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記 第二章 普賢菩薩

  第二章

  普賢菩薩

  于是普賢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爲此會諸菩薩衆,及爲末世一切衆生修大乘者,聞此圓覺清淨境界,雲何修行?

  若大乘人認爲世間幻化不實,一切幻化都是本來清淨圓覺,既然已清淨了,又不出世間,那麼,要如何修行呢?

  于是普賢菩薩在大衆中起座,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對佛說:大悲世尊,願爲這個法會中的諸菩薩衆,以及將來末世的一切衆生修大乘的修行人,聽聞到這個圓覺清淨境界,應當怎樣修行?法界本來“圓覺清淨”不是境界,顯現于衆生身心前變成是一個境界,普賢菩薩也就隨順而講成是一個境界了。

  世尊,若彼衆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雲何以幻還修于幻?

  問一、如果有修大乘的衆生聽到圓覺清淨境界,了知身心如空花,如幻不實,但是所有修行無非是從身、口、意叁業來修,身心既然是幻化的,則所修之行,自然也都是幻化的,爲什麼可以用幻化的身心來修幻化之行?

  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爲修行?雲何複說修行如幻?

  問二、如果一切如幻的法都滅盡了,那麼,就沒有心啰?既然沒有心,是誰修行?衆生認爲既然身心是幻化的,怎麼可以用幻化來修幻化呢?因爲以幻化來說,衆生不論怎樣修行,終歸是幻化。意思是說,衆生在如幻如化的因果中修來修去,都不是真實的。那樣何必修呢?再者,如果身心如幻,修道人把身心滅了,就沒有心啰?,那麼誰來修行?爲什麼會有這種見解?因爲衆生都執著身心爲我,然後執著有我用這個身心修行,當修到身心滅了,誰來修行?“雲何複說修行如幻”,本來沒有生滅也沒有人修行,又怎麼說修行如幻呢?

  這裏面要分兩頭來說:一、對于一個覺悟者,如佛,的確是無身心可得,不用修行的;對于一個迷惑者,執著真的有身心,就認爲要修。二、幻化的滅——涅槃,涅槃不是在此消滅而到某處(如涅槃界),在前面的經文有講到,涅槃的滅“如衆空花滅于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好像有眼疾的人,看到虛空中有花,但眼疾好了,空花不見了,不可以說空花在哪裏?從哪裏滅了?本來沒有那回事。現在說“若諸幻性一切盡滅”,本來沒有生,哪裏有諸幻滅呢?只是迷者想要滅盡諸幻。

  若諸衆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雲何解脫?

  問叁、如果衆生沒有修行,在生死幻化中,也不知道如幻境界,那要怎樣使到妄想的心得到解脫?

  願爲末世一切衆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衆生永離諸幻。”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希望佛爲末世一切衆生,教授一些善巧方便法門,能夠按部就班漸次修習,令諸衆生永離一切諸幻化。

  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修習菩薩如幻叁昧,方便漸次,令諸衆生得離諸幻。汝今谛聽,當爲汝說。”時,普賢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爾時,世尊告訴普賢菩薩說:“很好!很好!善男子,你們能夠爲一切菩薩以及末世衆生,向佛請求講解修習菩薩如幻叁昧的種種方法,令一切衆生得以按部就班,漸漸地遠離諸幻。”此爲佛贊歎普賢菩薩的叁請。

  一般人對圓覺法門聞所未聞,如何會請法?普賢菩薩慈悲地爲衆生向佛問法,所以佛贊歎他。如幻叁昧的意思是,菩薩在叁界生死中來來去去,所見到的不是一般的迷惑境界,是在如幻叁昧的定中幻化遊戲人間。

  善男子,一切衆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花從空而有,幻花雖滅,空性不壞。

  答一、“一切衆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在本經中這是很重要的教法,這是因爲衆生一直認爲:在廣大衆多因緣的幻化中,有我這麼一個迷惑者不在覺中。佛就再說:“一切衆生種種幻化,本來都有如來的圓覺妙心”。這“圓覺妙心”是指如來藏的圓滿覺性,就是一切衆生所見的幻化的種種法,每個業力的微細幻化,都有圓覺妙心在當中作用;有如眼疾看到天空中有如幻的空花;眼疾好了空花也沒有了,但是天空(空性)從未受如幻的空花影響。意思是說,衆生所見到的種種幻化裏,都有圓覺妙心的作用,迷時見幻化依圓覺而有,有如空花依空而有,悟時見到幻生幻滅中覺性不壞。甚至于業報也是有覺性的,我們從無量劫輪回,今生到新加坡出世,今天大家會碰面,以佛法來說,就是大家前世有緣。然而,有無量無邊的世界,個別有千千萬萬的衆生,你的心、你的業竟然能夠找到我,你很有本事喔!若不是你,誰有這樣的本事呢?如果是因爲某些叫做緣起性空的東西,難道那些東西不就是你的心和業嗎?因爲你的心和業一向來就知道我在哪裏——本在覺中,所以大家就碰面。換句話說,我們每個人都有無量無邊的業,這些業互相影響,都要知道對方;如果不知道對方,那麼,業與業之間怎麼會相遇呢?就是說,當時的一切你的業都知道,即在圓覺中,每一個幻化的法都遍滿所有的法,如此互爲因緣,互相知道對方。你碰到前世緣份很深的人,比如前世的父母、子女或夫妻,如今一見面你就會對他一見鍾情,不然,你那愛的煩惱就毫不動心。爲什麼呢?因爲心與業會知道過去彼此的緣份,就如此這般地反應。同樣的,有人跟佛有緣,遇到佛法,不須向他多說,他就學佛了,但是我們會說那個人是不了解而信佛。爲什麼呢?因爲我們迷惑六根現前的境界爲實有,否定信佛者有前世因緣叫他學佛。所以說,在迷惑業力因果的當下,就有圓覺妙心在作用。

