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 第二章 普贤菩萨▪P2

  ..续本文上一页外境:上根菩萨在开始修菩萨如幻三昧的时候,内心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当一个人心想要修行,其实是烦恼心想要修行,此心就是虚幻;但是没办法,必须先满足烦恼而生起要修行的心,不然幻心不安,然后内心必须先远离幻化虚妄境界。如果还没远离幻化境界,就算你修到不失正念不随境界转,依然还是迷惑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修如幻三昧的菩萨一定要修定,先修定远离所执取的境界,然后心才能自在出入各种境界,然后才有能力幻化世间。但是钝根菩萨没办法做到,就要先持戒。佛成道后十二年内教导众生修行,没有教导持戒,一开始就修定、修慧;十二年后修行者的素质较差,佛才开始教导修戒。修如幻三昧的菩萨不从戒修起,直接修定远离六根的虚妄境界,心不但不被六根所使,还能使六根境界,幻化自在地出入世间。

  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

  第二步,要远离种种造作的心:当此菩萨修心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之后,进一步观幻化心,这是修慧了。由于坚持要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即是千方百计要远离的心、要定在那里、要……这种种心要放下。

  “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第一个远离是远离幻境,远离幻境的远离心是造作,是幻心,要远离此幻心。

  “离远离幻,亦复远离”,第二个离远是远离幻心,离幻心的心,还是幻化的,要远离此离幻心。

  如是重重深入,远离到无可远离,即“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这个时候才是一切诸幻尽灭。

  诸幻化不可除,除幻却导致增加迷惑,实际上是远离诸幻化到得无所离;即是上根菩萨修行并不是设法弃除、消灭六根的种种境界,而是远离它。换句话说,对因地菩萨而言,诸法本在觉中,要消业、除掉业报、烦恼、因果,都是错误的,只要远离所执著的境和心,不被内心的执著所迷惑。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此是譬喻。譬如钻木取火,两根木头互相摩擦,产生火种,火把木头都给烧尽了,灰飞烟灭,以虚幻的身心来修如梦如幻行,也是如此。

  前面问:如果在幻化中,又怎么修幻化呢?佛说以远离幻化的心来修,但是千万记住,远离也是幻化,最后要“得无所离”。

  在得无所离时,谁知道得无所离?当一个人远离一切境界的时候,在一切大小乘的论著中,把此状态称为根本智,当觉知心离开一切境界就是定,根本智只能在定中生起,此时没有能知心、所知境的分别,但是,当时心是有知觉的。所谓觉悟,不可以如木石那样什么知觉都没有。菩萨远离一切幻化而觉悟的时候,他是证悟到觉性“得无所离”,心是不可以远离的;他不可以远离、远离……远离到什么都不知道,修到什么知觉都没有就不对,那是入了无想定或灭尽定。

  “得无所离”即是得了根本智,任何人在得根本智时都有一种现象:当时他没有任何语言,也没有生起任何分别心,此时心境不二。他从定里出来之后,就以智慧分别:世间是这样、解脱应该是怎么样……这种智慧,叫做后得智。所以一定要远离能知所知的一切幻化,才能够生起根本智。

  “诸幻虽尽,不入断灭”,种种幻化都灭尽——根本智现前,不是进入断灭——空无所有的灭绝状况,还是有觉知心。幻化灭尽只是断烦恼障,是还没有究竟,菩萨还须破所知障,进一步认识并超越幻化,自在地在幻化中度众生。

  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这里所讲如幻三昧的修法,是对上上根器的人说的,对根器差的人不这样说。对于上上根的人只要“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知道幻化即刻就远离,不需要用任何方法。

  “离幻即觉,亦无渐次”,离开幻化境界就是觉悟,上根者明了幻化中本来不离圆觉,没有从不觉到觉的渐进次第。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一切菩萨以及末世众生,应当依照这样修行,就能够永远地远离种种幻化。

