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佛友!
一樣的,請大家複打。
題目:《心經》解說
講次:第五講
日期:2007年10月22日
初校曰:2007年10月24日
主講:釋慧祥
請大家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叁稱)
祈願“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回向:佛弟子(自己名)願以今天聽經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衆生,願令一切衆生,未種善根者,得種善根;已種善根者,善根增長;善根增長者,發菩提心;已發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轉;菩提心不退轉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廣度一切衆生無有障礙。
並願以此回向之福,發願令佛弟子(自己名),業障消除,福慧增長,身體健康,家庭和樂,事業順利,生生世世不墮叁途八難,生生世世見佛聞法隨佛修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成熟衆生,莊嚴淨土,早登正覺,廣度衆生。
“皈依十方叁世一切佛”叁稱
“皈依十方叁世一切法”叁稱
“皈依十方叁世一切僧”叁稱
稱念並回向畢者,請放掌!
衆佛友!
在第四講中,我有提到爲了了解“般若”一詞,要說明十個詞。
即:一、福報。二、聰明。叁、知識。四、技術。五、智。六、慧。七、智慧。八、般若。九、般若波羅蜜多。十、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而我上次只說明了前面四個詞“福報”“聰明”“知識”“技術”。
現在我接著說明:
五、智:有效解決問題的能力。
問:當一個人,有了“福報”“聰明”“知識”“技術”。就一定可以具足“有效解決問題的能力”嗎?
答:不一定。
爲什麼?
例如:
有人具福報本不缺錢,此人亦聰明記憶好,並且有知識,有技術。什麼技術?能在很短的時間內開鎖的技術。但是他爲了表現自己的技術高超,就去當小偷爲了好玩。結果被捉去關了。
這時,沒有人會說他有“智”的。
因爲他並沒有善用他的“福報、聰明、知識、技術”來有效解決他的問題,反而是用來增加更多自己及別人的問題。
又例如:有人開車技術高,就習慣飙車,結果車禍或受傷,或死亡,或車毀……。
這時,也不會有人說他有“智”,因爲同樣地,他並沒有善用他的“福報、聰明、知識、技術”來有效解決他的問題,反而是用來增加更多自己及別人的問題。
但是,如果有人開鎖技術高,而發明不容易被開的鎖,申請專利,所以賺大錢,全家生活改善。
這時,人們就會說他有“智”。因爲他有效運用了“福報、聰明、知識、技術”來解決問題。
又如,有人開車技術高超,而不飙車,但是當開車時,遇緊急狀況,因爲依著高超技術,逢凶危而化爲安,這時車上的人,都會說他「技術高超,才能化險爲夷」,而這就是屬于「有效解決問題的能力」屬于「智」。
六、慧:令問題不再産生的能力。
問:有智(有效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人,就會有慧(令問題不再産生的能力)嗎?
答:不一定。
爲什麼呢?
例如:
有人感冒了,他有福報可以遇到良醫,他也有聰明記住此良醫的地址電話,他也有知識能正確在就醫過程中先如何正確處理自己的疾病而不令惡化太快,他也有技術能開車到良醫所在地,他也能正用這些福報、乃至技術等而來到醫生處也有效解決此感冒的問題了。
但是這不表示,他已經有能力令此感冒不再産生。
如果他能請教良醫而知道感冒的原因,所以他能注意,並養成習慣,令同一個原因,不會再産生,所以不會因爲這個原因而再次感冒,這時,他就具有“慧(令問題不再産生的能力)”了。
又問:有“慧(令問題不再産生的能力)”,就一定有“智(解決問題的能力)”嗎?
答:這也不一定。
爲什麼呢?
例如:
有人有慧(令問題不再産生的能力),他不想要有婚姻的麻煩,所以就不結婚,而出家去了。所以解脫了所有有關婚姻相關的一切問題了。但是不表示,他就有能力當他還俗結婚後就有能力解決夫妻之間的問題,小孩的問題,家庭的問題。
因此,可見“智(有效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慧(令問題不再産生的能力)”是兩件事,兩種不同的能力,兩樣都要學。
七、智慧:有效解決問題,並令問題不再産生的能力。
當大家了解了“智”與“慧”,這時有關“智慧”大家一看就明白了。
八、般若:事先觀察、事先了解、事先准備、事先預防、事先做好心理建設的能力。
衆佛友!