  根據佛法說,釋迦牟尼佛從兜率天降生人間,然後悉達多太子長大到成佛,其實佛老早就知道這一切,佛在兜率天時就知道自己在人間將會演怎樣的一出戲!以一些有神通、很長壽的鬼神來說,你的過去生乃至今生它們都知道;至于佛的神通那是更不用說了。意思是說,世間所發生的一切,對于有神通者沒有不可知的。因爲你迷惑在眼前的狹隘境界,所以不知道。如果一個人的境界比較廣大的時候,就能知道很多東西。我們整天迷在現前的六根,以六根所知爲知,那是有限、迷惑的境界,六根以外的事就什麼都不知道了。比方說,一個人喜歡某某人,當他一來到這個課室裏,就只注意那個人,其他人就沒注意了。或有人喜歡某某東西,他一見到那個東西,就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投入進去,其他東西就不知道了,這就是他的心縮小了,其所觀察的境界縮小了,只能知道那麼狹小的範圍而已,反之,那些心比較廣的人,其所知的範圍就比較大。怎麼衡量心量大小呢?一個人若進入初禅時,心就開始廣大;進入二禅,心更廣了。爲什麼呢?因爲他放下現前的執著,久而久之心會慢慢擴大,就産生一些神通,能夠預感或知道一些東西;如果一個人執著現前境界,就無法超越現前境界,就不會有神通。

  一切衆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就在衆生種種幻化中,具有圓覺妙心——如來藏在作用,衆生的任何一個幻化都覺遍十方。爲什麼呢?因爲一切法都互相因緣作用,雙方要互相作用,必然要知道對方,誰也不能離開誰。比如我要打你一巴掌,當然要知道你在哪裏。由此可見,一切法都能互相知道對方,而不是像我們只執著眼前的境界,只知道眼前的事,其余的什麼都不知道。因此,根據如來藏圓覺法門說,一切種種幻化,都要有如來圓覺妙心,不然這個幻化也不能出現,也就是說,一切因果依圓覺才能互相作用。我跟你碰面也是幻化,你要知道我,我要知道你,這也要有如來圓覺妙心,不然我們怎樣能夠碰面呢?怎麼産生業緣呢?不知道就不能産生業因緣作用,但是我們一直以爲依六根而生的心才是心,其他皆無知無覺,這就大錯特錯了!

  衆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

  答二、“幻心”,是指衆生所迷惑如幻如化裏所謂的身與心。因爲衆生執著幻心,還是必須依于幻化的身心修行,才得以除滅;當這些幻化都除滅已盡,而覺心本來就沒動轉過。

  依幻說覺,亦名爲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複如是。是故幻滅,名爲不動。

  衆生迷惑而見到“幻”與“覺”是相對的,于是認爲迷惑是假的、幻化的,並且認爲有一個真實、覺的佛,佛就說:“依幻說覺,亦名爲幻”,依虛幻心修行而覺悟不是真覺,也是幻化相,所以在幻化中認取任何覺悟,都是幻化的。

  “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複如是”,如果說有覺,還是沒有遠離幻化境界;說無覺的人,也是幻化的。爲什麼認爲有與沒有覺,都是幻化境界?因爲剛才說一切法互相因緣,從來不曾只在某個地方作用而已,就好像我-——廣超法師,從來不只是在你們的眼前作用,廣超的影響大到遍滿叁千大千世界,你們也有如此影響力,但是你卻認爲:我只能在身心內作用。那是因爲你執取身心是我,身心以外不是,于是認爲身心以外的因緣與我無關。因爲一切法互相影響,誰都要在誰那邊作用,不能說有一個地方沒有它的影響,因此,你不能說它在哪裏了。一旦這樣講,你又認爲:那就是一體的無所不在啰。因爲你有了本體、在、不在的概念,所以才說無所不在。這無所不在也不可說,因爲“在的概念”是迷惑而有的。現在你說有覺、無覺也是一樣,因爲剛才說一切法都在覺中,你就生起有覺與無覺,這是幻化心分別法與覺的有無見,如此也是幻化的心說的,所以說猶未離幻。

  “是故幻滅,名爲不動”,“不動”是指真如,也是佛的名號之一,如來的意思;“真”是真實,“如”是不動的意思;當一切幻化都滅盡了,安立一個名稱把它叫做“真如不動”。真如本無名相,佛爲衆生巧立真如,是爲了讓衆生知道幻化滅盡是怎麼回事。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

  答叁、佛在這裏教導上根菩薩修習菩薩如幻叁昧。

  第一步,應當遠離…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記 第二章 普賢菩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