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戒相当中学习怎么运作定慧。《瑜伽师地论》中云:“若自圆满,若他圆满,若善法欲,若戒律仪,若根律仪,若于食知量,若初夜后夜常勤修习觉寤瑜伽,若正知而住,若善友性,若闻正法,若思正法,若无障碍,若修惠舍,若沙门庄严。如是等法,是名世间及出世间诸离欲道趣向资粮。”(大正30册,页402上栏)修定能令戒法的持守更加清净。第一个,好好摄修六根律仪,如《小止观》、《六妙门》、二十五方便,都是先这样摄修。其次,饮食知足量,这与定法有关。三、并且初夜、后夜(中夜,十点到二点可以休息),要精进修习觉寤瑜伽,莫散乱昏沉。第四、要正念、正知而住,这在修定中是很重要的要求。持守戒法的人,到最后也是会要求到正知而住。如菩萨戒中念念能出离、念念能利益众生、念念能持守清净戒,正知我现在心所缘的,是不是在我所修的法义当中?这样身口意皆能正知而住,自然能得到三昧、入正定,所以说戒法可会通定慧。故印光大师讲:“不被境转,就是真定。不被欲染,就是真戒。”
一、戒律仪
安住具戒
“谓如有一安住具戒,广说乃至受学学处。”(大正30册,页402上栏)五戒、八戒、具足戒,皆可称为律仪戒。我们对于所受的戒、所有的学处,都不要有所亏损。这一条戒是规定身业,就不亏身业;那一条戒是规定口业,就不亏口业。不亏身业、不亏语业,无缺无穿。安住于戒律中,有犯就应忏,以恢复清净。
善能守护别解脱律仪
所有的戒都可以叫做别解脱律仪,受一条戒,得到一条解脱。若要善能守护别解脱律仪,则需了知开遮持犯,否则无法防护,打坐时也坐不住。
轨则圆满
何谓轨则圆满?“谓如有一或于威仪路、或于所作事、或于善品加行处所,成就轨则,随顺世间,不越世间。”(大正30册,页402中栏)随顺毗奈耶,于世出世间的威仪的要求,都没有逾越。“谓如有一于所应行,于如所行,即于此中如是而行。”戒法中没有规定到的,可是当地的风俗习惯是这样要求,就要随顺,就要遵行,才“不为世间之所讥毁,不为贤良正至善士诸同法者,诸持律者,诸学律者之所呵责。”如比丘戒法中没有规定不可抽烟,不可吸毒、嚼槟榔,所以比丘就可以抽烟、嚼槟榔吗?若做了,会受到世间法之诃责,即非律仪。又例如:僧团的共住规约,就要随顺,不为他人所诃责;对于社会上该有的法令准则,也不要违反,避免人家讥嫌等等。“种种善品加行,若于正法受持读诵;若于尊长修和敬业,参观承事;若于病者起慈悲心,殷重供侍;若于如法宣白加行,住慈悲心,展转与欲;若于正法请问听受,翘勤无堕。”乃至儒家的人际关系、礼节轨则等等,也都要注意到,这样做才是对的。故随顺毗奈耶、不越毗奈耶,随顺世间、不越世间。戒律仪所包含的内容事实上是很广泛的。
所行圆满
有些威仪要避免人家讥嫌,例如:比丘有五种非所行处:唱令家、淫女家、酤酒家、国王家、旃荼罗羯耻那家(屠夫、下贱卑劣的一些人士,乃至一些恶劣的朋友、恶劣的环境。)比丘要远离这些恶境,避免受到染污而失去正念、正定。
于微小罪见大怖畏
以声闻法来看,律仪上有些微小罪(事实上菩萨戒法也是这样)易犯难持,但对微小的罪也要生大怖畏。何谓微小罪呢?杂碎戒、小小戒。此处(大正30册,页402下栏)定义:如果于诸行处现行毁犯,名为犯罪,既犯此罪后,只要用少功少力就能够忏悔清净的,叫做微小罪。例如需要对首、或责心、或几个人就可以忏罪的,或具足戒下三篇的罪相等等,都是微小罪。但是对这些不可以生出轻慢心,亦应生出大怖畏,“勿我以此毁犯因缘,无复堪能得所未得、触所未触、证所未证。”(大正30册,页402下栏)由于此微小的过失,而没有办法得到你所没有得到果位、或接触更深的法义、或证得涅槃的果位。举例来说:优婆鞠多尊者他可以让很多人证得阿罗汉果,可是其中有一个弟子很久都证不到,为什么呢?他就是喜欢吃好吃的,其他没有什么大毛病,结果此习染令他无法证果。优婆鞠多尊者就教导他,你每次吃饭把饭菜嚼一嚼后吐出来,然后再吃下去。这下子本来是很好吃的东西,还没吞下去就先吐出来,再看到都不想吃了。这时后他才领悟到贪著处是在这里,而生出厌离心,再依师所教,正念修观,于是证得阿罗汉果。
依此看来,什么是小小戒呢?我们应该要有一个观念:迦叶尊者那时候都没有办法决定什么是小小戒了,更何况是我们?那到底谁可决定呢?世尊的确曾明示“小小戒可以舍”这句话,那如何会通、如何解释?愚以为:不是那一个人说,或是只要僧团允许,那就可舍弃小小戒,不用持守。而是只要是能对治我们烦恼习气的,能制伏我们的过非者,纵然这只是微细戒,但对我们来说都是大大戒,都不可以舍。如:爱吃美食,不是大过失,可是对优婆鞠多尊者的弟子来说,是大过失,令他无法证果。佛陀没有讲何者为小小戒,我们就要深思,观照自己身心,再作决定。所以不可因小小戒而疏于持守,要见大怖畏。菩萨护持小小戒,如护持浮囊,不敢有稍微的毁破。甚至唯有佛陀持戒清净。
