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記 第叁章 普眼菩薩

  第叁章

  普眼菩薩

  前一章是對上根菩薩說沒有漸次的如幻叁昧法門,本章爲鈍根菩薩開示漸次的圓覺法門。

  于是普眼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爲此會諸菩薩衆,及爲末世一切衆生演說菩薩修行漸次:雲何思惟?雲何住持?衆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

  于是普眼菩薩在大衆中起座,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對佛說:大悲世尊,願爲此會諸菩薩衆,及爲末世一切衆生演說菩薩修行漸次,如何思惟、住持,以及有什麼方便法門?即是如果有剛開始修菩薩道的人,聽聞這個圓覺境界,應當怎樣思惟觀察乃得純熟?怎樣安住受持而不爲一切環境轉移?如果于此圓覺境界未能開悟的衆生,有什麼方便法門讓他開悟?

  世尊,若彼衆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聞佛如來說此叁昧,心生迷悶,即于圓覺不能悟入。願興慈悲,爲我等輩及末世衆生假說方便。”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如果那些沒有善巧方便及正思惟的衆生,聽聞佛所講的菩薩修行如幻叁昧,即一切幻化本來就是圓覺妙心的顯現,“心生迷悶”,心中迷惑不樂聽聞,不能夠接受幻化就是覺性所顯現,因此不能悟入圓覺妙心。希望佛慈悲,爲我們以及末世衆生解說方便法門。

  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問于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汝今谛聽,當爲汝說。”時,普眼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假說種種方便”,佛教導衆生修行,有些法門是直截了當的方法,有些是轉彎抹角的法門,而轉彎抹角的法門就是假說種種方便。好像醫生爲了要讓病人吃很苦的藥,就放一些甜品進去,加甜品是方便法。佛的種種假說方便,不是佛說法的本意,而是因衆生執迷而必須那樣的教導,所以佛才隨順執迷者而巧立方便說法。如《法華經》說:“我即自思惟,若但贊佛乘,衆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墜于叁惡道,我甯不說法,疾入于涅槃。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應說叁乘。”此經說叁乘是假說方便,本來圓覺是究竟。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衆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衆,宴坐靜室。

  佛爲上根菩薩開示沒有次第的如幻叁昧,爲初發心菩薩以及末世衆生種種假說及方便開示有次第的法門;要次第悟入如來清淨圓覺妙心,應當依次第生起正念心,一心一意要遠離一切幻妄。先依照如來教授的奢摩他行,修定建立正念與清淨心。佛教的修行方法有二大種類:一種叫止,一種叫觀。止就是奢摩他——修清淨心,觀就是毗婆舍那——修清淨見。這兩種修法都能夠産生定,即是叁摩地。“堅持禁戒”,專心一意把戒律持好。此處是講新學菩薩有很多貪嗔癡的煩惱,心不定,所以要持戒,先使身的行爲清淨。“安處徒衆”,先安置徒弟、信衆與放下一切作務,然後“宴坐靜室”,安處靜室,結跏趺坐。

  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于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于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爲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于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爲心。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于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此節正答雲何思惟。新學菩薩不能直接觀如幻,因爲他們認取身心實在,所以先觀察身,次觀察心。

  新學菩薩觀察身心時,應經常作如是思惟: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于地大;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于水大;“暖氣歸火”,體溫歸于火大;“動轉歸風”,呼吸及血氣等所有運轉歸于風大。古希臘及印度人認爲世間的一切有形物質,都是由地、水、風、火四種極微物質組成,稱爲四大。地大性堅硬,水大性潮濕,風大性流動,火大性溫暖。任何物質都具有四大的性質,比如冰被解釋爲是水的地大增多,水汽是水的風大及火大增多,其實就是物質的固態、液態、氣態、熱能四種性質,被誤解爲物質的四種基本元素。佛依世俗常識執以爲實有的四大來開示佛法,教導觀想身體就是由地、水、風、火四大組成。“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觀察四大各有所歸,究竟這個幻身在哪裏?都無實體可指,即知此身畢竟無體,不過四大和合,而有此虛妄的相狀,所以說“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爲相,實同幻化”。

  觀察身心從觀身實同幻化開始,然後觀身心世界都是幻化的。佛在教導漸次的法門時,必定是先觀身後觀心。比如四念處修法的次第: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如此次第是讓衆生從粗的心念修到細的心念,觀身最粗,觀受是心,所以觀受比觀身微細。受苦樂時心遊蕩外境,因此心不平靜;觀心時不理外境,心念比受平靜微細,所以先觀受後觀心。當觀心觀到貪嗔調服時而非常微細時,便有力量觀一切法。

