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記 序 釋經題▪P2

  ..續本文上一頁?神是莫測,通是無礙,大光明是智慧,藏是一切法所依之平等真如法性體;即是佛進入遍滿大光明的境界,在這境界中所有的放光變化,都是佛的種種神通能力所變現的。“一切如來光嚴住持”,如來是佛十名號之一,即是不動而來,“一切如來”是指一切佛。“光嚴住持”中的光是光明,嚴是莊嚴,住持是安住在裏面;意思就是,一切佛都安住在光明莊嚴的境界裏。“是諸衆生清淨覺地”, 上面所闡述的光明境界是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天、人、阿羅漢、菩薩等一切衆生本具的光明莊嚴、清淨圓覺的本質。不但諸佛與一切衆生皆有,萬法也皆如此。意思是說,萬法本來就是光明莊嚴、清淨圓覺。

  根據大乘佛法說,諸佛都在常寂光土,這是一種光明的淨土,裏面沒有無常的物質與身心等變化,所以稱爲“常寂”。“寂”是寂靜不動的意思。此即是一般大乘經典說,唯有佛在這寂滅光明淨土中。然而《圓覺經》說此光明是一切衆生本來具有的,所以經中說“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衆生清淨覺地”。意思是說,一切衆生都具有如來光明莊嚴、清淨圓覺的本質。這光明莊嚴、清淨圓覺本質,在大乘經典中有多個名詞,最通用的是:一真法界,也稱爲法界。大乘經典說,世間萬法,並不完全如我們所見的,在佛菩薩的境界中,是光明的顯現;而我們在光明顯現的境界中,生起分別、執著,生起種種煩惱,看到種種事物,在裏面生起種種貪嗔癡。這裏我暫時說成“佛在光明莊嚴、清淨圓覺的境界裏”,因爲衆生是以我,以有形的境界來認識一切,當然也認爲佛的身心在光明的淨土裏。但是,佛智知道身心與世界是智慧的光明顯現,光明與所顯現的萬法是無二的。

  “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對此清淨覺地,衆生迷惑時見到的是身、心、世界,都是生滅的因果現象。在佛的智慧看到身、心本來沒有生滅,一切法本來沒有生滅可得,本來平等,沒有各別的法,也沒有法與法的差別相。“本際”是指它本來就是如此。

  “圓滿十方”,我們認爲身、心只是在我們的身心裏作用,在佛的智慧看到這身、心、萬法的作用是遍滿十方,所以說圓滿十方。

  “不二隨順”,“不二”,當我們分別世間的任何東西時,就會把本無差別相的法界,分開爲兩邊叫做二。最初是分爲心境兩邊,即是能知心與所知境的對立。進一步以心分別所知境中的種種事物,如:好壞、高低、大小、多少等等。在第一念分別時,執取能知的心是我,同時執取所知的境界身心爲我所有,及身心以外的世間爲非我。第二念分別時,以思維的心去觀察所知的境界中的相貌名言與是非、好壞,最後更加上貪嗔癡等煩惱,一旦有這些分別,就是有二。在佛的智慧中,這些都沒有差別相,叫做不二隨順。

  “于不二境現諸淨土”,不二境就是沒有差別相的境界。就是說,不二的光明顯現不二的境界,佛在光明莊嚴、清淨圓覺境界中,所顯現出來的淨土,皆是光明、不二、清淨;當衆生以不同業習執取分別時,即出現有身、心、國土、世界等等。衆生迷惑于所顯現,于是以爲有佛在不同的淨土裏,本經說“現諸淨土”,即告訴我們,不是有佛在淨土裏,只有不二的顯現;有緣的衆生感應到此顯現,卻看成有佛在淨土。我以放映電影來做比喻:放映機的燈光,透過影片的底片,射到銀幕上,就看到電影在開演,一直到散場爲止。如果以光明來看,那只不過是光明照射透過底片而産生影像,但是在觀衆來看,那是一出高潮起伏,情節多變的戲,原因是觀衆只看透過底片後射到銀幕上的光影,不理射到底片之前的光,其實光是不二的,底片後的光只是被底片過濾了形成光影。我們身心世界有如光影,但是在佛的智慧來看,那是光明的顯現,裏面並沒有衆生與世間,此光明顯現于衆生前,被其六根過濾而形成他所知的身心世界。

