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釋慧祥
日期:2005年06月19日
講別:第四講
請大家合掌。
叁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並稱念:“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並發願:佛弟子(您們的名字)願以今天聽經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衆生,願令一切衆生:未種善根者,得種善根;已種善根者,善根增長;善根增長者,發菩提心;已發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轉;菩提心不退轉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廣度一切衆生無有障礙。
並願以此誓願之福回向給佛弟子(自己的名字),願弟子業障消除,福慧增長,身體健康,家庭和樂,事業順利,生生世世不墮叁途八難,生生世世見佛聞法,隨佛修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成熟衆生,莊嚴淨土,早登正覺,廣度衆生。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佛!”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法!”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僧!”
好!請放掌。
上次跟大家約略解說了我對“如是我聞”一詞的心得,現在接著經文來說明。但是有關學習“如是我聞”的叁個法門,所謂“昆勒門”、“空門”、“阿毗昙門”則要專章討論,不宜在講經時講,否則會說遠了,現在接著來說明經文。
【經文】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釋經】有一次,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說明】
一、“舍衛國”是什麼意思呢?
答:舍衛國,爲中印度古王國名,以城名而做國名。舍衛,梵名Cravasti,巴利名Savatthi。又作舍婆提國、室羅伐國、屍羅跋提國、舍啰婆悉帝國。意譯聞物、聞者、無物不有、多有、豐德、好道。又以此城多出名人,多産勝物,故稱聞物國。爲北憍薩羅國(梵Uttara-Kocala)之都城名,爲別于南憍薩羅國(梵Daksina-Kocala),故以都城代稱。(請參考《佛光大辭典》舍衛國條)。
二、“舍衛國”是現在的哪裏呢?
答:有關此國之位置,根據英國考古學家康林罕(A.Cunningham)推定,近于尼泊爾之奧都(Oudh,古稱沙只,巴aketa),北方約九十多公裏處,即拉布提河(Rapti)左岸之沙赫瑪赫(SahetMahet)地方。因近年在該處發掘銘刻有記載,及巨大佛像,大唐西域記卷六所說周長約五公裏之城壁,及記述布施祇園精舍田地之銅板等,足資證明此處即舍衛國故址之地。
叁、“祇樹給孤獨園”是什麼意思?
答:“祇樹給孤獨園”梵名Jetavana-anathapindasyarama,位于中印度憍薩羅國舍衛城之南,略稱祇園或祇樹、祇園精舍、祇洹精舍、祇陀林、逝多林,意爲松林、勝林。“祇樹”乃祇陀太子所捐樹林之略稱。“給孤獨”即舍衛城長者須達(梵Sudatta)之異稱,因長者夙憐孤獨,好布施,故得此名。此園乃須達長者以黃金鋪地而買下地,而祇陀太子因感動而捐出樹林,共同爲佛陀及其教團所建之僧坊、精舍,故稱祇樹給孤獨園。
四、“祇樹給孤獨園”在當時是何建築規模呢?
答:“祇樹給孤獨園”與王舍城之竹林精舍並稱爲佛教最早之兩大精舍。園林之地平正,約有八十頃,內有經行處、講堂、溫室、食堂、廚房、浴舍、病室、蓮池、諸房舍。園林中央爲香室(梵gandha-kuti,相當于今之佛殿),周圍有八十小房。精舍之左右池流清淨,樹林茂盛,衆花異色,蔚然成觀。圍繞精舍之外,另有十八僧伽藍。又精舍本爲七層之建築,然玄奘于七世紀參訪此地時,該精舍業已荒廢。
五、“祇樹給孤獨園”是現在的哪裏呢?
答:“祇樹給孤獨園”位置約當于現今拉布提河(Rapti)南岸所存塞赫特馬赫特(Sahet-mahet)之遺迹。
【經文】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
【釋經】與大比丘們共約一千二百五十位住在一起。
【說明】
一、爲什麼常常看到經典的開始大都是“大比丘衆一千二百五十人俱”呢?
