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活,“二十五有”是众生的分类,其实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众生。它们是恶趣四有: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居住处四有:南赡部洲、东胜神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欲界六有: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化天、他化自在天;色界七有: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大梵天、净居天、无想天;无色界四有: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总共二十五有。这都是众生所在的地方,所知一切(非十八界现前的)二十五有也都是清净的。此时菩萨觉悟所知的一切器世间、有情世间,都是圆觉妙心的清净显现。
彼清净故,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净。
以上这些都清净故,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都是清净。
十力是佛成道后具足十种智力,即:
⒈处非处智力: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
⒉自业智力:即三世业报智力,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
⒊静虑解脱等持智力: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等。
⒋根胜劣智力:知众生修道的根性胜劣与得果大小。
⒌种种胜解智力: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
⒍种种界智力:知众生所处世间的种种不同境界。
⒎遍趣行智力:知一切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
⒏宿住随念智力:了知过去发生过的种种事。
⒐死生智力:即天眼无碍智力,以天眼能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
⒑漏尽智力: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
佛既具十种智力,于大众中说四事无畏,称为四无所畏:
⑴说一切智无所畏:自说于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尽知尽见
⑵说漏尽无所畏:自说惑、业、生死俱尽
⑶说障道无所畏:说彼魔、外道之法障蔽圣道。
⑷说尽苦道无所畏:自称所说圣道,能出世间,能尽诸苦。
四无碍智,即是佛讲解法、义、词、辩四事自在无碍。
(1)法无碍智︰于一切法相、名字有无碍自在的智解。
(2)义无碍智︰关于一切法的义理有无碍自在的智解辩才。
(3)辞无碍智︰通晓一切方言而无碍辩说的智解、辩才。
(4)辩无碍智︰随顺众生根机,圆融无滞,巧妙演说自在。
佛有十八种功德智慧,是凡夫、阿罗汉、菩萨所没有的,称为十八不共法,即:
⑴身无失:佛无量劫来身口意业清净,圆满觉悟,故身口意业无失。
⑵口无失:
⑶念无失:
⑷无异想: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简择。
⑸无不定心:佛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之胜定。
⑹无不知己舍:佛悉知一切诸法,而不舍者
⑺欲无减:佛虽具足一切功德,而于诸善法,心无厌足。
⑻精进无减:佛之身心精进满足,常度一切众生,无有休息
⑼念无减:佛于三世诸佛之法,常念持而无所缺减。
⑽慧无减:佛具一切智慧,无量无际不可尽。
⑾解脱无减:佛远离一切烦恼执着,具得有为、无为之解脱
⑿解脱知见无减:佛于一切解脱中,知见明了,分别无碍。
⒀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佛身口意业,均先观察,伴随智慧而行
⒁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⒂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⒃智慧知过去世无碍:佛圆满觉悟,智慧知见三世无障碍。
⒄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⒅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三十七道品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
四念处,又作四念住,即观身心皆不净、苦、无常、无我:
(1)身念处:观此色身皆是不净。
(2)受念处:观苦乐等感受悉皆是苦。
(3)心念处:观此识心念念生灭无常。
(4)法念处:观诸法因缘,无主、不自在,即诸法无我。
四正勤,又作四正断,即四种修善舍恶的心:
(1)已生恶令永断。
(2)未生恶令不生。
(3)未生善令生。
(4)已生善令增长。
四如意足,又作四神足,即四种心能于所修法如意自在——神足:
(1)欲如意足:于所修之法,生起强烈希求心。
(2)勤如意足:即精进心,努力于所修之法。
(3)心如意足:即守摄心念,于所修之法得胜定。
(4)观如意足:专心思惟所修之法,而得智慧。
五根,根,即能生之意,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即:
(1)信根:信心于正道法,能生禅定解脱。