  四緣假合以下,詳明觀心。佛入滅後,論師們歸納整理佛所講的因緣教法而有不同分類;大乘一般只講講四緣,小乘論師更說佛有講二十四種緣。其實只講四緣就夠了,即是因緣、次第緣、所緣緣和增上緣。比如眼睛看東西就有四緣,眼識不能自己獨立生起,要靠根、塵接觸,眼識才生。識蘊裏的過去業有眼識的業緣——因緣;所有的識前一念滅了,後一念才能生,每一念眼識依前一念眼識滅了而次第生起——次第緣;色塵是眼識所知的境界——所緣緣;其他比如身體、神經、眼根等,幫忙眼識生起來的法——增上緣。即四緣生一切法。

  “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因爲四緣假合而知道,所以是幻化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也不是真實的,是暫時性的。“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六根爲內,四大爲外。“妄有緣氣,于中積聚”中的“氣”是指能量,就是指你過去業的力量,積聚于中,“似有緣相,假名爲心”,好像有衆緣和合成一個相貌被你知道,佛隨順凡夫稱它爲心,此能量(妄有緣氣)就是能知覺與思維的心。以佛法說,我們的心有二:一、是血肉之心;二、能思維與有知覺的心氣——能量,它(妄有緣氣)執著在我們的身體裏作用,而這股能量也可讓你感覺是氣。當你胡思亂想太多的時候,心的能量就在頭上發漲;當你心無妄念的時候,它就降下來在你的心髒;當你在運動、做東西的時候,它就在手腳上運作。對于執取六根境界者,佛教導觀六根境界的前因後果,然後進一步見到身心無我。

  “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這個虛妄不實的心,如果沒有境界——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就不能有它的作用。即能知的心與所知的境互相依存,如鍾聲滅了耳識也滅,沒有一個不滅的聞性,因爲能聽聞的一念耳識隨著刹那的聲塵而生起,耳識是生滅的虛妄心,不像圓覺妙心那樣遍滿十方。

  “四大分解,無塵可得”,如果四大都分解了,則沒有六塵可得。所以說“于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四大解散了,衆緣中的六塵各歸散滅,六識是隨六塵、六根而生起的一念生滅心,根或塵任何一方滅,則識也跟著滅。有人認爲有不滅的聞性,其實能聞是妄心,所聞是妄境,虛妄的心境皆是無常生滅法,所聞的妄境滅了不可能有個能聞的聞性不滅。換句話說,若見聲塵有生滅,必定見到心識也生滅,有生滅見故;若見心識也不生不滅,必定見到聲塵也不生不滅,無生滅見故。對于執著實有生滅的前因後果等見者,佛必定教導觀能知的心與所知的法,皆是根、塵、識的幻化。此觀身心法是佛的善巧方便,所以初學菩薩一定要先觀身心入微,然後觀幻化。

  善男子,彼之衆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爲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

  “彼”是指欲求清淨圓覺妙心的菩薩修行者,覺悟到“幻身滅故”,即是身體是如幻如化的,是幻身的幻滅,沒有實在的身體在滅,“滅”並非從有滅成無,是幻生幻滅。“幻心亦滅”,能知的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如幻如化的心,也滅了。

  “幻心滅故,幻塵亦滅”,是因爲六識與六塵是心境互相依存,即能知的心與所知的境互爲因緣,只要證悟到任何一方是不生不滅,則一切法皆是“無生”,皆“無相”。

  “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是指一切如幻如化的生滅,也滅了,即覺悟到生滅幻相本來無生滅相。

  “幻滅滅故,非幻不滅”,如果我們是以根、塵、識觀察世間,所見皆是有相的生滅幻化,這一切的幻化相都滅了之後,“非幻不滅” 就是見到非幻圓覺妙心一向不生不滅,也就是涅槃不滅。“幻滅滅”即生滅現象滅,也就是證得不生不滅。小乘人以爲生滅境界裏實有生死輪回,但是當阿羅漢證得不生不滅前,他必定先證悟“幻心滅——幻塵滅——幻滅滅——非幻不滅”,即先證悟生死輪回不實在,才可證悟不生不滅的涅槃。

  “非幻不滅”,即證悟不生不滅的當下,不可以沒有能覺悟不生滅的心,此時此心稱爲“根本智”。

  在如來藏法門裏,“非幻”是指圓覺妙心,是本有的法性,不從修行得來;在其他法門裏認爲智慧不是本有的,是從修證得來。唯識宗則說轉識成智,即把汙染的心轉成清淨的智慧;但是本經說,圓覺妙心本智慧,一向來皆清淨。

  “譬如磨鏡,垢盡明現”,好像磨鏡子,汙垢盡除,就顯現明亮的本質。“當知身心皆爲幻垢”,鏡子與汙垢譬喻智慧與身心,智慧本來清淨猶如鏡子,妄執六根…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記 第叁章 普眼菩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