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塗香滿懷樂▪P3

  ..續本文上一頁沒騙人,不然我一定下地獄。”他不會這樣說。若有人宣傳強調道場或個人的感應,或其念佛、參禅、修密之法門最殊勝,或有人自認他才是“如來正法”,神通現量。發毒誓說自己傳法正確,精通叁藏,以神通異相來證明偉大不虛,或說相似佛法彰顯其慈悲智慧。如何區分邪正?此時應先思維戒法的微細處,先用戒律的正見來簡別邪正。反省一下:希求速成、希求神通感應,迎合此居心不正的人;或是希求法門高人一等,治病療疾馬上成就者即是善知識,此皆非正見,應詳加揀擇。欲親近善知識,如何分辨呢?若所講的言行不合乎戒法、經教,刻意編一套圓滿自己法門的話,我們應該要先打個問號,不可貿然依循發誓證明,身心供養依止修行等等。倘若在戒法中薰習久了,慎思法義會培育出正知見,以使我們修行的方向不會有所差錯。

  叁、方便勤莊嚴,珠明現佛光

  “學道有如守禁城,晝防六賊夜惺惺,將軍主帥能行令,不動幹戈至太平。”我們心裏的定見是要增上戒定慧,以戒定慧攝修身口意、密護根門、嚴防六賊,要能正知而住、正念而住,恒常思惟法義。主人翁常常在,修福修慧,能出生決定之信心,依循佛陀的教誨來走,不隨便打折扣、不隨便師心憶度去摻雜。經是怎麼講?律是怎麼講?應有智依照著去做。縱然有一些義理沒有辦法融通時,也絕不輕易的挑剔毀謗。該修福的時候,我們便要發心歡喜去做,修福能生出智慧;該修慧的時候,便要精進細思,于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如理思維,如理作意,時常引發自己的善心,乃至發出大悲菩提之心,去除卑劣垢染。

  菩薩戒雲:“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微塵菩薩衆,由是成正覺。”要發大勇猛心護持這明珠,有塵垢汙染時即應擦幹淨。在《宗鏡錄》中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本指念佛,廣義說,這念頭如果是合乎叁學真義時,就相應于佛心,令自性的光明能顯現出來,戒定慧都是如此。故對于應念及所學,當精勤地護持。半月半月誦戒,佛說未滅度,半月一來,汝等等同見佛。故以戒爲師時,將戒法的法義呈現在我們心中,誦戒、學戒、忏悔等等,就如同見佛。念佛的目的,終究也是要見佛悟無生、要悟證法性;禅宗也是要見佛,要了悟本來的自性天真佛;密宗到最後也要生出佛慢,我就是佛,生起次第、圓滿次第成就以後,本心本尊佛心無二無別。顯教也是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戒定慧都是增上、最殊勝的增上,目標都是令身口意念念顯出佛心,應該如實攝修、如實來互相共勉,知道這條路是一定不會錯的,一定是最有力量能夠幫助我們的。有居士問:“什麼是最好的修行方式?”若答持戒念佛!在《觀經》中念佛人要讀誦大乘,勸進行者,要修叁福,非唯取這一法,舍棄另一法,而是本身在這一法當中應具圓滿之戒定慧。例如:念佛中也有戒定慧;依戒攝修身口意,亦通定慧。顯密各宗都是如此,乃至最後成就佛道,其理必然。

  先止惡,後修善,好像染衣之人先除汙垢,後再染色。除汙垢就是要先止惡,止惡就要先學戒,才會知道什麼是我缺失的地方。世尊在叁學中,首先彰顯戒;在談到四不壞信的時後,信佛、信法、信僧、信戒,強調的是信戒。依戒可融通六度萬行:不殺生、不偷盜,布施一切衆生,即攝布施。能夠堅忍持戒,堅固我們的身口意在軌範當中,不違背世尊的教法,攝忍辱。守戒不懈,即精進。一心持戒,身心寂然遠離過失,愈審密進修定,自然定功會加深。持戒要分別開遮持犯,乃至從有戒而至無戒,不取不著,善亦不著,惡亦不留,這又歸攝于般若智慧,于日常生活應當這樣去持守。

  聲聞法當中,要求少欲知足,出離叁毒的系縛;菩薩戒法要求我們行六度萬行,利益一切衆生,長養悲智涵養。不管是經律論,對于正見的了義抉擇,配合禅定的如實運知,一切所有修學都是爲了解脫煩惱、證悟涅槃實相而做的努力。一點一滴,把法義耕耘在心中,一步一印,刻镂在日常軌迹當中,這是學佛不共世間的地方。所以,世間人以文章蓋世,以豐功偉業爲榮譽,而佛法不共世間之處,在于修行人以身心做道場,以聞思法味做筆墨,以斷惑證真爲蓋世文章,以不舍菩薩行願爲傳世著作。有時候修行者是寂寞的,踽踽獨行,秋峰孤丈,萬仞峰頭,好像千古浩瀚孤芳自賞。但是有良師益友、同參法侶、僧團和合等互勉,不負初心,不離方寸,都是我們同行的楷模典範。

  故今日出家人的任務很多,不但要傳承法要,且須效法古聖先賢爲法忘軀的心胸,所以在教法上要看的遠大了義,在胸襟上要看到震動山河、可歌可泣的聖賢高僧史迹,並不斷鞭策自己,希望能追隨古德懿行。現在接了這一棒,以後要交出另外一棒。不可以忘記、毀棄我們在佛前立下的誓願。以戒、以法爲我們的師長,常常如此薰修,常常覺得不足,常常懷著慚愧的心,具有慚愧心就會警惕、就會增上,知道我的習氣染汙,那邊還要再修正,能做多少就算多少,時常這樣觀照心與境,密護我們的根門,到最後純熟的時候,能觀照妄心,漸漸能製伏不動。古德聖賢也是這樣子,持戒心不動,專精不放逸,也沒有邪命之心,如此才是真正地持清淨戒。

  戒法多著重談論一些表法事相,雖然很多表法事相看起來是假的,但是必須假藉表相來達理,以理來會事;理須事方顯功,事達理方不空。不偏不倚,靜觀生滅心境,乃至靜觀實相,如夢幻泡影、不生不滅。所以由戒生定,由定發慧。世尊大慈教誨初善、中善、後善,有罪能見到,見罪能夠忏悔,這是最有智慧的。故靈芝律師雲:染惡就增業,染善就增障。此無染之智就是般若,能夠背塵合覺,除去系縛,便漸見道。即使此生無法斷惑證果,但終究積福修慧,也是證果的因地助緣。

  滿懷對法的喜樂,不氣餒地薰修,如染香人,身有香氣,塗香者亦複如是,但願人人香光莊嚴,皆不虛此行。

  

  

《塗香滿懷樂》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