  对于一切幻化,修行到达“得无所离”,是一切佛、菩萨、阿罗汉都要完成的。阿罗汉是远离幻化后证得幻化“得无所离”,今生只要在幻化中保持正念就行了,但是上根菩萨是远离幻化后证得幻化本具圆觉妙心而“得无所离”,更进一步以幻化度幻。如果一个修菩萨道的行者,不能确知一切幻化中都有圆觉妙心,就会想在幻化中保持正念;于是,不是期望朝向解脱道,就是期望在幻化中勤苦修六度万行时世世不迷失。为什么呢?因为他认为真实有迷惑与苦的世间,于是要快点出离,过后想想,菩提心又生起:哎呀,世间虽苦,我还是要入世间度众生!这是他不能觉悟到幻化中都有圆觉妙心,就会有时生起出离世间,有时想入世间的矛盾。可见此菩萨的道行还不行!菩萨修到证得初地果位时,才有得无所离的功力。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贤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无始幻无明, 皆从诸如来,

  圆觉心建立, 犹如虚空花,

  依空而有相, 空花若复灭,

  虚空本不动。 幻从诸觉生,

  幻灭觉圆满, 觉心不动故。

  若彼诸菩萨, 及末世众生,

  常应远离幻, 诸幻悉皆离。

  如木中生火, 木尽火还灭。

  觉则无渐次, 方便亦如是。

  普贤菩萨你应当知道,一切众生的无明幻化,都是从一切如来的圆觉心而建立,“犹如虚空花,依空而有相,空花若复灭,虚空本不动”,无明的幻化,好像虚空花,依虚空而有形相,而虚空就有如圆觉心,空花虽然消灭了,虚空还是依然如故,即圆觉心不动。佛以此空花来说明“幻从诸觉生”,请看清楚,幻从诸觉生,不是幻从诸迷生。为什么呢?因为一切都在觉中,都在互相觉知的因缘下互相相应而互相影响,然后进一步组合成有组织的知觉力量——妄心;这些有组织的知觉力量进一步互为因缘,互相推动,于是产生执著的心——分别心;执著的心进一步组织成种种见解的习气,于是认为有我在轮回,所以说幻从诸觉生。就是说,每一个幻化都有觉性在作用,这些幻化的因缘组合都觉知如何因缘组合,即因缘组合觉知自己是某些因缘组合——法,觉性圆满遍十方故,此因缘组合也能觉知其他一切因缘组合,因为有觉性才能进一步互相组成更大的组合,如此五蕴才有可能形成一起活动的个体。即在多重的组合中,有由心念组合的识蕴、由见解组合的想蕴、由感觉组合的受蕴、由身体组合的色蕴,如此不断的组合……组合……有些心念就认为有众生、世间。然而任何组合与万法都是不可分割,互相含摄地圆满遍十方,不论迷时悟时,觉性一向如此地圆满。

  “幻灭觉圆满,觉心不动故”,当你对幻化不但不执取,而且不迷惑的时候,你将觉悟到:“你”就是有觉知的重重因缘组织——佛,这多重组织的任何一部分也都是遍十方,本来互相含摄而不可分割,都是全体圆满的觉性。为什么呢?因为觉心不动故。刚才我解释过:凡是有动的都是执迷的心执取法相,都不圆满,有这里、那里,就是有动;有这里、那里就是有界限,就不圆满。一切法本来就不曾在这里、那里,迷惑的我们因为见到有这里、那里,就认为有动,而其实本来觉心不动故。

  “若彼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常应远离幻,诸幻悉皆离”,你们一切菩萨以及末世众生,应当常常远离虚妄相,远离依六根而生起的种种虚妄境界和心。

  “如木中生火,木尽火还灭。觉则无渐次,方便亦如是”,如同木中生火,木头烧尽了,火也灭了,圆觉没有渐进次第,方便法门也是如此。

  佛为众生说法是因人而异的,为不同众生说不同的法。佛于本经中所阐述的如来藏法门——一切本来在觉中,这个教法被后人误认为“我本来就是佛”,因为佛就是觉者的意思。“本来就是佛”并不是有你、我、他各别不同的佛,而是一切佛觉悟到一切是圆满的,没有不觉之处。这个教法在其他的大乘经典都有阐明,这类经典说每个众生都平等,都是佛,这是站在觉性圆满来说的,但是我们众生不相信,说自己在迷惑中。如《法华经》说:“少智乐小法,不自信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别说诸果。”

