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舍離的智慧▪P4

  ..續本文上一頁,我只是舉例,不是每個人都適用。你也可以從很多的教導方法來試,但是領受多了,就知道確實是苦的,不論哪一種受,你受多了都是苦的,我們認爲很快樂,快樂一過去,苦跟著就來了!樂是苦的因,苦是樂的果。那可不是種高梁長高梁,種豆子結豆子,你種的,你認爲是樂的,以後産生的是苦果,你可以這樣觀想一下,想一想是不是這樣。

  “觀心無常”,你的心是不是常的

  你是不是能住在一個事物上,不生起其它的念頭,能住多長的時間

  我們出家人的術語就是“入叁昧得定”,你能得到嗎

  你能六、七天就坐著,不吃不喝,什麼也不動,能做得到嗎

  爲什麼他能做到,爲什麼我不能做到

  因爲他心裏無牽、無罣、無礙!你心裏的貪愛多,你的罣礙就多,你心有所想,心有所思,心有所求,這不就是罣礙嗎

  有罣礙就有恐怖!也許得到了,也許得不到!最初的時候你運用佛所教導的方法,就會通向覺悟的道路。當你第一天、第二天運用的時候會很生疏,叁天、五天之後就不會陌生了,用上一年、兩年、八年、十年就好多了。譬如你生病的時候很痛苦,你就去參悟這個病苦,追索這個痛到底是哪裏痛,誰知道痛,你想一想吧!

  病痛跟知道痛的人是兩個還是一個

  大家好像沒有注意過這個問題,以後你注意一下,你能覺得痛的這個覺,它不會痛,想一想!每個問題就這麼追,我爲什麼說修行要在你日常生活當中

  你弄明白你的日常生活,就有了道理。我們是糊裏胡塗的生活,我也如是,糊裏胡塗的活著,像我們打坐的時候,就感覺到痛,這個我是用過的,兩條腿子盤起,剛坐還好,一坐到二、叁十分鍾,腿痛了,有的人剛一盤上就痛,你哪裏痛

  你的腿好好的也沒割傷也沒幹啥,爲什麼痛啊

  每個問題都牽涉到能知、所知。所知是境,能知是心,就是能覺的那個覺。

  等你觀久了,有功夫了,能知和所知合爲一個,能知的那個心寂靜,所知的那個境也寂靜,到了“能所合一”的時候,痛也沒有,覺也沒有,你才能入定。因爲你靜下來,定下來,能生出一種明,這就是有智慧,就是認識這個問題的明。

  已知面更擴大了,以後你就會運用自如,我們最初開始做的時候並不能立即就得到的,所以要有耐心,耐心就是忍耐、克服。你在做這些事時會有障礙的,遇到障礙,就要克服堅持;時間久了,熟練了,那時候才能逐步的進入,你才能得道。《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做不到這個境界,這部經是給須菩提、阿羅漢說的,他們已經斷見思惑了,佛要他們再斷無明。所以那一個法給那一類衆生說的,那一類衆生才得到利益!

  像我們是對境生心,要對到外頭的環境,才生起了這些念頭。要是沒有什麼環境,連睡覺也會做夢,那是你心裏的法塵。夢中所現的境界,全都留下來影子,等你靜下來又顯現,你的意識心又去分別。所以我們從早上到晚上,從晚上到早上,從來沒有停息過,這就是妄心!這個不停觀察事物的心,把妄想分別跟事物塵境相結合在一起,在意識中留下影子,明覺才無法産生,要明覺生起來了,你才能無罣礙!無罣礙才無有恐怖!

  我們每個人都會害怕,都有恐怖,怕什麼

  各人怕的不同,說的簡單一點,就是顧慮特別多。“未來怎麼辦

  ”總有這麼個問號,“怎麼辦

  怎麼辦

  ”總有這個問號,等你去掉這個問號,過去的已經過去,希望它消失不要存在,不要拉到現在,不要後悔,那個時候我該怎麼做,我要是那麼做,以後就不會受這種困難了,都過去了,現在你怎麼說也不行。未來還沒有來,不要現在就安排怎麼樣怎麼樣,不能都按照你安排的,不要計較過去未來,要把握住現在,怎麼樣把握住呢

  不隨它轉,你自己做主,我現在做什麼,就做什麼,不要叁心二意,我把心住在這個上頭,心住意靜,念住一處。

  當你念住,換個跑道,說念經,就住在念經上,念佛就住在念佛上,你的念到哪裏都能住,這必須要鍛煉,在日常生活中鍛煉完了,等你念頭專一,用到哪住到哪,就很容易得定,心很容易沈靜下來。

  沈靜下來以後,你就漸漸會有智慧,就明白該怎麼做。等你明白該怎麼做了,你所做的都是對的,自然的就不會造業,不會受到壞環境的影響。不會造業的意思,就是你今生不會造不好的業,都是造好的,而成佛不是一天可成的,是要經過無量劫的,明白如何修道也不是一天的事,要經過很長很長的時間。

  只要大家能慢慢的修習,就能夠漸漸的入門。一旦你已經入門了,你才能更深入,但是最初的時候,眼觀色,耳聞聲,舌知味,身接觸,你的每一個念頭都有很多很大的分別,等你把它鍛煉到一定的程度之後,分別心沒有那麼大了,只要能夠定于一個事物上,做任何事都能夠專心,做什麼事都能夠有明覺。明覺就是知道我這個事該如何做,而且做出來都是對的,如果沒有這個明覺,你做出來都是錯誤的。或者有時候碰上了,那不是真對。

