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塗香滿懷樂▪P2

  ..續本文上一頁戒相當中學習怎麼運作定慧。《瑜伽師地論》中雲:“若自圓滿,若他圓滿,若善法欲,若戒律儀,若根律儀,若于食知量,若初夜後夜常勤修習覺寤瑜伽,若正知而住,若善友性,若聞正法,若思正法,若無障礙,若修惠舍,若沙門莊嚴。如是等法,是名世間及出世間諸離欲道趣向資糧。”(大正30冊,頁402上欄)修定能令戒法的持守更加清淨。第一個,好好攝修六根律儀,如《小止觀》、《六妙門》、二十五方便,都是先這樣攝修。其次,飲食知足量,這與定法有關。叁、並且初夜、後夜(中夜,十點到二點可以休息),要精進修習覺寤瑜伽,莫散亂昏沈。第四、要正念、正知而住,這在修定中是很重要的要求。持守戒法的人,到最後也是會要求到正知而住。如菩薩戒中念念能出離、念念能利益衆生、念念能持守清淨戒,正知我現在心所緣的,是不是在我所修的法義當中?這樣身口意皆能正知而住,自然能得到叁昧、入正定,所以說戒法可會通定慧。故印光大師講:“不被境轉,就是真定。不被欲染,就是真戒。”

  一、戒律儀

  安住具戒

  “謂如有一安住具戒,廣說乃至受學學處。”(大正30冊,頁402上欄)五戒、八戒、具足戒,皆可稱爲律儀戒。我們對于所受的戒、所有的學處,都不要有所虧損。這一條戒是規定身業,就不虧身業;那一條戒是規定口業,就不虧口業。不虧身業、不虧語業,無缺無穿。安住于戒律中,有犯就應忏,以恢複清淨。

  善能守護別解脫律儀

  所有的戒都可以叫做別解脫律儀,受一條戒,得到一條解脫。若要善能守護別解脫律儀,則需了知開遮持犯,否則無法防護,打坐時也坐不住。

  軌則圓滿

  何謂軌則圓滿?“謂如有一或于威儀路、或于所作事、或于善品加行處所,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大正30冊,頁402中欄)隨順毗奈耶,于世出世間的威儀的要求,都沒有逾越。“謂如有一于所應行,于如所行,即于此中如是而行。”戒法中沒有規定到的,可是當地的風俗習慣是這樣要求,就要隨順,就要遵行,才“不爲世間之所譏毀,不爲賢良正至善士諸同法者,諸持律者,諸學律者之所呵責。”如比丘戒法中沒有規定不可抽煙,不可吸毒、嚼槟榔,所以比丘就可以抽煙、嚼槟榔嗎?若做了,會受到世間法之诃責,即非律儀。又例如:僧團的共住規約,就要隨順,不爲他人所诃責;對于社會上該有的法令准則,也不要違反,避免人家譏嫌等等。“種種善品加行,若于正法受持讀誦;若于尊長修和敬業,參觀承事;若于病者起慈悲心,殷重供侍;若于如法宣白加行,住慈悲心,展轉與欲;若于正法請問聽受,翹勤無墮。”乃至儒家的人際關系、禮節軌則等等,也都要注意到,這樣做才是對的。故隨順毗奈耶、不越毗奈耶,隨順世間、不越世間。戒律儀所包含的內容事實上是很廣泛的。

  所行圓滿

  有些威儀要避免人家譏嫌,例如:比丘有五種非所行處:唱令家、淫女家、酤酒家、國王家、旃荼羅羯恥那家(屠夫、下賤卑劣的一些人士,乃至一些惡劣的朋友、惡劣的環境。)比丘要遠離這些惡境,避免受到染汙而失去正念、正定。

  于微小罪見大怖畏

  以聲聞法來看,律儀上有些微小罪(事實上菩薩戒法也是這樣)易犯難持,但對微小的罪也要生大怖畏。何謂微小罪呢?雜碎戒、小小戒。此處(大正30冊,頁402下欄)定義:如果于諸行處現行毀犯,名爲犯罪,既犯此罪後,只要用少功少力就能夠忏悔清淨的,叫做微小罪。例如需要對首、或責心、或幾個人就可以忏罪的,或具足戒下叁篇的罪相等等,都是微小罪。但是對這些不可以生出輕慢心,亦應生出大怖畏,“勿我以此毀犯因緣,無複堪能得所未得、觸所未觸、證所未證。”(大正30冊,頁402下欄)由于此微小的過失,而沒有辦法得到你所沒有得到果位、或接觸更深的法義、或證得涅槃的果位。舉例來說:優婆鞠多尊者他可以讓很多人證得阿羅漢果,可是其中有一個弟子很久都證不到,爲什麼呢?他就是喜歡吃好吃的,其他沒有什麼大毛病,結果此習染令他無法證果。優婆鞠多尊者就教導他,你每次吃飯把飯菜嚼一嚼後吐出來,然後再吃下去。這下子本來是很好吃的東西,還沒吞下去就先吐出來,再看到都不想吃了。這時後他才領悟到貪著處是在這裏,而生出厭離心,再依師所教,正念修觀,于是證得阿羅漢果。

  依此看來,什麼是小小戒呢?我們應該要有一個觀念:迦葉尊者那時候都沒有辦法決定什麼是小小戒了,更何況是我們?那到底誰可決定呢?世尊的確曾明示“小小戒可以舍”這句話,那如何會通、如何解釋?愚以爲:不是那一個人說,或是只要僧團允許,那就可舍棄小小戒,不用持守。而是只要是能對治我們煩惱習氣的,能製伏我們的過非者,縱然這只是微細戒,但對我們來說都是大大戒,都不可以舍。如:愛吃美食,不是大過失,可是對優婆鞠多尊者的弟子來說,是大過失,令他無法證果。佛陀沒有講何者爲小小戒,我們就要深思,觀照自己身心,再作決定。所以不可因小小戒而疏于持守,要見大怖畏。菩薩護持小小戒,如護持浮囊,不敢有稍微的毀破。甚至唯有佛陀持戒清淨。

