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修行
諸位善友,我們分別大概有叁年了吧!還記得從上回講,受了叁皈依之後要怎麼修行,至今也有叁年多了。光陰過的很快,現在又跟大家結個緣,講講我個人的修行過程,做爲大家修行時的參考,我說的不見得很對,這不是講經,只是漫談一下。
要如何修行
有幾個重要的觀點是我們應當要先認識的。一般來說,我們所謂的修行都是禮忏、念經、念佛,或者上早、晚課。其實這樣的修行是不夠的,我們往往忽略了現前的境界,在佛堂拜佛的時候,忽略了禅室外頭的事情。在我們拜忏或打木魚、敲引磬的時候,會影響到別人;而你並沒考慮到別人,就只看到自己在修行。這樣的修行會有障礙,對你的利益不大,也不會對他人生起什麼好的影響。
在修行的時候,所有外邊的、現前的一切現象,跟我們修的法應該是很有關系的,如果不把修法和日常生活充份結合起來,那麼我們修法的成就也不會太大,對我們的幫助也很小。
這個涵義就是說,不論你拜忏也好,念佛也好,修禅定也好,一定要跟你現前的現實生活,以及工作結合在一起,這樣來修法,成就也容易大一點。也就是把我們的心念跟所修的法結合在一起,如果我們的修行跟日常的生活、工作成了兩條並行線,分別的進行,互不相幹,這兩者你都會做不好。修行和生活不是兩條線,應該是一條線,要使你的心跟現實生活,結合成一體,這樣的修行,對你的幫助是很大的。
在現實生活當中,我們一天到晚起心動念,如果你不能夠把佛法跟你現在所做的工作、所面對的生活結合在一起,用教義上所說的話,就是你的心不能轉變客觀和現實的環境,不能把佛法運用到現實環境當中,所以修行所起的作用不太大。
我們經常說信心、信佛,你有沒有信心
你有沒有信佛
這兩個涵義是一體的。信佛即是信心,信心就是信佛,但是我們常把心跟佛分開了,分開了理解力就不強。我們經常說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要相信自己的心,你們有沒有信心
我們一般說:你有沒有信心
好像是指信佛,並不是如此,而是說信你自己的心。
我們講述《華嚴經》的時候,就跟大家說:“你要相信自己就是毘盧遮那佛,要這樣你學《華嚴經》,才能學得進去。”意思就是說你念阿彌陀佛的時候,要相信自己就是阿彌陀佛,“心佛與衆生,是叁無差別。”這不是一句話,而是你在做的時候能夠跟心結合在一起,這叫有信心;如果你沒有這個信心,成不了佛,也不是真實的信佛,信佛就是指信你自己的心。
佛的涵義,學佛的人都知道。佛的印度原話是“佛陀耶”,“佛陀耶”中譯爲直覺的覺,明白的明,我們的覺心是明白的,是覺悟的,但因爲受多生累劫的薰習,薰習妄緣迷惑了我們本有的佛性、本有的佛心,好像朦胧陰影,受了垢緣;一旦這些迷惑消失了,恢複你原來的清淨心,也就是在《楞嚴經》上所說的“妙明真心”,那就對了。
因此你在修行的時候,一定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心。這個心在每一天的生活當中,不論是在你工作當中所面對的事物,都不要離開現前的一念心。學佛法就要用佛法來指導我們的生活,讓佛法跟生活成爲一條線,而不是成爲兩條並行線,如果成爲兩條並行線的話,修行起來就很困難,也不容易成就。
當大家念經或者拜忏的時候,心總不能夠跟法、佛融合在一起。我跟很多道友談過,當你念阿彌陀佛的時候,你是不是觀想自己就是阿彌陀佛,當你念地藏菩薩的時候,你就成爲地藏菩薩的化身,你有沒有做這樣的觀想
你念觀世音菩薩的時候,你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我不是隨隨便便說說,《地藏經》第一品當中那些來聚會的大衆,都是受了地藏菩藏教化,從六道出來,乃至于成佛、成菩薩,都是地藏菩薩的化身。因爲你的心跟佛的心已經結合在一起了,當你念地藏菩薩的時候,你就是地藏菩薩的化身,念阿彌陀佛,你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
這個問題在你修行當中是最主要的問題,可不是小問題。你要是以這個心來擬定你一天所做的事,以佛心來指導你的一切,那麼你所做的都是佛事,也就是你的心、跟佛的心、跟佛的事業是分不開的,當這樣做的時候,你並沒有求利益的心,也沒有求福報的心,也沒有求加持的心,爲什麼
因爲這一切都是自心所具有的,以自心來加持自心,這是從心上來說。
從身體來說。我們生在這個地球,在地球裏我們有肉體,我們這個心究竟是在地球裏頭
還是在地球外頭
在我們肉體裏頭
還是在我們肉體外頭
這就是我們要參的,我們所要研究的。
先說身。我們這個身是非常可貴的,在什麼地方可貴呢
假使說沒有這個肉體、沒有這個身,你又怎麼能修行呢
沒有辦法修行!我們經常講這個身體是圓滿的,爲什麼是圓滿的呢
