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慧、三学,却是通於世间与出世间的教育。
三育———世间的教育
三学———出世间的教育
再说,现在的德、智、体三育,有人再加上美育和群育,成为五育;这在佛陀的教育中,早就俱备了。因为美育的训练,目的在陶治性灵,使人的性情,趋向真善美的境地;而佛陀教学生静坐,收摄心猿意马,去掉妄想杂念,使人精神统一,心灵宁静,以期悟入本性,实是更有效而更高超的陶治性灵锻炼心性的美育。至於群育的训练,目的在使人亲爱互助,合群和谐;佛陀舍己为人,恒顺众生,无条件地为人群服务的教育,显然是更积极而更完整的群育。
(二)言教与身教并重——言教,是用语言传授的教育;身教,就是以身作则的教育。现在的教育,多注重言教;而忽略了身教;佛陀的教育,则是言教与身教并重。
在言教方面,佛陀常常接受学生们的提问,从解答问题中,发挥精警的言论,藉以灌输智识给学生们;例如《金刚经》里面解答:“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在现代的教学法上,类似注入式教法中的演讲式教法;但是他的讲述,能够深入浅出、娓娓动听!就是讲了一两外钟头,也不会使学生们感到厌倦入睡。有时也有由佛陀发问,命学生解答,然后随其所答,作适当的评判与指正;例如《楞严经》里,“七处徵心,十番辨见”;这在现代的教学法中,属於启发式 教法中的课题式教法。还有一些是佛陀与学生相互盘诘,在问答中,揭出人生的真理;例如 《大宝积经》里佛陀与妙慧童女一连串的问答,揭出了十点世出世间的妙谛;这在现代的教 学法中,又像是启发式教法中的问答式教法。
说到身教,这是佛陀教育的特点;佛陀以身作则的教育,散见於很多佛典中,这里随便举出几点:有个老比丘眼睛有毛病,缝袈裟时要穿针看不到,佛陀替他穿针。有个比丘平时不肯为病人服务,到了自己生病时,没人照顾他,佛陀就替他洗身体,照顾他的饮食,又很诚恳地说道理给他听,劝他以后要多多为病人服务。这都是为人群服务的示范教育。释迦族跟拘利族的人争水,佛陀不辞劳苦,从遥远的地方赶去,替他们调解。毗舍离城疫症流行,佛陀不怕传染,特地进城去安慰病人,教育病人。这都是慈悲救世的示范教育。提婆达多三番四次谋害佛陀,佛陀不但没有恨他,反而用慈和的话去教诲他。这是冤亲平等的示范教育。其实,佛陀本来是一位太子,养尊处优,他能够看王位如敝屣,视富贵若浮云,出家去过三衣一钵的清淡生活,就这种难舍能舍,难行能行的伟大人格来说,已够做学生的榜样,是最好的实践示范教育了。
(三)特殊的个别教化——佛陀每次在精舍说法,或到民间布教,听众都是成千上万,最少也有几百个人,这可以说是集体教育。到信徒家里应供后的开示,听众多则一百几十,少则三五个人,这就好像现代教学法上的分组教学。但是,还有一些学生,由於其根性特殊,佛陀却要一个人一个人的个别予以教育的,这种个别辅导的教学法,类似美国柏克赫斯特女士所创的“道而顿制”。在佛陀的教育中,接受这种个别教化的人,也多得难以计算的,这里举出三论,於此可见其一斑:
A、傻子变聪明——周利特是个傻子,跟他的哥哥出家,一首四句的偈,三个月都学不成,哥哥赶他回家,他伤心到哭起来,佛陀问他,他说:“我是一个最愚笨的人,三个月学不会一首偈子,怎样办?”佛陀安慰他道:“愚笨而自己不知愚笨,才是真愚笨;你自知愚笨,就不是真愚笨了。”佛陀教他读“拂尘、除垢”两句简单的法语,天天抹桌子、扫地;经过一段时间后,特心开意解了,他由拂除外在的尘垢,进而拂除内心的尘垢——烦恼,烦恼一消,智慧就开朗了。
B、音乐家悟道——音乐家闻二百亿,是个富家子弟。这位娇生惯养的青年,过着刻苦的出家生活,心急求进,身体就渐渐衰弱了。佛陀要教他修行的方法,却先问他:“你弹琴,如果弦子太紧会怎样?”闻二百亿答道:“会断!”佛陀再问:“太松呢?”答道:“没有声音。”佛陀说:“修行也和弹琴一样,不要太紧,太紧则心躁急起来;也不要太松,太松就放逸散乱了;应该要把心放得平和,不紧不松才可以。”闻地百亿照佛陀的教训去修行,果然心平气和,不但身体逐渐恢复健康,而且不久也就悟道了。
C、凶暴者自新——鸯崛摩罗跟一位婆罗门教的老师学习,老师的太太爱上鸯崛摩罗,趁机向他示爱,遭鸯崛摩罗拒绝。那师娘恼羞成怒,反诬鸯崛摩罗调戏她,老师信太太的话,要害鸯崛摩罗,就对他说:“你去杀死一百个人,把他们的手指贯穿起来,系在颈项上,就可以升天了。”鸯崛摩罗听老师的话,把心一横,拿刀出来,到处杀人;杀到九十九人时,他的母亲来了,他想:“我杀了九十九人,只差一个,就可以升天了;虽是母亲,也只好杀来凑数。”然而当他要去杀母亲时,佛陀蓦然出来;於是,他丢下母亲,要去杀佛陀,可是等他靠近时,看到佛陀的威光,他像发狂的心安定了,丢去了手上的刀,向佛陀跪伏下去,经过佛陀的一番教育之后,这个凶暴者终於改过自新了。
综上所述,佛陀虽是诞生於距今二千五百年前,然其实施教育的各种方法,却极符合现在最新的教育;所以他的教育,不特仍然适用於今日,且其戒、定、慧三学兼施,言教与身教并重的教育设施,於目前偏重智、体与言教的教育,的确有补偏救弊之功。
《佛陀的教育 十二 佛陀的教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