  不論你做什麼事情一定要找出原因,找出究竟,爲什麼要這麼做,凡是對于傷害別人的事,不要去做,這是個基本原則。傷害別人的不要去做,只對自己有利、對別人沒好處的,不要去做,對別人有好處、對自己的好處不大的事,多做一點,甚至對自己沒有好處的事,做了也可以,因爲這個能使你善心有所增長,幫助你快一點的明白。等你明白了,明白一點就能多做一點善事,這就是大悲心。明白的多,就做的更多,這是逐漸形成的。

  最初學佛的時候不要貪多,也不要貪大,也不要貪一下就能成就,不可能的,不是說明心見性,頓悟成佛嗎

  不是說念一個咒就立即成佛嗎

  這就是貪求快!我們應該自己先認識一下自己,是不是這樣的根器,如果你不是這樣的根器,你要認識自己,就得一步一步來、漸漸來,不是一下就能成就的。

  希望大家要在日常的生活當中,鍛煉自己,使自己的心能夠變得純善,使自己的心能夠靜下來,這有什麼好處呢

  能減少你的煩惱,你也不去希求非份之想。和人接觸的當中,有人要是冒犯你一點,你就忍受,不跟他計較,你煩惱能輕一點。如果別人說你兩句,你還他叁句,越說越多甚至動手動腳,這類事發生的太多了。我上面所講的這些都是保護自己的最好方法,保護自己什麼呢

  保護自己真心的清明,使你明白的快一點,不糊塗,不胡塗就不做錯事,你自然就與佛心相合,“心、佛與衆生,是叁無差別。”你的心跟佛心、衆生心都沒有差別了,今天我就跟大家說這些吧!

  【問答篇】

  問:師父遠從大陸五臺山回來,直到今天才能來給我們開示,今天在座的各位非常有福報。師父跟我們提醒,如何將佛法運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從四念處著手,怎麼樣的“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從這四點之中如何去做任何事情,我想在這些體驗中各位可以把自身的問題提出來,請師父開示。

  另有一個問題想請教師父,我聽說師父在開刀的過程中,沒有打過止痛針,師父剛剛講到“能知”跟“所知”,說“我的身體”不是“我”,“我的眼睛”也不是“我”,問題就是如何將“能知”跟“所知”運用在生病的病人身上,如果跌倒了或是任何的外傷所帶來痛苦的時候,要怎麼樣的轉,觀這個痛不是“我”在痛,怎麼樣的轉,請師父給我們開示。

  答:這個在佛的教導當中是有的,剛才我們說“觀受是苦”,像開刀就是受,病苦是很苦的,如果你念念是苦,它能不苦嗎

  唉呀!我痛的不得了,打麻醉針,麻藥過去了還是痛,藥力是有時限的,你天天打,不把腦子打傻,打成植物人了,雖然不痛苦了,變成傻子也很麻煩。我也不是不痛,我一樣是人,開刀的時候割開也是痛,忍受一下就是了。

  因爲我以前受過很多痛苦,受苦也得鍛煉,在監獄受痛苦的時候,像是在空中倒吊的那種苦受過,我就想到那時候的苦跟開刀時候的苦差不多。開刀,我也是苦,哪有不苦的

  都是苦,打麻藥針是這樣的,開刀手術當然是先打麻藥針,你不打麻藥針,醫生他敢給你開刀

  哪有不打麻藥針開刀的!我是打過麻藥針才開刀的,後來麻藥過去了,還是痛苦的,但是沒有繼續再打麻藥,這個時候就要觀想。

  我剛才講,不要把注意力都擺在這上頭,你想它痛不就更痛嗎

  你不想痛,轉移一下注意力,就會比較好一點了。這得靠平常多忍受,這也得鍛煉的,忍苦是鍛煉出來的,你平常有一點痛苦就忍受不了,等到痛苦真的來了,你當然忍受不了,小痛苦無所謂,它會過去,就是這樣。

  我剛才講“有覺覺痛,無痛痛覺。”就是這個涵義。你覺得痛,誰覺得痛

  你多問幾個問號,在觀想的時候,你心裏注意力一集中,誰在痛

  誰覺得痛

  你找哪個覺,覺不痛啊!轉移目標,注意力一集中就好過一些。這是一種方法,要經常運用,臨時用來不及,它還是痛。還有一種是痛得昏過去了不痛,痛厲害了昏了,它不痛;你是聽誰說我開刀不痛

  哪有這種事!這是謠言,我要糾正,我照樣痛,因爲是肉體,一樣會痛的。

  問:請教一下師父,剛剛聽師父的開示,要大家去體驗那個苦,但是人往往在遇到無常之後才會想到修行,怎樣去忍,因爲我也是衆生,苦的時候是很苦,苦過去了就又忘了,又去享樂了,所以能不能請師父針對叁苦開示的更明白一點,謝謝師父。

  答:都是這樣的,我也是這樣的。現在的苦一過去,過了兩年,沒有事就忘了,時常想那個苦,能使心精進,修道心就切。這苦來受不了,我趕緊修行,解脫吧!解脫了就不苦,就這樣。知道苦,知道就別再造,不再造就停止做,心裏就向道,就精進修行。

  知道苦,就要斷苦,怎麼斷

  好好修行,就行了。苦的境界很多,你剛才說我自己的苦忘了,別人還在受苦,特別是在醫院裏,你看每個病房裏都有苦,你經常看會隨時給你警惕,警告你別懈怠!你看看這位病人才出院,那位病人又來;隨時有人死,隨時有人住進來,一天當中不知道進來多少出去多少,有立著出去的,有倒著出去的,隨時做個警覺,就好了。

  

  

《舍離的智慧》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緣起性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