  由于環境、個人的個性、好樂心的不同,在戒律的持守上,或者容許我現在只得到七十分、八十分的程度,但是不可一概而論,說全部無所謂皆可棄舍。在因地上用功,應不舍一法,我們要對一切佛法具有正知,縱然外在的環境無法讓我持守,也應生慚愧心,或見大怖畏,並能夠發露忏悔,讓戒行清淨。如此打坐、修觀、念佛,自然的會更笃定。

  受學學處

  我們從戒師所受的戒,所得少分的學處體性,或從親教師、軌範師處聽到一些威儀、戒經等等,都應該自誓去學習。並且複于“恒言議者、同言議者、常交往者、有親愛者”(大正30冊,頁403上欄),去向他請教,去向他修學法義,能夠思維戒經的開遮持犯,思維所學經論等等的義理。而且半月半月應說戒,所聽聞的皆要學。此處說明獲得別別解脫的律儀之後,需時常熏修令生處轉熟。有時我們犯了又忏,忏了又再犯,是因爲不熟,但是心裏都了了分明,到最後能善巧方便,能夠無犯。縱然有犯、迷忘的時後,也能夠如法的忏悔。而且能尊重親教師,及尊重所學的學處,若文若義能無顛倒的受持,分明知道正義之所在。這樣才能夠成就圓滿我們的的戒律儀。

  戒律是很廣博的,依此安止我們整個的身心,下面要談到根律儀了,以奠定定慧之基。

  二、根律儀

  密護根門

  有了戒律儀,再進一步要密護根門,防護我們的正念、常委正念,此爲修定的前方便。 爲何說戒法可以會通到禅定?因爲學了戒,令六根慢慢寂靜下來,善治過患,除伏諸罪,心慢慢會趨向于定。這時後,自然會想修定,但必需知道怎麼修定。“謂如有一密護根門增上力故,攝受多聞,思惟修習。”(大正30冊,頁406中欄)用聞思修的力量:第一個獲得正念,第二個防守正念。如以戒法去薰修:這境界不可以、這威儀不可以、這要忏、那要做;若用念佛的方法:念念不忘佛號,憶念觀想佛的莊嚴,離此則妄,應攝心正念。如此日久功深,而得到增上力的時後,叫做獲得正念。一遇到境界,或者一有妄念起來的時候,正念隨之而起,不假思索,絕不犯戒、不忘記佛號、不忘記修觀等等。獲得正念以後,還要讓這正念沒有忘失,故不可以再放逸,要時常修學。例如:背過的經、背過的戒、或何時念佛後得到輕安或禅悅,這時你還要提起正念,時常溫習,精進沒有止息,正念沒有消失,那這樣就有力量,“能趣證故,能不失壞故。”所以習戒如此,修定亦如是,皆會強調正念的防護。

  常委正念

  正確的念頭要“恒常所作,委細所作。”(大正30冊,頁406下欄) (1) 恒常要作,就是無間作。在密護根門以後修定、修觀,或者是修學戒法安住于律儀的時候,應恒常無間地把法樂運轉在身心。(2)委細作,即是殷重作。至誠的念念生死懇切、念念無常迅速,只要一念當中沒有把握住,就唯恐敗壞整個身心。故殷重、懇切的加行用功,一直增上。在要證果之前,都是用這種殷重作、至誠心,無間作以引發精進力,“由如是勤能勢力,能製伏色聲香味觸法”。

  念防護意

  謂“眼色爲緣生眼識,眼識無間生分別意識。”(大正30冊,頁406下欄)看到了好看的、可愛的就生貪染,不可愛的就生嗔恚,此時應防護:貪著這柔軟細滑、可愛美好舒適,這是我的眼耳鼻舌身意在做怪了。對治不令生出貪染。如果我對不可愛境生嗔恨,就容易起煩惱,正念會喪失。這根律儀事實上就是教我們正知正住,南傳的修定方法,也就是由此著手。他們知道眼耳鼻舌身意要防護,所以動作都很慢。吃飯時候,知道那顆牙齒在咬;走路時候,知道腳提起來、放下,每一步驟的感覺是如何?能夠觀照到自己身受心法的變化,了了正知,防護根門。所以我們看修定的人,乃至念佛、參禅的人用功,精進的把整個根門全部系屬在法上,防護不絕,就有辦法成就了,要時常這樣去修,才能夠積聚正確的修道資糧。

  叁、立正見

  修學戒法,並應配合經教定慧之聞思,由此而建立正知正見爲首要,非局限于戒相之研究而已。在戒律中,事實上可得知很多正見。舉例說明:每個人都希求快速的能有成就,愛好神通的加持。如賓頭盧頗羅墮尊者有一次顯現神通,因爲有婆羅門說誰可以把這旃檀缽拿下來就供養他。很多阿羅漢聽到這件事情,看到旗竿上高挂一個缽,看了看掉頭就走,他們都有神通,但理都不理。那賓頭盧尊者卻很自豪,現神通把缽拿下來了,就被佛陀诃斥,即把他擯出南瞻部洲,罰他不准滅度。又如沓婆摩羅子被慈地比丘毀謗,他是聖者阿羅漢,被誣告時也沒有發誓說:“我說的一定是真的,…

《塗香滿懷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