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些佛教弟子自己信佛了,看到所有的人都想帮助他脱离,劝他信佛。不要热心过头了,如果他没有那个因缘,你怎么度他也度不了。因缘得遇合,他先得有那个因,这样子你想要帮助他的缘才能成就,如果他根本没有那个因,就算信佛了,你又要怎么样帮助他,使他更进一步呢
一般人开始信佛的时候,他的目的是什么呢
是希望佛能帮我解决困难,菩萨能救度我,我要是精进没有退堕,佛菩萨就帮助我发财;生病了,因为有佛菩萨的帮助,病苦就没有了,那他是没有明白佛法的意思。为什么求了,却没有得到福报
因为你过去就没有做过有福报的事,你今生想要有福报、想发财、想得富贵怎么可能呢
不可能!你得先从这些方法学起,等你真正明白了,不必外求,就在你自己的心,这点大家要特别注意!我们信佛之后,大家恐怕都是向外求,对不对
借着外来帮助,最后还得明白你自己的心即是佛。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句话必须经过几道解释,才能够使你相信自己的心。现在我们的心是妄心,不是真正的佛心。我们要先发菩提心,再行菩提道,直到证得究竟了,就是证得自己的心。所以要有信心,既然信你的心,就用你的心来对治你的烦恼,对治那些所谓的痛苦、危险、恶难。自己能够救度自己,自己能够解救自己,当我们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我们最初就是信佛,佛是已经修行成就的,他已经究竟明白他的心!我们要向他学,学一切的菩萨,怎么样能使这个心快一点明白,使我们不胡涂,为此我们才学佛。
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开始我就跟大家说过,要跟你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譬如说我们家庭主妇,在家里得做饭、做菜给全家人吃,这是不是行菩萨道呢
是不是菩提心呢
如果你认为只是做饭、做菜围着锅炉转的时候,那就不是菩提心,而是迷惑;如果你认为这是行菩萨道,你要照顾周围的这些众生,你让他们吃了你做的饭,都能够明白、能够发心,能够没有三灾八难等痛苦,吃了你做的饭能够发了菩提心,渐渐行方便道,行菩萨道,渐渐能够成佛;那么,你做饭就不只是做饭,那是供养众生,乃至使众生都能得度。
譬如医生治众生的病,治病只能去掉身上的痛,这是物质上的,随便你怎么治,他一定得死,不论任何人他一定得死,这一点是肯定的!你把这病治好了,只能减少他当时的一点痛苦而已,你不能让他不死,死是既定的,你应当怎么样呢
你应当帮助他,发心让他能够恢复原来的自信,消灭他一些妄想的烦恼,消除一些障碍。你除了治疗他的身病,还治疗他的心病,心病就得用明白的法去对治他的胡涂病。身病要用药物,但是没有药物能把病完全治好的,只能多延续时间而已,不论你的势力有多大、有多少的金钱,你想待在这个世界上不死亡,是不可能的。不过,另外有一种方法能够使你明白,能够永远不死,不是肉体,而是你的心灵。
这个心灵就是我上面所讲的真正的般若心,当你有智慧,任何事都明白,都能够知道前因后果的一切过程,我们今生所受的,有智慧的人就会观察,现在我受的,就是过去我自己所做的。明白之后,你看一切事、一切物、一切人,你会感觉到一切平等平等,没有不平等的,自己做的自己受,有什么不平等的呢
我们心里头有不平,为什么坏人还能那么享受
我们认为这个人不错,但是他的一生非常坎坷,因为我们没有智慧,不知道他过去多生以前做过什么,只是看到眼前这个样子。
当你有智慧、明白了,你就知道原来这都是他过去自己做的;那么现在他所受的,是应该的,这样就叫平等。佛教所说的平等是这样的说法,在因果律方面讲平等,自做自受的平等。
我现在说了很多的跑道,你自己去走!就好像不论你从哪一个方向都可以来到“荣民总医院”,不一定要走同一个道路,这就是一种观。但是我们并不是说这种观适合某人做,某人修一日,他就能成就,某人修,他就不能成就,因为他不是这个根机,他过去生没有学习过,那就换一个跑道,学另一种方法。修行,有的人是念佛,有的人是持咒,有的人是诵经,有的人是打坐、习禅观,有很多种方法。
要选择适合你的,你认为很相应的,就去做,但不论是哪一种,都不要离开现实,不要离开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不论你作什么工作,在你的工作本位上,把你所学到的佛法、所教导你的方法,运用在工作上,你会得到很好的效果。
当你做任何事情,要专心一致的注意在这件事情上,不要这样做做、那样做做;手里做着这一个,想着那一个,那样子你的心不住,不住就是妄想心非常重。当你念经就住在念经上,学佛的时候就住在学佛上,当你护理病人的时候,你就去护理病人,这就叫念住。
