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照的力量
我們繼續講修觀。什麼是“觀念”
“觀念”代表很多種意義,當我們第一次看到一件事物的時候,我們只是有個概念而已。但是這個概念(就是我們的念頭)在未經過深入了解、分析的時候往往會趣于執著性,把這種概念當成是真實的事情,其實這種概念不是真實的。
我們看一切的事物,或你在做任何的工作、生活中所遇見的事情,你最初也只是有個概念而已,但是經過研究分析之後,透過思考,整個概念起了變化。
學佛的人,把佛所教導的,自己所認識的、體會的,再加上我們所接觸的事物,經過思考、判斷,而後才確定是否投入,這就叫做“觀”。你最初看事物的時候,只是接觸而已,經過你的“觀”,經過你的修練,去掉粗的部份,取其細的部份,那麼你對這件事情的可行性,才會産生一種新的認識。沒有學佛以前,我們“觀”的標准就是從我們的主觀意識出發,學佛以後就是根據佛所教導的教理去比較,沒有能力去判斷的事物,就把佛所教導的話拿來比較一下,你就可以判斷這件事可以做、不可以做。
但是我們最初的時候很多都是妄想心,要怎麼樣才能夠安住呢
我昨天跟大家說過,不論你是學了義或者不了義,我們的心要安住。了義的經典是從理上來說的,不了義的經典是從事相上來說的。在事的方面,我們都有點不大清楚,但是我們用理對照、研究一下,就知道它合不合理,我說合不合理,是指合乎佛的教理。
平常我們從感情、從概念認知事物,經過分析、研究之後,變成理性的。但是,處在這社會當中,還有國家的法理,除了情理、法理,還有“性理”。“性理”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謂的講“道理”,但這個社會上的“道理”跟佛教所謂的“道理”是兩回事,佛教所謂的“道理”是什麼呢
就是菩提道。我們一動心、一動念,所做、所行的事,都應該順著菩提道走,而怎麼樣才能跟菩提道相應呢
你得發幾種心,總合來說就是發菩提心,菩提心也有很多分別的。
以〈大乘起信論〉來講,要有“直心”、“深心”、“大悲心”。“直心”,就是直觀你的本性;“深心”,就是依著你的本性所生起的大慈大悲心,就是修一切善法,利一切衆生。要修一切善法、利一切衆生,都得有大悲心,沒有大悲心,你的心會不平等。這個大悲心是平等的,沒有親疏、厚薄、善惡之分。對于惡人,我們還能有大悲心嗎
越是惡人,你越要生起大悲心,你度一個惡人比度一百個善人都要好,惡人不做惡人,就都變成善人了!如果這個惡人繼續做惡,會使社會都不安甯,不久以前陳進興他們叁個人,就把臺灣鬧的不安甯!你把這位惡人度了,社會就會很安定,度的時候不要有所揀擇。昨天我們講過了,我們之所以不能成爲聖者,是因爲我們的心太揀擇了,分別心太重了。
但是西藏的教育沒有這種說法,藏傳佛教的菩提心是“菩提道次第”,講叁心。第一個是“出離心”,出離心就是認識這個世界之後,不要生起貪戀,這個世界上所有一切的事物,不論是家庭、眷屬、財富、功名、地位、利祿,這一切都不是真實的。你先生起“出離心”,有了“出離心”,不是只有自己出離。
第二個是“大悲心”,要是沒有智慧你能出離嗎
所以有了“出離心”是不夠的,還應當有“大悲心”,這個跟〈起信論〉所講的是相通的。“大悲心”就是度一切衆生,你看看這世界上充滿了缺憾!這個不好,那樣也痛苦,你先生起“出離心”,要離開你的眷屬乃至一切衆生,然而一切有情應該讓他們也都出離,這就必須有“大悲心”。如果你的“大悲心”不夠平等,有揀擇、有分別,這樣的“大悲心”是不正確的。
第叁個就是“般若心”,“般若心”就是智慧心。只有“大悲心”是不夠的,還要有智慧心,以智慧來主導你的“大悲心”。就好像剛才我說的,對惡人,還有非善非惡的、各形各類的人物,有了大悲心之後,我們用這個“般若心”來指導對機說法,使他能夠出離。
佛說的“道理”指的是這個,我說了這麼多也是在解釋這個“道理”,什麼“道理”呢
菩提道的“道理”,除了情理、性理,還有社會上的一些法理,我們所講的是“道理”,都不是菩提道的理,講的是世間的道理。世間的道理是沒有標准的,我們拿什麼來衡量
大家都覺得自己有道理,是你對
我對
究竟是誰對呢
不論民主社會也好,專製社會也好,封建社會也好,那個“理”就是金錢、權勢,如果“道理”是建立在這基礎上,你們說法官判案公正嗎
不論哪個國家,想求得合理的判決,只要你心平了,那就平了,就合理了。
如果照菩提道的理來講,就完全不合理了,菩提道的理是不是攝受世間的道理呢
應當把它攝受進來,你最初應當有這個概念,用這個心來修行,不論你修行那種法門,都是無障礙的,都是圓融的,不要去分別哪個法是大的,哪個法是小的。假使你的心量大,你觀苦、觀無常,按說這都是小教的教義,但是一切的苦無自性,苦的性是什麼呢
