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怎麼能生出智慧來呢
因爲你的心念盡是貪愛,是長不出智慧來的,你得先消除這些貪愛,你才能漸漸的覺悟,才能“明”,怎麼能生起“明”呢
這要用你的觀照了,你先觀想你的心,當每個人做事的時候感覺很煩悶,有些事情現前的時候,腦筋要先靜一下,讓我想一想,想一想就是沈澱一下,讓心靜下來,才能生出智慧。如果說你想學一點智慧,要跟隨佛的教導,就要明白佛所說的那些法。
佛就是覺悟的覺,覺悟者教我們怎麼樣去覺悟的方法,你學習的時候,就要用在日常生活當中,不論你做哪一行哪一業,都有方法使你覺悟的,只是你認識不認識這一切法都是無常的,都是無我的。你這樣觀想思惟久了,自然漸漸就能“明”,並不是我們非得坐在那裏念經、參禅、打坐,非得念佛才能“明”。你做任何事情,如果能找到事物的真實,你就能明瞭了;當你沒有找到事物的真實,你就明白不了,不論你做哪一件事,都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一定要找到事物的真實,你去找吧。
因此,我們要從自己的心裏開始建設,用我們的心指導我們日常的生活,指導我們的行動,指導我們的工作。把心裏建設好了,再從內向外,這樣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就能與佛法結合起來。結合起來之後,就漸漸的能掌握一切的事物,我們經常說真理,講道理,其實,我們講的不是理,理有很多種。以人的感情來說,朋友有友情,家庭中的父子、夫婦,都有親情,這些情感是感性的,不是理性的。
你出了社會,社會上有一定的規範,有一定的法律,各個國家不一樣,它有法理、有法律,合乎法律,這個道理就是合法,不合法的事就是犯法,犯法就接受製裁。這些法是合理的嗎
這個國家是這個法,那個國家是那個法,當權者今天可以變法,明天還可以改法,情理法,這些理都是虛妄的,哪一個道理是對的
當我們要去某個地方,一定得要通過特定的道路,才能到達,但是現在我們由空中可以去,海裏也可以去,這條道不通,可以改走另外一條道!道路經常阻塞,你可以坐飛機呀!我們講的道理沒道可講,佛教中講的真理,是什麼真理
等你把妄心全歇了,那就是真理。真理沒理,理歸于真,沒有理。雖然講理,從來都沒有講到理。
我們佛教有一部《華嚴經》,講一真法界,說一切法都由你心生的!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這是真理,一真法界的真理,幾個人能通達這個真理
成佛了,佛跟佛是相通的,我們衆生跟衆生是通不了的!通不了就有障礙,凡是能通的就沒有障礙,不能通的就有障礙。等你達到了那個心,那個心就神了,那就是神通。神了就通,神是什麼呢
神就是我們自然的真心,不是我們現在的妄心,心是空的,那叫性空。
這個性空的究竟,就是我們一真的心,也就是我們衆生的心。你要是能掌握這個緣起性空的道理,再運用到你的日常生活當中,能達到這麼樣的一個境界,一切就無障礙了,誰都不用求,就求你自己好了。到那個時候,才真正明了了,那時再回來度一切衆生,才真的能度他。現在我們大家都還在迷惑當中,我說了半天,連自己也還沒度,我也度不了你們。
不過跟大家講講這種道理是可以的,我現在跟大家說的也就是我自己幾十年的體會!但是我也沒有通!你要是想放下就得看破,要想放下看破,就要從你的日常生活當中著手,不論你做什麼工作,就從這個入手,沒有什麼奇特的方法。你做什麼工作,就全心全意的找,究竟要怎麼樣才能把這個工作做好,怎麼樣才算做的圓滿!先找到這個真理,你的心也才真正的明白!如果沒有找到這個真理,你還是沒有明白,連一半也沒有明白,能夠明白十分之一就已經不得了了,真理是要漸漸明白的。
因此在你的生活當中要這樣鍛煉,你的煩惱就會逐漸減輕,待人處事不要嚴格要求別人,應該嚴格要求自己,培養自己的大悲心,增長自己的智慧,這樣子才能漸漸的入,入什麼呢
入佛所教導我們的法,但是我們最初掌握這個方法的時候,他有很多的跑道,八萬四千都算少,我們不是常說佛法有八萬四千種法門嗎
門門都可以通!跑道很多,看你自己適合哪一條道。
如果你初入佛門,感覺到念佛很好,你就念佛吧!念了兩年、叁年、八年,你就生起懷疑心!有沒有佛啊
那是你自己心裏起的念頭,你就改變去念經,碰見了喇嘛師父,聽說持咒好,就又去受灌頂持咒了,因爲你心有所求,想有所得,所以你不論哪一門弄了幾年,沒有得、沒有求。
從前有位道友問我說:“我信佛的目的,就是想使生意能好一點,能發財,結果我信了佛,比以前更窮!”我說:“你沒有走對路,發財不是這樣求的!”他說:“怎麼樣求啊
”我說:“你要布施舍呀!”他說:“我是求發財的,怎麼會舍呢
”我說:“你不舍怎麼會發財!”大家想想看,你不給人家,人家會給你嗎
說我做生意,做生意不是人家給你的,所以任何一件事,你要找它的原理,譬如說做菜,那位夫人做菜做的很好,我說:“不好吃!”她說:“你爲什麼這麼說啊
”我說:“因爲你先生是北方人,你做的菜鹹一點,你先生吃得好,別人吃的不見得覺得好,有人愛吃甜的,有人愛吃辣的,你很難滿足各人的口味!”