  以中国一些禅宗祖师的说法:“你能看,能听,能知道这一切……怎么说自己迷惑呢?”所以说你本来在觉中。虽然你是在觉中,但是,不离觉性的业力因果,令你执取并使用现前的六根;即使你执取六根,当时也在觉中。不只如此,前面我跟你们提起克隆羊,克隆羊身上的那个细胞知道将来它是一只羊,那个细胞只是在羊的身上的某个位子,却知道那只羊的样子。羊身上的所有细胞都知道羊是什么样子的,此即是一切法都互相知道对方,只是迷惑心所认为的那个“我”说不知道。我们迷惑、执著身心里有一个我,我怎样……怎样……这样你所知的就有限,很多东西就不知道了。

  你的身体配合你的业而生长,从小到老死,没有一个科学家有这个能力做出这样的身体,但是你就有这个能力。我的意思是说,你在完成你这一生的业力因果,没有别人在做这件事情,是你在做。要是你不知道,还有谁能做得如此微妙呢?好像建筑师在建好屋子之前,就知道屋子是什么样子的。在你的业里,一出世就知道怎样构建你这一生,你就把它建出来,但是你说不知道!一般的说法是,我们的心与业在自作自受,其实自作自受就说明心与业自知下一步应该出现什么,这就是本经所要为你阐明的教法:一切都在觉中,只是有一类执迷的心,执取有我是迷惑的心,你却信任这些执迷的心才是心,因为如此,佛只好为我们讲十八界等法。

  以克隆羊类推,你身上每个细胞都认识你,可见当你是小孩子的时候,身上每一部分就知道长大后会是什么样子的了,但是你说:“我不知道”。谁说的?是烦恼!而烦恼只会欺骗你,别信他的道理。实际上,你的业自知该做什么,你的身心都知道如何配合你的业力而行动,因为你的业一向在觉中。以圆觉法门来看,这是心与业毫无差错的显现,所以佛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以众生来看,这一切是惑、业、苦,因此众生说我烦恼、我造业、我受苦、我要离苦得乐。现在可以用克隆羊解释佛法,但以前没有,所以说不清如此密切的身心关系!

  其实,一切在觉中的,不只是克隆羊,这支麦克风、这一切……也在觉中。如果麦克风不在觉中,因为它不知周围环境跟它的关系,必然乱运动而乱碰,我不碰它,它也要胡乱地运动而碰到我。你说不会乱运动的,因为有支架支撑着它,这就是你六根所得的见解。我问你,是麦克风自动留在那里呢?还是支架能控制它在那里?而且,这支麦克风中的每个原子怎么知道有支架在支撑着它呀?科学家说是有支持力加在麦克风的原子里,不然原子会到处跑动的,就是原子之间有组合麦克风的种种力量、磁场、引力场……造成它在那个位子,肯定麦克风里的每个原子知道加在它上面的力,才保持在那边,但是我们不认为这个是“知道”,我们说会思考的才是“知道”。请听清楚,一切法互相因缘影响,谁也不能离开谁,每一个法都要知道对方才能够构成因缘,才能够互相影响。虽然麦克风在觉中,但是不能成佛。

  是什么东西去成佛呢?是先有“我执的动力”后来去成佛,没有执著我的动力,不用成佛。就是说,有些人学习了佛性——圆觉的思想,他认为一切都有佛性,就更进一步说:有情、无情皆有佛性,并认为一块石头、一堆牛粪也能成佛。这就是邪见!有佛性而没有烦恼推动是不会去成佛的。佛性只是从有情众生的角度来说万法的觉性,有了觉性一切法才能产生因缘作用。但是什么动力去成佛?是执著身心是我的业力,造成后来成佛的愿力,就是要有成佛的愿力——烦恼,才能造成成佛的因果出现。所以我们不要把如来藏误会成佛性而说:你有你的佛性,我有我的佛性,我能成佛,你也能成佛。不是佛性使你成佛,只要你的烦恼发愿要成佛,你就有机会成佛。眼前这个小小的闹钟为例,它不觉得它是个烦恼的众生,那永远没有成佛不成佛这件事。因为你执著你是众生,执著心是无量劫累积下来的一种动力,推动向前;现在你想要修行,那动力就继续推动、推动……最后出现成佛的因果。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 第二章 普贤菩萨》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