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記 第叁章 普眼菩薩▪P4

  ..續本文上一頁學。何以故?一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

  前面我說過,我們所知的一切物質、一切心,以現代人的認知來說都是能量的聚合,以大乘佛法來說都是心,心就是能量,能量就是心。一般上我們說到能量,就會認爲那是沒知覺的,實際上,它們是有知覺的能量,即是圓覺法門所說的覺性。每一個法都有覺性——心的作用,都互相含攝遍滿,在我們感覺到有不同高低的能量,如此就看到有種種物質、光線、心念等種種差別,因爲萬法皆是圓覺妙心所顯,互相遍滿,雖然衆生把它們當成物質來分別,它們的影響依然是互相含攝遍滿法界。

  “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當一個菩薩修成就上文的清淨智慧,悟入圓覺妙心,即是證知覺性清淨而平等不動,遍滿而無壞無雜,是以了達諸法皆空時,就不會被任何的法束縛,就不會要求從任何的法——物質、心、時、空中解脫出來。衆生迷惑的時候,爲法所轉移,系縛纏繞,不得自由,就希望擺脫其束縛,從中脫離出來。此菩薩不被任何法所系縛,也不求出離世間萬法。

  “不厭生死,不愛涅槃”,因爲覺性清淨、平等、不動、遍滿而無壞無雜,此菩薩不厭惡生死,也不愛涅槃;小乘人就是厭惡生死,愛涅槃。

  “不敬持戒,不憎毀禁”,因爲覺性清淨、平等、不動、遍滿而無壞無雜,此菩薩不會特別尊敬持戒的人,也不會憎惡毀戒的人。

  “不重久習,不輕初學”, 因爲覺性清淨、平等、不動、遍滿而無壞無雜,此菩薩不會特別尊重那些修行很久的人,也不看輕剛剛修學的人。

  任何修行者覺悟成佛,必然要覺悟到一切都在覺中,因此,佛成道時說:我已度盡一切衆生。爲什麼?因爲一切都在覺中。雖然佛在過去世修菩薩道時,發願要度盡一切衆生,現在的你、我都還沒有被度化,衆生還沒有度盡,爲什麼就成就佛道?那是佛覺悟看到一切都是在覺中,而衆生也在覺中,但是衆生不認爲是!所以在一些大乘經典中說:“一切衆生本來是佛,本來都在覺中。”如果不是本來在覺中,是通過修行覺悟,這是因果造作出來的,也可能無常造作變成不覺悟。因爲一切因果是如幻如化的,如果是修種種因果而成佛果,也會因種種因果而使到成佛後倒回來做衆生。其實並非如此,因爲一切本來就在覺中,這就是本經所告訴我們的重要教理,但是我們說不是——還有我是未覺者!

  “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好像眼光照見前境,心未起分別,其時眼光圓滿普照,美、惡之色隨境而現,不涉思惟,就沒有憎,也沒有愛——無憎愛。

  “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爲什麼呢?因爲光體沒有所謂的有一個、有二個,所以沒有憎愛的分別。

  一切法皆由圓覺妙心流出,所以一切法即如來藏所顯現,菩薩“覺成就”便知道一切法是幻化心所見。衆生執幻心幻境以爲實有;聲聞覺悟非實,卻不知幻化中即有覺性,離幻後則無法度衆生;菩薩則覺悟到幻化本來就是圓覺妙心的體現,覺悟到一切皆圓覺遍滿,無有一法可獨存,無一法可以在某一法裏面或外面,所謂無一法可得。如此不可得,是法法圓覺遍滿而不可分割的不可得,不是離有無見之可不可得。

  當我們聽完如來藏的法門時,千萬不要以爲一草一木皆有佛性,乃至以爲一堆牛糞也有佛性,也能成佛,那就大錯了!成佛是因果現象,唯有願力(煩惱)推動想成佛,然後菩薩才能成佛。覺性是本有,凡夫時不曾減,成佛了也不曾增一點,是一切法本身所具有的法性,不是修來的。有如大乘中觀派的見解所說:因爲一切法本性空,所以成就萬法。同樣的,依如來藏的見解認爲:因爲一切法本性即覺性,所以才能互相因果作用。但是,絕不是空性、覺性或佛性去成佛;是有情心、有煩惱心去推動成佛的因果。覺是知是智的意思,佛是遍知者、覺者、一切智者,一切法具有佛性、覺性、空性,但不是一切法皆能成佛,因爲一切法有覺性,加上有情心力、業力推動的因緣而成就覺悟者。當成佛時,佛與衆生俱不可得,哪裏有誰去成佛呢?所以說是煩惱心推動成佛,無煩惱者,如草木,不可成佛。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衆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于此無修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于中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說恒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花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衆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此菩薩及末世衆生,修習成就圓覺妙心者,就覺悟到智慧是不可修的,也沒有東西可以成就,因爲能夠修得的將會變壞。中國禅宗的馬祖禅師曾經說:道不屬修,若言修得,修成還壞。道——真理是不屬修的,因爲凡是去修去做而得的成果,都是因果造作的。既然是因果造作的法,就會生滅變壞,所以從因果造作得來的一切最終還是會失去的。因此,當一個人覺悟到一切都在覺中,就知道智慧不屬修,也沒有東西可修成。爲什麼?原來“圓覺普照,寂滅無二”,一切法、一切心本來在圓覺普照中,本來就沒有生滅。“寂滅”中的寂是寂靜,滅是沒有生滅。“寂滅無二”即是寂滅中無生死、有無等差別相。