  上面所說的“身心寂滅,平等本際”,衆生以六根來觀察,就看到有身心世界,自己在裏面活動。在佛而言,並沒有實在的身、心、國土的種種差別,全是光明莊嚴、清淨圓覺的境界。比方說,佛在娑婆世界示現釋迦牟尼佛——悉達多太子成佛……這一切身、心、世界的現象,在佛而言,是不二的光明莊嚴、清淨圓覺,並沒有能知心、所知境的差別,佛也清楚知道衆生迷惑于心境現象,看成是真實的身、心、世界。“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衆生以爲有佛在各個國土出現不同身、心,然而在佛看來全是光明圓滿十方。爲什麼會這樣呢?這裏頭就有境界差異的問題:當以人的境界來看,如果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站在你面前,你所看到的佛就是拘泥于這狹小範圍的身心,雖然佛放光令一些天人、鬼神看到佛,你卻不一定能看到。猶如電視臺發射電波,雖然電波處處傳播,只有調准該臺頻率的電視機才能收視。就是說,佛所顯現的身心,是隨著有機緣感應到佛的衆生,其境界中就有佛的顯現被他看到。此大圓覺的顯現本是不二的光明莊嚴、清淨圓覺的顯現,顯現于衆生取相的境界,本來不二無相的顯現就變成有相的幻化,佛的圓覺妙心本無方所地處處顯現應化,衆生以六根觀察如此無方的處處顯現,于是覺得佛的身心作用圓滿十方。

  “不二隨順,于不二境現諸淨土”,佛可以隨順衆生而顯現在衆生所在的世間,而且還可以顯現不同的淨土,在大乘經典稱此神通妙用爲示現。如此神通變化的當下,就是圓覺妙心的顯現。這有如太陽光,沒有選擇的普照一切。因爲這光明莊嚴、清淨圓覺不二的顯現,就是無所不遍的圓覺妙心。由于佛覺悟到這圓覺妙心無所不遍的神通境界,因此佛所度化的範圍不只是我們人類所居住的地球。此地球是在娑婆世界的範圍裏的小小世界,是一個日月的範圍。稱爲一個世界;一千個日月範圍,稱爲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稱爲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稱爲大千世界,也稱爲叁千大千世界,這就是娑婆世界的範圍。極樂世界是單一的世界,所以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只須以單一的報身就能度化極樂世界的衆生。而娑婆世界是多重世界,在多重的叁千大千世界裏有無量無數的衆生,佛都會去度化,所以娑婆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必須以千百億化身去度化衆生,各處的衆生只見到佛的某個應化身與他同在生死。菩薩的神通則能見到佛于各處現千百億化身,然而對佛而言,是不二隨順,于不二境現諸淨土。

  與大菩薩摩诃薩十萬人俱,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而爲上首,與諸眷屬皆入叁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佛所顯現的淨土裏,還有十萬位大菩薩赴會。“菩薩”梵語是菩提薩埵(Bodhisattva)的簡稱。菩提譯爲覺悟,薩埵譯爲有情,是指發心要度化衆生,要成佛的有情。菩薩的覺悟可以分成十等級,即是初地、二地、叁地……十地。“摩诃薩”是“大”的意思;菩薩摩诃薩是指大菩薩,依十地經的說法,菩薩摩诃薩至少是初地菩薩。“十萬人”,是約舉其數,不一定准十萬人數。而此處所列舉的大菩薩都是十地菩薩,其名字是: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都爲諸菩薩的首領。

  “與諸眷屬皆入叁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這裏的“眷屬”並非一般眷屬,是指有修持的徒衆。這十二位上首菩薩各有徒衆圍繞。這些菩薩也進入了叁昧,然而菩薩所進入的叁昧跟佛的不一樣。即是佛先入神通大光明藏,然後在此不二境現諸淨土,菩薩們才在佛的淨土裏現身赴會。就是說,在大光明藏中是沒有所謂衆生、佛……種種境界的差別的。佛隨順凡夫的境界以應化身出現,隨順菩薩的境界以報身出現于報身淨土,于是菩薩們見到佛在淨土裏放叁昧光明,才來集會。菩薩們也知道此淨土與叁昧是本來不二的清淨圓覺心所顯現。所以諸菩薩與諸眷屬同樣入此叁昧,以這叁昧顯現光明境界而赴會,“同住如來平等法會”,與佛同住此叁昧所顯現的淨土法會。

  本經的會場是在佛所顯現的光明淨土,聞法衆是大菩薩與其眷屬,並且皆入叁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如此勝會,人間不可能有,羅漢無法赴此勝會,凡夫更不用說了,所以此經不可能在人間結集。我們有幸在人間得聞此經,不可盲目聽信學者認爲此經是僞經,應當先聽聞其他經典,提升自己的智慧,再來看此經。到那時,你必定會贊歎佛法甚深微妙,法喜充滿。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記 序 釋經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