由于环境、个人的个性、好乐心的不同,在戒律的持守上,或者容许我现在只得到七十分、八十分的程度,但是不可一概而论,说全部无所谓皆可弃舍。在因地上用功,应不舍一法,我们要对一切佛法具有正知,纵然外在的环境无法让我持守,也应生惭愧心,或见大怖畏,并能够发露忏悔,让戒行清净。如此打坐、修观、念佛,自然的会更笃定。
受学学处
我们从戒师所受的戒,所得少分的学处体性,或从亲教师、轨范师处听到一些威仪、戒经等等,都应该自誓去学习。并且复于“恒言议者、同言议者、常交往者、有亲爱者”(大正30册,页403上栏),去向他请教,去向他修学法义,能够思维戒经的开遮持犯,思维所学经论等等的义理。而且半月半月应说戒,所听闻的皆要学。此处说明获得别别解脱的律仪之后,需时常熏修令生处转熟。有时我们犯了又忏,忏了又再犯,是因为不熟,但是心里都了了分明,到最后能善巧方便,能够无犯。纵然有犯、迷忘的时后,也能够如法的忏悔。而且能尊重亲教师,及尊重所学的学处,若文若义能无颠倒的受持,分明知道正义之所在。这样才能够成就圆满我们的的戒律仪。
戒律是很广博的,依此安止我们整个的身心,下面要谈到根律仪了,以奠定定慧之基。
二、根律仪
密护根门
有了戒律仪,再进一步要密护根门,防护我们的正念、常委正念,此为修定的前方便。 为何说戒法可以会通到禅定?因为学了戒,令六根慢慢寂静下来,善治过患,除伏诸罪,心慢慢会趋向于定。这时后,自然会想修定,但必需知道怎么修定。“谓如有一密护根门增上力故,摄受多闻,思惟修习。”(大正30册,页406中栏)用闻思修的力量:第一个获得正念,第二个防守正念。如以戒法去薰修:这境界不可以、这威仪不可以、这要忏、那要做;若用念佛的方法:念念不忘佛号,忆念观想佛的庄严,离此则妄,应摄心正念。如此日久功深,而得到增上力的时后,叫做获得正念。一遇到境界,或者一有妄念起来的时候,正念随之而起,不假思索,绝不犯戒、不忘记佛号、不忘记修观等等。获得正念以后,还要让这正念没有忘失,故不可以再放逸,要时常修学。例如:背过的经、背过的戒、或何时念佛后得到轻安或禅悦,这时你还要提起正念,时常温习,精进没有止息,正念没有消失,那这样就有力量,“能趣证故,能不失坏故。”所以习戒如此,修定亦如是,皆会强调正念的防护。
常委正念
正确的念头要“恒常所作,委细所作。”(大正30册,页406下栏) (1) 恒常要作,就是无间作。在密护根门以后修定、修观,或者是修学戒法安住于律仪的时候,应恒常无间地把法乐运转在身心。(2)委细作,即是殷重作。至诚的念念生死恳切、念念无常迅速,只要一念当中没有把握住,就唯恐败坏整个身心。故殷重、恳切的加行用功,一直增上。在要证果之前,都是用这种殷重作、至诚心,无间作以引发精进力,“由如是勤能势力,能制伏色声香味触法”。
念防护意
谓“眼色为缘生眼识,眼识无间生分别意识。”(大正30册,页406下栏)看到了好看的、可爱的就生贪染,不可爱的就生嗔恚,此时应防护:贪著这柔软细滑、可爱美好舒适,这是我的眼耳鼻舌身意在做怪了。对治不令生出贪染。如果我对不可爱境生嗔恨,就容易起烦恼,正念会丧失。这根律仪事实上就是教我们正知正住,南传的修定方法,也就是由此著手。他们知道眼耳鼻舌身意要防护,所以动作都很慢。吃饭时候,知道那颗牙齿在咬;走路时候,知道脚提起来、放下,每一步骤的感觉是如何?能够观照到自己身受心法的变化,了了正知,防护根门。所以我们看修定的人,乃至念佛、参禅的人用功,精进的把整个根门全部系属在法上,防护不绝,就有办法成就了,要时常这样去修,才能够积聚正确的修道资粮。
三、立正见
修学戒法,并应配合经教定慧之闻思,由此而建立正知正见为首要,非局限于戒相之研究而已。在戒律中,事实上可得知很多正见。举例说明:每个人都希求快速的能有成就,爱好神通的加持。如宾头卢颇罗堕尊者有一次显现神通,因为有婆罗门说谁可以把这旃檀钵拿下来就供养他。很多阿罗汉听到这件事情,看到旗竿上高挂一个钵,看了看掉头就走,他们都有神通,但理都不理。那宾头卢尊者却很自豪,现神通把钵拿下来了,就被佛陀诃斥,即把他摈出南瞻部洲,罚他不准灭度。又如沓婆摩罗子被慈地比丘毁谤,他是圣者阿罗汉,被诬告时也没有发誓说:“我说的一定是真的,…
《涂香满怀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