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解說第一講

  智慧吉祥邁著闊步走進了無量義經室

  善容微笑著給智慧吉祥的脖子上挂了一條哈達,“紮西得勒!”

  智慧吉祥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智慧吉祥給佛祖供上恒河沙數朵潔白的蓮花。聊天室裏頓時彌漫著蓮花的清香。

  智慧吉祥微笑著給每個人的脖子上挂了一條哈達,“紮西得勒!”

  善容頂禮智慧吉祥

  善容:一籽恭請師父大人宣講《心經》法義

  智慧吉祥:您想了解《心經》的法義是嗎?

  善容:是的

  智慧吉祥:一籽!

  善容:是!

  智慧吉祥:《心經》的法義,只有修證到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才能究竟圓滿。我又如何有能力跟您宣說,《心經》的法義呢?

  善容:是的!只有佛才能究竟圓滿,但是請師父依您修學《心經》的經驗,分享您的修行經驗,令我從中可以學習。好嗎?

  智慧吉祥:一籽!

  善容:是。師父大人。

  智慧吉祥:雖然,我對《心經》還未能修證到究竟圓滿,但是,我樂于分享對《心經》的運用經驗來給您參考,希望對您會有所助益。

  善容:是!一籽叩謝師父大人慈悲!懇請師父大人教誨!

  智慧吉祥:如果,我說明時,您覺得有不圓滿的地方,請您不吝指出,我們可以一起討論研究。或許是我真的不圓滿,或是彼此文字定義不同所造成的誤解。

  善容:(^^)是!

  智慧吉祥:我們一起來學習《心經》,從中學到“度一切苦厄”的方法。

  善容:是!一籽會遵師教導,從《心經》中學會“度一切苦厄”的方法。

  智慧吉祥:那麼,就正式上課的方式來分享心得。

  善容:(^-^)一籽恭請師父大人以上課的方式來分享師父您修學《心經》的經驗。

  [“智慧吉祥”(釋慧祥法師)即爲宣說如下開示。]

  題目:《心經》解說。

  講次:第一講

  日期:2007年09月22日

   第一次校閱:2007年09月22日

  主講:釋慧祥

  【前言】

  承蒙一籽的邀請,來講解《心經》。

  雖然自知在菩提道上,我只能算是初學,其實不見得能深入體證《心經》所說的甚深法義。

  但是,本著學習的心,深入研究的心。

  又本著“不忍衆生苦,不忍聖教衰”的心。

  我願意跟任何人一起來深入再一次的研究《心經》。

  也希望任何有緣人,能一起來參與研究《心經》,運用《心經》的教法,來“度一切苦厄”。

  【心經大義】

  《心經》,全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梵語 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 。

  《心經》整部經文的教導重點,依我個人的理解是,爲了教我們“度一切苦厄”。

  如何得知呢?

  因爲《心經》的經文中,就有明白的說到“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所以從《心經》首尾的經文來看,就知道這《心經》的教導重點,是要我們“度一切苦厄”。

  因此,當我們要理解《心經》的經文之時,不要忘了這個重點,才不會將經文的文義理解成別的目的去了。

  又佛陀在講《心經》時,雖然目的是爲了要教我們“度一切苦厄”。但是,其所教的方法,叫“般若波羅蜜多”的法門。

  也就是說:我們要學習用“般若波羅蜜多”的法門來“度一切苦厄”。

  有關這個,我們又是如何知道的呢?

  如《心經》的經文中就說到:“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因此,我們知道,這部經在教我們“度一切苦厄”的方法,是用“般若波羅蜜多”的法門。

  因此,如果有人問:“《心經》的大義是什麼?”

  我們就可以回答說:“深入運用“般若波羅蜜多”的法門,來“度一切苦厄””。

  【逐文解義】

  【經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釋經】事先知道以便安全有效無後患的渡過生死河岸的法門的重點開示。

  【說明】

  自問:爲什麼我會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解釋成“事先知道以便安全有效無後患的渡過生死河岸的法門的重點開示。”呢?

