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四攝法
佛教是個注重于道德的實踐的宗教,研究佛學,切不可當作一種學問來研究,必須在理解之後,就要切實去履行,所謂“解行並重”,即是這個意思。一個決志學佛的人,對于佛法如果能夠做到“解行並重”,把佛法與生活打成一片,這就是以佛法來作爲道德行爲的修養准繩了。這樣,才能夠攝化衆生,才能夠獲得佛法真正的利益。
那麼,一個修行者,到底要以什麼來作爲修養的准繩呢
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佛陀,曾經開示“四攝法”,這就是修養准繩。
“四攝法”的“攝”字,是攝受的意思,也可以解釋爲領導:一個學佛者想要影響別人,攝化別人,使另人接受自己的意見。使別人也和自己一樣有向善向上的進取心,那他就必須要有方法,這方法就是現在要說的“四攝法”。
一、布施攝:布施是佛學上的術語,它的意思是幫助;幫助人家的好行爲,就叫做布施。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很多,有些人需要物質的幫助,有些人則需要精 神的幫助;需要物質的,我們能夠給他金錢或東西的幫助,這叫“財布施”。需要精神的,我們能夠義務給他各種知識,技能、真理的教授,這叫做“法布施”。還有一些人受到威脅,心裏害怕,我們能夠安慰他,或幫他設法解除威脅,使他心裏安定,這叫“無畏布施”,我們能夠常常這樣去幫助人家,在自己方面,既可養成樂善好施的精神,而對于他人,必將懷著感恩的心情,漸漸地接受我們的教化。
說到把自己的金錢布施給人家,一般人總以爲我施給人家一塊錢,我自己的錢就少了一塊,我施給人家十塊錢,我自己的錢便少了十塊:殊不知從佛法上說,布施是種福田,不是用加減的算法可以計算的。什麼叫種福田呢
布施給人家,好像播種在田地裏,到將來收成時,那所播的種不但不會減少,反而增加了好多倍。我們看見現實的社會上那些慈善家,天天布施,他的家産不但不會減少,反而不斷增加起來;而那些經常接受人家布施的,他們經過了好多年,仍舊還在過著貧困的生活;從這,也就可以證明布施的確是在種福田了。從前有人說:“施財猶如井中水,一邊吊打一邊盛;叁日五日不打水,何曾淹到井檻邊
”實在是至理名言。
中國宋朝時候,有一位文武全才的文學家,叫做範仲淹,他在“嶽陽樓記”那篇文章裏,有兩句格言,到現在還給很多讀書人傳誦著;那兩句格言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位範先生做了幾十年的大官,他所得的俸祿,除了自己節儉使用之外,余下的錢,統統拿去布施;得到他救濟的人,多到難以計算。後來,他在蘇州買了一所“南園”,打算要來做自己的住宅。一天,有個看風水的先生對他說:“此屋風水很好,後代必出公卿。”換了一個自私的人,知道這屋子可以使自己後代子孫興旺發達,實在是求之不得了;可是範先生存心助人,他就沒有這樣的企圖,他想:“如果此屋真的後代能出公卿的話,只有自己一家人享受,那有什麼用
應該讓社會人士大家共同享有,多出一些有才幹的人,來爲社會國家做事才好。于是,他把“南園”獻出,改建爲學堂(學校),讓蘇州的子弟,都可以在那裏讀書。這種舍己爲群的布施精神,何等偉大!實在值得大家學習。後來,蘇州那個地方,果然人才輩出;可是範先生的四個兒子,也都做了大官。從佛教緣起的道理說,個人與社會群衆之間,本來是息息相關的;所以一個爲社會群衆謀幸福的人,到頭來自己也會得到幸福,所謂“利他則成自他兩利”。這道理從範先生存心利人的因果事實,也就可以得到證明了。
二、愛語攝:愛語是說慈愛的話。人類是感情的動物,所以我們和人家接觸的時候,要用愉快的態度來對待他,跟人家談話時,要用慈和的語言來表達;這樣,才能使大家感情融洽,意氣相通。我們如能常常這樣和顔悅色與人相處,在自己方面,既可以養成和藹友好的態度,而對于他人,必將因你和藹的態度與慈愛的語言,留下了好印象,懷著好感,而接受你的善言教化了。
有些人跟人家說話,不懂禮貌,粗暴驕傲,因爲這樣,好好一件事情,給他一說就說壞了,結果,把事情弄僵了,彼此不歡而散;可是同樣的一件事情,換個說話溫和有禮的人去說,一說就成功,不但得到對方的完全同意,而且彼此又聯絡了感情,感情融洽,以後什麼事情都好說了。這兩種人說同一件事,到底爲什麼會有這樣相反的結果呢
因爲前者說話不懂得“愛語”而後者懂得了“愛語”呀!
