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釋慧祥
日期:2006年01月15日
講別:第二十四講
請大家合掌。
叁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並稱念:“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並發願:佛弟子(您們的名字)願以今天聽經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衆生,願令一切衆生:未種善根者,得種善根;已種善根者,善根增長;善根增長者,發菩提心;已發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轉;菩提心不退轉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廣度一切衆生無有障礙。
並願以此誓願之福回向給佛弟子(自己的名字),願弟子業障消除,福慧增長,身體健康,家庭和樂,事業順利,生生世世不墮叁途八難,生生世世見佛聞法,隨佛修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成熟衆生,莊嚴淨土,早登正覺,廣度衆生。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佛!”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法!”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僧!”
好!請放掌。
【經文】“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
【釋經】“須菩提!您認爲如何呢?如來世尊有所說法嗎?”
【經文】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釋經】須菩提回答佛陀說:“世尊!沒有任何一個法,是被如來所說,而才産生這個法的。”
【說明】問:什麼是“法”?
答:法,有下列的含義:
一、永恒的真理。例如:一切有爲的現象都是隨著當下的因緣而變化的方式永遠存在著(諸行無常)。
二、因、緣、果、報的法則。
因:當下身口意的造作。
緣:一切已呈現的現況都是緣。
果:當造身口意的“業因”時,隨著當下的“現緣”,而立即呈現出來的“立即效果(結果)”。
報:依著“結果”,而會對未來所産生的必然的或可能的影響。
因此,加起來就是:“在當下身口意的造因下,隨著一切已呈現的現緣,而立即呈現的效果,及未來可能發生或必然會發生的影響”的法則,就叫“法”。
叁、安全、有效、無後患的方法。
四、現象。
以上這些都叫“法”。其中,又分:
一、永恒的真理,叫“第一義谛法”。
二、因、緣、果、報的法則,叫“緣起法”。
叁、安全、有效、無後患的方法,叫“法門”。
四、現象,叫“法塵”。
問:爲什麼說“佛陀無所說法”呢?
答:一、當佛陀在開示“永恒的真理”時,這永恒的真理,並不是因爲佛陀說了之後才有的,而是不論佛陀有說沒說,這永恒的真理,都是永遠存在的。因此,這“永恒的真理”不曾被佛陀說而出生,也不會因佛陀不說而消失。
二、當佛陀在開示“因、緣、果、報的法則”時,這些緣起法則,也不是因爲佛陀說了之後才有的,而是不論佛陀有說沒說,這緣起法則,都是永遠存在的。如《雜阿含經》載:“佛告比丘:緣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余人作。然彼如來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彼如來自覺此法,成等正覺。爲諸衆生分別演說,開發顯示。”(CBETA, T02, no. 99, p. 85, b24~27)。
叁、當佛陀在開示“安全、有效、沒有後患的方法”時,這些方法,都是“因材施教”、“應病與藥”、“因地製宜”的,而不是一成不變的、永遠固定的方法。這也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所雲“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CBETA, T08, no. 235, p. 749, b13~15)。
又,當這些有效的方法的有效時機一過,就會變成無效了。這時,就要換方法(舍)。也因此《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載佛說:“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CBETA, T08, no. 235, p. 749, b10~11)。意思就是:當您知道我教您安全有效的方法時,就像有時教您過河時用竹筏是安全有效的。但是,這安全有效的方法,有時候也要改變,才能保持其安全有效性,更何況不安全、無效的方法呢?因此,這種方法的“法”,雖然佛陀說了,但是,也算是“無所說”。因此大家要“因地製宜”、“適當取舍”。
四、當佛陀在開示“現象”這種法時,而現象,都是隨因緣而變化無常的。舉例說明:當有人跟我打招呼說:“好久不見”,這時,其實是“當下正遇見”。可見,他說“好久不見”,其實是“無所說”。因爲實際非是如此。
因此可知,不論所說的“法”,是屬于這四種中的哪一種,都是“無所說”的。請衆佛友要深入觀照體會。
【經文】“須菩提!于意雲何?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爲多不?”
【釋經】“須菩提!您認爲如何呢?這個叁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微塵數,算是很多嗎?”
【經文】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釋經】須菩提回答:“非常多!世尊!”