問:有智慧(有效解決問題,並令問題不再産生的能力。)就一定會有“般若(具事先觀察、事先了解、事先准備、事先預防、事先做好心理建設的能力。)”嗎?
答:不一定。
爲什麼呢?
例如:
有人生病時能解決,生病後也跟良醫學會了預防。但畢竟,還是有生病,有痛苦産生之後才來處理。而非在疾病未産生以前就處理掉了。
如果有人能在未感冒之前,就事先觀察、事先了解、事先准備、事先預防、事先做好心理建設。所以基本上不會生病,但是萬一不小心生病了,還是有“智慧”來處理。所以這種比“智慧”再高一級的能力,叫“般若”。
衆佛友!
有“智慧”不一定有“般若”。但是有「般若」一定會有「智慧」。
又衆佛友!
有時,佛經中,將“般若”譯爲“智慧”。
這時,就是將“智慧”一詞中的“慧”是指“深慧”也就是“般若”來解釋。
衆佛友!
“慧(令問題不再産生的能力)”如果要廣義來說,是歸屬于“般若”的最初淺的運用。
換句話說“般若”是“慧”的深入運用。
又因爲“般若”的運用,不但是“慧”的深入運用,而且還具備了“智”的運用,所以有時“般若”在佛典中被譯爲“智慧”來解釋,也是可以的。但是這時,對“智慧”一詞的解釋就要依“般若”一詞的原意來解釋,才能通。
現在爲了令大家有更明確的了解,所以我將“智”“慧”“智慧”“般若”四個詞,用個例子來說明令大家一目了然!
一、智:生病懂得看對醫生所以能將病治好,但不懂得學會預防。所以生病時,及以後都還是會有生病之苦。
二、慧:能從別人生病中吸取教訓,學會預防所以就不會生病。但是實際上如果生了病,並不知道如何正確處理將病醫好。所以萬一生了病,還是有生病的痛苦。
叁、智慧:生病時懂得看對醫生,同時從中吸取教訓學會預防所以以後就不會再生同樣的病了。這中間還是有之前生病的痛苦。
四、般若:未生病,就事先從生病的人身上,及從良醫處,知道了病的苦,學會有病時如何治療,學會如何預防,並且,也將福報修好了,所以到時不會遇不到良醫,也不會得不到藥,所以不論將來有病無病都能令問題的苦減到最少,甚至沒有苦。
又衆佛友!
如果有人將“福報、聰明、知識、技術、智慧”用來對未來做事先觀察、事先了解、事先准備、事先預防、事先做好心理建設,那這時這“智慧”就是“般若”了。
因此,我也才會說“般若”是“智慧”的深入運用。
衆佛友!我們接著說明下一個詞:
九、 般若波羅蜜多:運用事先知道的能力來安全有效無後患的渡過生死河岸。
問:有“般若”就一定有“般若波羅蜜多”嗎?
答:不一定。
爲什麼呢?
