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記 第二章 普賢菩薩▪P2

  ..續本文上一頁外境:上根菩薩在開始修菩薩如幻叁昧的時候,內心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當一個人心想要修行,其實是煩惱心想要修行,此心就是虛幻;但是沒辦法,必須先滿足煩惱而生起要修行的心,不然幻心不安,然後內心必須先遠離幻化虛妄境界。如果還沒遠離幻化境界,就算你修到不失正念不隨境界轉,依然還是迷惑的。這也就是爲什麼修如幻叁昧的菩薩一定要修定,先修定遠離所執取的境界,然後心才能自在出入各種境界,然後才有能力幻化世間。但是鈍根菩薩沒辦法做到,就要先持戒。佛成道後十二年內教導衆生修行,沒有教導持戒,一開始就修定、修慧;十二年後修行者的素質較差,佛才開始教導修戒。修如幻叁昧的菩薩不從戒修起,直接修定遠離六根的虛妄境界,心不但不被六根所使,還能使六根境界,幻化自在地出入世間。

  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複遠離;遠離爲幻,亦複遠離;離遠離幻,亦複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

  第二步,要遠離種種造作的心:當此菩薩修心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之後,進一步觀幻化心,這是修慧了。由于堅持要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即是千方百計要遠離的心、要定在那裏、要……這種種心要放下。

  “遠離爲幻,亦複遠離”,第一個遠離是遠離幻境,遠離幻境的遠離心是造作,是幻心,要遠離此幻心。

  “離遠離幻,亦複遠離”,第二個離遠是遠離幻心,離幻心的心,還是幻化的,要遠離此離幻心。

  如是重重深入,遠離到無可遠離,即“得無所離,即除諸幻”,這個時候才是一切諸幻盡滅。

  諸幻化不可除,除幻卻導致增加迷惑,實際上是遠離諸幻化到得無所離;即是上根菩薩修行並不是設法棄除、消滅六根的種種境界,而是遠離它。換句話說,對因地菩薩而言,諸法本在覺中,要消業、除掉業報、煩惱、因果,都是錯誤的,只要遠離所執著的境和心,不被內心的執著所迷惑。

  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複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此是譬喻。譬如鑽木取火,兩根木頭互相摩擦,産生火種,火把木頭都給燒盡了,灰飛煙滅,以虛幻的身心來修如夢如幻行,也是如此。

  前面問:如果在幻化中,又怎麼修幻化呢?佛說以遠離幻化的心來修,但是千萬記住,遠離也是幻化,最後要“得無所離”。

  在得無所離時,誰知道得無所離?當一個人遠離一切境界的時候,在一切大小乘的論著中,把此狀態稱爲根本智,當覺知心離開一切境界就是定,根本智只能在定中生起,此時沒有能知心、所知境的分別,但是,當時心是有知覺的。所謂覺悟,不可以如木石那樣什麼知覺都沒有。菩薩遠離一切幻化而覺悟的時候,他是證悟到覺性“得無所離”,心是不可以遠離的;他不可以遠離、遠離……遠離到什麼都不知道,修到什麼知覺都沒有就不對,那是入了無想定或滅盡定。

  “得無所離”即是得了根本智,任何人在得根本智時都有一種現象:當時他沒有任何語言,也沒有生起任何分別心,此時心境不二。他從定裏出來之後,就以智慧分別:世間是這樣、解脫應該是怎麼樣……這種智慧,叫做後得智。所以一定要遠離能知所知的一切幻化,才能夠生起根本智。

  “諸幻雖盡,不入斷滅”,種種幻化都滅盡——根本智現前,不是進入斷滅——空無所有的滅絕狀況,還是有覺知心。幻化滅盡只是斷煩惱障,是還沒有究竟,菩薩還須破所知障,進一步認識並超越幻化,自在地在幻化中度衆生。

  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這裏所講如幻叁昧的修法,是對上上根器的人說的,對根器差的人不這樣說。對于上上根的人只要“知幻即離,不作方便”,知道幻化即刻就遠離,不需要用任何方法。

  “離幻即覺,亦無漸次”,離開幻化境界就是覺悟,上根者明了幻化中本來不離圓覺,沒有從不覺到覺的漸進次第。

  “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一切菩薩以及末世衆生,應當依照這樣修行,就能夠永遠地遠離種種幻化。