要對了因緣,才能得到利益,一切法都如是,佛所教導的方法也如是,你自己選擇能相應的法門。你要是有福德,過去生修的多,你今生就會遇上大善知識,他有神通,可以知道你過去的因緣,知道你過去是念佛的,或是修念佛叁昧的,或是修觀的,他就教你一個方法,你一修很快就能進入。如果你沒有那個福德,沒有那個智慧,你遇不見佛。
佛在世的時候,佛爲什麼說那麼多法
他爲什麼要說法
就跟大家是一樣的,大家爲什麼要來這裏聽
我爲什麼又要說
我有我的目的,你們有你們的目的,都是爲了自己的願望而來的。你們來聽這位和尚說的怎麼樣,那位和尚說的又如何,都聽一聽,看哪一位和尚跟我最合緣的,有緣了,我就取一點,沒有緣就算了,大家來聽的目的可能是這樣的。
佛當初講經也是這樣!他爲什麼要講經
他看這個世界太苦了!衆生在水深火熱之中,他想要利益他們、救他們,給他們說一些方法,可以離開這個苦。這個方法對這位衆生適用,對那位衆生就不一定適用,他就對那位衆生另外說一個方法,八萬四千個法門就是這麼來的。現在我們在臺北甚至整個地球,衆生很多,哪個方法適合你呢
你先得具足正知正見,我上面所說的那四種原則,如果都能符合了,就是正知正見,認爲這個世界是苦、空、無常、無我,這是正知正見。
如果有人說:“這個世界不苦,很快樂!你們去享受!去卡拉OK,去跳舞!”那個不是快樂!或是有什麼方式讓你長生不老,你別相信他,哪有這種方法呢
本來就是無常的,如果不符合這四種原則,你不要相信;符合這四種原則,不論誰說都可以信。佛之所以說這麼多的方法,那麼多的法門,是因爲大家的愛好不同!
爲什麼在世間上有這麼多的行業
因爲各人有各人的愛好!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習慣,在其它地區做餐館業的,換個地區他還是做餐館業。我們在美國看見那些做餐館業的,都是在臺灣、在大陸或在香港做過餐館業的,因爲習慣的力量,做過什麼,他還是會做什麼。貪瞋癡慢疑,這也是衆生的習慣,一生下來就帶來了,你看小孩才一、兩歲就知道“這是我的”、“那是我的”,他的貪心自然具足,這是多生帶來的,我們想除掉多生帶來的習慣,容易嗎
不容易!
所以我在前面跟大家講過,不論在哪個行業做什麼事,你要認識清楚,認識之後,你就要找到究竟,一追就究竟,這裏沒有,你就另外再去找,你再根據佛所說的,你看他說的究竟不究竟,你也多學學多聽聽,這樣你會得個入處。
因此大家在開始學佛的時候,要有系統的一步一步的去做,就是在你做的工作當中,或者在你的生活當中,你要研究研究。你想,就這麼一個生命,今天是這樣,明天是這樣,到什麼時候是結論
死了,就是結論
有沒有什麼解脫的方法
你做這個煩不煩
或是做人煩不煩
在人生病的時候苦不苦
你當然要找個解脫的方法!如果在你的生活當中,從頭到尾都找不到解脫的方法,你或者對照佛經,或者請問跟你有緣的師父,自己再對照一下,這樣你漸漸就能契入,也許你要學一年、兩年才能契入,但是不要一下子學很多。
現在我們道友們學佛的時候,一下子學的很多,什麼都學,結果十年、八年下來,學是學很多,可是收獲很少,這個時候你自己會産生問號,反而不知道佛究竟要教導我們什麼
如果你學佛一、二十年了,煩惱還是這麼重,這就說明了你沒有把學來的東西運用在生活當中。比方說我晚上睡覺,白天醒了,醒了又照樣工作,一天就這樣輪轉,有沒有起過問號
或者說生病了,爲什麼會生病
人吃五谷雜糧,四大不調自然會生病,但是要怎麼樣調
像我看見有人跑步,從事各種健身運動的、吃各種健康飲品的,這就是找方法調,但這些方法永遠調不成的,最後還是死了。
是不是有另一種方法可以調
使你的身心能安頓
少貪、少欲、知足,這些方法都是可以用的。佛教我們“觀身不淨”,觀我們這個身體是不清淨的,你一天洗多少遍澡,你洗完了,一出汗就又髒了,一定要觀它是不淨的,你能觀成功了,確實認識它是不淨的,你就不會另有貪求了,就不會爲它作無謂的忙碌。
“觀受是苦”,你盡量的減少享受好的,當你減少受的時候,你的身體可能還健康一些。你最初開始能這樣子想,觀就是想,你要先這樣去想,想完了去做,做完了你就印證一下。佛教導我們飲食要知足、要定量,你就練習一下!練練看是不是這樣子
我們要是有病的時候,感覺不舒服就少吃,甚至不吃,試兩天確實很好,你還可以再做下去。當你有病的時候,用饑餓療法,使你的腸胃空一下,不讓它成爲負擔。
這只是一種方法…
《舍離的智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