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 第二章 普贤菩萨

  第二章

  普贤菩萨

  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

  若大乘人认为世间幻化不实,一切幻化都是本来清净圆觉,既然已清净了,又不出世间,那么,要如何修行呢?

  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起座,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对佛说:大悲世尊,愿为这个法会中的诸菩萨众,以及将来末世的一切众生修大乘的修行人,听闻到这个圆觉清净境界,应当怎样修行?法界本来“圆觉清净”不是境界,显现于众生身心前变成是一个境界,普贤菩萨也就随顺而讲成是一个境界了。

  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

  问一、如果有修大乘的众生听到圆觉清净境界,了知身心如空花,如幻不实,但是所有修行无非是从身、口、意三业来修,身心既然是幻化的,则所修之行,自然也都是幻化的,为什么可以用幻化的身心来修幻化之行?

  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

  问二、如果一切如幻的法都灭尽了,那么,就没有心啰?既然没有心,是谁修行?众生认为既然身心是幻化的,怎么可以用幻化来修幻化呢?因为以幻化来说,众生不论怎样修行,终归是幻化。意思是说,众生在如幻如化的因果中修来修去,都不是真实的。那样何必修呢?再者,如果身心如幻,修道人把身心灭了,就没有心啰?,那么谁来修行?为什么会有这种见解?因为众生都执著身心为我,然后执著有我用这个身心修行,当修到身心灭了,谁来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本来没有生灭也没有人修行,又怎么说修行如幻呢?

  这里面要分两头来说:一、对于一个觉悟者,如佛,的确是无身心可得,不用修行的;对于一个迷惑者,执著真的有身心,就认为要修。二、幻化的灭——涅槃,涅槃不是在此消灭而到某处(如涅槃界),在前面的经文有讲到,涅槃的灭“如众空花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好像有眼疾的人,看到虚空中有花,但眼疾好了,空花不见了,不可以说空花在哪里?从哪里灭了?本来没有那回事。现在说“若诸幻性一切尽灭”,本来没有生,哪里有诸幻灭呢?只是迷者想要灭尽诸幻。

  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

  问三、如果众生没有修行,在生死幻化中,也不知道如幻境界,那要怎样使到妄想的心得到解脱?

  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希望佛为末世一切众生,教授一些善巧方便法门,能够按部就班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一切诸幻化。

  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菩萨如幻三昧,方便渐次,令诸众生得离诸幻。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贤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尔时,世尊告诉普贤菩萨说:“很好!很好!善男子,你们能够为一切菩萨以及末世众生,向佛请求讲解修习菩萨如幻三昧的种种方法,令一切众生得以按部就班,渐渐地远离诸幻。”此为佛赞叹普贤菩萨的三请。

  一般人对圆觉法门闻所未闻,如何会请法?普贤菩萨慈悲地为众生向佛问法,所以佛赞叹他。如幻三昧的意思是,菩萨在三界生死中来来去去,所见到的不是一般的迷惑境界,是在如幻三昧的定中幻化游戏人间。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花从空而有,幻花虽灭,空性不坏。

  答一、“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在本经中这是很重要的教法,这是因为众生一直认为:在广大众多因缘的幻化中,有我这么一个迷惑者不在觉中。佛就再说:“一切众生种种幻化,本来都有如来的圆觉妙心”。这“圆觉妙心”是指如来藏的圆满觉性,就是一切众生所见的幻化的种种法,每个业力的微细幻化,都有圆觉妙心在当中作用;有如眼疾看到天空中有如幻的空花;眼疾好了空花也没有了,但是天空(空性)从未受如幻的空花影响。意思是说,众生所见到的种种幻化里,都有圆觉妙心的作用,迷时见幻化依圆觉而有,有如空花依空而有,悟时见到幻生幻灭中觉性不坏。甚至于业报也是有觉性的,我们从无量劫轮回,今生到新加坡出世,今天大家会碰面,以佛法来说,就是大家前世有缘。然而,有无量无边的世界,个别有千千万万的众生,你的心、你的业竟然能够找到我,你很有本事喔!若不是你,谁有这样的本事呢?如果是因为某些叫做缘起性空的东西,难道那些东西不就是你的心和业吗?因为你的心和业一向来就知道我在哪里——本在觉中,所以大家就碰面。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都有无量无边的业,这些业互相影响,都要知道对方;如果不知道对方,那么,业与业之间怎么会相遇呢?就是说,当时的一切你的业都知道,即在圆觉中,每一个幻化的法都遍满所有的法,如此互为因缘,互相知道对方。你碰到前世缘份很深的人,比如前世的父母、子女或夫妻,如今一见面你就会对他一见钟情,不然,你那爱的烦恼就毫不动心。为什么呢?因为心与业会知道过去彼此的缘份,就如此这般地反应。同样的,有人跟佛有缘,遇到佛法,不须向他多说,他就学佛了,但是我们会说那个人是不了解而信佛。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迷惑六根现前的境界为实有,否定信佛者有前世因缘叫他学佛。所以说,在迷惑业力因果的当下,就有圆觉妙心在作用。