愛語,不但能使親戚朋友友愛地相處,同時也能促進人群社會的親善和諧。
我們要說的愛語,大概有下列叁類:
一、勸慰語——人家遇到生病,或者受到災難,要用溫柔的話去安慰他;人家心裏恐怖,或者意志消沈,要用勉勵的話來勸解他;這樣,你雖然沒有什麼力量去幫助他,可是因爲你的同情的態度與勸慰的語言,他會得到精神的安慰,因之而感激你。
二、勝益語——這是使人更進一步去努力進修的話。例如:有的朋友說得一口流利而標准的外語,由于人給他的激勵,使他更進一步去學習外文。有的朋友在大學裏考得成績優異, 由于你給他的激勵,他發奮努力,繼續深造,准備去考研究生。有的朋友信仰佛教,由于你給他的激勵,他進入佛學研究院,參加佛教的活動等。
叁、贊美語——這是稱贊人家令人爲善的話。每個人都有他的長處,我們應該贊揚他的長處,不要說他的短處,使他歡喜,鼓勵他向上進取。韓愈在“原毀”那篇文章裏,說古代的君子,他的待人“輕以約,故人樂爲善。”到底是怎樣的“輕以約”呢
他說:“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爲良人矣;能善是,是足爲藝人矣。”取其一,不責其二;即其新,不究其舊;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爲善之利。”我們稱贊人家的長處、好處,目的是在鼓勵他向上的心。
中國宋朝文學家蘇東坡,是個虔誠的佛教徒,他跟佛印禅師很要好,常在一起參禅論道。一天,佛印和東坡,一齊穿著大袍,在禅堂裏對面坐著,東坡問佛印道:“你看我坐著,像個什麼
”佛印看東坡正襟危坐,規規矩矩,很是莊嚴,就贊美他道:“你像尊佛!”東坡聽到這贊美的話,滿懷高興起來!一會兒,佛印回問東坡:“你看我呢
”東坡很調皮,他看佛印穿著大袍,婆娑于地,就開個玩笑說:“師父像一堆牛糞。”佛印聽了,默然不語。東坡洋洋得意,以爲這次的玩笑開得勝利了,回家把事情的經過,告訴他的聰明的妹妹蘇小妹,說自己每次跟佛印對辯,都輸給他,這次卻得到勝利了。小妹聽了,笑對東坡說:“哥哥!又是你輸了。”東坡不解,追問小妹道:“爲什麼
”小妹說:“師父的嘴裏走出一尊佛,哥哥你的嘴裏拉出一堆牛糞;你的臭嘴巴,還不是輸了嗎
”東坡這才省悟,原來說人家的便宜話,吃虧的還是自己。這則故事,說明說人家的便宜話要不得,而說贊美人家的話,到底是于人于己都有益的;好像佛印禅師說的贊美話,那就值得我們學習了。
叁利行攝:利是利益,行是行爲,利益人家的行爲,叫做利行。從佛法的觀點說:這個社會是緣起相關的,社會的好壞,都會影響到個人;所以我們必須養成公德心,時時關心到大衆的福利;對于大衆的福利事業,必須盡自己的所能,貢獻力量,竭盡自己的知識能力,去爲大衆謀福利。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這是中國古聖先賢流傳下來的格言。各位!如果有人對待我們刻薄,我們一定會感到不高興;要是人家對待我們寬厚,那我們也一定會覺得很歡喜。假使有人問我們:“你們要人家刻薄地對待呢
還是要寬厚地對待呢
”我想:我們一定會不約而同地回答道:“寬厚。”但是,俗語說得好:“你要人家怎樣對待你,那你就應先要怎樣對待人。”這樣是說:我們希望別人待我們寬厚,就應該主動地先要寬厚地待人,然後人家才會寬厚地對待我們呀!
