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威德自在菩薩
于是威德自在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爲我等分別如是隨順覺性,令諸菩薩覺心光明;承佛圓音,不因修習而得善利。
于是威德自在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爲我們分別開示,教導衆生如何一步步地悟入圓覺,令諸菩薩覺悟到心本來是光明的,就是前面所講:圓覺是萬法的光明莊嚴、清淨圓覺的自性。“承佛圓音”,由于聽到了佛圓滿的言教,“不因修習而得善利”,不必修習就能得到佛法的善利。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門,隨方來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薩莊嚴佛國及成菩提,非一方便。唯願世尊廣爲我等宣說一切方便漸次,並修行人總有幾種?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門,人們可以從東、南、西、北各方進城,並非只能從一條路來。同樣的,一切菩薩莊嚴佛國以及成菩提,“非一方便”,並不是只有一條路,而是有很多條路。此喻菩薩道的方便有多門。唯願世尊廣爲我們宣說一切方便漸進的次第,以及修行人總共有幾種?
令此會菩薩及末世衆生求大乘者,速得開悟,遊戲如來大寂滅海。”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希望佛開示,使來參與此法會的菩薩及末世求大乘的衆生,速得悟佛圓覺,證佛圓覺,“遊戲如來大寂滅海”,指圓覺妙心的幻化猶如遊戲,也是形容諸佛是何等如意自在地幻化,幻化世間的一切,就有如在玩遊戲一樣。“大寂滅海”,即指在如來淨圓覺性所幻化當下無生滅相可得,此無生滅的寂滅相,如海一般無邊無際。
爾時,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問于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谛聽,當爲汝說。”時,威德自在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爾時,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薩言:“很好!很好!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請問如來這些方便法門!”
善男子,無上妙覺,遍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同體平等。于諸修行實無有二,方便隨順,其數無量,圓攝所歸,循性差別,當有叁種。
“無上妙覺,遍諸十方”,圓覺妙心沒有不覺的地方,所以是最無上的妙覺。此微妙圓覺周遍十方世界,就是說,每一切法都是圓覺妙心,而且一切法都遍諸十方地互相影響;換句話說,每一個因緣法的影響力遍諸十方,都是具有覺性的。這無上妙覺“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即圓覺妙心出生一切佛的微妙法與一切凡夫的世間法,都是“同體平等”的圓滿覺性的流露。凡夫認爲覺悟的佛已超脫如幻如化的世間,但是在無上妙覺中,佛與幻化的世間是同體平等,佛、凡夫與萬法皆一如,都是圓覺的不二顯現。
因爲這個道理,所以“于諸修行實無有二”,就是說種種修行法門,實際上並沒有差別。“方便隨順,其數無量”,但是爲了引導迷惑的衆生,爲了隨順衆生的根性,佛建立了無量無邊的教導方法。“圓攝所歸,循性差別,當有叁種”,不過圓覺修法,循衆生根性差別的歸類,可分爲叁種。由此可見,菩薩道雖有無量法門,在圓覺法門則可分爲叁種類。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靜爲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于中顯現,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在坐禅時,由定慧所産生身心的領受現象,可以分成叁摩地(Samqdhi即等持)與叁摩缽提(Samqpatti即等至)。等持是持心趣向于境,叁摩地就是心一境性,平時一刹那無雜念的一心專注也是叁摩地;以某種修法持續地在叁摩地中入定稱爲叁摩缽提,有八勝處叁摩缽提、十遍處叁摩缽提、四無色叁摩缽提、無想叁摩缽提、滅盡定等叁摩缽提。
一般坐禅用心的方法,可以分成奢摩他(samatha)和毗婆舍那(Vipasanq)。奢摩他是令心寂靜,就是專修定。毗婆舍那是專心依佛法觀察實相,即是修智慧。修奢摩他和毗婆舍那都能産生叁摩地的覺受,也能入各種叁摩缽提。
禅那(Jhana,Dhyana),翻譯成靜慮,靜即定,慮即慧,禅那在小乘中必定采用禅坐的姿式,修禅那時可能是修奢摩他,可能是修毗婆舍那,也可能是兩者同時修,即定慧雙運。
此處佛開示菩薩修圓覺法門有叁大種類,以圓覺法門來闡釋菩薩道的奢摩他、叁摩缽提和禅那,不可以用一般的坐禅用心方法來理解。
