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涂香满怀乐

  法界法师

  前言

  戒律是基本的道德规范,随著时代的发展,面对戒法有了不同的诠释与看法,而法义不彰,律典散失久矣。毗尼是因缘所生法,有其适应之局限与分派,故各部律、各家论述以阐佛意;但它也有普遍性,世尊制戒对治众生共通的烦恼习气,适应古今中外的任何人,不可以说它落伍、不适用、不契机了。

  对此,本著从修学戒法者的角度来体会世尊制戒的本怀,透过实际止作二持的运作,并参考《瑜珈师地论》(声闻地)中的观点(大正30册,页402),在此也谈谈  些戒法观感,以正面的期许自己,庶几不忘修道本怀,与诸大德共勉焉。

  壹、修道第一方,长养戒德香

  《僧祇律》戒本云:“持戒净身口,摄心正意念,多闻生实智,斯由戒为本。”在经论律中,皆谈到以戒法作为我们修道的首要妙方。因为“戒”很显明的能调伏诸恶,息灭业非。所有成道的基础,都是从戒律下手,所以,经律论多方面赞叹他最胜。《毗尼母经》也提到为什么他最胜呢?因为众善得生,所以叫最胜。在《有部毗奈耶》也讲到律是法中王,是诸佛的导首。故佛陀制定:比丘五夏学戒,比丘尼六夏学戒,目的要截断以前在家时的垢染,来训练挺拔超群的僧格,完备僧团六和合的道风。有人会认为:这戒本学一、二年就差不多了,何以佛陀却规定要五、六年?因为主要戒法他不是常识,学习重点应该全心投入在生活上的“熏习”、“熏修”!要求的目标就是用戒法来涵养我们的生活、人格、心态,由粗心放逸,渐而能够心细正念,能够把粗浮的习惯、世俗的想法,慢慢转变成修道人的仪范。所以说,“戒”是修道第一个下手妙方。

  一、戒律之名义

  《有部律》说:“律”是法中王,三藏教经律论为何先赞叹“律”呢?如果以广博的角度来看,一切净心正念的学问皆是戒。一切的佛法无非都是要清净我们的身口,修正我们的意念,直达真境,如是岂非亦是戒?《毗奈耶经》云:“去非就真也。”譬如修观之时,若不如是想,就是邪念,若不依照这个轨范,则定功、慧观就会偏邪、非真,自性清净光明就无法显现,换句话说,即落入有漏之恶,故修观亦即修戒。欲立正见生智慧,必须增上修慧,也是“应当学”。所以,事实上三学是一体不可偏废的,只是在下手用功之处,由戒法引导成最有力量的摧化剂。吾人当对其名句意义先有正确的认识。

  根本

  在《瑜伽师地论》(声闻地)中有:问:为什么世尊说尸罗是修道的第一根本?答:因为他能够建立、任持一切世间及出世间的第一最胜快乐功德,能够令生、令证,好像大地,能建立任持一切药草、花卉、丛林令他生长。修学三十七道品如登高楼,以戒法为基柱,从如理的修正三业做起:此应学,此应做;此不应学,此不应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戒律,不能离过!尸罗也是一样,所以说他是根本。

  庄严

  尸罗亦名庄严。世间的戴耳环、指环、臂环、脚环之类,搽胭脂、穿金银珠宝花鬘、化妆等,亦云庄严具。但是,人终究会老的,朽老衰迈,齿落发白,到八、九十岁了,再怎么打扮还是老,青春难在。所以世间的庄严具是无常的,而且不是美妙的,会遭受到老病之苦、财货匮乏、亲戚丧亡等之损恼,如何能常保美妙如昔?只有用佛法的戒,能于一切时中庄严一切的人,把尘世烦恼的污垢去掉,令究竟离苦得乐。若有以戒为服者,皆为妙好,故名庄严具。

  涂香

  尸罗也名涂香,何以故?因为若接受了清净无作的妙善戒法,便能够遣除所受的恶戒,而得清凉。善用戒法,了知我们的心境是如何?当下对治。如同在最极炎热的时后,能即刻用旃檀龙脑香来除灭郁闷、蒸热,有如涂香,涂遍我们的身心,产生清凉,不再热恼。如此渐修,长养戒德,令个人的美德、清凉的道风、慈悲与庄严,传遍十方,利益一切众生,故名为涂香。

  薰香

  尸罗又说为薰香。在《瑜伽师地论》讲:具戒士夫补特伽罗,如果能遍诸方域,守戒清净,时常摄修身口意,去恶从善,三学增上,三藏通达。这样妙善称誉,名声普闻,就好像种种的根茎香能随风飘飏,遍诸方所,令人感到悦意芬馥,周流弥远,所以叫做薰香。

  妙行

  尸罗亦称妙行。我们看一个受了八关斋戒的人,例如末利夫人受了八关斋戒,不香花鬘化妆,而国王看到她更觉得清新脱俗,更是庄严。世间的化妆本是想要吸引他人、想令他人欢喜来亲近;但今弃舍,却用出世间的妙行来化妆,令身心净化,众生反而更会想亲近他,同样会感受到那种法喜。所以,戒本身就是一种妙善之法,能清净所修的善行,来世趋向于美妙快乐的天堂,乃至究竟可以得到第一安隐解脱的功德。依此看来,我们应反省,自己是否有薰涂之香令人欢喜想接近?令自庄严法喜,令他亦庄严法喜,而非身口带刺冷,冷漠无情,让人见了避之唯恐不及。如此持戒,反而未得解脱之乐,恐怕已非妙行矣!

