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陀的教育 十二 佛陀的教育▪P2

  ..續本文上一頁、慧、叁學,卻是通於世間與出世間的教育。

  叁育———世間的教育

  叁學———出世間的教育

  再說,現在的德、智、體叁育,有人再加上美育和群育,成爲五育;這在佛陀的教育中,早就俱備了。因爲美育的訓練,目的在陶治性靈,使人的性情,趨向真善美的境地;而佛陀教學生靜坐,收攝心猿意馬,去掉妄想雜念,使人精神統一,心靈甯靜,以期悟入本性,實是更有效而更高超的陶治性靈鍛煉心性的美育。至於群育的訓練,目的在使人親愛互助,合群和諧;佛陀舍己爲人,恒順衆生,無條件地爲人群服務的教育,顯然是更積極而更完整的群育。

  (二)言教與身教並重——言教,是用語言傳授的教育;身教,就是以身作則的教育。現在的教育,多注重言教;而忽略了身教;佛陀的教育,則是言教與身教並重。

  在言教方面,佛陀常常接受學生們的提問,從解答問題中,發揮精警的言論,藉以灌輸智識給學生們;例如《金剛經》裏面解答:“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這在現代的教學法上,類似注入式教法中的演講式教法;但是他的講述,能夠深入淺出、娓娓動聽!就是講了一兩外鍾頭,也不會使學生們感到厭倦入睡。有時也有由佛陀發問,命學生解答,然後隨其所答,作適當的評判與指正;例如《楞嚴經》裏,“七處徵心,十番辨見”;這在現代的教學法中,屬於啓發式 教法中的課題式教法。還有一些是佛陀與學生相互盤诘,在問答中,揭出人生的真理;例如 《大寶積經》裏佛陀與妙慧童女一連串的問答,揭出了十點世出世間的妙谛;這在現代的教 學法中,又像是啓發式教法中的問答式教法。

  說到身教,這是佛陀教育的特點;佛陀以身作則的教育,散見於很多佛典中,這裏隨便舉出幾點:有個老比丘眼睛有毛病,縫袈裟時要穿針看不到,佛陀替他穿針。有個比丘平時不肯爲病人服務,到了自己生病時,沒人照顧他,佛陀就替他洗身體,照顧他的飲食,又很誠懇地說道理給他聽,勸他以後要多多爲病人服務。這都是爲人群服務的示範教育。釋迦族跟拘利族的人爭水,佛陀不辭勞苦,從遙遠的地方趕去,替他們調解。毗舍離城疫症流行,佛陀不怕傳染,特地進城去安慰病人,教育病人。這都是慈悲救世的示範教育。提婆達多叁番四次謀害佛陀,佛陀不但沒有恨他,反而用慈和的話去教誨他。這是冤親平等的示範教育。其實,佛陀本來是一位太子,養尊處優,他能夠看王位如敝屣,視富貴若浮雲,出家去過叁衣一缽的清淡生活,就這種難舍能舍,難行能行的偉大人格來說,已夠做學生的榜樣,是最好的實踐示範教育了。

  (叁)特殊的個別教化——佛陀每次在精舍說法,或到民間布教,聽衆都是成千上萬,最少也有幾百個人,這可以說是集體教育。到信徒家裏應供後的開示,聽衆多則一百幾十,少則叁五個人,這就好像現代教學法上的分組教學。但是,還有一些學生,由於其根性特殊,佛陀卻要一個人一個人的個別予以教育的,這種個別輔導的教學法,類似美國柏克赫斯特女士所創的“道而頓製”。在佛陀的教育中,接受這種個別教化的人,也多得難以計算的,這裏舉出叁論,於此可見其一斑:

  A、傻子變聰明——周利特是個傻子,跟他的哥哥出家,一首四句的偈,叁個月都學不成,哥哥趕他回家,他傷心到哭起來,佛陀問他,他說:“我是一個最愚笨的人,叁個月學不會一首偈子,怎樣辦?”佛陀安慰他道:“愚笨而自己不知愚笨,才是真愚笨;你自知愚笨,就不是真愚笨了。”佛陀教他讀“拂塵、除垢”兩句簡單的法語,天天抹桌子、掃地;經過一段時間後,特心開意解了,他由拂除外在的塵垢,進而拂除內心的塵垢——煩惱,煩惱一消,智慧就開朗了。

  B、音樂家悟道——音樂家聞二百億,是個富家子弟。這位嬌生慣養的青年,過著刻苦的出家生活,心急求進,身體就漸漸衰弱了。佛陀要教他修行的方法,卻先問他:“你彈琴,如果弦子太緊會怎樣?”聞二百億答道:“會斷!”佛陀再問:“太松呢?”答道:“沒有聲音。”佛陀說:“修行也和彈琴一樣,不要太緊,太緊則心躁急起來;也不要太松,太松就放逸散亂了;應該要把心放得平和,不緊不松才可以。”聞地百億照佛陀的教訓去修行,果然心平氣和,不但身體逐漸恢複健康,而且不久也就悟道了。

  C、凶暴者自新——鴦崛摩羅跟一位婆羅門教的老師學習,老師的太太愛上鴦崛摩羅,趁機向他示愛,遭鴦崛摩羅拒絕。那師娘惱羞成怒,反誣鴦崛摩羅調戲她,老師信太太的話,要害鴦崛摩羅,就對他說:“你去殺死一百個人,把他們的手指貫穿起來,系在頸項上,就可以升天了。”鴦崛摩羅聽老師的話,把心一橫,拿刀出來,到處殺人;殺到九十九人時,他的母親來了,他想:“我殺了九十九人,只差一個,就可以升天了;雖是母親,也只好殺來湊數。”然而當他要去殺母親時,佛陀蓦然出來;於是,他丟下母親,要去殺佛陀,可是等他靠近時,看到佛陀的威光,他像發狂的心安定了,丟去了手上的刀,向佛陀跪伏下去,經過佛陀的一番教育之後,這個凶暴者終於改過自新了。

  綜上所述,佛陀雖是誕生於距今二千五百年前,然其實施教育的各種方法,卻極符合現在最新的教育;所以他的教育,不特仍然適用於今日,且其戒、定、慧叁學兼施,言教與身教並重的教育設施,於目前偏重智、體與言教的教育,的確有補偏救弊之功。

  

《佛陀的教育 十二 佛陀的教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