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活,“二十五有”是衆生的分類,其實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的衆生。它們是惡趣四有: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居住處四有:南贍部洲、東勝神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欲界六有: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樂化天、他化自在天;色界七有:初禅天、二禅天、叁禅天、四禅天,大梵天、淨居天、無想天;無色界四有: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總共二十五有。這都是衆生所在的地方,所知一切(非十八界現前的)二十五有也都是清淨的。此時菩薩覺悟所知的一切器世間、有情世間,都是圓覺妙心的清淨顯現。
彼清淨故,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叁十七助道品清淨。
以上這些都清淨故,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叁十七助道品都是清淨。
十力是佛成道後具足十種智力,即:
⒈處非處智力: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
⒉自業智力:即叁世業報智力,知一切衆生叁世因果業報。
⒊靜慮解脫等持智力:知各種禅定及解脫叁昧等。
⒋根勝劣智力:知衆生修道的根性勝劣與得果大小。
⒌種種勝解智力:知一切衆生種種知解。
⒍種種界智力:知衆生所處世間的種種不同境界。
⒎遍趣行智力:知一切六道有漏行所至處、涅槃無漏行所至處。
⒏宿住隨念智力:了知過去發生過的種種事。
⒐死生智力:即天眼無礙智力,以天眼能見衆生生死及善惡業緣。
⒑漏盡智力:于一切妄惑余氣,永斷不生,能如實知。
佛既具十種智力,于大衆中說四事無畏,稱爲四無所畏:
⑴說一切智無所畏:自說于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盡知盡見
⑵說漏盡無所畏:自說惑、業、生死俱盡
⑶說障道無所畏:說彼魔、外道之法障蔽聖道。
⑷說盡苦道無所畏:自稱所說聖道,能出世間,能盡諸苦。
四無礙智,即是佛講解法、義、詞、辯四事自在無礙。
(1)法無礙智︰于一切法相、名字有無礙自在的智解。
(2)義無礙智︰關于一切法的義理有無礙自在的智解辯才。
(3)辭無礙智︰通曉一切方言而無礙辯說的智解、辯才。
(4)辯無礙智︰隨順衆生根機,圓融無滯,巧妙演說自在。
佛有十八種功德智慧,是凡夫、阿羅漢、菩薩所沒有的,稱爲十八不共法,即:
⑴身無失:佛無量劫來身口意業清淨,圓滿覺悟,故身口意業無失。
⑵口無失:
⑶念無失:
⑷無異想:佛于一切衆生平等普度,心無簡擇。
⑸無不定心:佛行住坐臥常不離甚深之勝定。
⑹無不知己舍:佛悉知一切諸法,而不舍者
⑺欲無減:佛雖具足一切功德,而于諸善法,心無厭足。
⑻精進無減:佛之身心精進滿足,常度一切衆生,無有休息
⑼念無減:佛于叁世諸佛之法,常念持而無所缺減。
⑽慧無減:佛具一切智慧,無量無際不可盡。
⑾解脫無減:佛遠離一切煩惱執著,具得有爲、無爲之解脫
⑿解脫知見無減:佛于一切解脫中,知見明了,分別無礙。
⒀一切身業隨智慧行:佛身口意業,均先觀察,伴隨智慧而行
⒁一切口業隨智慧行
⒂一切意業隨智慧行
⒃智慧知過去世無礙:佛圓滿覺悟,智慧知見叁世無障礙。
⒄智慧知未來世無礙:
⒅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叁十七道品是,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
四念處,又作四念住,即觀身心皆不淨、苦、無常、無我:
(1)身念處:觀此色身皆是不淨。
(2)受念處:觀苦樂等感受悉皆是苦。
(3)心念處:觀此識心念念生滅無常。
(4)法念處:觀諸法因緣,無主、不自在,即諸法無我。
四正勤,又作四正斷,即四種修善舍惡的心:
(1)已生惡令永斷。
(2)未生惡令不生。
(3)未生善令生。
(4)已生善令增長。
四如意足,又作四神足,即四種心能于所修法如意自在——神足:
(1)欲如意足:于所修之法,生起強烈希求心。
(2)勤如意足:即精進心,努力于所修之法。
(3)心如意足:即守攝心念,于所修之法得勝定。
(4)觀如意足:專心思惟所修之法,而得智慧。
五根,根,即能生之意,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即:
(1)信根:信心于正道法,能生禅定解脫。
(2)精進根:于所修法,心無間無雜。
(3)念根:于所修法,念念記憶不忘。
(4)定根:攝心于所修法,一心寂定。
(5)慧根:于所修法,觀察明了。
五力,力即五根的力用。
七菩提分,又作七覺支,即修道覺悟時,應生起的七個心法:
(1)念覺分:正念分明,不忘思惟所修之道法。
(2)擇法覺分:于所修之法,能抉擇清楚。
(3)精進覺分:于所抉擇之法,越修越想修。
(4)喜覺分:所抉擇之法念念現前,心生歡喜。
(5)輕安覺支:于所抉擇之法,覺悟不虛,身心輕快安穩。
(6)定覺分:于所抉擇之法,一心不亂,引發叁摩地。
(7)舍覺分:依前六法覺悟,而生起平等無造作心。
八正道,又作八聖道、八道谛,即解脫生死應過的生活道路:
(1)正見:正確知見善惡業報、業力因果、四聖谛等。