(2)精进根:于所修法,心无间无杂。
(3)念根:于所修法,念念记忆不忘。
(4)定根:摄心于所修法,一心寂定。
(5)慧根:于所修法,观察明了。
五力,力即五根的力用。
七菩提分,又作七觉支,即修道觉悟时,应生起的七个心法:
(1)念觉分:正念分明,不忘思惟所修之道法。
(2)择法觉分:于所修之法,能抉择清楚。
(3)精进觉分:于所抉择之法,越修越想修。
(4)喜觉分:所抉择之法念念现前,心生欢喜。
(5)轻安觉支:于所抉择之法,觉悟不虚,身心轻快安稳。
(6)定觉分:于所抉择之法,一心不乱,引发三摩地。
(7)舍觉分:依前六法觉悟,而生起平等无造作心。
八正道,又作八圣道、八道谛,即解脱生死应过的生活道路:
(1)正见:正确知见善恶业报、业力因果、四圣谛等。
(2)正思惟:又作正志、正分别,心无邪思想。
(3)正语:言无虚妄,即离妄言、两舌、恶口、绮语。
(4)正业:又作正行,即离杀生、不与取等,住于清净善业。
(5)正命:如法乞求衣服、饮食、床榻、汤药等诸生活之具。
(6)正精进:又作正方便,即修四正勤。
(7)正念:心念念分明,观不净、苦、无常、无我。
(8)正定:修止观得心清净之禅定。
小乘的教法认为四大、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是生死法,这些世间法是不清净法,三十七道品是清净法。如果一个菩萨见到四大、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都是清净时,当然见到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都是清净的。
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
如是乃至八万四千种种法门,一切都是清净。修行者觉悟到圆觉妙心,就知道一切都是清净。此时菩萨觉悟一切佛所成就的清净法,都是圆觉妙心的清净显现。
善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
善男子,觉悟到万法实相即是圆觉的清净心故,一身清净;一身是指自己本人。“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当悟到本身清净,即见他人身心行为也是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无尽的众生都是在圆觉清净之中,此时菩萨证悟到圆觉妙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
此时菩萨觉悟圆觉妙心的广大清净,是遍虚空,包括三世,都是圆觉妙心的清净、平等、不动的显现。
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
世间人认为虚空(空间)是平等不动的,但是以中观的理论来说,没有所谓不动的空间。因为世间人认为虚空是平等不动,所以佛法也用虚空来比喻:虚空是不动,是平等,没有差别的。
有如虚空平等不动,应当知道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因为前面他觉悟到清净,四大没有生灭可得,所以应当知道觉性本来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此时菩萨觉悟圆觉妙心所显现的一切法,皆同圆觉妙心,平等不动。
善男子,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
圆觉妙心本来清净不动,而且周遍圆满没有边界,应当知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作用能够遍满法界。所谓遍满,是觉性本身就遍满整个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不但是六根遍满整个法界,应当知道所接触的六尘境界——色、声、香、味、触、法,每一个尘都是遍满法界。
“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不但圆觉清净的心遍满清净不动,即是所知的四大、六根、六尘……每一个物质的本身作用,也遍满整个法界。此时菩萨觉悟圆觉妙心所显现的根、尘、识,四大乃至陀罗尼门,皆同圆觉妙心,遍满法界。
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根尘无坏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
因为微妙的觉性遍满法界,所以根性、尘性之间也周遍圆满,无坏无杂乱;“根尘无坏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如是根性、尘性亦如觉性的圆满无际故,亦无坏无杂,推而至于陀罗尼门之性,亦复如是。
所谓坏杂,是当东西没有遍满,它就要坏或杂。比方说,这个闹钟要与麦克风同在一个位置的话,不是互相破坏对方,就是要互相杂在一起。如果世间的东西不能遍满,两个就必须参杂在一起,不然的话,就必须破坏其中一个,另外那个才可以存在。
“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这是以灯光比喻来说明:譬如在这个房间里开两盏灯,这两盏灯所发出的光芒,一一光互摄互入,彼此含容,遍满整个房间,因此说无坏无杂。谁也没有阻挡谁,谁也没有与谁参杂在一起,所以就遍满,这是说明根、尘、觉性互摄互入,皆遍满而无坏无杂。这也是《华严经》所说的一入一切、一切入一。
此时菩萨觉悟圆觉妙心所显现的根、尘、识,乃至陀罗尼门,皆同圆觉妙心,互摄互入而无坏无杂。
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 第三章 普眼菩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