它沒有自性的,苦性即是樂性;樂性也是苦性,就是苦樂平等。你心中不存在苦樂性,也就沒有苦,也沒有樂,這就究竟了。
聽到好多佛教弟子說:“我信佛這麼虔誠也幾十年了,爲什麼佛都不加持我,讓我病痛的這麼嚴重啊!爲什麼讓我遇見倒黴的事!”你說他圓融嗎
他達到苦性了嗎
當然沒有。這是觀照的力量不夠,這就是他在研究、分析的時候,認識的不夠,這裏頭摻有善惡因果。因此,我們必須自己如實的修,我剛才講的道理就是如理的修,合乎情理的修。但是,在法上可以如此說的,這是菩提道理上講的,我還沒有講到正題。
我在前面跟大家講應當具備什麼心,讓你以後好修行,修行的時候就沒有困難了,也就不會問怎麼樣修行啊
有些出家師父出家一、二十年了,也還沒有入門,不知道怎樣修,是根據這個問題講的,大家別把主題忘了,而偏離了主題。我說的這些是前方便,因爲是前方便,你必須得這樣准備,你能准備些什麼呢
要相信自己是佛、相信自己有佛性,你要是學《華嚴經》,就相信自己是毘盧遮那佛,你要是念阿彌陀佛,就要相信自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佛性跟你的佛性是相同的。因爲,你既然相信了,從根本上就已經進入了,當遇到任何困難的時候,你解決困難的思想就不同。
因此,第一個要有信心,你問我,佛性在哪裏
在我們身體內
在我們身體外
是遍一切處
學過《楞嚴經》的,就知道所謂的“七處徵心”。現在你先不要問佛性在哪裏,佛性在哪裏,哪裏就能得到快樂;你快樂的時候就是佛性,你痛苦的時候就不是佛性,因爲你已經失掉佛性了。先問你自己信不信佛,我們有好多學佛的人,問他這個問題的時候,他就說:“我有信心!我相信佛!”但他並沒有直接回答我,能相信自己的心,很少人能這樣回答。現在我們應當相信自己的心,相信自己的心即是佛,我們有佛種子,要相信自己一定能成佛;能依這個佛心來修一切法都是佛,你要先具足這麼一個信心。
譬如說持〈大悲咒〉、念〈普門品〉,你有所求,也許請求神丹妙藥,或者你是幫人求。感應好的時候,就把這個功德都說是咒語的靈驗、觀世音菩薩的加持,你忘了自己就是觀世音菩薩。當你持咒的時候,你的心跟觀世音菩薩相契合,跟〈大悲咒〉相契合,跟法相契合,跟佛相契合,跟一切僧相契合,這種加持力是自心顯現的。
因此要建立這麼一個信心,而後當你修一切法的時候,能有這麼一個基礎,先把你的心訓練的堅信不移了,再也不動搖,以後修法的時候,你就很容易進入狀況。不論你念經、持咒、拜忏,不論修哪一個法門,都能夠很快地進入。當你進入之後,你就逐步的認識自己的功力到達什麼程度,如果自己還不理解,你可以對照經典,就會知道。因此在日常生活當中,你就可以提起觀照的念頭。
佛法在哪裏呢
就在你日常生活當中,佛法在哪裏呢
就在你自己的心中。把你的心跟日常生活結合在一起,不是兩條並行線,而是一條直線。把所學到的佛法運用到日常生活當中,不外乎有兩種,一種接觸人,一種接觸事。不論在人、在事上,你都得這樣用心,這樣處理問題,你會處理的很恰當。在病苦的當中,特別是在困境當中,你就會感覺到心的威力,體會到佛法的威力,因爲佛法就是心法。
我感覺我們很多道友,以爲修行就是念佛、念菩薩聖號,或者念大乘經典才是修行,反而覺得做飯、燒開水、或者遊山玩水,都不是佛法,這就錯了!沒有一件事不是佛法,沒有一件事離開你的心而能成就的,你要把一切法都運用到自己的心上,以這個心再來修行起觀照,就會很快得“定”,這個“定”並不是說六根都不動了。我所說的這個“定”不是指這個“定”,而是在眼觀色、耳聞聲、舌嘗味的時候,都在“定”中,所謂“那伽常在定”,這個“定”要怎麼修呢
就是要“觀照”。
觀照,在教理的術語,叫“毘缽舍那”。“毘缽舍那”,叫做“觀”,“觀”就能夠得到叁昧、叁摩地、禅定、奢摩他、止。這些都是一樣的,名詞雖然很多,但是,意思只有一個,簡單的說就是“定”,“定”了才能生慧,沒有“定”的慧是沒有根的。
這個“定”要怎麼學呢
就是心裏上經常的覺知,心裏覺知就是明白。佛就是覺,也就是明白,你明白了,正知正覺了,這就是佛。經常有佛的覺知智慧,覺知觀照。覺知觀照什麼呢
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觀照,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但觀照的方法是隨個人的做法而有所不同。
我以前觀照的方法,是念阿彌陀佛或者念地藏菩薩,用呼吸的方式,
吸氣的時候就念“阿彌”,呼氣的時候就念“陀佛”,或者“地藏”、“菩薩”都可以,你用久了就可以一鼓作氣了。一呼一吸、一吸一呼都是地藏菩薩,隨時這樣念。
有一位緬甸的大智者馬哈希禅師,他教導一種方法很適合我,但是他的方法不是像我以佛菩…
《觀照的力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