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舍離的智慧

  舍離的智慧

  學了佛之後,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又爲什麼要學佛

  我們大家都是各人有各人的工作、家庭生活,我們學了佛,要怎樣才能跟生活、工作結合起來呢

  按照所學到的方法來指導我們的生活、指導我們的工作,那麼我們學佛就會很有意義。如果是離開你的生活習慣,另外去做佛教的事情,這好像很不方便;我現在就跟大家講講,怎樣能夠使佛法跟你的生活、工作結合在一起。

  我們知道佛法中最究竟的了義,就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證菩提果的過程;但是發菩提心包括的內容很多,就說我們在家的學佛道友,工作忙,家庭事務也多,要怎麼樣發菩提心呢

  怎樣行菩薩道呢

  怎樣能證菩提果呢

  如何把佛法跟你的工作、生活結合在一起來修行

  因爲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會遇到很多的人、接觸很多的事,在遇到每個人的時候你該怎麼樣處理

  遇到每件事你又該怎麼樣處理

  我想跟大家談談這個問題。

  首先要知道佛的涵義。佛是什麼意思呢

  在印度的原話叫“佛陀耶”,“佛陀耶”翻譯成中文就是知覺的覺,覺悟的覺,就是覺悟;或是再淺顯一點說,就是明白,你要是明白了,你就是佛,要是不明白、糊裏胡塗的,你就是衆生。我們學佛的方法就是學覺悟的方法,學明白的方法,用這個方法能使我們明白,能使我們覺悟,我們就把這些方法運用到你的生活,運用到你的工作,要怎麼來運用方法呢

  發了菩提心之後,它包括很多的內容。第一個內容就是要有出離心,你要怎麼樣生起出離心呢

  就是要認識這個世界,認識你當前所生活的環境,你要是認識了當前所生活的環境,你就不會受到環境的迷惑,受到傷害了;你能夠隨順這個環境,使這個環境中生存的一切事、一切物、一切人,都能夠愉快安定,你就是行菩薩道了。

  我們現在講課學習的地方是一所醫院,這所醫院裏頭所有的醫生、護士、勤務人員、一切工作人員都是在行菩薩道,這就是菩提心中的大悲心;要能對一切人慈悲,醫生對待病人要付出大悲心,這個大悲心裏頭就要有智慧,沒有智慧,你這個大悲心生不起來,而且這個大悲心還是“愛見大悲”。當你看見病人,看見那些死亡的人,看見那些植物人,失去了工作能力了,甚至失去了生活的能力,你總能想到他們的痛苦。

  如果你又能設身處地的用佛教導的方法去愛護他們、幫助他們,使他們能夠認識病苦是怎麼來的,那麼這個工作、這個環境,對我們行菩薩道、發菩提心是一個特別好的環境,你對這個工作就有耐心。特別是學佛的人,這就是你行菩薩道最具體的、現實的一個環境。

  要發菩提心,首先要具足出離心,這個世界沒有一樣事物是快樂的,因爲它不快樂,你就不會貪戀。面對這個世界所有的事物,不會爭名也不會奪利,也不去貪戀,因爲你的慈悲心生起的更大了,甚至對你的患者能愛護的更好一點,希望他能減少痛苦,你盡你的力量,幫助他減少痛苦,那麼你的大悲心就生起來了。

  但是發大悲心要有智慧,必須觀照。因爲我們都是凡夫,我們的耐心是有限度的,如果碰見有些患者,他們的煩惱特別重,他們有時候會罵醫生、罵護士,這種情況是常有的,這是一種。還有一種是每所醫院裏植物人非常多,他失去知覺了,你們如何愛護這些患者

  這真正得要具足大悲心了。你要隨時發願,願他們能夠恢複知覺,我們在發願,他們得不得的到是一回事,你的願心又是一回事,因此這是走你自己的菩提道,發了這個心,這個心就是明白的心。

  我們剛才解釋了,佛就是菩提,就是覺悟,菩提也翻成覺悟,是另一個名詞。你要自己明白,也讓一切衆生都明白,但是從你發心走入菩提道,一直到達成就佛果,是很艱難的,路途非常的長,不只是我們這個地球上所說的十萬裏、百萬裏。我們大家知道念阿彌陀佛要往生到極樂世界,經過十萬億佛土,一個佛土有多大呢?叁千大千世界!我們地球是小千世界當中的一個小洲,所以那條道路是很長的。而且你走這條道路的時候,也有很多種,有智慧的人,就有方便善巧,方便道就多了。比如說護士,你在照顧這位病人的時候,要想種種的方法減少他的痛苦,或者手術,或者麻醉,有很多的方法,這都是方便道,有了方便道你才能成就菩提果。

  我的意思是在你走菩提道的時候,有好多條道路都通向菩提果,佛所教導我們的,你要經常思惟,現在我們生存的現實生活以及周圍環境的世界,都是苦的,這個世界本身就是苦的,而且在這裏頭忍受苦。

  爲什麼我們要忍受呢

  這叫業不由己!不想忍受也不行啊!在忍受苦的當中,我們還要找各種形式的快樂!一般人認爲是快樂的事,但是從佛學的道理上來講並不快樂,這就是一個苦的因,將來要受苦的果,如果你在這種不快樂之中能産生一種快樂,是什麼呢