要怎麼樣去寬厚待人呢
當人家遇到困難或麻煩的時候,需要我助以一臂之力,他的困難或麻煩才能解除,那我就要義不容辭地給予方便,使他的困難或麻煩迎刃而解。朋友甲與朋友乙發生誤會,兩個人吵起架來,快要動武了;或者雙方將訴諸法律,對簿公庭了;我須先用婉言的好話勸解雙方,曉以正義,使他們息怒,然後探詢雙方,找出其誤會的所在,個別地替他委婉解釋,使他們言歸于好。
有些人說:人家的困難麻煩,吵架動武,或者打官司,是人家的事,與我何幹
我何必費神費力去幫他解決,又何必替他們雙方釋疑言好呢
這是所謂“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自私者的想法,不足爲訓。說到這兒,我想起幾年前報章上一則火災新聞,卻是可以給自 私者一個很好的教訓:
有A、B、C叁家,毗連而居;A家住著一對夫婦,是新婚不久的;B家兩兄弟,都和他們的妻子住在一起;C家叁兄弟,剛好都是還沒結婚的。有一天晚上,A家忽然發生火災,起初火勢不大,丈夫忙著救火,妻子跑到屋外喊救,恰巧B家的兩兄弟都不在家,他們的家屬聽到喊聲,急急忙忙跑出來,一看火已燒到屋頂了,女人膽小力弱,幫不了忙,跑到C家打門,想要叫醒叁兄弟去救火,那知C家叁個兄弟一樣的自私,抱著“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態度,不肯起身去幫人家救火;于是,火勢越來越大,很快地蔓延到B家,且由B家燒到C家來;這時,那自私的叁兄弟才著急起來,連忙把東西搬出去,可是他們的東西還沒搬完,大火已燒到前門了。這一連叁間屋子,沒有多久,燒得一幹二淨了。這則火災的故事,正可說明不肯幫人家的忙,人家固然得不到好處,但是結果自己也蒙受到損失
從佛教緣起的道理看,世界上沒有一件事物,可以離開別的事物而單獨存在的;社會上也沒有一個人,可以離開其他的人而單獨存在的。所以,我們不應該把私人的利益看得太重,而忘記了我所依存的社會群衆;而應該將個人融化在社會群衆中,去爲社會群衆謀福利。
從前有個縣長,有一天到鄉村去巡察,他看見有個白發蒼蒼的老公公,彎著腰在路旁種樹。
“老伯,你辛苦了,你種什麼樹
”縣長走近去問道。
“噢!”老公公看到是縣長,忙放下鋤頭,向縣長行個禮,然後微笑地答道:“我種松樹,這樹長大後高大郁茂,樹下可乘涼。”
縣長向老公公打量一番後,很關切地問道:“看來你的年紀已經不少了,這樹對你究竟有什麼用呢
”
“人,不應該只爲自己打算,而忘記了社會人群的!”老公公溫和而堅決地說道:“我是信仰佛教的,佛陀教人要盡自己的能力,去做利益人群的事。所以,我種這樹,並不希望看它長大,自己享受,而是希望它將來長大成蔭,能供公衆乘涼的。假使每個人都只爲自己個人打算,而忘記了社會群衆,都只管眼前的事,而不考慮將來的事,那麼我們的國家社會,怎能繁榮與進步呢
”
縣長聽了老公公這一番話,若有所悟地點頭說道:“老伯!我今天領受你的教益很多了。你說得對,你做得好,你的言論行爲,許多大學者都不及你,你實在可以做大衆的模範。”縣長很恭敬地向老公公行個禮,然後離去。
各位!老公公知道種一棵松樹,長大成蔭,起碼也要十年以上,將來在樹下乘涼的,一定是後輩的人,他自己根本就沒有份兒了,但是他要去種,他還很認真地去種,這是爲什麼呢