一、奢摩他:菩薩修奢摩他,不是依六根境界修定,是依圓覺妙心修定,從定中達到覺遍十方而發慧。
如果諸菩薩信解萬法本是清淨圓滿的覺悟,“以淨覺心,取靜爲行”,菩薩確定圓覺妙心本來清淨,于是直取心性本來靜靜不動的方式來修奢摩他。“由澄諸念,靜慧發生”,由澄清一切妄念,息諸雜念,于是觀察入微,覺悟心識煩惱在跳動。此菩薩因進一步靜定,再加上宿世慧根,于是智慧就生起來。他便知道“身心客塵,從此永滅”,身心如客塵來來去去,凡是來來去去的就不是主人,所以稱身心爲客。這幻化的客塵,因爲靜慧發生而從此永遠息滅。“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當心離開煩惱外境後,便能夠不執迷外境,于是體驗到妙圓覺心本寂靜,而産生輕安快樂的覺受。“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于中顯現”,寂是無生滅變化,因寂靜而覺悟到十方世界一切如來的心,就在寂靜自心中顯現;即是一切如來的心就是自心,宛如鏡子一清二楚顯現自己。
“此方便者,名奢摩他”,修圓覺法門的菩薩修奢摩他,不管外境只管自心,慢慢觀察,讓心靜下來。“靜慧發生”,靜有如小乘所說的奢摩他,慧有如小乘所說的毗婆舍那,然而圓覺法門的奢摩他,不是從無常境界裏起觀,是以淨覺心在定中觀圓覺妙心,看到原來十方世界就是諸如來的心——圓覺妙心。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衆。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離;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此方便者,名叁摩缽提。
二、叁摩缽提:菩薩修毗婆舍那,不是依六根境界觀因緣來修慧,是依圓覺妙心觀幻化,以幻化妙行來修慧。
如果諸菩薩信解圓覺妙心本來清淨覺遍十方,于是以此心修叁摩缽提,“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知覺心性是指六識,菩薩了知六根(器官)、六塵(外境)、六識(心)不是真實的,都是從圓覺妙心幻化而有。“即起諸幻以除幻者”,于是菩薩以圓覺妙心幻化出種種神通來除去幻化。爲什麼呢?因爲菩薩知道一切方法都是幻化。于是以心的幻化自在來覺悟。比方說,淫欲心及不淨觀皆是妄心幻化,然而修不淨觀者以修不淨觀來除淫欲心,如此以幻除幻就是迷于幻化的修行。修圓覺法門的菩薩修行時不迷于幻化的修行法門,直接從圓覺妙心爲出發點去“變化諸幻而開幻衆”,即變化一切諸幻來開導幻衆——如幻如化的衆生。菩薩不但能夠以幻化來除掉自己過去業力迷惑而有的幻化,還能夠進一步以幻化來開導衆生。如經中有載:“衆生應以何身得度者,菩薩即現何身而度化之。”
“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由于此菩薩心已能運用幻化的緣故,知道衆生迷惑在其中,就能發出救拔衆生的大悲心;而且菩薩運用幻化時不像衆生那樣執取幻化,所以菩薩能于(衆生所以爲苦與無常的生死)幻化中生起輕安的心。“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一切修圓覺的菩薩從此起行觀照,逐漸依次增進。
“彼觀幻者,非同幻故”,當時能觀幻化的心——覺悟的心,並不隨著幻化而變化。爲什麼呢?因爲觀幻的心是智慧,不是所迷惑的幻化,“非同幻觀,皆是幻故”,雖然觀幻的心不隨逐幻化而變化,但是,當你觀察到“觀幻的心”不同于所觀的幻化——非同幻觀,應當知道此“觀幻的心”是由煩惱心執取而有,也是幻化相。“幻相永離”,一切如幻如化的相永離,覺悟的心相也離;“是諸菩薩所圓妙行”,是諸菩薩所要圓滿的微妙修行,猶如泥土中長出幼苗。
“此方便者,名叁摩缽提”,菩薩知道世間是圓覺妙心的幻化,就在自心中觀幻化而修,進一步在如幻如化中,引導如幻如化的衆生修行。有幻化就有動,觀幻化即在動中修觀,所以稱爲叁摩缽提。修觀也稱爲修毗婆舍那,然而修觀者不一定有定,修定者不一定有觀,當觀中有定就由觀入叁摩缽提。小乘修觀者觀法的實相是苦、空、無常、無我,但是修圓覺法門的叁摩缽提不作如是觀,而是觀如幻如化的同時以淨覺心去引導幻化,用幻化來莊嚴圓滿菩薩的微妙修行。這樣的叁摩缽提,是以淨覺心在幻化中觀圓覺妙心。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了知身心皆爲挂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锽,聲出于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妙覺隨順寂滅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衆生壽命皆爲浮想。此方便者,名爲禅那。
叁、禅那:菩薩修禅那,不依六根境界從定中修慧的定慧等持,是直接依圓覺妙心觀本是涅槃妙心,不是有定有慧的等持,是定慧無二的等持。
