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首楞嚴經》講解第十二講

  《首楞嚴經》講解第十二講

  主講:釋慧祥法師

  日期:2007年03月04日(注:元宵節)  

  請大家合掌!

  請至心叁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祈請本師力加持,願我早開智慧眼,速知一切法實義,直趣菩提廣度衆。

  並稱念:“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再發願:佛弟子(您們的名字)願以今天聽經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衆生,願令一切衆生,未種善根者,得種善根;已種善根者,善根增長;善根增長者,發菩提心;已發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轉;菩提心不退轉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廣度一切衆生無有障礙。

  並願以此誓願之福。回向給佛弟子(自己的名字),願弟子業障消除,福慧增長,身體健康,家庭和樂,事業順利,生生世世不墮叁途八難,生生世世見佛聞法隨佛修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成熟衆生,莊嚴淨土,早登正覺,廣度衆生。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佛”。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法”。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僧”。

  稱念畢者,請放掌!

  衆佛友!

  第九講,簡略說明了“時間觀”。

  第十講:簡略說明了“佛”字中,“一切衆生本具如來智慧”的道理。

  第十一講:簡略說明了“佛”字中,“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的道理。

  今天第十二講,我還是要再深入講“佛”這個字。希望大家以歡喜心來聽學。

  如《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載,佛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歸依佛者,當歸依諸佛清淨法身。若欲求于佛法身者,當作如是發大誓願:“願我及彼一切有情,當得如是功德法身。”雲何乃令發如是願?爲佛應身,刹那遷變。化身佛者,疾入涅槃。功德法身,湛然常住。以是歸依清淨法身。歸法身者,即是歸依過去、未來、現在諸佛。”

  衆佛友!

  今天,我就是要來跟大家說明,所謂“歸依佛,是依諸佛清淨法身”。不是歸依應身佛(報應身”,也不是歸依化身佛(應化身)。

  衆佛友!

  爲什麼歸依佛,是歸依諸佛清淨法身。而不歸依佛的應身及化身呢?

  因爲,

  只有清淨法身,是“湛然常住”。所以我們能得到永遠的依靠。

  如經所說,佛的應身,是“刹那遷變”。所以,我們不能對刹那遷變的果報體中,得到永遠的依靠。所以當歸依常住法身。

  又如經說,佛的化身,是“疾入涅槃”。所以,我們不能對疾入涅槃的應化體中,得到永遠的依靠。所以當歸依諸佛的功德法身。

  衆佛友!

  什麼是湛然常住的功德法身呢?

  衆佛友!

  如《首楞嚴經》載佛說:“汝等當知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CBETA, T19, no. 945, p. 106, c27~29)

  衆佛友!

  諸佛湛然常住的功德法身,本來具足于一切衆生之中。

  所以我才需要在第十講時,跟大家提醒這個道理。

  又衆佛友!

  我們本具的如來智慧,或說湛然常住的功德法身,也就是我們的“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這些形容詞,都是在用不同的角度來說明我們本具的佛心佛性。

  但是,雖然我們本具如門的佛心佛性,然而我們卻不曾開發過。

  也就是說,我們不曾完全運用過。

  我們所運用到的是很小很小的一部份的功能。

  衆佛友!如果我們想要開發這本具的良能,就要發心成就如是願“願我及彼一切有情,當得如是功德法身。”並力行之。

  衆佛友!

  一、要相信自己本具如來智慧,本具功德法身。

  二、要知道我們本具的如來智慧及功德法身,我們還有很多不曾用過,而用過的很多是亂用,所以不能完全發揮這如來智慧功德法身的全體妙用。所以我們要發心學習全體妙用。

  叁、要知道爲了能真正做到將我們本具的如來智慧及功德法身發揮其全體妙用,則我們就要:

  (一)親近善友(善知識)。

  (二)聽聞正法。

  (叁)如理思量(觀察)。

  (四)如法修證。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載:“一切菩薩修勝道,四種法要應當知,親近善友爲第一,聽聞正法爲第二,如理思量爲第叁,如法修證爲第四,十方一切大聖主,修是四法證菩提。”(CBETA, T03, no. 159, p. 305, a17~20)

  衆佛友!