例如:
如佛經中載轉輪聖王,因爲行十善,所以就能感得今生沒有任何的疾病,而只有六個病:饑、渴、小便、大便、老、死。
對疾病而言,這轉輪聖王,也真的完全將“般若”發揮得淋漓盡致了。
但是,這轉輪聖王,還是避免不了還得受輪回之苦。
因此,可知這轉輪聖王,雖然具足“般若”能行十善,所以可以將這疾病的苦大部份都事先處理掉了,就算剩下的苦也是很少的。但是這“輪回”的苦。還是不能免除,所以根本還未能渡過生死河岸。所以他還不能算有“般若波羅蜜多”。
如果有人運用“般若”來解脫“生死輪回的苦”,那時就叫“般若波羅蜜多”。
如果有人還未解脫生死輪回,但是已懂得運用“般若”來朝向“對岸”。這時名“行般若波羅蜜多時”。
如果有人已解脫生死輪回,但是度衆生而未圓滿,所以還未成佛。但是他是運用“般若波羅蜜多”來廣度一切衆生,令一切衆生渡過生死河岸。這時名“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觀世音自在菩薩,雖然過去成佛過了。但是他後來又重新發深重願,要度更多衆生,所以現在還在行菩薩道。可見他已經具足“般若波羅蜜多”。
又觀世音自在菩薩是運用他的“般若波羅蜜多”來施設衆生方便善巧,來令衆生朝向解脫成佛發展,所以他現階段是屬于“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又觀世音自在菩薩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他如實的去觀照五蘊,知見到五蘊要如何發展才能空掉苦厄,所以他就有能力在度衆生之時,不會引發任何一點點的苦厄。
衆佛友!
這就是觀世音自在菩薩對“般若波羅蜜多”法門的有效運用的實例。
十、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上正等正覺。
衆佛友!
問:有“般若波羅蜜多”就一定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嗎?
答:不一定。
爲什麼呢?
發心的問題。
怎麼說是“發心的問題”呢?
答:對“般若波羅蜜多”的運用有下列四類人:
(一)發小乘心:只想要解脫叁界輪回,並還未曾發心要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所以只是運用“般若”來達到“波羅蜜多”。所以這種人還不一定能成佛。
(二)發中乘心:只想要解脫叁界輪回,並願意在無佛的時代來接引衆生令衆生種福田。雖然能運用“般若”來達到“波羅蜜多”,也能“行般若波羅蜜多”來接引衆生修福。但是因爲也沒有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所以也還不會趣向成佛。
(叁)發大乘心:想要解脫叁界輪回,更想要解脫一切境界,更想要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想要度一切衆生成就無上菩提。雖然這類修行人,能修學“般若”。進一步也能運用“般若”來“波羅蜜多”。也能運用“般若波羅蜜多”來度衆生。也能運用“般若波羅蜜多”來幫助自己及衆生來趣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但是還未成佛,而只是趣向成佛。
(四)發最上乘心:這又可以分二類:
1.發最上乘心,處菩薩位:即發心要善用一切時間因緣來幫助一切衆生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但是自己則還未成就無上菩提。
這類人範圍很廣。
從初發心的凡夫菩薩,直到已成佛過又重新發願的妙覺菩薩,都算。
但是,當知,有些菩薩修行是發最上乘心,但有些菩薩只發大乘心來修行,並未發最上乘心。
又當知,“妙覺菩薩”一定是以最上乘心來修行。
2.發最上乘心,處于佛位:一切諸佛,必然是以最上乘心在度衆生。
衆佛友!
這四類人,對“般若波羅蜜多”的運用,是層層深入的。
其中,發最上乘心,處凡夫位的菩薩,還不具般若波羅蜜多。但趣向般若波羅蜜多。
又其中發最上乘心,處聖位的菩薩,則具足般若波羅蜜多。
衆佛友!
從發小乘心的阿羅漢、發中乘心的辟支佛、發大乘心的聖位菩薩、發最上乘心的聖位菩薩,到行最上乘行的佛。他們對“般若波羅蜜多”的運用都是一個比一個深入。
衆佛友!
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才是我們的修行成果的最終目標。
又衆佛友!
我們自己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並以最上乘行來廣度一切衆生令一切衆生直趣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才是我們永遠的,最終極目標。
衆佛友!
如果以這個“發最上乘心”的角度來看,當知“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只是過程。而非最終極的目標。
自己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並永遠以最上乘行來廣度一切衆生令一切衆生直趣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並懂得用最上乘行來度一切衆生發最上乘心,行最上乘行。才是最終極目標。
衆佛友!
請大家要發最上乘心,行最上乘行。
因爲有人來修理東西,我要去看一下。所以今天上課到此,謝謝各位。
祝發最上乘心,行最上乘行。
下課!
(注:學生賴宏德整理,已經釋慧祥法師初次校閱。)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解說第五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