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陀的教育 十二 佛陀的教育

  佛陀的教育

  佛教是現在世界上的叁大宗教之一, 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佛陀,也就順理成章地被稱爲宗教家。

  其實,釋迦牟尼佛陀正如孔子,一生盡瘁于教育,是古今人類的導師。所以,與其稱釋迦牟尼佛陀爲宗教家,不如稱他爲教育家,來得更爲恰當。

  釋迦牟尼佛陀所施行的教育,有二大原則:一爲契真理,二爲協時機,契真理爲所施的教育,必符合諸法的實相,這是佛陀教育的本質;協時機爲所施的教育,必適合大衆的程度,這是佛陀教育的作用。佛陀一生所施的教育,因對象不一,故其教育的內容,也有深淺之別,但其目標還是一致的,所以說:“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

  佛陀一生的曆史,要是把有關教育的部份抽起不談,幾乎沒有什麼可說了,所以稱佛陀爲一位教育家,的確是名副其實的。

  這位生于二千五百年前,印度文明古國的大教育家,是內本其所證悟的真知灼見,外冶印度古代各種的學術思想,來施行他的教育,茲分叁段來敘述它?一、教育的目的

  佛陀本來是一位王子,因他聰穎過人,所以對教育的要求特別高,他從小就開始受教育,到了青年時代,已博通了各種高深的學問,而且對于武術,也有精湛的造詣,但是他覺得這些學識,都不能令他安身立命,于是,他離開了王宮,出家去過尋師問道的生活,先後拜訪了好多位當時印度有名的大宗教師,跟隨他們學習,雖已學通了他們的學識,但仍不能滿足他對教育的需求;最後,他在菩提迦耶的一棵菩提樹下面深入禅定。在一天晚上黎明之前,天上明星閃爍的刹那,他豁然大覺大悟起來,突破了人生宇宙的大秘密,發現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從此,他對人生的實相與宇宙的真理,了如指掌。這時,才得到真正的安身立命,滿足他最高的需求。

  佛陀覺悟以後,到處弘揚佛法,施行覺悟的教育,把自己所覺悟的真理,宣示出來,使接受他的教育的人,也能得到覺悟。所以佛陀的教育,是一種覺悟的教育。

  人生有種種痛苦的逼迫,這都是由于我們內心的種種煩惱,驅使我們去造業,遂致有種種痛苦的産生;而煩惱之起,起于無明。什麼叫做無明呢?無明就是不覺——不覺悟人生的實相,不覺悟自己不受痛苦的本來面目——佛性。如果聽聞了佛法,接受佛陀覺悟的教育,依照佛陀所指示的修養方法去實踐,最後獲得了覺悟,便能斷惑證真,離苦得樂,這是佛陀教育的目的。二、教育的類別

  佛陀教育的目的,雖然只有一個,可是人類的個性與志趣,卻是千差萬別的,佛陀爲了要“隨機施教,應病與藥”,也就開示了各種不同的佛法,把個性與志趣不同的人類,分門別類地施以適當的教育:

  有一種人,相信因果,知道我們的生命是長遠的,有前生,也有後世;而我們現在的一切行爲,一定會影響于將來的,因而要爭取將來優裕美滿的生活,佛陀爲了要適應這種類型學生的需求,就施以“五戒”、“十善”等人天乘法的教育。

  另有一種人,進一步的明白優裕美滿的生活,並不能持久,而生老病死的種種痛苦,卻是時時在緊逼著我們,因而對人世生起了厭離心,要求解脫生死的痛苦,佛陀爲了要適應這種類型學生的需求,就施以“四谛”、“十二因緣”等聲聞乘法的教育。

  還有一種人,了解到人生宇宙是相依互存的,人人與我都有密切的關系,因而發願舍己爲人,自利利他,自救救人,希望一切衆生都能得到解脫。佛陀爲了要適應這種類型學生的需求,就施以“六度”、“四攝”等菩薩乘法的教育。

  這叁種類型的教育,是由淺至深,由低至高,循序漸進的,恰如現在世界各國所推行的普通教育,由小學而中學,由中學而大學一般。佛陀的教育1、人天乘法——小學2、聲聞乘法——中學3、菩薩乘法——大學普通的教育

  教育是要講成績、講效果的。有成績有效果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反之,便是失敗的教育,佛陀施行的教育,特別注重這一點;所以,凡是經過佛陀教育的人,不論他本來有什麼壞行爲壞習慣,一切佛陀教育的薰陶,無不改惡從善。

  當佛陀在世時,常常召開檢討會,讓學生們自由坦白報告 各人的功過得失,以便檢討各人學習的成績與效果。

  有一次,在檢討會中,有個學生名叫須陀的站起來說:“我從前是個守財奴,視財如命,自從接受佛陀的教育後,完全改變了,我拿財物布施給人,雖然家財一天天的減少,但我的心情卻一天天的愉快起來!爲什麼我會這樣樂善好施呢?因爲我受了佛陀因果報應的教育,知道種善因必獲善果,爲了爭取將來優裕美滿的生活,我很願意這樣做。”

  接著,又有一個學生名叫阿迦達的,也站起來說:“我從前膽子小又怕苦,自從接受佛陀的教育後,完全改變了,我單獨一個人,到深山裏去修行,天冷我不畏,毒蛇猛獸也不怕,肚子餓了,采些野菜充饑。我所以要這樣勤苦修行,是因爲聽了佛法,了解人世無常,生死迫切,對人世生起了厭離心,所以放下一切,修習禅定。”