因爲他了解到“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道理,所以能夠將個人融化在社會群衆中,去替社會群衆做事,這種公而忘私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獅子和老虎,都是非常凶惡的野獸,許多人看到它們,都很害怕,但是馴養它們的人,天天跟它們在一起,還要指導它們表演,有時甚至打罵它們,也不會給它們咬傷。很多人覺得奇怪,其實,一點也不奇怪,只要能使它們知道你對它們好,不會傷害它們,它們便自然而然地服從你,聽你指揮,不會隨便傷害你了。我舉出這個例子,是要說明凶惡的野獸尚且這樣,何況萬物之靈的人類。人類是富于感情的,我們如能時時替人們服務,處處爲人們著想,那人們一定樂意接近我們,接受我們的化導了。
四、同事攝:同事是佛學上的專有名詞,跟我們平常稱同在一塊兒做事的人叫同事不同。佛陀教導我們:每一個人,必須要有與大衆合群生活的修養。我們知道,魚是在水裏生活的,人是在社會上生活,時時都要和別人往來接觸的;所以個人與社會大衆之間的關系,就好像魚和水一刻也不能離開一樣。我們必須與大衆一起服勞,共同做事;快樂幸福與大衆共享,艱難困 苦與大衆同受,把自己同化在大衆之中,與大衆打成一片,這叫做“同事”。
社會上有一些人,跟人家格格不入,所以他的朋友也就少了。研究這些人的心理,主要有兩點,那就是自私和自大:自私是只顧自己的利益,不管他人的死活,處處要占人家的便宜,讓別人去吃堀。自大則自己以爲自己了不起,目中無人,不管人家有多大的本領,有多高的人 格,總是瞧不起他。對治這種心理上的毛病,要多薰習佛教緣起無我的真理,學習禮讓謙和的精神,對待任何人,都要謙虛和氣,即使是品德才能地位不如我的,也不好瞧他不起,應該要愛護他們,體貼他們。
從前法國有位大將軍,名叫拿破侖,他是世界上有名的英雄;當他率領著軍隊攻打馬涅斯特時,有一天晚上,他親自去巡視陣地,發現有一位站崗的哨兵,在樹下睡覺;拿破侖看了,起初很生氣,但他畢竟是一位有修養的將軍,他想到這位哨兵一連打了幾天大仗,實在是太疲倦了,因而同情他,把那哨兵的槍拿起來,親自替他站崗。半小時後,那哨兵醒了,看見拿破侖拿著槍在站崗,怕得全身都發抖起來,趕快跪下去向拿破侖謝罪;拿破侖說:“我知道你長途奔跑,連打幾天大仗,太疲倦愛睡了;但是,哨兵是全軍的生命,以後不可再做這樣的事了!”拿破侖能這樣體貼與愛護他的部下,所以得到全體士兵的服從與效忠。
我們無論在何時何處,絕不可把自己當作高高在上的優越者,應與大衆同甘共苦,一起服勞,這樣才能與大衆打成一片,感情融洽,而使大衆接受我們的教化。
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四件事,是佛陀教人合群生活攝化大衆應有的修養,我希望在座各位佛教同道們,大家遵照佛陀所指示的這四件事,來訓練自己,以期將來爲社會服務;自己既有光明的前途,也引導大衆走上光明的大道。
《佛陀的教育 叁 略談四攝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