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舍離的智慧▪P2

  ..續本文上一頁有些佛教弟子自己信佛了,看到所有的人都想幫助他脫離,勸他信佛。不要熱心過頭了,如果他沒有那個因緣,你怎麼度他也度不了。因緣得遇合,他先得有那個因,這樣子你想要幫助他的緣才能成就,如果他根本沒有那個因,就算信佛了,你又要怎麼樣幫助他,使他更進一步呢

  一般人開始信佛的時候,他的目的是什麼呢

  是希望佛能幫我解決困難,菩薩能救度我,我要是精進沒有退墮,佛菩薩就幫助我發財;生病了,因爲有佛菩薩的幫助,病苦就沒有了,那他是沒有明白佛法的意思。爲什麼求了,卻沒有得到福報

  因爲你過去就沒有做過有福報的事,你今生想要有福報、想發財、想得富貴怎麼可能呢

  不可能!你得先從這些方法學起,等你真正明白了,不必外求,就在你自己的心,這點大家要特別注意!我們信佛之後,大家恐怕都是向外求,對不對

  借著外來幫助,最後還得明白你自己的心即是佛。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句話必須經過幾道解釋,才能夠使你相信自己的心。現在我們的心是妄心,不是真正的佛心。我們要先發菩提心,再行菩提道,直到證得究竟了,就是證得自己的心。所以要有信心,既然信你的心,就用你的心來對治你的煩惱,對治那些所謂的痛苦、危險、惡難。自己能夠救度自己,自己能夠解救自己,當我們還沒有達到這個程度,我們最初就是信佛,佛是已經修行成就的,他已經究竟明白他的心!我們要向他學,學一切的菩薩,怎麼樣能使這個心快一點明白,使我們不胡塗,爲此我們才學佛。

  從這個意義上講,一開始我就跟大家說過,要跟你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譬如說我們家庭主婦,在家裏得做飯、做菜給全家人吃,這是不是行菩薩道呢

  是不是菩提心呢

  如果你認爲只是做飯、做菜圍著鍋爐轉的時候,那就不是菩提心,而是迷惑;如果你認爲這是行菩薩道,你要照顧周圍的這些衆生,你讓他們吃了你做的飯,都能夠明白、能夠發心,能夠沒有叁災八難等痛苦,吃了你做的飯能夠發了菩提心,漸漸行方便道,行菩薩道,漸漸能夠成佛;那麼,你做飯就不只是做飯,那是供養衆生,乃至使衆生都能得度。

  譬如醫生治衆生的病,治病只能去掉身上的痛,這是物質上的,隨便你怎麼治,他一定得死,不論任何人他一定得死,這一點是肯定的!你把這病治好了,只能減少他當時的一點痛苦而已,你不能讓他不死,死是既定的,你應當怎麼樣呢

  你應當幫助他,發心讓他能夠恢複原來的自信,消滅他一些妄想的煩惱,消除一些障礙。你除了治療他的身病,還治療他的心病,心病就得用明白的法去對治他的胡塗病。身病要用藥物,但是沒有藥物能把病完全治好的,只能多延續時間而已,不論你的勢力有多大、有多少的金錢,你想待在這個世界上不死亡,是不可能的。不過,另外有一種方法能夠使你明白,能夠永遠不死,不是肉體,而是你的心靈。

  這個心靈就是我上面所講的真正的般若心,當你有智慧,任何事都明白,都能夠知道前因後果的一切過程,我們今生所受的,有智慧的人就會觀察,現在我受的,就是過去我自己所做的。明白之後,你看一切事、一切物、一切人,你會感覺到一切平等平等,沒有不平等的,自己做的自己受,有什麼不平等的呢

  我們心裏頭有不平,爲什麼壞人還能那麼享受

  我們認爲這個人不錯,但是他的一生非常坎坷,因爲我們沒有智慧,不知道他過去多生以前做過什麼,只是看到眼前這個樣子。

  當你有智慧、明白了,你就知道原來這都是他過去自己做的;那麼現在他所受的,是應該的,這樣就叫平等。佛教所說的平等是這樣的說法,在因果律方面講平等,自做自受的平等。

  我現在說了很多的跑道,你自己去走!就好像不論你從哪一個方向都可以來到“榮民總醫院”,不一定要走同一個道路,這就是一種觀。但是我們並不是說這種觀適合某人做,某人修一日,他就能成就,某人修,他就不能成就,因爲他不是這個根機,他過去生沒有學習過,那就換一個跑道,學另一種方法。修行,有的人是念佛,有的人是持咒,有的人是誦經,有的人是打坐、習禅觀,有很多種方法。

  要選擇適合你的,你認爲很相應的,就去做,但不論是哪一種,都不要離開現實,不要離開我們的生活與工作。不論你作什麼工作,在你的工作本位上,把你所學到的佛法、所教導你的方法,運用在工作上,你會得到很好的效果。

  當你做任何事情,要專心一致的注意在這件事情上,不要這樣做做、那樣做做;手裏做著這一個,想著那一個,那樣子你的心不住,不住就是妄想心非常重。當你念經就住在念經上,學佛的時候就住在學佛上,當你護理病人的時候,你就去護理病人,這就叫念住。

  不論做什麼,你的念頭就住在什麼上,這樣事情就會做的很好。但是你要知道這個住的念頭,是你從佛那裏學來的,這麼做你就會得到一定的效果,這就叫“專心一致”。學佛如是,參禅也如是。