  根据佛法说,释迦牟尼佛从兜率天降生人间,然后悉达多太子长大到成佛,其实佛老早就知道这一切,佛在兜率天时就知道自己在人间将会演怎样的一出戏!以一些有神通、很长寿的鬼神来说,你的过去生乃至今生它们都知道;至于佛的神通那是更不用说了。意思是说,世间所发生的一切,对于有神通者没有不可知的。因为你迷惑在眼前的狭隘境界,所以不知道。如果一个人的境界比较广大的时候,就能知道很多东西。我们整天迷在现前的六根,以六根所知为知,那是有限、迷惑的境界,六根以外的事就什么都不知道了。比方说,一个人喜欢某某人,当他一来到这个课室里,就只注意那个人,其他人就没注意了。或有人喜欢某某东西,他一见到那个东西,就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投入进去,其他东西就不知道了,这就是他的心缩小了,其所观察的境界缩小了,只能知道那么狭小的范围而已,反之,那些心比较广的人,其所知的范围就比较大。怎么衡量心量大小呢?一个人若进入初禅时,心就开始广大;进入二禅,心更广了。为什么呢?因为他放下现前的执著,久而久之心会慢慢扩大,就产生一些神通,能够预感或知道一些东西;如果一个人执著现前境界,就无法超越现前境界,就不会有神通。

  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就在众生种种幻化中,具有圆觉妙心——如来藏在作用,众生的任何一个幻化都觉遍十方。为什么呢?因为一切法都互相因缘作用,双方要互相作用,必然要知道对方,谁也不能离开谁。比如我要打你一巴掌,当然要知道你在哪里。由此可见,一切法都能互相知道对方,而不是像我们只执著眼前的境界,只知道眼前的事,其余的什么都不知道。因此,根据如来藏圆觉法门说,一切种种幻化,都要有如来圆觉妙心,不然这个幻化也不能出现,也就是说,一切因果依圆觉才能互相作用。我跟你碰面也是幻化,你要知道我,我要知道你,这也要有如来圆觉妙心,不然我们怎样能够碰面呢?怎么产生业缘呢?不知道就不能产生业因缘作用,但是我们一直以为依六根而生的心才是心,其他皆无知无觉,这就大错特错了!

  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答二、“幻心”,是指众生所迷惑如幻如化里所谓的身与心。因为众生执著幻心,还是必须依于幻化的身心修行,才得以除灭;当这些幻化都除灭已尽,而觉心本来就没动转过。

  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众生迷惑而见到“幻”与“觉”是相对的,于是认为迷惑是假的、幻化的,并且认为有一个真实、觉的佛,佛就说:“依幻说觉,亦名为幻”,依虚幻心修行而觉悟不是真觉,也是幻化相,所以在幻化中认取任何觉悟,都是幻化的。

  “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如果说有觉,还是没有远离幻化境界;说无觉的人,也是幻化的。为什么认为有与没有觉,都是幻化境界?因为刚才说一切法互相因缘,从来不曾只在某个地方作用而已,就好像我-——广超法师,从来不只是在你们的眼前作用,广超的影响大到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你们也有如此影响力,但是你却认为:我只能在身心内作用。那是因为你执取身心是我,身心以外不是,于是认为身心以外的因缘与我无关。因为一切法互相影响,谁都要在谁那边作用,不能说有一个地方没有它的影响,因此,你不能说它在哪里了。一旦这样讲,你又认为:那就是一体的无所不在啰。因为你有了本体、在、不在的概念,所以才说无所不在。这无所不在也不可说,因为“在的概念”是迷惑而有的。现在你说有觉、无觉也是一样,因为刚才说一切法都在觉中,你就生起有觉与无觉,这是幻化心分别法与觉的有无见,如此也是幻化的心说的,所以说犹未离幻。

  “是故幻灭,名为不动”,“不动”是指真如,也是佛的名号之一,如来的意思;“真”是真实,“如”是不动的意思;当一切幻化都灭尽了,安立一个名称把它叫做“真如不动”。真如本无名相,佛为众生巧立真如,是为了让众生知道幻化灭尽是怎么回事。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

  答三、佛在这里教导上根菩萨修习菩萨如幻三昧。

  第一步,应当远离…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 第二章 普贤菩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