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 第三章 普眼菩萨

  第三章

  普眼菩萨

  前一章是对上根菩萨说没有渐次的如幻三昧法门,本章为钝根菩萨开示渐次的圆觉法门。

  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

  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起座,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对佛说: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如何思惟、住持,以及有什么方便法门?即是如果有刚开始修菩萨道的人,听闻这个圆觉境界,应当怎样思惟观察乃得纯熟?怎样安住受持而不为一切环境转移?如果于此圆觉境界未能开悟的众生,有什么方便法门让他开悟?

  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便及正思惟,闻佛如来说此三昧,心生迷闷,即于圆觉不能悟入。愿兴慈悲,为我等辈及末世众生假说方便。”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如果那些没有善巧方便及正思惟的众生,听闻佛所讲的菩萨修行如幻三昧,即一切幻化本来就是圆觉妙心的显现,“心生迷闷”,心中迷惑不乐听闻,不能够接受幻化就是觉性所显现,因此不能悟入圆觉妙心。希望佛慈悲,为我们以及末世众生解说方便法门。

  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修行渐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说种种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眼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假说种种方便”,佛教导众生修行,有些法门是直截了当的方法,有些是转弯抹角的法门,而转弯抹角的法门就是假说种种方便。好像医生为了要让病人吃很苦的药,就放一些甜品进去,加甜品是方便法。佛的种种假说方便,不是佛说法的本意,而是因众生执迷而必须那样的教导,所以佛才随顺执迷者而巧立方便说法。如《法华经》说:“我即自思惟,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此经说三乘是假说方便,本来圆觉是究竟。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

  佛为上根菩萨开示没有次第的如幻三昧,为初发心菩萨以及末世众生种种假说及方便开示有次第的法门;要次第悟入如来清净圆觉妙心,应当依次第生起正念心,一心一意要远离一切幻妄。先依照如来教授的奢摩他行,修定建立正念与清净心。佛教的修行方法有二大种类:一种叫止,一种叫观。止就是奢摩他——修清净心,观就是毗婆舍那——修清净见。这两种修法都能够产生定,即是三摩地。“坚持禁戒”,专心一意把戒律持好。此处是讲新学菩萨有很多贪嗔痴的烦恼,心不定,所以要持戒,先使身的行为清净。“安处徒众”,先安置徒弟、信众与放下一切作务,然后“宴坐静室”,安处静室,结跏趺坐。

  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此节正答云何思惟。新学菩萨不能直接观如幻,因为他们认取身心实在,所以先观察身,次观察心。

  新学菩萨观察身心时,应经常作如是思惟: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大;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大;“暖气归火”,体温归于火大;“动转归风”,呼吸及血气等所有运转归于风大。古希腊及印度人认为世间的一切有形物质,都是由地、水、风、火四种极微物质组成,称为四大。地大性坚硬,水大性潮湿,风大性流动,火大性温暖。任何物质都具有四大的性质,比如冰被解释为是水的地大增多,水汽是水的风大及火大增多,其实就是物质的固态、液态、气态、热能四种性质,被误解为物质的四种基本元素。佛依世俗常识执以为实有的四大来开示佛法,教导观想身体就是由地、水、风、火四大组成。“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观察四大各有所归,究竟这个幻身在哪里?都无实体可指,即知此身毕竟无体,不过四大和合,而有此虚妄的相状,所以说“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

  观察身心从观身实同幻化开始,然后观身心世界都是幻化的。佛在教导渐次的法门时,必定是先观身后观心。比如四念处修法的次第: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如此次第是让众生从粗的心念修到细的心念,观身最粗,观受是心,所以观受比观身微细。受苦乐时心游荡外境,因此心不平静;观心时不理外境,心念比受平静微细,所以先观受后观心。当观心观到贪嗔调服时而非常微细时,便有力量观一切法。

  四缘假合以下,详明观心。佛入灭后,论师们归纳整理佛所讲的因缘教法而有不同分类;大乘一般只讲讲四缘,小乘论师更说佛有讲二十四种缘。其实只讲四缘就够了,即是因缘、次第缘、所缘缘和增上缘。比如眼睛看东西就有四缘,眼识不能自己独立生起,要靠根、尘接触,眼识才生。识蕴里的过去业有眼识的业缘——因缘;所有的识前一念灭了,后一念才能生,每一念眼识依前一念眼识灭了而次第生起——次第缘;色尘是眼识所知的境界——所缘缘;其他比如身体、神经、眼根等,帮忙眼识生起来的法——增上缘。即四缘生一切法。

