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福與修慧
佛教是一切人類的宗教,不論什麼種 族,什麼階級的人,都可以得到佛法的救度。但因人類的根性不一,佛陀爲要適應各種不同的根性,也就開示了各種不同的法門;把這些不同的法門歸納起來,可以分爲叁大類:一、人天道,二、解脫道,叁、菩薩道。
人天道是實行五戒和十善的。我們的生命是長遠的,有前生,也有後世;既不是這一次突然而有的,而有了以後,也不會突然歸於消滅;把握到這正確而必然的因果道理,就會確信我們的善惡行爲,是會影響於將來,有它應得的果報的;因此而生起“勝進心”,努力在思想行爲上改惡從善,依照業報因果的道理,積極去爭取將來更優裕美滿的境遇。在一切佛法的行門中,這人天道是最基本的,不管修學世間法和出世間法,都以它爲基礎,所以太虛大師把整個佛法分爲叁級,這人天道就是第一級“五乘共法”。
解脫道是修學四谛法和十二因緣法的。世間是苦的,無可愛樂;由于深切的了解到優裕美滿的生活不能保持長久,而生老病死的痛苦時時在緊逼著我們,于是對現實的人世,生起了“厭離心”,依佛法去解脫行,斷除煩惱,解脫生死的痛苦。在太虛大師的叁級佛法中,這解脫道是屬于第二級“叁乘共法”。
菩薩道是實踐四攝法門和六度法門的。人生宇宙是相依互存的緣起,人人與我都有密切的關系,我自己要求斷除煩惱解脫生死;同時也要使一切衆生斷除煩惱解脫生死;人世間越是痛苦,越需要我去救度;由于對人生有了這樣的看法,所以發起“菩提心”,把一切人類的痛苦,都當做自己的痛苦,發願自救救人,自利利他,希望一切衆生都能得到解脫。太虛大師叁級佛法中,這菩薩道是屬于第叁級“大乘特法”。
這叁大類的法門,是從下而上的,形狀恰似埃及的金字塔,越低層範圍越廣闊;好像一座建築物,基礎必須要鞏固,上層才能夠安穩。爲了要明示叁大類的法門與五乘法關系,特列圖表于左:
(圖略)
在叁大類的法門中,人天道是著重于修福的,實行布施、戒殺、放生 、救濟、以及興辦與樂助一切福利人群社會的慈善事業,都是修福。解脫道是著重于修慧的,聽聞佛法、研究佛學、受持戒律、拜佛、念佛、參禅等,都是修慧的。
我們修學佛法,既不應以人天道爲滿足,也不宜以解脫道爲究竟:“我自己要求斷除煩惱解脫生死,同時也要使一切衆生斷除煩惱解脫生死。”這種自救而救人、自利而利他、入世而不戀世、出世而不獨善的菩薩精神,才是我們要學習的!其實,自己要求斷除煩惱解脫生死,就是修慧;困使一切衆生斷除煩惱解脫生死,也就是修福。福慧雙修,便是菩薩道,而菩薩道才是學佛的正道。一個學佛的人,要以福利人,以慧淨已。以福利人,則能不厭有情;以慧淨已,則能不著情欲。不厭有情,不著情欲,才能入世而不戀世,出世而不獨善,不忘世間而救度世間。
我國佛教徒的修行,一向偏重于修福,對于修慧,則注重者少;舉行吉祥法會,布施求福的善信,蜂擁而至;可是研究佛法,參加的人就寥寥無幾了;這是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希望我國有更多修學佛法的人士,發揚正信的佛教,提倡研學佛法,勤修慧業,淑正人心,能本著“我自己要求斷除煩惱解脫生死,同時也要,使一切衆生斷除煩惱解脫生死”的菩薩精神,獻身佛教,舍已利人,把佛法的福慧二個巨輪同時推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