  “于中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說恒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花亂起亂滅”,菩薩此時覺悟到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說,像恒河沙數那樣多的諸佛世界,猶如空花,亂起亂滅,不實在地變化。

  “不即不離,無縛無脫”,他的心不追隨,也不遠離,沒有被束縛,也沒有解脫。

  “始知衆生本來成佛”,才知道衆生本來是佛——本來覺性圓滿。爲什麼呢?因爲一切都在覺中。爲什麼衆生不知道呢?因爲衆生迷惑于六根、六塵、六識的境界中,認爲一切就是他(其實是十八界)所知的樣子而已,不知六根所知全是覺性的顯現,因此就變成無知——無明。所以《法華經》說:“少智樂小法,不自信作佛”,小法就是他的境界所知的樣子而已。

  “生死、涅槃猶如昨夢”,生死輪回乃至證入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好像昨天做夢,今天夢醒了。夢中所見,曆曆分明;一旦醒來,夢中所見一切,都不實在。

  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舍。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于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

  “起”是生死,“滅”是涅槃。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舍”,菩薩所證得的法,沒有東西可以得到,也沒有失去什麼,沒有東西可取,也沒有東西可舍。

  “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能夠證悟的人,不以種種造作去修,也不以停止心念當做修行,也不以隨波逐流當做修行,也不以滅掉生死當做修行。

  “于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在此證悟中,沒有能證的智慧,也沒有所證的法。沒有證悟這一回事,也沒有證悟者。爲什麼呢?“一切法性平等不壞”,因爲一切法本來清淨平等,無有一法能成立或破壞另一法。

  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

  修習圓覺妙心的諸菩薩,應當這樣修行,以這樣的次第去覺悟,這樣的思惟,這樣的住持,這樣的種種善巧,這樣的開悟,凡是發心求如是法,依法修行,不會心生迷悶。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眼汝當知, 一切諸衆生,

  身心皆如幻。 身相屬四大,

  心性歸六塵; 四大體各離,

  誰爲和合者? 如是漸修行,

  一切悉清淨。 不動遍法界,

  無作止任滅, 亦無能證者。

  一切佛世界, 猶如虛空花,

  叁世悉平等, 畢竟無來去。

  初發心菩薩, 及末世衆生,

  欲求入佛道, 應如是修習。

  普眼菩薩你應當知道,一切諸衆生,身心皆如幻。身體屬于四大,心中的六塵緣影是心性;四大體各分離,“誰爲和合者?”我們的身與心,就是四大、六塵等等的組合,然而四大體各離,沒有所謂的和合者;即是四大各各本來就是分離的,誰也沒有與誰和合,只是分別心以爲有和合的整體。

  “如是漸修行,一切悉清淨,不動遍法界”,如是漸次修行,最後能夠覺悟一切都是清淨,而且覺悟到一切法本來清淨不動,而且周遍法界。

  “無作止任滅,亦無能證者”,沒有造作,沒有停止,沒有隨波逐流,沒有斷滅,也沒有能夠證悟的人。

  “一切佛世界,猶如虛空花,叁世悉平等,畢竟無來去”,一切佛世界,如極樂世界、華藏世界,都如虛空花,叁世平等,畢竟沒有未來、現在、過去。初發心菩薩,及末世衆生,想要學佛成佛,應當如是修習。

  我一開始就強調,本經所闡明的重要教理是:一切法本來就在覺中。以因緣來說,任何法互相因緣作用,必須要知道對方才能夠産生因緣。比方說,我們煮一鍋綠豆湯,以諸法本具覺性來說,綠豆、水以及加熱的火都要知道對方——都在覺中。如果以因緣來說,它們互相作用也必須知道對方,不然火要往別處煮別的東西。就是說,我們一直以爲分別心才是能知覺的心,但是,如果你細心觀察,兩樣東西彼此不知道對方,它們怎樣影響對方呢?怎麼去互相作用呢?很簡單,就講你跟我就好了:你不知道我,我不知道你,我們倆怎樣互相造業呀!一定要知道對方,才能向對方産生嗔心,産生愛心。如果兩個人都不知道對方,怎樣去嗔、去愛?不可能的!比如火煮綠豆湯,火、綠豆、水都要知道對方,才有因緣在一起,不然火不可能煮到鍋裏的綠豆和水。可能有人聽了不同意,認爲是人讓它們在一起。若全是人爲,煮綠豆湯時爲何不用石頭煮綠豆和沙?而必須靠火、綠豆、水等因緣,可見人爲只是助緣而已,此即是因緣到了,那些因緣自己會那樣做。是哪些因緣?是你,是火、綠豆、水等彼此有緣,都知道如此煮出綠豆湯,別以爲是人能主宰因緣而煮成綠豆…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記 第叁章 普眼菩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