  “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因为四缘假合而知道,所以是幻化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也不是真实的,是暂时性的。“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六根为内,四大为外。“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中的“气”是指能量,就是指你过去业的力量,积聚于中,“似有缘相,假名为心”,好像有众缘和合成一个相貌被你知道,佛随顺凡夫称它为心,此能量(妄有缘气)就是能知觉与思维的心。以佛法说,我们的心有二:一、是血肉之心;二、能思维与有知觉的心气——能量,它(妄有缘气)执著在我们的身体里作用,而这股能量也可让你感觉是气。当你胡思乱想太多的时候,心的能量就在头上发涨;当你心无妄念的时候,它就降下来在你的心脏;当你在运动、做东西的时候,它就在手脚上运作。对于执取六根境界者,佛教导观六根境界的前因后果,然后进一步见到身心无我。

  “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这个虚妄不实的心,如果没有境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就不能有它的作用。即能知的心与所知的境互相依存,如钟声灭了耳识也灭,没有一个不灭的闻性,因为能听闻的一念耳识随着刹那的声尘而生起,耳识是生灭的虚妄心,不像圆觉妙心那样遍满十方。

  “四大分解,无尘可得”,如果四大都分解了,则没有六尘可得。所以说“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四大解散了,众缘中的六尘各归散灭,六识是随六尘、六根而生起的一念生灭心,根或尘任何一方灭,则识也跟着灭。有人认为有不灭的闻性,其实能闻是妄心,所闻是妄境,虚妄的心境皆是无常生灭法,所闻的妄境灭了不可能有个能闻的闻性不灭。换句话说,若见声尘有生灭,必定见到心识也生灭,有生灭见故;若见心识也不生不灭,必定见到声尘也不生不灭,无生灭见故。对于执著实有生灭的前因后果等见者,佛必定教导观能知的心与所知的法,皆是根、尘、识的幻化。此观身心法是佛的善巧方便,所以初学菩萨一定要先观身心入微,然后观幻化。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彼”是指欲求清净圆觉妙心的菩萨修行者,觉悟到“幻身灭故”,即是身体是如幻如化的,是幻身的幻灭,没有实在的身体在灭,“灭”并非从有灭成无,是幻生幻灭。“幻心亦灭”,能知的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如幻如化的心,也灭了。

  “幻心灭故,幻尘亦灭”,是因为六识与六尘是心境互相依存,即能知的心与所知的境互为因缘,只要证悟到任何一方是不生不灭,则一切法皆是“无生”,皆“无相”。

  “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是指一切如幻如化的生灭,也灭了,即觉悟到生灭幻相本来无生灭相。

  “幻灭灭故,非幻不灭”,如果我们是以根、尘、识观察世间,所见皆是有相的生灭幻化,这一切的幻化相都灭了之后,“非幻不灭” 就是见到非幻圆觉妙心一向不生不灭,也就是涅槃不灭。“幻灭灭”即生灭现象灭,也就是证得不生不灭。小乘人以为生灭境界里实有生死轮回,但是当阿罗汉证得不生不灭前,他必定先证悟“幻心灭——幻尘灭——幻灭灭——非幻不灭”,即先证悟生死轮回不实在,才可证悟不生不灭的涅槃。

  “非幻不灭”,即证悟不生不灭的当下,不可以没有能觉悟不生灭的心,此时此心称为“根本智”。

  在如来藏法门里,“非幻”是指圆觉妙心,是本有的法性,不从修行得来;在其他法门里认为智慧不是本有的,是从修证得来。唯识宗则说转识成智,即把污染的心转成清净的智慧;但是本经说,圆觉妙心本智慧,一向来皆清净。

  “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好像磨镜子,污垢尽除,就显现明亮的本质。“当知身心皆为幻垢”,镜子与污垢譬喻智慧与身心,智慧本来清净犹如镜子,妄执六根…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 第三章 普眼菩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