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 第三章 普眼菩萨▪P4

  ..续本文上一页学。何以故?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前面我说过,我们所知的一切物质、一切心,以现代人的认知来说都是能量的聚合,以大乘佛法来说都是心,心就是能量,能量就是心。一般上我们说到能量,就会认为那是没知觉的,实际上,它们是有知觉的能量,即是圆觉法门所说的觉性。每一个法都有觉性——心的作用,都互相含摄遍满,在我们感觉到有不同高低的能量,如此就看到有种种物质、光线、心念等种种差别,因为万法皆是圆觉妙心所显,互相遍满,虽然众生把它们当成物质来分别,它们的影响依然是互相含摄遍满法界。

  “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当一个菩萨修成就上文的清净智慧,悟入圆觉妙心,即是证知觉性清净而平等不动,遍满而无坏无杂,是以了达诸法皆空时,就不会被任何的法束缚,就不会要求从任何的法——物质、心、时、空中解脱出来。众生迷惑的时候,为法所转移,系缚缠绕,不得自由,就希望摆脱其束缚,从中脱离出来。此菩萨不被任何法所系缚,也不求出离世间万法。

  “不厌生死,不爱涅槃”,因为觉性清净、平等、不动、遍满而无坏无杂,此菩萨不厌恶生死,也不爱涅槃;小乘人就是厌恶生死,爱涅槃。

  “不敬持戒,不憎毁禁”,因为觉性清净、平等、不动、遍满而无坏无杂,此菩萨不会特别尊敬持戒的人,也不会憎恶毁戒的人。

  “不重久习,不轻初学”, 因为觉性清净、平等、不动、遍满而无坏无杂,此菩萨不会特别尊重那些修行很久的人,也不看轻刚刚修学的人。

  任何修行者觉悟成佛,必然要觉悟到一切都在觉中,因此,佛成道时说:我已度尽一切众生。为什么?因为一切都在觉中。虽然佛在过去世修菩萨道时,发愿要度尽一切众生,现在的你、我都还没有被度化,众生还没有度尽,为什么就成就佛道?那是佛觉悟看到一切都是在觉中,而众生也在觉中,但是众生不认为是!所以在一些大乘经典中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本来都在觉中。”如果不是本来在觉中,是通过修行觉悟,这是因果造作出来的,也可能无常造作变成不觉悟。因为一切因果是如幻如化的,如果是修种种因果而成佛果,也会因种种因果而使到成佛后倒回来做众生。其实并非如此,因为一切本来就在觉中,这就是本经所告诉我们的重要教理,但是我们说不是——还有我是未觉者!

  “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好像眼光照见前境,心未起分别,其时眼光圆满普照,美、恶之色随境而现,不涉思惟,就没有憎,也没有爱——无憎爱。

  “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为什么呢?因为光体没有所谓的有一个、有二个,所以没有憎爱的分别。

  一切法皆由圆觉妙心流出,所以一切法即如来藏所显现,菩萨“觉成就”便知道一切法是幻化心所见。众生执幻心幻境以为实有;声闻觉悟非实,却不知幻化中即有觉性,离幻后则无法度众生;菩萨则觉悟到幻化本来就是圆觉妙心的体现,觉悟到一切皆圆觉遍满,无有一法可独存,无一法可以在某一法里面或外面,所谓无一法可得。如此不可得,是法法圆觉遍满而不可分割的不可得,不是离有无见之可不可得。

  当我们听完如来藏的法门时,千万不要以为一草一木皆有佛性,乃至以为一堆牛粪也有佛性,也能成佛,那就大错了!成佛是因果现象,唯有愿力(烦恼)推动想成佛,然后菩萨才能成佛。觉性是本有,凡夫时不曾减,成佛了也不曾增一点,是一切法本身所具有的法性,不是修来的。有如大乘中观派的见解所说:因为一切法本性空,所以成就万法。同样的,依如来藏的见解认为:因为一切法本性即觉性,所以才能互相因果作用。但是,绝不是空性、觉性或佛性去成佛;是有情心、有烦恼心去推动成佛的因果。觉是知是智的意思,佛是遍知者、觉者、一切智者,一切法具有佛性、觉性、空性,但不是一切法皆能成佛,因为一切法有觉性,加上有情心力、业力推动的因缘而成就觉悟者。当成佛时,佛与众生俱不可得,哪里有谁去成佛呢?所以说是烦恼心推动成佛,无烦恼者,如草木,不可成佛。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花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成就圆觉妙心者,就觉悟到智慧是不可修的,也没有东西可以成就,因为能够修得的将会变坏。中国禅宗的马祖禅师曾经说:道不属修,若言修得,修成还坏。道——真理是不属修的,因为凡是去修去做而得的成果,都是因果造作的。既然是因果造作的法,就会生灭变坏,所以从因果造作得来的一切最终还是会失去的。因此,当一个人觉悟到一切都在觉中,就知道智慧不属修,也没有东西可修成。为什么?原来“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一切法、一切心本来在圆觉普照中,本来就没有生灭。“寂灭”中的寂是寂静,灭是没有生灭。“寂灭无二”即是寂灭中无生死、有无等差别相。