  對于一切幻化,修行到達“得無所離”,是一切佛、菩薩、阿羅漢都要完成的。阿羅漢是遠離幻化後證得幻化“得無所離”,今生只要在幻化中保持正念就行了,但是上根菩薩是遠離幻化後證得幻化本具圓覺妙心而“得無所離”,更進一步以幻化度幻。如果一個修菩薩道的行者,不能確知一切幻化中都有圓覺妙心,就會想在幻化中保持正念;于是,不是期望朝向解脫道,就是期望在幻化中勤苦修六度萬行時世世不迷失。爲什麼呢?因爲他認爲真實有迷惑與苦的世間,于是要快點出離,過後想想,菩提心又生起:哎呀,世間雖苦,我還是要入世間度衆生!這是他不能覺悟到幻化中都有圓覺妙心,就會有時生起出離世間,有時想入世間的矛盾。可見此菩薩的道行還不行!菩薩修到證得初地果位時,才有得無所離的功力。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賢汝當知, 一切諸衆生,

  無始幻無明, 皆從諸如來,

  圓覺心建立, 猶如虛空花,

  依空而有相, 空花若複滅,

  虛空本不動。 幻從諸覺生,

  幻滅覺圓滿, 覺心不動故。

  若彼諸菩薩, 及末世衆生,

  常應遠離幻, 諸幻悉皆離。

  如木中生火, 木盡火還滅。

  覺則無漸次, 方便亦如是。

  普賢菩薩你應當知道,一切衆生的無明幻化,都是從一切如來的圓覺心而建立,“猶如虛空花,依空而有相,空花若複滅,虛空本不動”,無明的幻化,好像虛空花,依虛空而有形相,而虛空就有如圓覺心,空花雖然消滅了,虛空還是依然如故,即圓覺心不動。佛以此空花來說明“幻從諸覺生”,請看清楚,幻從諸覺生,不是幻從諸迷生。爲什麼呢?因爲一切都在覺中,都在互相覺知的因緣下互相相應而互相影響,然後進一步組合成有組織的知覺力量——妄心;這些有組織的知覺力量進一步互爲因緣,互相推動,于是産生執著的心——分別心;執著的心進一步組織成種種見解的習氣,于是認爲有我在輪回,所以說幻從諸覺生。就是說,每一個幻化都有覺性在作用,這些幻化的因緣組合都覺知如何因緣組合,即因緣組合覺知自己是某些因緣組合——法,覺性圓滿遍十方故,此因緣組合也能覺知其他一切因緣組合,因爲有覺性才能進一步互相組成更大的組合,如此五蘊才有可能形成一起活動的個體。即在多重的組合中,有由心念組合的識蘊、由見解組合的想蘊、由感覺組合的受蘊、由身體組合的色蘊,如此不斷的組合……組合……有些心念就認爲有衆生、世間。然而任何組合與萬法都是不可分割,互相含攝地圓滿遍十方,不論迷時悟時,覺性一向如此地圓滿。

  “幻滅覺圓滿,覺心不動故”,當你對幻化不但不執取,而且不迷惑的時候,你將覺悟到:“你”就是有覺知的重重因緣組織——佛,這多重組織的任何一部分也都是遍十方,本來互相含攝而不可分割,都是全體圓滿的覺性。爲什麼呢?因爲覺心不動故。剛才我解釋過:凡是有動的都是執迷的心執取法相,都不圓滿,有這裏、那裏,就是有動;有這裏、那裏就是有界限,就不圓滿。一切法本來就不曾在這裏、那裏,迷惑的我們因爲見到有這裏、那裏,就認爲有動,而其實本來覺心不動故。

  “若彼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常應遠離幻,諸幻悉皆離”,你們一切菩薩以及末世衆生,應當常常遠離虛妄相,遠離依六根而生起的種種虛妄境界和心。

  “如木中生火,木盡火還滅。覺則無漸次,方便亦如是”,如同木中生火,木頭燒盡了,火也滅了,圓覺沒有漸進次第,方便法門也是如此。

  佛爲衆生說法是因人而異的,爲不同衆生說不同的法。佛于本經中所闡述的如來藏法門——一切本來在覺中,這個教法被後人誤認爲“我本來就是佛”,因爲佛就是覺者的意思。“本來就是佛”並不是有你、我、他各別不同的佛,而是一切佛覺悟到一切是圓滿的,沒有不覺之處。這個教法在其他的大乘經典都有闡明,這類經典說每個衆生都平等,都是佛,這是站在覺性圓滿來說的,但是我們衆生不相信,說自己在迷惑中。如《法華經》說:“少智樂小法,不自信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別說諸果。”

