中,皆談到以戒法作爲我們修道的首要妙方。因爲“戒”很顯明的能調伏諸惡,息滅業非。所有成道的基礎,都是從戒律下手,所以,經律論多方面贊歎他最勝。《毗尼母經》也提到爲什麼他最勝呢?因爲衆善得生,所以叫最勝。在《有部毗奈耶》也講到律是法中王,是諸佛的導首。故佛陀製定:比丘五夏學戒,比丘尼六夏學戒,目的要截斷以前在家時的垢染,來訓練挺拔超群的僧格,完備僧團六和合的道風。有人會認爲:這戒本學一、二年就差不多了,何以佛陀卻規定要五、六年?因爲主要戒法他不是常識,學習重點應該全心投入在生活上的“熏習”、“熏修”!要求的目標就是用戒法來涵養我們的生活、人格、心態,由粗心放逸,漸而能夠心細正念,能夠把粗浮的習慣、世俗的想法,慢慢轉變成修道人的儀範。所以說,“戒”是修道第一個下手妙方。
一、戒律之名義
《有部律》說:“律”是法中王,叁藏教經律論爲何先贊歎“律”呢?如果以廣博的角度來看,一切淨心正念的學問皆是戒。一切的佛法無非都是要清淨我們的身口,修正我們的意念,直達真境,如是豈非亦是戒?《毗奈耶經》雲:“去非就真也。”譬如修觀之時,若不如是想,就是邪念,若不依照這個軌範,則定功、慧觀就會偏邪、非真,自性清淨光明就無法顯現,換句話說,即落入有漏之惡,故修觀亦即修戒。欲立正見生智慧,必須增上修慧,也是“應當學”。所以,事實上叁學是一體不可偏廢的,只是在下手用功之處,由戒法引導成最有力量的摧化劑。吾人當對其名句意義先有正確的認識。
根本
在《瑜伽師地論》(聲聞地)中有:問:爲什麼世尊說屍羅是修道的第一根本?答:因爲他能夠建立、任持一切世間及出世間的第一最勝快樂功德,能夠令生、令證,好像大地,能建立任持一切藥草、花卉、叢林令他生長。修學叁十七道品如登高樓,以戒法爲基柱,從如理的修正叁業做起:此應學,此應做;此不應學,此不應做。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戒律,不能離過!屍羅也是一樣,所以說他是根本。
莊嚴
屍羅亦名莊嚴。世間的戴耳環、指環、臂環、腳環之類,搽胭脂、穿金銀珠寶花鬘、化妝等,亦雲莊嚴具。但是,人終究會老的,朽老衰邁,齒落發白,到八、九十歲了,再怎麼打扮還是老,青春難在。所以世間的莊嚴具是無常的,而且不是美妙的,會遭受到老病之苦、財貨匮乏、親戚喪亡等之損惱,如何能常保美妙如昔?只有用佛法的戒,能于一切時中莊嚴一切的人,把塵世煩惱的汙垢去掉,令究竟離苦得樂。若有以戒爲服者,皆爲妙好,故名莊嚴具。
塗香
屍羅也名塗香,何以故?因爲若接受了清淨無作的妙善戒法,便能夠遣除所受的惡戒,而得清涼。善用戒法,了知我們的心境是如何?當下對治。如同在最極炎熱的時後,能即刻用旃檀龍腦香來除滅郁悶、蒸熱,有如塗香,塗遍我們的身心,産生清涼,不再熱惱。如此漸修,長養戒德,令個人的美德、清涼的道風、慈悲與莊嚴,傳遍十方,利益一切衆生,故名爲塗香。
薰香
屍羅又說爲薰香。在《瑜伽師地論》講:具戒士夫補特伽羅,如果能遍諸方域,守戒清淨,時常攝修身口意,去惡從善,叁學增上,叁藏通達。這樣妙善稱譽,名聲普聞,就好像種種的根莖香能隨風飄飏,遍諸方所,令人感到悅意芬馥,周流彌遠,所以叫做薰香。
妙行
屍羅亦稱妙行。我們看一個受了八關齋戒的人,例如末利夫人受了八關齋戒,不香花鬘化妝,而國王看到她更覺得清新脫俗,更是莊嚴。世間的化妝本是想要吸引他人、想令他人歡喜來親近;但今棄舍,卻用出世間的妙行來化妝,令身心淨化,衆生反而更會想親近他,同樣會感受到那種法喜。所以,戒本身就是一種妙善之法,能清淨所修的善行,來世趨向于美妙快樂的天堂,乃至究竟可以得到第一安隱解脫的功德。依此看來,我們應反省,自己是否有薰塗之香令人歡喜想接近?令自莊嚴法喜,令他亦莊嚴法喜,而非身口帶刺冷,冷漠無情,讓人見了避之唯恐不及。如此持戒,反而未得解脫之樂,恐怕已非妙行矣!