答:在佛弟子中,雖然有很多弟子都已經是成就解脫的阿羅漢聖果,但是其中有很多,是發願“常隨佛學”的,所以佛陀不論走到哪裏弘法,一般地,這“常隨衆”就是這一千二百五十人。
二、這一千二百五十人中,都是哪些人呢?
答:指耶舍長者子朋黨五十人、優樓頻螺迦葉師徒五百人、那提迦葉師徒二百五十人、伽耶迦葉師徒二百五十人、舍利弗師徒一百人、大目犍連師徒一百人,共一千二百五十人。此千二百五十人先事外道,勤苦累劫而無所證,後承佛化導,即得證果。于是感佛之恩,遂于一一法會常隨不舍,稱爲常隨衆,故諸經之首列衆皆稱千二百五十人。見《過去現在因果經》卷四、《普曜經》卷八,佛光大辭典p732。
叁、“比丘”有分大小的嗎?
答:有。如《四分律》:“小比丘應禮大比丘。”(CBETA,T22,no.1428,p.940,b12)。
四、“比丘”是什麼意思呢?
答:比丘,梵語bhiksu,巴利語bhikkhu之音譯,又作苾刍、備刍、比呼,意爲乞士、乞士男、除士、熏士、破煩惱、除馑、怖魔。
五、這“比丘”的大小,是依什麼標准來分的呢?
答:有關“比丘”的大小的分類。如《十誦律》載:
「爾時王舍城,多年少比丘,一歲、二歲、叁歲、四歲、五歲,少大比丘。……佛以是因緣集僧。集僧已。佛種種因緣贊戒贊持戒。贊戒贊持戒已語諸比丘:『從今聽比丘有五法成就滿五歲不受依止。何等五?一知犯。二知不犯。叁知輕。四知重。五誦波羅提木叉利廣說。雖複受戒歲多,不知五法,應盡壽依止他住。』長老優波離問佛:『大比丘應從小比丘受依止住不?』
佛言:『應受。』
優波離複問:『大比丘應承事供養小比丘不?』
佛言:『除禮足余盡應作。』」(CBETA, T23, no. 1435, p. 151, a13~29)
從這律典的數據,可以得到下列的結論:
出家受戒才一歲、二歲、叁歲、四歲、五歲者,爲「小比丘」,或稱爲「年少比丘」。
出家受戒滿五歲,而且對五法都已成就的人,是不可以再依止其它的比丘。
出家受戒歲多(多于五歲),而還不知五法的人,則要依止成就五法的人,乃至如果盡壽都還不能成就五法,就要盡壽依止已經成就五法的比丘。
如果大比丘(滿五歲,也就是第六歲開始),而還未成就五法,則可以依止已成就五法而受戒未滿五歲的小比丘。
當大比丘依止小比丘時,應承事供養小比丘,除禮足,余盡應作。
又如《法華義疏》載:“凡夫叁果名小比丘,羅漢之人名大比丘。”(CBETA,T34,no.1721,p.457,c7~8)。此種說法,不合律典。
因爲「大比丘」如果一定是要證阿羅漢,才能稱爲大比丘。則當優波離問佛:『大比丘應從小比丘受依止住不?』佛陀就不應說:『應受。』。爲什麼呢?哪有阿羅漢應依止凡夫或叁果以下的比丘的道理呢?更哪有凡夫比丘應接受阿難漢承事供養的呢?
可見,「大小比丘」是依受戒年資來分,而不是依修行成就來分的。所以《法華義疏》的說法,是作者個人之見,非依經律,故不采用。
【經文】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
【釋經】這時,世尊到了用餐時間,就穿上托缽時應當穿的袈裟,拿著缽,進入舍衛大城乞食。
【說明】
一、“食時”是指什麼時候呢?