  律仪

  尸罗也称做律仪。我们无始以来流转在生死苦海当中,就是因为对去恶就善之分别无法坚决果断,对贪嗔痴无法认识究竟,而迷倒至此。假设能坚决果断地用清净善法来长养我们的身心,相续不断,便一定有办法解脱自己的三毒。所以先从尸罗下手,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具有防护心来远离垢非,息灭恶的因缘,必得习气烦恼息除之相。此以远离垢非为体,成就“性善”轨范,所以尸罗也叫做律仪。

  二、障败戒德

  学戒是可喜可敬的,而藕益大师开示有三障能败戒德,使信心退没:

  第一、嗔恚:“横于自他,而生烦恼”。有时我们会生气,为何他要那样持戒?或者这样才对,硬要人家跟著我学等等。像这种互相的损恼,在刚开始学戒,尚未融通戒法意义时,通常会有一些不满之心生起。不管是对别人,或是对自己。这时候我们应该要好好的注意观照。在《阿含经》里面谈到,学道如渡河。有些人是没入泥水当中,尚未发心要修道;有些人是没入泥水当中,爬出来了,可是爬出来以后,又掉下去了;就好像开始要修道了,可是那长养心没有办法坚固,又起嗔恚、起贪慢、沉溺于往昔的烦恼心,即无法渡过此生死河,所以又掉下去了,所谓“犹人溺水,既出还没。”例如:个性易于情绪化,起嗔恼心,我们说“若持净戒念嗔恚,是人自毁破法利。”好像诸象,到了水中去洗澡,可是却还用泥土来涂身,这样就愈洗愈不干净了。倘若只持一个戒相,却处处分别人我是非,未能降伏心中的嗔恼,此非真持戒者,令他人看到我们学戒,也会退失信心,自己也没有办法持守圆满。所以,在这方面必需要注意,时常警惕,不可起嗔恚之心。

  第二、我慢:“于诸僧宝,而生轻忽。”有些人学有所成,认为自己在戒定慧那一方面都高人一等,只有我懂,我是上座,你不学无知!由于轻忽他人,他人也不愿信受我们的言行。莫挟佛之戒令,武断谬论愚得妙行,应常学法要,常知不足,惭愧增上才是。

  第三、懈怠:“于诸妙法,不肯学习。”初学之人,一定要以戒为基,注意研究戒相,但是慢慢薰修久了以后,就要直攻定慧,要跟定慧配合起来。戒、初善,定、中善,慧、后善。三学是次第而学的,只有戒没有定慧,不是真戒,学戒相易成机械教条。历代大德,如宣祖、蕅祖、灵芝律师、弘一大师等,精通戒律也擅长天台、唯识、华严等经论。所以不可以懈怠不学,不然还是停留在初步。

  以上三障,是藕益大师劝勉我们而开示的法语。

  三、劝修

  现今佛教界僧俗二众对戒律多存畏惧、陌生、枯燥、落伍、束缚之感,一般在学院学习到的倾向于知识性的,而非实践性的。佛法弘扬至中土以来,戒法不彰,戒缓乘急者多;出家众中,愿意接受戒法的薰修至少五、六年的也很少,多是敬而远之。道宣律祖也曾想:戒法听一遍就可以了,要修定去了,却被他师父训斥:“戒净定明,慧方有据。”结果听讲了二十次,成就一代祖师,著作了南山三大部,利益后代无数的后学。故以实际的研修经验来看,戒法的薰修需靠自己全心的投入、涵养,才能有所领会而得到身心的安乐,乃至修学定慧时,也比较得力,心思渐细密,而显出戒法的功效。

  在《中阿含》里面讲到:假设比丘、比丘尼以戒德来做涂香,便能舍弃恶法,修习善法。以前我们很少会想到戒有那么大的力量,等到学了比丘、比丘尼戒以后,薰修久了,会发觉他真的是有力量。我们不要以为只有定慧、经论才能对治烦恼,不是!事实上在下手处,深入涵养在戒法里面久的人,知道如何运用戒法在生活上、起心动念上,在面对事情时,用戒律往这境界一照,掉头就走了,根本不会又多费心思在葛藤上。因为戒法就是在教我们如何以心对境,去妄存真,所以观照境界时,就知道应该如何持守戒法,犹如将坚甲胄穿戴在身上,所以戒律是第一个要学的。有一些人犯了戒会痛哭流涕,后来才反省自己怎么当时失去了正念?如果真有学戒,纵然暂时失去正念,可是因为有戒法薰修的力量,当下就会远离了,境界就干扰不到我们。佛陀要比丘至少五夏学戒、比丘尼六夏,就好像我们淘冶金沙,一定先把粗的沙洗掉,再慢慢淘洗细的沙,才能得到纯金的沙。所以三学的次第也是这样子,一定要先对治粗的烦恼、粗恶律仪、粗恶习气,这些在戒法里面都会点出来,甚至所点出来的只是一个大纲,不是所有的戒法,只是让我们从这边去了知我有这个习气,应该要怎么去下手,如何把我们这五蕴身安住在法上,以法为身,以法长养慧命。所以呢,戒跟法是互相薰修,需要时常忆持增上的。这是我们修道的第一下手之处。

  贰、定慧道资粮,正见去诸妄

  持戒要坚固,一定要有定慧的资助。因为,粗的烦恼降伏了以后,细的烦恼如果不降伏,到最后一放逸或一退失信心时,会引起后面更深的烦恼。所以要时常在…

《涂香满怀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