律儀
屍羅也稱做律儀。我們無始以來流轉在生死苦海當中,就是因爲對去惡就善之分別無法堅決果斷,對貪嗔癡無法認識究竟,而迷倒至此。假設能堅決果斷地用清淨善法來長養我們的身心,相續不斷,便一定有辦法解脫自己的叁毒。所以先從屍羅下手,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具有防護心來遠離垢非,息滅惡的因緣,必得習氣煩惱息除之相。此以遠離垢非爲體,成就“性善”軌範,所以屍羅也叫做律儀。
二、障敗戒德
學戒是可喜可敬的,而藕益大師開示有叁障能敗戒德,使信心退沒:
第一、嗔恚:“橫于自他,而生煩惱”。有時我們會生氣,爲何他要那樣持戒?或者這樣才對,硬要人家跟著我學等等。像這種互相的損惱,在剛開始學戒,尚未融通戒法意義時,通常會有一些不滿之心生起。不管是對別人,或是對自己。這時候我們應該要好好的注意觀照。在《阿含經》裏面談到,學道如渡河。有些人是沒入泥水當中,尚未發心要修道;有些人是沒入泥水當中,爬出來了,可是爬出來以後,又掉下去了;就好像開始要修道了,可是那長養心沒有辦法堅固,又起嗔恚、起貪慢、沈溺于往昔的煩惱心,即無法渡過此生死河,所以又掉下去了,所謂“猶人溺水,既出還沒。”例如:個性易于情緒化,起嗔惱心,我們說“若持淨戒念嗔恚,是人自毀破法利。”好像諸象,到了水中去洗澡,可是卻還用泥土來塗身,這樣就愈洗愈不幹淨了。倘若只持一個戒相,卻處處分別人我是非,未能降伏心中的嗔惱,此非真持戒者,令他人看到我們學戒,也會退失信心,自己也沒有辦法持守圓滿。所以,在這方面必需要注意,時常警惕,不可起嗔恚之心。
第二、我慢:“于諸僧寶,而生輕忽。”有些人學有所成,認爲自己在戒定慧那一方面都高人一等,只有我懂,我是上座,你不學無知!由于輕忽他人,他人也不願信受我們的言行。莫挾佛之戒令,武斷謬論愚得妙行,應常學法要,常知不足,慚愧增上才是。
第叁、懈怠:“于諸妙法,不肯學習。”初學之人,一定要以戒爲基,注意研究戒相,但是慢慢薰修久了以後,就要直攻定慧,要跟定慧配合起來。戒、初善,定、中善,慧、後善。叁學是次第而學的,只有戒沒有定慧,不是真戒,學戒相易成機械教條。曆代大德,如宣祖、蕅祖、靈芝律師、弘一大師等,精通戒律也擅長天臺、唯識、華嚴等經論。所以不可以懈怠不學,不然還是停留在初步。
以上叁障,是藕益大師勸勉我們而開示的法語。
叁、勸修
現今佛教界僧俗二衆對戒律多存畏懼、陌生、枯燥、落伍、束縛之感,一般在學院學習到的傾向于知識性的,而非實踐性的。佛法弘揚至中土以來,戒法不彰,戒緩乘急者多;出家衆中,願意接受戒法的薰修至少五、六年的也很少,多是敬而遠之。道宣律祖也曾想:戒法聽一遍就可以了,要修定去了,卻被他師父訓斥:“戒淨定明,慧方有據。”結果聽講了二十次,成就一代祖師,著作了南山叁大部,利益後代無數的後學。故以實際的研修經驗來看,戒法的薰修需靠自己全心的投入、涵養,才能有所領會而得到身心的安樂,乃至修學定慧時,也比較得力,心思漸細密,而顯出戒法的功效。
在《中阿含》裏面講到:假設比丘、比丘尼以戒德來做塗香,便能舍棄惡法,修習善法。以前我們很少會想到戒有那麼大的力量,等到學了比丘、比丘尼戒以後,薰修久了,會發覺他真的是有力量。我們不要以爲只有定慧、經論才能對治煩惱,不是!事實上在下手處,深入涵養在戒法裏面久的人,知道如何運用戒法在生活上、起心動念上,在面對事情時,用戒律往這境界一照,掉頭就走了,根本不會又多費心思在葛藤上。因爲戒法就是在教我們如何以心對境,去妄存真,所以觀照境界時,就知道應該如何持守戒法,猶如將堅甲胄穿戴在身上,所以戒律是第一個要學的。有一些人犯了戒會痛哭流涕,後來才反省自己怎麼當時失去了正念?如果真有學戒,縱然暫時失去正念,可是因爲有戒法薰修的力量,當下就會遠離了,境界就幹擾不到我們。佛陀要比丘至少五夏學戒、比丘尼六夏,就好像我們淘冶金沙,一定先把粗的沙洗掉,再慢慢淘洗細的沙,才能得到純金的沙。所以叁學的次第也是這樣子,一定要先對治粗的煩惱、粗惡律儀、粗惡習氣,這些在戒法裏面都會點出來,甚至所點出來的只是一個大綱,不是所有的戒法,只是讓我們從這邊去了知我有這個習氣,應該要怎麼去下手,如何把我們這五蘊身安住在法上,以法爲身,以法長養慧命。所以呢,戒跟法是互相薰修,需要時常憶持增上的。這是我們修道的第一下手之處。
貳、定慧道資糧,正見去諸妄
持戒要堅固,一定要有定慧的資助。因爲,粗的煩惱降伏了以後,細的煩惱如果不降伏,到最後一放逸或一退失信心時,會引起後面更深的煩惱。所以要時常在…
《塗香滿懷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