不论做什么,你的念头就住在什么上,这样事情就会做的很好。但是你要知道这个住的念头,是你从佛那里学来的,这么做你就会得到一定的效果,这就叫“专心一致”。学佛如是,参禅也如是。
你坐禅的时候,先把身调好,身调完了,再调你的呼吸,呼吸调好了再调你的心,这样子你才能静下来,才能渐渐的入。你念经的时候也如是,如果你读诵大乘的时候,或者你念《金刚经》,一句一句的念,清楚明了的念,不要念着经想到别处,妄想纷飞,你就不能契入,也不会进入。
如果你看护病人的时候,一心一意的看护他,心里住在看护上,你要是佛教徒,就用佛教的观点给他回向,加持他,把念经的功德也回向给他,减少他的痛苦。有没有人不专心呢
还是有的,哪一行哪一业都有,尤其是我上面所说的;就是出家人,要是都能专心了,也早就成道业了,我说的这个方式,就是把佛所教导的道理,运用在一切时、一切处,这就跟你的生活结合起来,在生活当中,你既不厌烦这个生活,也不贪恋这个生活。
我刚才讲出离心,是厌烦的涵义,厌烦的涵义就是要你不贪恋六亲眷属以及世间这么多的众生,并不是说我要走了,我要出离了,他们干我什么闲事,我管不着,这就不是菩萨心了,大家能体会到吗
还有我们要有爱心,但是这个“爱”可不是一般的“爱”,而是“大爱”。“爱”是慈悲心的一种,我们要如何发挥平等的精神,对一切人都如是。如果我们看到相貌长得很庄严的,就对他特别客气,看起来非常丑陋,又脏又臭,他往你跟前走,你就嫌他气味多,躲他远一点,这就不是平等心,学佛的人不应该有这样子的心。我讲“平等心”、“爱心”、“慈悲心”,这都牵连到“出离心”,念念想出离,念念度众生,念念的对这个世间不贪恋,念念的舍去这个世界。
大家都知道“家家观世音菩萨”,在极乐世界不是很好吗
观世音菩萨怎么会跑到娑婆世界来呀
他本来是男相,为什么会现女相呢
这表示他的大慈大悲心,示现女相度众生更方便一些!观世音菩萨的“出离心”是具足了、成就了,他知道众生还没有“出离心”,所以他就到这个世界来劝众生,不要贪恋这个世界,要认识这个世界是苦的,在这个世界上找享受是没有的,一切受都是苦,你要“观受是苦”。
我刚才讲的心是“真心”,现在大家用的心是妄心,是妄想。“念念在变,念念不住。”我刚才讲念住的意思,就是要把这个妄心止住,我们的妄心是念念不住的,所以心无常。
“观心无常”是说我们的妄心,妄心不是住,不是常的,它的变化太大了。我们每一个人如果从早晨睁开眼睛,醒了之后一直到晚上睡觉的时间,你生起了好多的念头!你都想些什么!你自己也弄不清楚,不论是谁,除非是有定力的修道者,他才能定的住,不然的话,我们都会随着这个环境转!客观的、外面的环境是什么,你就变化成什么,随时在变,所以要“观心无常”。
第四种是“观法无我”,“法”是指一切有形有相的,包括我们的身体在内。我说这个法是“有法”,不是“无法”。“法”者就是环境,各式各样客观的事物,不要把“我”摆进去,没有“我”,平常你在生活当中,我们也承认“一切法无我”的意思,但是就是不能悟入,不能领会,为什么说我们承认呢
我们说话当中,“我的眼睛,我的鼻子,我的耳朵”或者“我的,我的,我的”,全是“我的”啊!并不是“我”!“我的”并不等同于是“我”。
所以说这个身体是我,这是整体的我,但这是因缘和合的,你不得不承认,“我的眼睛”不是“我”,没有眼睛成了瞎子,“我”还是存在的,聋子没有了耳朵,他只是听不见而已,那是“我的”耳朵聋了并不是“我”聋了,是不是这样的涵义呢
整个的身体,“我的”心、“我的”眼睛,不论哪一部份都是“我的”,每个人说话都是这样的,为什么呢
如果耳朵、眼睛不是“我”,这身体不是“我”,没有了这些,“我”在那里呢
因为这就是“无我”,根本就没有“我”,“我”是怎么来的呢
是一切法因缘和合而缘起的,这个不是真实的,当缘散灭了的时候,“我”没有了,如是观一切无我,“我”还贪什么!“我”还执着什么
这样能使你看破一点,帮助你看的破、放的下,你能看的破、放的下,在日常生活当中会活的愉快一点,不必很烦恼。我们如果起烦恼了,就坐下想想,为什么我这么苦
为什么我要烦恼
都是自己找的,心里不安定的人、烦恼很重的人,都不肯静下来想一想,如果他静下来想一想,就不会烦了。
还有,我们总爱想过去的事,过去都已经没有了,还要回忆把它拉回来,特别是年纪大的人,总把三、四十岁,精强力壮的事拿来回想,“当年我怎么样、怎么样!”、“过去我又如何等等!”过去的,早就过去了,已经死亡了,何必拉到现在来呢
不要再把它拉到现在来,你不能够看破、不能够放下,对这个世界、这个现实生活没有认识,才会贪恋不舍。因为你贪恋不舍的缘故,就看不破、放不下,你没有生起出离心,没有出离心,你的大悲心就不可靠。
因为你的大悲心是从贪爱心出发的,如此…
《舍离的智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