  自答:這是有下列的原因的:

  (一)“般若”一詞,是梵語 prajna 的音譯。其中 pra 是“事先”,jna 是“知道”。所以,“般若(prajna)”,我解釋成“事先知道”。

  (二)“波羅蜜多”一詞,也是梵語,是 paramita 的音譯。

  其中 parami 在巴利語中,有“最上目標,最終目標,終極目的”的意思。

  因此,paramita 是“終極目標了”的意思。

  而在梵語中,para 是“彼岸、對岸”,引申有“目標、目的地”之義。

  而paramita是“到彼岸,到對岸”之義。引申有“達到目標,成就目的”之義。

  又因爲佛法是“解脫一味”的。所以,佛陀所教導的一切目標,就是要解脫生死輪回。而將生死,喻爲河流。而將解脫生死,喻爲度過生死河而到達對岸。

  (叁)“般若波羅蜜多(prajna-paramita)”:

  因此,爲了能夠,度過生死河而到達解脫的對岸,這時,我們在未渡河之前,就應“事先知道”。也就是“事先學到安全、有效、無後患的渡河方式”。

  例如:渡河的方式很多,如遊泳、坐船…。但是,並非每一種方式都是安全、有效、無後患的。

  這時要看當時的情況而定的!不可一概而論。

  同樣的,我們時時所遇到的任何一種境界,都是從此岸到彼岸的境界。因此,我們要學習到面對不同的境界來時,當如何事先知道以便能安全有效無後患的渡過當時的境界而能當下解脫。

  例如:有人倒了一杯很熱的水給我們喝時。

  這時,我們如果沒注意到水是很熱的,這時,一喝,就燙傷了。苦就來了。可見並沒有度苦厄,而反而是造成苦厄了。這時就知道“事先知道喝水時,要注意水溫”,就能安全的渡過被燙傷的河流,而到達沒有燙傷的對岸。

  又例如:有人倒了一杯水給我們時。我們已懂得要注意水溫,所以能安全的不被燙傷的喝水了。但是,

  這時,我們如果喝太甜的水,或太鹹的水。這時一喝,反而不能解渴,反而更加口渴了。苦就來了。可見也沒有度苦厄。

  這時就知道“事先知道喝水時,爲了有效的解渴,不可以喝太甜,或太鹹。就能有效的渡過口渴的河流,到達解渴的對岸。

  又例如:有人倒了一杯水給我們。我們已經懂得要注意安全,也懂得要有效,但是,

  例如:我們剛好等一下有二個小時的講演,或法會,或上課,或坐公車…等等。

  這時,雖我們我們喝水時,也注意水溫了,渡了被燙的河流。也注意有效了,渡了口渴的河流。但是又沒有事先知道要有二個小時不能上洗手間,這時喝太多了,或沒有事先去一下洗手間。而造成了到了一半時間,內急了,又不能上洗手間,苦就來了。

  這時我們就知道,還要注意後患,才能渡過內急河流,到達解脫內急的對岸。

  綜合以上,所以我才將“般若波羅蜜多”解說爲“事先知道以便安全有效無後患的渡過生死河岸”。

  (四)“心經”:

  爲什麼我將“心經”一詞,解說爲“重點開示”呢?

  這有下列原因:

  1.如《妙法蓮華經》載,佛說:“諸佛世尊。欲令衆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于世。欲示衆生佛之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悟佛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于世。”

  因此,佛陀所說的一切經典,都是佛陀爲了“開示衆生佛的知見,令衆生悟入佛的知見”。

  因此,我將“經”一詞,解說爲“開示”,就是含著「開示佛的知見,令衆生學習到了以後可以悟入佛的知見”的意思。

  2.當初玄奘大師,到西天取經時,路上遇到了一個生病的出家人,並照顧他到病好。

  後來這位出家人病好了以後,就將一部佛經,傳給玄奘大師,其中就說到:“我有叁世諸佛心要法門。師若受持。可保來往。”于是口授,給玄奘大師。也就是這部《心經》。

  又後來玄奘大師到了印度後,又遇到同一出家人,說:“逮涉艱險。喜達此方。賴我昔在支那國所傳叁世諸佛心要法門。由斯經曆。保爾行途。取經早遂滿爾心願。”

  又說:“我是觀音菩薩。”說畢,就飛到空中。

  這在“西京大興善寺石璧上錄出慈恩和尚奉诏述序”中有記載。

  因此,我才將“心經”這個“心”解說爲“心要”也就是「重點」。

  又綜合以上種種,所以我才會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解說爲:

  事先知道以便安全有效無後患的渡過生死河岸的法門的重點開示。

  當然如果要將“心要”這個詞放進去。則當解說成:

  事先知道以便安全有效無後患的渡過生死河岸的法門的開示心要。

  好了!今天就上課到此。886

  祝深入《心經》度一切苦厄。

  每周六下午一點,講《心經》。

  歡迎來一起研究《心經》。

  走了!886

  (注:學生賴宏德整理,已經釋慧祥法師初次校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