  “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花乱起乱灭”,菩萨此时觉悟到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像恒河沙数那样多的诸佛世界,犹如空花,乱起乱灭,不实在地变化。

  “不即不离,无缚无脱”,他的心不追随,也不远离,没有被束缚,也没有解脱。

  “始知众生本来成佛”,才知道众生本来是佛——本来觉性圆满。为什么呢?因为一切都在觉中。为什么众生不知道呢?因为众生迷惑于六根、六尘、六识的境界中,认为一切就是他(其实是十八界)所知的样子而已,不知六根所知全是觉性的显现,因此就变成无知——无明。所以《法华经》说:“少智乐小法,不自信作佛”,小法就是他的境界所知的样子而已。

  “生死、涅槃犹如昨梦”,生死轮回乃至证入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好像昨天做梦,今天梦醒了。梦中所见,历历分明;一旦醒来,梦中所见一切,都不实在。

  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

  “起”是生死,“灭”是涅槃。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菩萨所证得的法,没有东西可以得到,也没有失去什么,没有东西可取,也没有东西可舍。

  “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能够证悟的人,不以种种造作去修,也不以停止心念当做修行,也不以随波逐流当做修行,也不以灭掉生死当做修行。

  “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在此证悟中,没有能证的智慧,也没有所证的法。没有证悟这一回事,也没有证悟者。为什么呢?“一切法性平等不坏”,因为一切法本来清净平等,无有一法能成立或破坏另一法。

  善男子,彼诸菩萨如是修行,如是渐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开悟,求如是法,亦不迷闷。

  修习圆觉妙心的诸菩萨,应当这样修行,以这样的次第去觉悟,这样的思惟,这样的住持,这样的种种善巧,这样的开悟,凡是发心求如是法,依法修行,不会心生迷闷。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眼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身心皆如幻。 身相属四大,

  心性归六尘; 四大体各离,

  谁为和合者? 如是渐修行,

  一切悉清净。 不动遍法界,

  无作止任灭, 亦无能证者。

  一切佛世界, 犹如虚空花,

  三世悉平等, 毕竟无来去。

  初发心菩萨, 及末世众生,

  欲求入佛道, 应如是修习。

  普眼菩萨你应当知道,一切诸众生,身心皆如幻。身体属于四大,心中的六尘缘影是心性;四大体各分离,“谁为和合者?”我们的身与心,就是四大、六尘等等的组合,然而四大体各离,没有所谓的和合者;即是四大各各本来就是分离的,谁也没有与谁和合,只是分别心以为有和合的整体。

  “如是渐修行,一切悉清净,不动遍法界”,如是渐次修行,最后能够觉悟一切都是清净,而且觉悟到一切法本来清净不动,而且周遍法界。

  “无作止任灭,亦无能证者”,没有造作,没有停止,没有随波逐流,没有断灭,也没有能够证悟的人。

  “一切佛世界,犹如虚空花,三世悉平等,毕竟无来去”,一切佛世界,如极乐世界、华藏世界,都如虚空花,三世平等,毕竟没有未来、现在、过去。初发心菩萨,及末世众生,想要学佛成佛,应当如是修习。

  我一开始就强调,本经所阐明的重要教理是:一切法本来就在觉中。以因缘来说,任何法互相因缘作用,必须要知道对方才能够产生因缘。比方说,我们煮一锅绿豆汤,以诸法本具觉性来说,绿豆、水以及加热的火都要知道对方——都在觉中。如果以因缘来说,它们互相作用也必须知道对方,不然火要往别处煮别的东西。就是说,我们一直以为分别心才是能知觉的心,但是,如果你细心观察,两样东西彼此不知道对方,它们怎样影响对方呢?怎么去互相作用呢?很简单,就讲你跟我就好了:你不知道我,我不知道你,我们俩怎样互相造业呀!一定要知道对方,才能向对方产生嗔心,产生爱心。如果两个人都不知道对方,怎样去嗔、去爱?不可能的!比如火煮绿豆汤,火、绿豆、水都要知道对方,才有因缘在一起,不然火不可能煮到锅里的绿豆和水。可能有人听了不同意,认为是人让它们在一起。若全是人为,煮绿豆汤时为何不用石头煮绿豆和沙?而必须靠火、绿豆、水等因缘,可见人为只是助缘而已,此即是因缘到了,那些因缘自己会那样做。是哪些因缘?是你,是火、绿豆、水等彼此有缘,都知道如此煮出绿豆汤,别以为是人能主宰因缘而煮成绿豆…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 第三章 普眼菩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