答: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譯本而了解這“食時”的含意。
如《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爾時,世尊于日前分,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國而行乞食。”(CBETA,T08,no.236b,p.757,a27~28)。
《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爾時,世尊前分時,上裙著已,器上給衣持,聞者大城搏爲入。”(CBETA,T08,no.238,p.766,c19~21)。
《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爾時,世尊于日初分時,著衣持缽,入城乞食。”(CBETA,T08,no.239,p.771,c26~27)。
說明:佛陀時代,他們的一天二十四小時是分爲“六時”。晝叁時: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夜叁時: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因此,可以常在經中看到“晝夜六時”,也就是等同我們現在所說的“一天二十四小時”。
我們從《金剛經》本身的經文中,就可以知道,是如此分類的。如《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複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CBETA,T08,no.235,p.750,c7~9)
又,這晝夜六時,如果換算成現在的時間,是如何分的呢?
答:初日分:06am~10am;中日分:10am~02pm;後日分:02pm~06pm。
初夜分:06pm~10pm;中夜分:10pm~02am;後夜分:02am~06am。(注:am-早上,pm-下午)
因此,我們就知道,這《金剛經》中所說的“食時”,是指“日初分”,也就是“初日分”,也就是“早上六點到十點”這個時段去托缽乞食的。
二、“著衣”是著什麼衣呢?
答:衣,在佛陀時代分爲“叁衣”。
叁衣,梵語trinicivarani,巴利語tinicivarani,乃指僧人叁種袈裟。
(一)僧伽梨(梵Samghati,巴同),即大衣、重衣、雜碎衣、高勝衣,爲正裝衣,上街托缽時,或奉召入王宮時所穿之衣,由九至二十五條布片縫製而成。又稱九條衣,或九衣。
(二)郁多羅僧(梵uttarasavga,巴同),即上衣、中價衣,又稱入衆衣。爲禮拜、聽講、布薩時所穿用,由七條布片縫製而成,故又稱七條衣,或稱七衣。
(叁)安陀會(梵antarvasa,巴antaravasaka),即中衣、中宿衣、內衣、五條衣,爲日常工作時或就寢時所穿著之貼身衣,或稱爲五衣。
從這裏我們就知道,佛陀要出去托缽了,就穿上“九衣”,也就是“僧伽梨”。
叁、“持缽”是持什麼缽呢?
答:我讓大家看看佛陀第一次乞食的經文,大家就知道佛陀持什麼缽了。
《方廣大莊嚴經》:“爾時,世尊告四天王言:“出家之法不合受汝如是金缽”,乃至展轉奉七寶缽皆悉不受。是時,北方毗沙門天王告余天王言:“我念昔者有青身天,將四石缽來與我等。複有一天,名曰遍光,來白我言:慎勿用此石缽,宜應供養而作塔想,何以故?未來有佛出興于世,名釋迦牟尼,當以此缽奉上彼佛。”爾時毗沙門天王語余天王言:“欲施石缽,今正是時”。四天王各還自宮,與諸眷屬持彼石缽,盛滿天花以香塗之,奏諸天樂供養石缽,來詣佛所,各各以缽奉上如來,而白佛言:“世尊,惟願如來哀受我等所獻石缽,受商人食,令我長夜獲大安樂,得成法器,憐愍我故。”爾時,世尊作是念言:“四大天王以淨信心而施我缽,然我不合受持四缽,若惟受一,不受余叁,而彼叁王必生嫌恨。是故我今總受四王所獻之缽。”……爾時,世尊受四天王缽已,如是次第相重安置,右手按之,合成一器,四際分明。””
從這經文中,我們就很清楚地知道,佛陀是持“有四際分明的石缽”。所以,當一個人要畫佛像,畫到佛陀持缽時,如果懂得畫“佛陀持四際分明的石缽”,則表示他是有考究的,非是自己想象而畫的。
因此,這句經文,我們總地來說就是:“這時,釋迦牟尼佛世尊,到了早上六點到十點該乞食的時候,就穿上僧伽梨大衣,拿著四際分明的石缽,到舍衛大城去乞食。”
好了!今天上課到此,下課。
(注:已經慧祥法師初次校正。)
《《金剛經》講解第四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