  有關這四項,我們都要一一學習。不得輕心慢心。

  如果以輕心慢心來學習,是會自起障道法,所以會很難有所大成就的。

  衆佛友!  

  雖然我們本具如來智慧,本具湛然功德法身。但是我們日用而不自知,這時需借大善知識之教誨,才能令我們照見,自己本具的如來智慧及功德法身。所以我們當親近善友,也就是親近善知識。

  因此,當知親近善知識是很重要的。

  因爲只要我們懂得親近善知識,那我們就能圓滿我們的修行。

  衆佛友!

  千萬別以爲,只要懂得親近善知識,則我們的修行,就圓滿一半了。

  衆佛友!當知,只要懂得親近善知識,則我們的修行,就得以全部圓滿了。

  如《雜阿含經》載“尊者阿難……白佛言:“世尊!我獨一靜處禅思思惟。作是念:半梵行者,所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

  佛告阿難:“莫作是言:“半梵行者。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

  所以者何?純一滿靜,梵行清白,所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

  我爲善知識故。有衆生于我所取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于舍。如是擇法覺分。精進.喜.猗.定.舍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于舍。

  以是故當知。阿難。純一滿靜。梵行清白。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非惡伴黨.非惡隨從。””

  衆佛友!如佛所教示,當知別以爲親近善知識,則修行就圓滿一半而已。當知,親近善知識,就可以令我們的修行真正完全圓滿。

  因此,我們當時時常常親近善知識。

  衆佛友!什麼是我們的善知識呢?

  當知:

  一、諸佛經律,是我們的善知識。我們當時時親近,常常親近諸佛的經典、律典。

  二、教導衆生正行(安全的行爲習慣)、法行(有效的行爲習慣)、持戒清淨(避開所有的後患)的人,就是善知識。

  叁、自己能依佛經律,來教導自己及衆生正行、法行、持戒清淨,則自己也是自己及衆生的善知識。

  又衆佛友!

  我們要知道親近善知識的目的是爲了要幫助自己斷除邪見。

  如《增壹阿含經》載佛說“彼雲何有漏由見得斷?于是凡夫之人,不睹聖人,不順從如來之法。不能擁護賢聖之法。不親近善知識。不與善知識從事。其聞法所應思惟法者亦不分別。不應思惟者而思惟之。未生欲漏而生。已生欲漏便增多。未生有漏而生。已生有漏便增多。未生無明漏而生。已生無明漏便增多。此法不應思惟而思惟之。”

  衆佛友!從這經文的教示,我們就知道,親近善知識,則可以教我們修正知見。就不會再依邪見來思惟,來言行。

  如此,我們的觀念及言行,就不會出現漏洞。

  什麼是觀念及言行的漏洞呢?

  當我們的觀念,以爲是安全有效無後患的,而實際上運用時卻出現危險、無效及後患。這時,就知道我們的觀念有漏洞。

  當我們的言行習慣,自以爲是安全有效無後患的,而實際上運用時卻出現危險、無效及後患。這時,就知道我們的言行習慣,是有漏洞。

  這些漏洞,是要修正知見,才能斷除的。

  所以稱爲“有漏從見斷”。

  而爲了斷除這些身口意行的漏洞,則當親近善知識,學習正法律。

  衆佛友!

  現在,我想大家都知道親近善知識的重要性了。但是,我們要如何才能得遇善知識呢?

  如《妙法蓮華經》載“爾時雲雷音宿王華智佛告妙莊嚴王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若善男子善女人。種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識。其善知識。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大王當知。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衆佛友!

  從這經文,就知當種善根,則得遇善知識。

  只要當下肯修,都不算晚。

  衆佛友!

  我現在就教大家如何種善根,可以生生世世得遇經典,得正解經義,得正修經典所教的法門,得經典所說的功德利益。

  衆佛友!

  當您得到任何一部佛經之時,當修如下之行,當發如下的願,名爲“種善根”。

  一、至少從頭讀一遍。跟這個經典結緣。

  二、當于佛像前,或佛塔前,或佛舍利前,或合掌心想十方一切諸佛,發如是願:

  願我以讀此經典一遍的功德,回向于未來因緣法中,得以深入此經典,解如來真實之義,能依此經典所教示的法門來正確修持,能成就此經典所說的一切功德利益,能有效的化導一切衆生亦成就如此功德利益。

  衆佛友!當知!