就是因爲他能夠修道,我們生而爲人,能夠有閑暇有時間修行,又幸運地遇到佛,有佛法可以聽聞,有指導的法可依循,所以說這個身體是非常可貴的,一般來說是享受八無暇十圓滿。
我們的肉體本身就具足了圓滿,肉體雖然可貴,但同時也是無常的,更是不淨的,觀身不淨!觀身無常!它隨時在變化,像現在各位身體的外觀,有二、叁十歲的,四、五十歲的,甚至于八十多歲的,這就是無常的標志。一切都在變化無常,再過些時候,你一回憶起來,轉眼瞬間,這一切好像就在眼前。所以要觀想身是可貴的,這個可貴的身又有這種的信念,能信自己的心,假這個心藉助于這個身來修行、求解脫,將這種觀想貫串連系起來,你很快就得到解脫。以這種心來修行的時候,你的心就不會起執著。
學佛的人,就是學我們自己的心。我們這個心,成就的部份就是佛;汙染的部份就是衆生。現在汙染的部份占的重,但是我們有成佛的種子,有一顆清淨的心,有一顆無染的心。有人曾經問我說:“我們的佛性究竟在哪裏
”我就答複他:“你現在不要問佛性在哪裏!也不要問有沒有佛性!”連我們經常說的真如、實相、如來藏心乃至于法界性,這樣的名詞很多,實際上只有一個,就是性體,在佛爲佛性,在法爲法性,一切衆生都是具足的,但是要先問你信不信,如果你信了,佛性就在你的心,不信等于沒有。
在《法華經》當中,比喻窮人不知道衣服裏本來有顆寶珠,卻去討飯。我們本來是清淨無染的,因爲迷了,所以才在六道中受苦;但是現在聞了法,要先建立信念,這個信念就是我們學佛真正的動機,有了這個信心,就可以直接依這信心去修福成佛。在修行當中、日常生活當中,要隨時的觀照,觀照什麼呢
觀照我們的念頭,這個念頭一定是能觀的,這個念具有外面所有的現象境界,我們這個信心的心能轉變一切的境界,而不被外面的境界所轉,因此就可以逐漸的解脫。
我剛才說了身體的可貴,但是你也要觀察身體的不淨、觀察身體的無常。不淨觀,就是要你藉假修真;觀無常,就是讓你不要貪戀、不要執著,不要在這個身體、肉體上花費很多的心思,否則的話,你是沒有辦法進入的。因此學佛的第一步驟是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建立這麼一個觀點。
第二步驟,在修行時,我們的生活跟我們所修的法,不要分裂成平行線,要走在一條線上,生活就是修行,這是第二步驟。第叁步驟,就是要了解身體在修行方面雖然可貴,但如果貪戀這個身體是不可以,它是不淨的也是無常的,我們在修行當中要注意這幾點。
還有一種情況是在學佛之後,我們的道友們總感覺自己所學的不夠,了解的不夠透徹,經典看的不夠豐富。以念經來說,念一部經嫌少,念兩部經,有時候又嫌太長,有時候聽說《華嚴經》最圓滿,就去念《華嚴經》,或者念《法華經》,反正越大越圓滿,至于受灌頂也是要受大圓滿的灌頂。
這是貪心,想多累積功德,這樣好嗎
總以爲自己學的、所用的功課不夠,其實不是這樣的,我們知道的已經不少了,可是缺乏什麼呢
缺乏實際的行動力,沒有一件一件地把我們所知道的去實行;不去實行,你就不能證得,不能證得,你等于沒有得到。所以我們知道的其實夠多了,像我剛才講的那些道理大家都知道吧!“心佛與衆生,是叁無差別。”大家經常挂在口上,“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每位道友都會念,但你再進一步討教他,他就無法響應了,因爲我們知道的事情雖然很多,但是所做的事情卻很少,至于講到證得的部份就沒有了,多數是沒有證得。
爲什麼呢
因爲你具足煩惱!好多道友煩惱還是很重,還是解脫不了煩惱,因爲你所學的、所念的都跟你的心、你的性體結合不起來,沒有真正去修行,爲什麼不修行
我們很懶呀!我對很多道友說,包括我在內,我們都很懶!很懶!經常找借口說,沒有時間,時間不夠分配,我沒辦法啦!不打算修行啦
這樣就把那個可貴的“暇滿身”輕易地浪費掉了,我自己也是如此。一天當中包括誦經、心裏修觀,你究竟做了幾個小時
當然我們法師是專業的,你們作爲道友的都是副業。其實以你們副業的標准,一天二十四小時,睡眠占去好多個小時
閑聊天又占去好多小時
還不說你們玩樂的時間,這樣算起來,其實你們修行的時間並不多!你做了很多的事情了嗎
這叫做“懶”啊!叫做“不精進”啊!
倘若以爲念部大乘經典就圓滿了,想出億萬個理由,能否有什麼辦法能讓我不要付出就能獲得這法
沒有!我跟大家老老實實地說,我出家六十多年了,我也一直這樣在找!要鑽空路、學竅門,沒有的!不論你跟哪位喇嘛受什麼灌頂,就是釋迦牟尼佛親自來跟你受灌頂,佛也沒辦法,佛也有做不到的事,佛不能消你的定業。
佛有叁不能。佛能知道衆生的一切種性、億萬劫的事,佛都能知道。但是無緣的衆生,佛也度不了,佛也不能化,這是佛第一個做不到的事。第二個,佛能空一切相,能成一切萬法之智,但是他滅除不了定業,這是第二個佛做不到的。佛能度無量有情,你看《地藏經》…
《在生活中修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