  是你求你的心安,心裏的快樂,這就是佛所說的方便道,你要怎麼樣離苦

  怎麼樣得樂

  我們在觀苦的時候,知道這個苦是無常的,但在受苦、生病的時候,或者受災難、不如意的時候,你要用智慧的力量克服它。你曉得這個是無常的,它不會常在你身上這樣壓迫,它會很快消失的。假使說你沒有智慧、沒有大悲心,就會無法忍受,反而把你的苦轉嫁給別人。

  就像我們看到搶劫犯或者強暴犯,他爲什麼這樣做呢

  因爲他想得到快樂,或許他缺錢,去搶別人的,那只是苦上加苦,解決不了問題的。如果人人都能夠學一下這種明白的方法,就不會自討苦吃,不會苦上加苦。

  要怎麼樣才能減少痛苦呢

  你要觀想。凡是我們所受的都是苦的,那麼不受,可以不可以呢

  可以不受啊!但是要如何才能達到不受的境界呢

  不去貪求!少一點欲望!你需要心裏觀想,知道自己現在所處的這個環境裏頭,我應當安心的付出自己所應付出去的,得到自己所應得到的,不要另外去攀求,不要占別人的便宜。

  遇到有人對我不好、侮辱我了,或者罵我、輕賤我,奪我的利益,損害我,我們應當忍他、讓他。佛教導我們要忍,這個忍並不表示我們卑賤,這個忍並不是表示我們沒有跟他奮鬥的能力,這種忍是一種智慧,在讓他的時候是在成就他,不讓他再去造業,這裏頭就要有這種智慧。學習這種智慧的時候,你要先認識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並不是用你的貪瞋癡得到了就能保得住,保不住的。一切都是假的,人的壽命才多少年

  最後不是什麼也沒有了。

  所以在醫院裏看的最清楚了,你認識到了,就不會被迷惑,這樣能使你的出離心更堅強,大悲心更堅固、智慧心更增長;但是這裏頭還有很多的方便道路,所以你要想走這條道路,你如何能忍下去呢

  這必須得學,看看我們四周的那些榜樣,看一看那些有智慧的人是怎麼做的,我們有一些道友並不一定是出家人,有的學佛很多年了,他怎麼做的,他怎麼付出的,我就向他學習,照樣做。

  我們最大的榜樣就是佛,因爲他才是最究竟明白的人;爲什麼要學他說過的話呢

  因爲他所說的話,他所做的事,是告訴我們明白的道路,我們照著他的道路走,不會錯的,這就是從發菩提心到證得菩提果的方便道。

  我們剛才說的大悲心,也是方便道的一種,不是全部。我們經常說“慈悲喜舍”,“慈”就是想辦法讓別人快樂,想辦法讓別人離苦,想辦法讓別人歡喜,想什麼辦法呢

  佛就想了很多的辦法,教你怎麼樣離苦,離開苦,你就得到樂,你對別人慈悲,照樣是對自己慈悲。首先,你不煩惱,我們大家知道,如果說你經常笑臉迎人,對誰都不煩惱,誰惹你了,你也不煩惱,總是歡喜心。如果你看到一位向你瞪眼睛的人,你的心情如何呢

  你看到人家恭恭敬敬的,歡歡喜喜的對你,你的心情又如何呢

  “喜”就是歡喜,就是你對人內心永遠保持歡喜,這就很難了。任何的憂愁事,任何的煩惱事,你知道這都是假的,是現象,會損害你的慈悲心,損害你的智慧心,這就要觀照了。當你觀照的時候,自己就能看的破,看一切事物是無常的,能夠忍受,不去爭不去計較,能看破這個就不容易了。看破了、明白了,還得放下,不要去執著,這樣才能生起歡喜心。如果你看破了、放下了,你才能舍。佛教我們的方法,“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你要盡量的發揮這個心情,受用會是無窮無盡的。

  我們一聽到“舍”字,大家可能說:給別人幾個錢!舍一點衣物!這是最基本的舍。我說的“舍”不是這個,而是舍去你的知見,當你看問題的時候,不要以爲自己說的都是對的,聽聽別人的聲音,這也叫“舍”。舍掉自己財物的時候,你得量力而爲,有些人舍完了,就生煩惱了,這就是自不量力,不要過份了,因爲你還沒有達到那個程度。甚至于舍身,舍自己的家庭,舍自己的眷屬,就更不容易了。

  就拿我們出家人來說,哪位師父未出家之前不是男衆女衆

  單是這第一步的“舍”,就很不容易了。大家想想看,“舍”容不容易

  當你落發的時候,最初落發的那一念,就很不容易了,但是這個“舍”就夠了!我們和尚跟在家人差不多,煩惱照樣在、照樣增,照樣貪名貪利,當這個“舍”沒有全舍,只是換個環境,換個跑道,不在原來的跑道上跑。雖然是走上方便道,還是走得不夠好。如果真能舍掉一切,不貪著,是很不容易的,大家可以試著做,特別是跟人家爭執的時候,能夠放棄己見不生氣,是很難的,跟人家發脾氣,你不要看成是小事。

  在我們學佛的人來講,“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一百萬個的障門都開了,因爲這一念瞋恨心,一發脾氣,丟身家性命多的很,你要舍呀!爲什麼把“慈悲喜舍”的“舍”字放到最後呢

  就是因爲“舍”不容易,

  特別是舍我們的身體,舍自己的看法,我們的主觀意見通常是很深的,以爲自己都是對的,我說這話是不是說看到別人不對也不爭,不是這個意思。你得看因緣,你得有方便善巧、方便智慧,能幫助人得適當幫助,讓別人能接受,不適當的幫助,更增加他的煩惱,還不如不幫。

  我們…

《舍離的智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緣起性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