  對任何一部未曾讀過的經典,能讀經一遍。就是“行”。

  能發善願,就是“願”。

  能起行願,就是回向,就是有種善根。于未來因緣法中,就會有機會成就所願。

  又衆佛友!當善根成就時,得遇善知識教授該經典時,當再起新的行願。才能接續過去行願的成就。才能深植善根。

  當善知識在教導該經典時,當起如下之行,當發如下之願:

  一、當專心聽聞、記憶善知識所教。(行)

  二、當如理觀察思惟善知識所教。

  叁、當依自己實際現況,安全有效無後患的來運用善知識所教的法。

  四、當自己無法安全有效無後患來運用的狀況,當再次請教善知識。

  五、當善知識離開我們時,不起嫌恨之心。

  六、當善知識在教導別的衆生時,不起妒忌之心。

  七、當同參道友,于善知識處,學得比我們好時,我們當起歡喜心,當視這同參道友是善知識,而不應起排斥心。

  八、當同參道友,于善知識處,學得比我們不好時,當起慈悲幫助之心,而不應起輕視心。

  九、當同參道友,悟性比我們好,又比我們後學時,不應起吝法之心,應起歡喜心依其所能全然教授之。

  十、當善知識責備我們時,應起恭敬之心,應起更上學習之心,軟語請教,令善知識說指出我們的行爲模式中,危險、無效、有後患的部份。所以我們才能有機會斷除之。

  如上十點,是爲“行”。

  依此十行,當起深願。

  一、願我能化一切人、事、時、地、物的因緣,全爲朝向無上正等正覺的善知識。

  二、願我能化一切人、事、時、地、物的因緣,全爲幫助一切衆生未種善根者,得令種植善根。

  叁、願我能化一切人、事、時、地、物的因緣,全爲幫助一切衆生已種善根者,令其善根增長。

  四、願我能化一切人、事、時、地、物的因緣,全爲幫助一切衆生善根增長者,能發菩提心。

  五、願我能化一切人、事、時、地、物的因緣,全爲幫助一切衆生已發菩提心者,令其于菩提心永不退轉。

  六、願我能化一切人、事、時、地、物的因緣,全爲幫助一切衆生于菩提心不退轉者,能速成無上菩提。

  七、願我能化一切人、事、時、地、物的因緣,全爲幫助一切衆生已成無上菩提者,能助其廣度一切衆生無有障礙。

  衆佛友!

  當知,如此行願,則能于遇善知識時,不會辜負善知識的因緣。則能令自己成爲一切衆生的善知識。

  衆佛友!

  如果我們真能做到“化一切人、事、時、地、物的因緣爲善知識,乃至助一切諸佛廣度衆生無有障礙”。則我們稱之爲“普賢行願”。

  衆佛友!有關這個道理,您可以去參考《華嚴經》的“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衆佛友!

  我們“讀佛經”,“學佛法”,“修佛行”,想要“證佛慧”,想要令衆生“成佛道”。則當如: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所教示:“一切菩薩修勝道,四種法要應當知,親近善友爲第一,聽聞正法爲第二,如理思量爲第叁,如法修證爲第四,十方一切大聖主,修是四法證菩提。”

  今天因爲時間的關系,只能簡略說明如何“親近善友”。其余的下次再來說明。

  因爲南華寺今天也有很多活動。所以沒有時間給大家發問,很是抱歉。

  祝大家深入經藏,正行、法行、持戒清淨,所願必得。

  下課!

  好了!衆佛友!我要給今天的作業。請大家靜聽。

  今天的作業:

  一、歸依佛,是歸依怎樣的佛呢?請詳加說明。

  二、我們要如何開發本具的佛心佛性呢?要修哪四行?(請詳加說明)

  叁、請說明如何得遇善知識?爲什麼要親近善知識?如何親近善知識?(請詳加說明)

  以上都是申論題。

  寫申論題時,其答案,當有如何的內容:

  一、老師如何說?

  二、您所查到的佛經中,如何說?

  叁、您自己吸收理解觀照修行後如何說?

  好了! 祝大家進步直趣無上正覺解脫自在。

  

《《首楞嚴經》講解第十二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