修圓覺法門的菩薩信解本來清淨圓覺的道理之後,于是以此淨覺心修禅那,不似修叁摩缽提者偏取于幻化的修觀,也不似修奢摩他者偏取于寂靜相的修止,所以說“不取幻化及諸靜相”,直接觀察“了知身心皆爲挂礙”,“無知覺明”等礙,其中知——意識的分別、覺——六識的了別、明——智慧明了,實在沒有知覺明可得,所以依身心而生起的分別、了別與智慧——知覺明,唯是迷惑障礙。菩薩了知身心就是諸礙而“不依諸礙”,于是不依靠知覺明來修行,“永得超過礙無礙境”,永遠超越有礙境和無礙境。礙境是指有身心的生死境界,無礙境是指沒有身心的涅槃境界。很多修行人都覺得身心的障礙給他增添很多麻煩,他要達到擺脫身心境界,沒有身心的境界叫做無礙境——涅槃境界。此菩薩永得超過有礙生死境界和無礙涅槃境界。
“受用世界及與身心”,菩薩覺悟超過礙無礙境後,更進一步返回頭來受用現前的世界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锽,聲出于外”,有如器中锽然之韻,此锽然之韻雖在器中,其聲已出于器外;比喻此菩薩示現有煩惱相行于世間,從外表來看好像凡夫一樣,其實此菩薩是在覺中受用身心世界,“煩惱涅槃不相留礙”,了知煩惱與涅槃沒有差別,“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內心證悟寂滅而生起輕安的感覺。“妙覺隨順寂滅境界”,此時便覺悟到微妙的圓覺心,與寂滅的境界相應。“自他身心所不能及”,此妙覺隨順寂滅境界不是動亂的自他身心所能觸及。意思是說,寂滅的境界是動亂的身心無法影響的。原來一般人認爲身心是動亂的境界,而寂滅的境界是寂滅不動的,以爲動、寂是分開來的。現在,菩薩就在受用現前的世界與身心裏,內發輕安的寂滅,並非在動亂的身心世界裏能內發輕安的寂滅,而是“衆生壽命皆爲浮想”,一切衆生、生命的身心現象,皆依妄想分別而有,都是不真實的,菩薩受用身心時無此妄想,只見圓覺妙心本無生滅的微妙顯現,所以能內發寂滅輕安。
“此方便者,名爲禅那”,禅那可以是修定,也可以是修慧,也可以是定慧雙修。圓覺法門中的禅那修法是定慧不二的等持,不觀有礙的身心、世界,直接觀無礙的圓覺妙心,受用圓覺寂滅的境界的同時,受用現前的世界與身心,這樣的禅那,是以淨覺心直接觀圓覺妙心,達到定慧無二的等持。
在修菩薩道的過程中,有一類菩薩先斷煩惱成就智慧,有一類菩薩先度衆生成就悲心。那麼,先成就智慧的菩薩是屬于上面的第一種,先成就衆生的是屬于第二種,第叁種菩薩在世間就直接看到涅槃,其成就是最快的,沒有所謂出世間與入世間。以上的分類是以定、慧來分:第一種菩薩以淨覺心先定後慧,不管外面的各種境界,以淨覺心先完成定心清淨,便能證悟本來圓覺;第二種菩薩是以淨覺心先修慧,先觀幻化的外境,觀到心能夠自在幻化無礙,以此證悟圓覺;第叁種菩薩是不依有礙境界的定或慧,以淨覺心直接觀本具的圓覺妙心,體驗幻化的當下即本來涅槃的圓覺妙心。
善男子,此叁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十方如來因此成佛,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叁種事業。若得圓證,即成圓覺。
此叁種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親近”是接近,“隨順”是朝向。總結叁種法門,隨順修習都能夠直證圓覺,所以說“皆是圓覺親近隨順”。十方如來因此成佛,因地修行的十方菩薩們,所修種種方便,或同或異,也都不出此叁法門。“若得圓證”,如果得到圓滿的證悟,即成圓覺。也就是說,本來就是圓覺。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聖道,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刹那頃隨順修習。
假使有人修于聖道,即八正道,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刹那頃隨順去修習。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威德汝當知, 無上大覺心,
本際無二相; 隨順諸方便,
其數即無量。 如來總開示,
便有叁種類: 寂靜奢摩他,
如鏡照諸像; 如幻叁摩提,
如苗漸增長; 禅那唯寂滅,
如彼器中锽。 叁種妙法門,
皆是覺隨順。 十方諸如來,
及諸大菩薩, 因此得成道;
叁事圓證故, 名究竟涅槃。
威德自在菩薩你應當知道,無上大覺心,“本際無二相”,本來沒有種種差別相;但是隨順衆生而方便教導無量修行法門,所以說“隨順諸方便,其數即無量”。
“如來總開示,便有叁種類”,如來總結圓覺教法,開示成爲叁種類:一、奢摩他:寂靜修止,住心一境,如鏡子映顯種種像;二、叁摩提:如夢如幻觀,如幼苗逐漸增長;叁、禅那:在寂滅中猶如器中锽然之韻,雖然寂滅,但是還能夠發出聲音。
“叁種妙法門,皆是覺隨順”,這叁種妙法門,都是朝向覺悟。十方諸如來,及諸大菩薩,因此得成道;“叁事圓證故,名究竟涅槃”,叁種修證事業如果圓滿證悟,就叫做究竟涅槃。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記 第七章 威德自在菩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