【經文】“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釋經】佛陀開示說:“須菩提!那些“微塵”,如來說非一定就是“微塵”,因此暫時稱它爲“微塵”;如來所形容的“世界”,也並非一定就永遠是“世界”,因此暫時稱它爲“世界”。”
【說明】問:什麼是“微塵”呢?
答:如《首楞嚴經》載,佛說:“汝觀地性,粗爲大地,細爲微塵。”(CBETA, T19, no. 945, p. 117, b29)。
又如《首楞嚴經》載,持地菩薩說:“我即心開,見身微塵,與造世界所有微塵等無差別。微塵自性不相觸摩,乃至刀兵亦無所觸。”(CBETA, T19, no. 945, p. 127, b16~18)。
因此可知,所謂的“微塵”,就是我們現代科學中所說的“組合物質的最小粒子”。
又問:什麼是“世界”呢?
答:“世界”一詞,不是只有一個含義。
一、《首楞嚴經》載,佛說:“阿難,雲何名爲衆生世界?。世爲遷流,界爲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爲界。過去、未來、現在爲世。”(CBETA, T19, no. 945, p. 122, c12~15)。因此,依這個來說,就是十方叁世,就是“世界”,也就是“宇宙”的意思。爲什麼呢?空間爲“宇”,時間爲“宙”。
二、《起世經》載:“佛言:比丘,如一日月所行之處,照四天下。如是等類,四天世界。”由此,可知“四天世界”,是指“太陽系”。
叁、《起世經》:“有千日月所照之處,此則名爲一千世界。”由此可知,“一千個太陽系”就叫“一千世界”,或簡稱爲“千世界”。
《起世經》:“此千世界,猶如周羅(周羅者隋言髻),名小千世界。”因此可知,“一千個太陽系”,也叫做“小千世界”。
四、《起世經》:“爾所周羅一千世界,是名第二中千世界。”如此可知,一千個“周羅(小千世界)”,也就是,1000,000 個太陽系,就叫“中千世界”。
五、《起世經》:“諸比丘,如此第二中千世界,以爲一數。複滿千界,是名叁千大千世界。”(CBETA, T01, no. 24, p. 310, b27~28)。如此可知,一千個“中千世界”,也就是 1000,000,000 個太陽系,就叫“叁千大千世界”。
六、《起世經》:“諸比丘,此叁千大千世界,同時成立,同時成已,而複散壞,同時壞已,而複還立,同時立已,而得安住。如是世界,周遍燒已,名爲散壞,周遍起已,名爲成立,周遍住已,名爲安住。是爲無畏一佛刹土衆生所居。”
問:什麼是“無畏一佛刹土”呢?
答:如《起世因本經》:“是故說言娑婆世界無畏刹土。”由此可知,是指“娑婆世界”這個“釋迦牟尼佛”一個佛,所教化的佛土,叫“無畏一佛刹土”。如此,我們就知道,一個佛所教化的區域,就叫“一佛刹土”,簡稱“佛土”、“佛國”。
因此知道,我們所在的這個“佛國”,叫“娑婆世界”的這個叁千大千世界,依目前的天文科學來說,1,000,000,000 個太陽系,剛好,大約等于我們所在的這個“銀河系”。因此,我大膽地說,“叁千大千世界”就是我們這個“銀河系”。
從以上,我們就能了解爲什麼經典說:“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了。因爲“世界”一詞用在不同的範圍中,含義是不同的。又,這些“世界”,不論是“四天世界”、“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叁千大千世界”,都是隨緣而會有“成、住、壞、空”等等現象,所以不是永遠存在的。
我要說明的是,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娑婆世界”成、住、壞、空。這樣的時間叫“一大劫”。而這一大劫,有個名字叫“賢劫”。上一個大劫叫“莊嚴劫”,下一個大劫叫“星宿劫”。例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載:“莊嚴劫中,千佛出現,如是諸王常爲施主。賢劫之中,千佛出現,如是諸王亦爲施主。于當來世星宿劫中,千佛出現,當爲施主。乃至未來一切諸佛出現世間,如是諸王以本願力,常行檀施,饒益有情。”
因此可知,“世界非世界”,意思就是:世界不是永遠都是如此的世界。
好了!今天就到此,下課。祝大家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一直進步,直趣無上菩提,廣度衆生,盡未來際。
(注:已經慧祥法師初次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