  最後站起來的,是個斷了一只手臂的學生,名叫旃陀,他說:“我自接受佛陀的教育以來,一面自修佛法,一面積極利人;有一次,鄉村裏發生水災,房屋被水淹沒,人死很多,我坐在一只大木盆裏,隨水漂流到鄰村去,就在那裏發動勸募食物,救濟災民;當施赈時,災民既多,擠著搶食,我在人群中,被擠斷了一只手臂;但我那時神情興奮,只顧分發食物給災民,竟然忘記了自身的痛苦。我爲什麼要這樣做呢?因我聽了佛法,了解到人生相依互存的道理,所以願意舍己爲人。”

  上面這叁個學生,剛好代表著叁種類型的學生:第一個須陀樂善好施,代表受佛陀“五戒”、“十善”等人天乘法教育的學生;第二個阿迦達勤苦修行,代表受佛陀“四谛”、“十二因緣”等聲聞乘法教育的學生;第叁個旃陀舍己爲人,代表受佛陀“六度”、“四攝”等菩薩乘法教育的學生。從他們坦白的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接受佛陀教育後的態度,跟從前作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由此,可以證明佛陀教育的成功。

  佛陀自從叁十歲成道以後,一離開菩提迦耶,就席不暇暖地去推行其覺悟的教育,四十九年如一日;凡是受他教育的學生,都深深地受到感化,而畢生信受奉行;他的學生,從國王、後妃、大臣、以至平民、乞丐、奴隸,應有盡有,遍布於社會上的每一個階層。至於他實施教育的場所,概括地說,也可以分爲叁類:

  一、精舍說法——佛陀成道後不久,就到中印度的摩竭陀國。頻婆娑羅王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林中,建築了一座有十六個大院七十二間大禮堂的竹林精舍,給佛陀說法。後來,薩羅國的給孤獨長者和祗陀太子合建了一座堂皇華麗的祗園精舍,請佛陀說法;所以佛陀四五九年施行教育期間,常在王舍城與舍衛城之間來往,而竹林精舍與祗園精舍,遂並成爲佛陀主要的教育場所了。此外,佛陀也曾在其他地方的精舍說法。

  二、應供開示——受佛陀教育的人,各階層都有,他們常請佛陀到家裏去應供,飯後開示佛理,給全家的人聽,很多人因此而皈依佛陀,棄惡從善。例如:耶舍的父親請佛陀到家裏去應供,耶舍的母親聽佛陀的開示後,皈依佛陀,做個在家學佛的女居士;給孤獨長者有個媳婦,叫做玉耶,自恃美麗而驕傲,瞧不起公婆和家裏的人,有一次,佛陀在也家裏應供後,對她開示:“佼美的容貌,只是外表美;而端正的心行,才是內在美;真正的美人,必須內外俱美……”玉耶聽了,心中的驕傲頓消,皈依佛陀,做個克盡婦道的在家弟子。類此,在信徒的家裏開示,受這種教育而行善的學生,多到不勝枚舉。

  叁、民間布教——佛陀成道後,在四十九年施行教育期間,除在精舍說法之外,也常深入民間,在恒河兩岸的各城市、各鄉村布教;並派他的弟子,到各處弘法。當時印度的社會,階級製度非常嚴格,最低層的奴隸階級,是沒有受教育的機會的;可是佛陀提倡佛性平等,打破階級製度,尊貴的王族與低賤的奴隸,同樣可以學習佛法,受佛陀的教育。佛陀的教育是大衆化的,他自己所覺悟的真理,雖然很深,但是他能夠深入淺出,引用民間的故事,及作種種的譬喻,予以開導,所以各階層的人民,都能接受他的教育。

  上述精舍說法,應供開示和民間布教的教育,類似現代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

  佛陀1、精舍說法——學校教育2、應供開示——家庭教育3、民間布教——社會教育現代叁種教育

  生在二千五百年前的佛陀,他所推行的普遍教育,已經注意到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必須兼行並重,這不能不說他是一位先知先覺的大教育家了。

  叁、教育的方法

  佛陀是一位大覺悟大智慧的人,他教育的方法很多,隨機應變,不一 而定;他常在說法之前,入定觀察聽衆的根性,然後決定用什麼方式來說法。最奇特的是他說法時,所用的言詞巧妙,能使出身不同和知識高低的人,都能了解;每個人都覺得佛陀這些話,好像是專爲自己而說的,因之而感到歡喜與滿足。下面隨舉數點,以見其教育方法的一斑:

  (一)戒定慧叁學兼施——佛陀的教育,著重於戒、定、慧叁學兼施。他先教戒學,命學生修養品德;次教定學,給學生鍛煉身心;再教慧學,使學生啓發智慧。因爲由戒生定,由定發慧,這是佛陀施教一定的次序。佛教的經、律、論叁藏,所以成爲千百年來佛教徒信受奉行的聖典,就是因爲經藏能诠定學,律藏能诠戒學,論藏能诠慧學。佛陀的戒、定、慧叁學的教育,正如現在的德、智、體叁育。叁學1、戒學——教育2、定學——體育3、慧學——智育叁育

  雖然,如果詳細加以分析與比較,則有下列叁點的不同;

  1、叁學是一貫性的,先後秩序分明;叁育則互無連系,各別施行。

  2、現在的體育,只注重身體的鍛煉,而定學乃包括身體與心靈的鍛煉,尤其注重於心靈的鍛煉。

  3、德、智、體叁育,只是世間的教育,而戒、定…

《佛陀的教育 十二 佛陀的教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