  你坐禅的時候,先把身調好,身調完了,再調你的呼吸,呼吸調好了再調你的心,這樣子你才能靜下來,才能漸漸的入。你念經的時候也如是,如果你讀誦大乘的時候,或者你念《金剛經》,一句一句的念,清楚明了的念,不要念著經想到別處,妄想紛飛,你就不能契入,也不會進入。

  如果你看護病人的時候,一心一意的看護他,心裏住在看護上,你要是佛教徒,就用佛教的觀點給他回向,加持他,把念經的功德也回向給他,減少他的痛苦。有沒有人不專心呢

  還是有的,哪一行哪一業都有,尤其是我上面所說的;就是出家人,要是都能專心了,也早就成道業了,我說的這個方式,就是把佛所教導的道理,運用在一切時、一切處,這就跟你的生活結合起來,在生活當中,你既不厭煩這個生活,也不貪戀這個生活。

  我剛才講出離心,是厭煩的涵義,厭煩的涵義就是要你不貪戀六親眷屬以及世間這麼多的衆生,並不是說我要走了,我要出離了,他們幹我什麼閑事,我管不著,這就不是菩薩心了,大家能體會到嗎

  還有我們要有愛心,但是這個“愛”可不是一般的“愛”,而是“大愛”。“愛”是慈悲心的一種,我們要如何發揮平等的精神,對一切人都如是。如果我們看到相貌長得很莊嚴的,就對他特別客氣,看起來非常醜陋,又髒又臭,他往你跟前走,你就嫌他氣味多,躲他遠一點,這就不是平等心,學佛的人不應該有這樣子的心。我講“平等心”、“愛心”、“慈悲心”,這都牽連到“出離心”,念念想出離,念念度衆生,念念的對這個世間不貪戀,念念的舍去這個世界。

  大家都知道“家家觀世音菩薩”,在極樂世界不是很好嗎

  觀世音菩薩怎麼會跑到娑婆世界來呀

  他本來是男相,爲什麼會現女相呢

  這表示他的大慈大悲心,示現女相度衆生更方便一些!觀世音菩薩的“出離心”是具足了、成就了,他知道衆生還沒有“出離心”,所以他就到這個世界來勸衆生,不要貪戀這個世界,要認識這個世界是苦的,在這個世界上找享受是沒有的,一切受都是苦,你要“觀受是苦”。

  我剛才講的心是“真心”,現在大家用的心是妄心,是妄想。“念念在變,念念不住。”我剛才講念住的意思,就是要把這個妄心止住,我們的妄心是念念不住的,所以心無常。

  “觀心無常”是說我們的妄心,妄心不是住,不是常的,它的變化太大了。我們每一個人如果從早晨睜開眼睛,醒了之後一直到晚上睡覺的時間,你生起了好多的念頭!你都想些什麼!你自己也弄不清楚,不論是誰,除非是有定力的修道者,他才能定的住,不然的話,我們都會隨著這個環境轉!客觀的、外面的環境是什麼,你就變化成什麼,隨時在變,所以要“觀心無常”。

  第四種是“觀法無我”,“法”是指一切有形有相的,包括我們的身體在內。我說這個法是“有法”,不是“無法”。“法”者就是環境,各式各樣客觀的事物,不要把“我”擺進去,沒有“我”,平常你在生活當中,我們也承認“一切法無我”的意思,但是就是不能悟入,不能領會,爲什麼說我們承認呢

  我們說話當中,“我的眼睛,我的鼻子,我的耳朵”或者“我的,我的,我的”,全是“我的”啊!並不是“我”!“我的”並不等同于是“我”。

  所以說這個身體是我,這是整體的我,但這是因緣和合的,你不得不承認,“我的眼睛”不是“我”,沒有眼睛成了瞎子,“我”還是存在的,聾子沒有了耳朵,他只是聽不見而已,那是“我的”耳朵聾了並不是“我”聾了,是不是這樣的涵義呢

  整個的身體,“我的”心、“我的”眼睛,不論哪一部份都是“我的”,每個人說話都是這樣的,爲什麼呢

  如果耳朵、眼睛不是“我”,這身體不是“我”,沒有了這些,“我”在那裏呢

  因爲這就是“無我”,根本就沒有“我”,“我”是怎麼來的呢

  是一切法因緣和合而緣起的,這個不是真實的,當緣散滅了的時候,“我”沒有了,如是觀一切無我,“我”還貪什麼!“我”還執著什麼

  這樣能使你看破一點,幫助你看的破、放的下,你能看的破、放的下,在日常生活當中會活的愉快一點,不必很煩惱。我們如果起煩惱了,就坐下想想,爲什麼我這麼苦

  爲什麼我要煩惱

  都是自己找的,心裏不安定的人、煩惱很重的人,都不肯靜下來想一想,如果他靜下來想一想,就不會煩了。

  還有,我們總愛想過去的事,過去都已經沒有了,還要回憶把它拉回來,特別是年紀大的人,總把叁、四十歲,精強力壯的事拿來回想,“當年我怎麼樣、怎麼樣!”、“過去我又如何等等!”過去的,早就過去了,已經死亡了,何必拉到現在來呢

  不要再把它拉到現在來,你不能夠看破、不能夠放下,對這個世界、這個現實生活沒有認識,才會貪戀不舍。因爲你貪戀不舍的緣故,就看不破、放不下,你沒有生起出離心,沒有出離心,你的大悲心就不可靠。

  因爲你的大悲心是從貪愛心出發的,如此…

《舍離的智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緣起性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