(2)正思惟:又作正志、正分別,心無邪思想。
(3)正語:言無虛妄,即離妄言、兩舌、惡口、绮語。
(4)正業:又作正行,即離殺生、不與取等,住于清淨善業。
(5)正命:如法乞求衣服、飲食、床榻、湯藥等諸生活之具。
(6)正精進:又作正方便,即修四正勤。
(7)正念:心念念分明,觀不淨、苦、無常、無我。
(8)正定:修止觀得心清淨之禅定。
小乘的教法認爲四大、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是生死法,這些世間法是不清淨法,叁十七道品是清淨法。如果一個菩薩見到四大、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都是清淨時,當然見到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叁十七助道品都是清淨的。
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淨。
如是乃至八萬四千種種法門,一切都是清淨。修行者覺悟到圓覺妙心,就知道一切都是清淨。此時菩薩覺悟一切佛所成就的清淨法,都是圓覺妙心的清淨顯現。
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淨故,一身清淨;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多身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衆生圓覺清淨。
善男子,覺悟到萬法實相即是圓覺的清淨心故,一身清淨;一身是指自己本人。“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當悟到本身清淨,即見他人身心行爲也是清淨。多身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無盡的衆生都是在圓覺清淨之中,此時菩薩證悟到圓覺妙心、佛、衆生叁無差別。
善男子,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故,如是乃至盡于虛空,圓裹叁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
此時菩薩覺悟圓覺妙心的廣大清淨,是遍虛空,包括叁世,都是圓覺妙心的清淨、平等、不動的顯現。
善男子,虛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世間人認爲虛空(空間)是平等不動的,但是以中觀的理論來說,沒有所謂不動的空間。因爲世間人認爲虛空是平等不動,所以佛法也用虛空來比喻:虛空是不動,是平等,沒有差別的。
有如虛空平等不動,應當知道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因爲前面他覺悟到清淨,四大沒有生滅可得,所以應當知道覺性本來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此時菩薩覺悟圓覺妙心所顯現的一切法,皆同圓覺妙心,平等不動。
善男子,覺性遍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
圓覺妙心本來清淨不動,而且周遍圓滿沒有邊界,應當知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作用能夠遍滿法界。所謂遍滿,是覺性本身就遍滿整個法界。“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不但是六根遍滿整個法界,應當知道所接觸的六塵境界——色、聲、香、味、觸、法,每一個塵都是遍滿法界。
“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不但圓覺清淨的心遍滿清淨不動,即是所知的四大、六根、六塵……每一個物質的本身作用,也遍滿整個法界。此時菩薩覺悟圓覺妙心所顯現的根、塵、識,四大乃至陀羅尼門,皆同圓覺妙心,遍滿法界。
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
因爲微妙的覺性遍滿法界,所以根性、塵性之間也周遍圓滿,無壞無雜亂;“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是根性、塵性亦如覺性的圓滿無際故,亦無壞無雜,推而至于陀羅尼門之性,亦複如是。
所謂壞雜,是當東西沒有遍滿,它就要壞或雜。比方說,這個鬧鍾要與麥克風同在一個位置的話,不是互相破壞對方,就是要互相雜在一起。如果世間的東西不能遍滿,兩個就必須參雜在一起,不然的話,就必須破壞其中一個,另外那個才可以存在。
“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這是以燈光比喻來說明:譬如在這個房間裏開兩盞燈,這兩盞燈所發出的光芒,一一光互攝互入,彼此含容,遍滿整個房間,因此說無壞無雜。誰也沒有阻擋誰,誰也沒有與誰參雜在一起,所以就遍滿,這是說明根、塵、覺性互攝互入,皆遍滿而無壞無雜。這也是《華嚴經》所說的一入一切、一切入一。
此時菩薩覺悟圓覺妙心所顯現的根、塵、識,乃至陀羅尼門,皆同圓覺妙心,互攝互入而無壞無雜。
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記 第叁章 普眼菩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