  以中國一些禅宗祖師的說法:“你能看,能聽,能知道這一切……怎麼說自己迷惑呢?”所以說你本來在覺中。雖然你是在覺中,但是,不離覺性的業力因果,令你執取並使用現前的六根;即使你執取六根,當時也在覺中。不只如此,前面我跟你們提起克隆羊,克隆羊身上的那個細胞知道將來它是一只羊,那個細胞只是在羊的身上的某個位子,卻知道那只羊的樣子。羊身上的所有細胞都知道羊是什麼樣子的,此即是一切法都互相知道對方,只是迷惑心所認爲的那個“我”說不知道。我們迷惑、執著身心裏有一個我,我怎樣……怎樣……這樣你所知的就有限,很多東西就不知道了。

  你的身體配合你的業而生長,從小到老死,沒有一個科學家有這個能力做出這樣的身體,但是你就有這個能力。我的意思是說,你在完成你這一生的業力因果,沒有別人在做這件事情,是你在做。要是你不知道,還有誰能做得如此微妙呢?好像建築師在建好屋子之前,就知道屋子是什麼樣子的。在你的業裏,一出世就知道怎樣構建你這一生,你就把它建出來,但是你說不知道!一般的說法是,我們的心與業在自作自受,其實自作自受就說明心與業自知下一步應該出現什麼,這就是本經所要爲你闡明的教法:一切都在覺中,只是有一類執迷的心,執取有我是迷惑的心,你卻信任這些執迷的心才是心,因爲如此,佛只好爲我們講十八界等法。

  以克隆羊類推,你身上每個細胞都認識你,可見當你是小孩子的時候,身上每一部分就知道長大後會是什麼樣子的了,但是你說:“我不知道”。誰說的?是煩惱!而煩惱只會欺騙你,別信他的道理。實際上,你的業自知該做什麼,你的身心都知道如何配合你的業力而行動,因爲你的業一向在覺中。以圓覺法門來看,這是心與業毫無差錯的顯現,所以佛說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以衆生來看,這一切是惑、業、苦,因此衆生說我煩惱、我造業、我受苦、我要離苦得樂。現在可以用克隆羊解釋佛法,但以前沒有,所以說不清如此密切的身心關系!

  其實,一切在覺中的,不只是克隆羊,這支麥克風、這一切……也在覺中。如果麥克風不在覺中,因爲它不知周圍環境跟它的關系,必然亂運動而亂碰,我不碰它,它也要胡亂地運動而碰到我。你說不會亂運動的,因爲有支架支撐著它,這就是你六根所得的見解。我問你,是麥克風自動留在那裏呢?還是支架能控製它在那裏?而且,這支麥克風中的每個原子怎麼知道有支架在支撐著它呀?科學家說是有支持力加在麥克風的原子裏,不然原子會到處跑動的,就是原子之間有組合麥克風的種種力量、磁場、引力場……造成它在那個位子,肯定麥克風裏的每個原子知道加在它上面的力,才保持在那邊,但是我們不認爲這個是“知道”,我們說會思考的才是“知道”。請聽清楚,一切法互相因緣影響,誰也不能離開誰,每一個法都要知道對方才能夠構成因緣,才能夠互相影響。雖然麥克風在覺中,但是不能成佛。

  是什麼東西去成佛呢?是先有“我執的動力”後來去成佛,沒有執著我的動力,不用成佛。就是說,有些人學習了佛性——圓覺的思想,他認爲一切都有佛性,就更進一步說:有情、無情皆有佛性,並認爲一塊石頭、一堆牛糞也能成佛。這就是邪見!有佛性而沒有煩惱推動是不會去成佛的。佛性只是從有情衆生的角度來說萬法的覺性,有了覺性一切法才能産生因緣作用。但是什麼動力去成佛?是執著身心是我的業力,造成後來成佛的願力,就是要有成佛的願力——煩惱,才能造成成佛的因果出現。所以我們不要把如來藏誤會成佛性而說:你有你的佛性,我有我的佛性,我能成佛,你也能成佛。不是佛性使你成佛,只要你的煩惱發願要成佛,你就有機會成佛。眼前這個小小的鬧鍾爲例,它不覺得它是個煩惱的衆生,那永遠沒有成佛不成佛這件事。因爲你執著你是衆生,執著心是無量劫累積下來的一種動力,推動向前;現在你想要修行,那動力就繼續推動、推動……最後出現成佛的因果。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記 第二章 普賢菩薩》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